事理说明文教学设计举隅
2023-06-07翁靖琳谢嗣极
翁靖琳 谢嗣极
摘 要:说明文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从“文理(说)”入手,“读懂(明)”所说内容,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所学课文中学习说明文阅读和写作的方法。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事理说明文单元的四篇课文,主要涉及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知识,侧重对抽象事理的阐释,教学设计各有侧重。
关键词:初中语文;事理说明文;教学设计
说明文的教学一直是难点,难在如何从“文理(说)”入手,“读懂(明)”所说内容;难在如何引导学生从所学课文中学习说明文阅读和写作的方法。统编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大自然的语言》《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主要涉及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知识,侧重对抽象事理的阐释。我们从文本理解、目标定位、教学步骤三个维度,分享这四篇事理说明文的教学设计思路。
一、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一) 文本理解
《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从所介绍知识的层面来看,包括物候、物候学、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研究物候学这门科学的意义。事理说明文要写得有趣、易懂——有趣,方能吸引读者;易懂,才能达到说明目的——这篇文章是典范。这里仅分析其说明顺序之合理和遣词造句之准确。
所谓顺序合理,就是顺乎其理,言而有序。就全篇而言,文章按科学研究的过程安排说明顺序。人们对“大自然的语言”即物候的研究,首先是从对物候现象无意或有意的观察开始的,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其变化的规律,并将其运用于农业生产活动。但在长期观察的过程中,人们又发现,这些规律并非一成不变,有时也有微变。这就促使人们进一步观察研究这些规律及微变的原因,于是,发现了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清楚了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后,才能将物候知识科学、有效地运用于农业生产。就局部而言,文章的第1小节按一年四季物候来临的先后顺序安排,每个季节同样按该季物候的早晚顺序安排:“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从初春写到暮春,时序分明,物候清晰。其他季节的说明,也是如此。后文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则按由主到次的顺序,这符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简单到复杂逐渐深入的过程。所以说,文章的说明顺序是合理的。分析说明顺序,重点不在于让学生辨析文章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而在于让他们知道所用说明顺序的合理性。其实,采用什么说明顺序,决定的因素往往是说明的对象。
说明文的语言要准确,还要形象通俗,科普说明文的语言尤其要追求形象通俗。这篇文章,突出的语言特点有两个。一是语言界定准确。第1小节的最后一句:“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这句话在文中至关重要。“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划定空间,因为在这个区域,一年四季物候现象最为明显;赤道和两极地区虽也有物候变化,但并不清晰鲜明。正因为有这样的界定,下文所举北京和南京的例子,都在这个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是规律。正因为有规律,其研究对农业生产才有意义。二是形象生动,遣词造句紧扣说明对象,前后呼应。如第2小节,杏花“传语”,桃花“暗示”,布谷鸟“唱歌”,这里不仅要关注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语句形象生动,更要注意这几个动词都反映了“语言”的特征,并呼应最后一句“(这些)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二) 目标定位
基于以上理解,可以从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确定教学目标:(1) 了解物候学的相关知识,认识研究物候学的意义;(2) 以本文为范例,培养说明文的阅读、写作能力;(3) 感受文章字里行间体现的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目标(1)是“知识”,是学习本文需要达成的第一层级的目标。目标(2)是“能力”,如果是一个普通读者,通过阅读一篇科普说明文获得某方面的知识就够了,但作为一名学生,还要从中获得相关的语文能力。目标(3)是治学应有的态度、精神。
(三) 教學步骤
为达成以上目标,设计的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步,板书标题后,要求学生说说:看到题目后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有没有猜想和疑问,凭自己的感觉,举例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语言”,词典上的解释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学生的理解不可能像词典那么精准,但是他们天天都在学语言、用语言,对语言的本质有一定的认识,凭他们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应该能举出一些大自然语言现象的例子。
第二步,让学生阅读文本,看看大家所举的例子中,哪些符合本篇所说的大自然的语言,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这一学习任务旨在让学生细读文本,筛选关键信息,真正理解什么是文章所说的“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是“物候”的比喻说法。不是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大自然的语言。仔细阅读文本,可以发现文中这几句非常重要的话:“(以上现象)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是否属于“大自然的语言”有两条判断的标准:(1)必须是“活生生的生物”,且其现象要“年年如是,周而复始”,也就是说,这些“自然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2)能反映这些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正因如此,劳动人民才能据此安排农事。
第三步,要求学生阅读文本,思考获得了哪些关于“大自然的语言”的知识。
这个任务是为落实学习目标(1)设计的。作者撰写这篇说明文的目的就是介绍知识,希望读者能够从中懂得这些知识,并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学习这篇课文后,应对物候、物候学、物候观测的优势,决定物候现象来临时间的因素,物候研究的意义等有基本的了解。
第四步,请学生思考,学习这篇课文后,学到了哪些写作说明文的招数。
这个任务是为落实学习目标(2)设计的。学习一篇说明文,不仅要知道文章所用的说明顺序和方法,还要知道为什么用这样的说明顺序和方法,然后作为自己写作的借鉴。这篇文章,无论是说明顺序的选择、说明方法的运用,还是词句的推敲,都有值得借鉴之处。
二、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恐龙无处不有》和《被压扁的沙子》选自阿西莫夫《新疆域:关于生命、地球、空间和宇宙的新发现》的第三章《地球科学新疆域》。教材把这两篇文章编为一篇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学时,要考虑两篇文章之间的关联。两篇文章毕竟是各自独立的,研究的问题也不相同,故仍采用单篇教学,但目标、问题和活动设计可以体现两篇文章之间的关联。理解这两篇文章,应该注意两条线: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文章结构的逻辑。
(一) 《恐龙无处不有》教学设计
1. 文本理解
据文章可推知,其科学研究的过程应是这样的: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鸟臀目恐龙化石。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疑问:不适应南极极端寒冷气候,也“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的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块大陆上去的呢”?科学家们给出的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这一发现也“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由此,作者获得了这样的感悟:“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文章的结构逻辑是这样的:
第1小节提出自己的观点(说“观点”似乎与本文的文体不符,但这确实是作者的观点。下文从“例如”开始就是在证明这一观点)。第1—5小节,由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在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发现了恐龙化石——提出一个问题:这些不适应南极地区生存的恐龙是怎么来的?第6—14小节给出答案,这是全文的重点。给出答案后,文章重点说明“板块构造”理论和“大陆漂移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恐龙随板块运动、大陆漂移到达南极地区的图景。第15小节回应开头,“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恐龙化石的发现,“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可见“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2. 目标定位
本课教学目标为:(1) 了解“板块构造”理论;(2) 学习跨学科领域思考问题的方法。
本篇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1)回答了不适应在南极地区生存的恐龙是怎么来到南极地区的这一问题;(2)借回答这一问题之机,比较详细地说明了“板块构造”理论、板块运动的过程以及大陆漂移的情形;(3)作者感悟到,“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目标(1)对应前两个内容,目标(2)对应最后一个方面的内容。
3.教学步骤
这里的教学步骤是基于学生没有预习课文的情境设计的,所以,猜读时,要求学生暂时不要打开课本,按要求阅读思考,并要求课前读过的学生暂时不发表意见。
第一步:板书“恐龙无处不有”,提问:看到这个题目,猜一猜文章会写什么?
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带着猜想阅读自会激发验证猜想的欲望。学生凭已有的经验,据题猜文,多半会猜错。由此,促使学生反思猜错的原因。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学生积极参与文本对话,思维是活跃的。
第二步:逐条播放PPT,继续要求学生边读边猜。内容如下——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提问:看到这一段,再猜一猜文章会写什么?如果只允许在这段文字中摘出两个关键词,你摘哪两个?
完成上述两个问题后继续播放PPT(文章的第2、第3小节),内容如下:
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该岛是离南极海岸不远的一小片冰冻陆地,非常靠近南美洲的南端。这些骨头毫无疑问属于鸟臀目恐龙。
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世界各地。
提问:看完这两段之后你的猜想有改变吗?你若有这样的“发现”,会提什么问题?
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图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并且能根据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文章思路思考不同学科领域间的关系。
第三步:学生阅读课文,回答问题:(1)对于这个“发现”,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2)读完文章,你认为文章是什么文体?
这两个问题对应的是目标(1),同时希望学生将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猜想对比思考,进而更加清楚作者的行文思路及思考问题的方法。问题(1)很容易回答,答案就在文中;问题(2)根据教材单元编排的特点和前面学過的《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也不难回答。
第四步:回答完上面两个问题后,接着提出问题:文章说明的是什么?
这是本文的重要内容。在学生回答之后,再请学生边阅读边画出“板块运动”的示意图,然后上黑板展示讲解。
第五步:再次快速阅读课文,回答两个问题:(1)你觉得文章的题目合适吗?(2)你还有问题想问作者吗?
问题(1)呼应第一个教学环节,进一步思考文与题的关系。问题(2)是希望学生细读文本,发现文章语言和逻辑上的一些问题。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这种推理性很强的科普说明文要求逻辑严密。但这篇译文,这两方面都有瑕疵,希望学生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以培养思辨能力。
第六步:让学生思考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的收获。
这一环节对应的是目标(2),希望经过讨论交流,学生能在阅读、写作、观察、思考等方面有所得。
(二)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1. 文本理解
本文探讨的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这一学术问题,而“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我们需要尽可能多地了解这种事件所产生的影响,希望将来一旦面临这种事件,我们可以采取某种应急措施”。也就是说,探讨这一问题并非杞人忧天,而是对人类的生存有重要的意义。
在探讨这一学术问题的过程中,作者重点讲清了两个问题:一是“撞击说”提出的依据是什么;二是在两种对立的理论中,文章所持理论及证据。
第一,“撞击说”提出的依据。1980年,人们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薄物层中发现了含量极其丰富的稀有金属铱,有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这个“认为”实际上只是猜测,“撞击说”的提出是建立在这个猜测的基础上的。那么,这个猜测的依据是什么?文章并没有说明在发现金属铱的地方有受小行星或彗星撞击的痕迹,故只能说“可能是”。那么,这个“可能是”是怎么得出来的呢?细读文本之后,我们也大胆猜测,这样的“认为(猜想)”,是受斯石英的启发。斯石英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这是二氧化硅受高压所致。而稀有金属铱原子间结合得比斯石英还要致密,这种致密结构同斯石英一样只能在高压状态下形成,而小行星和彗星撞击地球会产生高压,故而引发了“撞击说”的猜测。正因如此,文章的第7—9小节详细说明了看起来似乎与铱毫不相关的斯石英和金刚石的形成原因、原子结合的特点。我们甚至还可以猜想,“火山说”的提出,很有可能是受“撞击说”的启发。因为“撞击说”提到,“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那么未经撞击而自然发生的火山喷发,不也可能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吗?顺着这样的思路,有人提出了“火山说”。
第二,文章所持理论及证据。假如有可靠的证据证明在恐龙灭绝的时间(即6500万年前),地球上发生过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事件,那么“撞击说”便有了依据。科学家们为寻找证据,把目光投向了寻找“斯石英”这类原子结构致密的物质。这种物质除在实验室制造外,还有三条形成的途径:撞击、地壳深处的压力(斯石英也会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原子弹爆炸。也就是说,“它们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这提示了寻找斯石英的方向,如果“在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那么,就有了支持“撞击说”而否定“火山说”的证据。功夫不负有心人,人们“在一些地方已经发现了斯石英,而且有证据显示,这些地区曾经受到巨大的陨石的撞击”;而“在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亚利桑那大学的几位合作研究者,对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年龄为6500万年前的岩层进行研究,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据以上证据,文章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2.目标定位
本课教学目标为:(1)了解恐龙灭绝的两种对立理论及各自的依据;(2)学习为支持某种理论寻找论据的方法和说明观点的推理过程。
本文主要说明了两点:(1)恐龙灭绝原因的不同理论;(2)“撞击说”派寻找证据验证其理论的过程。第2点是全文的重点,这一部分推理严密,论据较有说服力。
3. 教学步骤
我们努力让教学步骤尽可能与科学家们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相贴合,以便于学生阅读理解,也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的研究思路。
第一步,文章开篇写道:“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里所说的“新观点”是“撞击说”,还是“火山说”?
“撞击说”是1980年提出的,“火山说”是1987年提出的,由于文章开头并没有说明这个“新观点”是什么,如果粗读,单从时间看,可能会把“新观点”误以为是“火山说”。若细读文本,结合文章第16小节“他们在1989年3月1日宣布”,可判断新观点是“撞击说”。1980年到1989年正好9年,而1987年提出的“火山说”是在“新观点”提出后争论的9年里提出的另一观点。这一环节,是想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注意段落间的逻辑关联。
第二步,是让学生思考文章为什么用大量的篇幅介绍斯石英和斯石英的发现过程。
“撞击说”的提出,是因为在一个6500年前形成的沉积物中发现了金属铱。按理说,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最有力的证据应该是:在另一个6500万年前的沉积物中找到了金属铱,而且有确凿的证据证明那时、那里受到过巨大行星或彗星撞击。但在文中,我们并没有看到科学家们的证明,而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说明斯石英原子间结合的特点。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斯石英形成的途径看起来难以理解,其实这都是为了寻找支持“撞击说”的证据。如前所述,“撞击说”的提出,可能是受斯石英的启发。设计这一问题,是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不仅要理清文章的脉络,还要注意科学研究的途径和方法。
第三步,让学生思考对于恐龙灭绝原因的两种不同理论,作者支持哪一种?依据是什么?这个观点和依据能让你信服吗?
回答以上问题,既涉及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涉及清晰而逻辑严密地阐述科研成果的能力。設计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对以上两方面有所体悟。
第四步,提问:这一课叫《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这两篇文章之间有什么关联吗?学了这两篇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悟和思考?
就科学研究和逻辑推理而言,这两篇文章有关联,就各自说明的对象而言,虽都涉及恐龙灭绝这一话题,但研究的对象重点不同。设计这一问题,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激起思维的碰撞。
三、 《大雁归来》教学设计
(一) 文本理解
利奥波德被誉为“美国生态伦理之父”,“热心的观察家”“敏锐的思想家”“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美国环境史研究学者苏珊·弗莱德语)。《大雁归来》源于他长年在沙乡农场进行生态恢复工作的观察和实验记录。正是因为有了长期观察、科学统计与比较,课文前10小节才能生动、清晰、明确地呈现每年大雁南飞迁徙的相关习性,甚至细腻的内心活动。这是“热心的观察家”才能做到的事情。
生态学家的视角给予利奥波德文学灵感,置身雁群、沉浸式的观察,令他转换为大雁视角,用与众不同的联想再现大雁具有灵性的情态,展示它们的野性追求、敏锐直觉和团结天性,对它们的恐惧感同身受,对人类的杀戮表示愤慨。这也是利奥波德文学造诣的体现。
视角的转变,体现出利奥波德对待自然的态度与当时的人们截然不同。二战后经济复苏时期,人们充满信心地征服和利用自然。利奥波德提出了生态整体主义的核心准则:“任何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70多年过去了,这样的观点并不过时,还能引起人类的命运沉思。课文最后3小节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考。今天,学生学习《大雁归来》,既是学习自然观察笔记的写法,也是在向利奥波德致敬。
(二) 目标定位
本课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了解大雁习性,体会作品的科学性;(2)揣摩课文语言,感受作品的文学性与思想性。
本篇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1)大雁特征清晰明确,体现科学家利奥波德热心观察;(2)说明大雁特征时,作者采用置身其中的视角,语言活泼灵动;(3)作者从大雁迁徙中感悟团结、自然与和谐的力量。目标(1)对应第一个方面的内容,目标(2)对应后两个方面的内容。
(三) 教学步骤
课前发布预习问卷:(1)提交抄写“读读写写”字词的图片,填写自读课文后对大雁特征的了解情况;(2)选出你认为最适合绘制插图的文字;(3)选出引发思考的语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第一步:展示抄词作业,让学生说说自己是如何记住“徙”的读音与写法的。
这一环节意在提醒学生自主构建字形与字义的联系,从而写出正确的字形,并由此引发对大雁特性的讨论。
第二步:发现“热心的观察家”。(1)展示本班学生的调查结果(约95%的学生自读课文后都自评清楚大雁的习性。请大家说出大雁的习性)。(2)这是一篇自然观察笔记,呈现如此丰富细腻的大雁习性,与利奥波德先生的观察有关。美国环境史研究的权威学者苏珊·弗莱德女士称赞利奥波德为“观察家”。她还用了修饰词:热心的。大家同意这一评价吗?请从文中找到作者热心观察的依据。
以上环节对应目标(1),从显而易见的大雁习性说起,引导学生关注自然观察笔记的科学性。
第三步:发现“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正是热爱和理性,让利奥波德先生的观察不失理性的温情。苏珊·弗莱德女士还称赞他是“造诣颇深的文学巨匠”。他的笔触充满自然之美。如果有插画师可以配图,你希望画家重点刻画什么细节?
这个环节提示学生品味利奥波德独具特色的语言。围绕学生喜爱的语句,设计以下三项活动细细品读。
(1)评点配图:展示班级小画家绘制的插图,请结合课文内容欣赏或给出意见。
如第4小节“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中的“抖”,将大雁的动作移用在香蒲身上,以与众不同的联想展现大雁具有灵性的情態。
(2)质疑探讨:“像凋零的枫叶”能否改成“像枫叶一样”?
这个环节指导学生关注语言与说明对象特征之间的关联。在利奥波德看来,凋零的枫叶与大雁颜色相似,更增添无风自落的自由与惬意。这一点为理解全文最后一句中“野性”一词的含义做铺垫。
(3)想象演绎:想象第9小节大雁们在争论什么。
这个环节引导学生关注利奥波德对大自然的审美意识。联想等修辞都是突出大雁的习性,但利奥波德站在审美者的立场上,与周围的一切融为一体,甚至和大雁完全共情,深入它们的生活,再现它们的生活,目的都是希望人类不要破坏它们的生活。
第四步:发现“敏锐的思想家”。能称为文学巨匠的人,一定是有杰出创造并对文学史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他们除了能用文学笔法再现生活,还能以独到的价值观引发人们的思考。文中哪些内容引发你的深思?
根据课前预习作业,学生的思考与疑问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1)如果想写人们猎杀大雁,为什么不可以通过列数字等方式突出这些触目惊心的行为呢?
提出这一质疑的学生未能意识到,利奥波德以大雁的视角看待它们的命运。这一点可从课文的一处改动引发学生思考。PPT展示英文原文、原译文与课本修改作比较:
英文原文:...they loaf by day on broad waters and filch corn by night from the freshly cut stubbles.
原译文:在那儿,白天大雁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着,晚上就到刚刚收割了的地里偷食玉米。(《沙乡年鉴》,侯文蕙译,译林出版社)
课本修改:大雁到了目的地,时而在宽阔的水面上闲荡,时而跑到刚刚收割的玉米地里捡食玉米粒。
比较原译文和课本修改的文字,可以看出原译文表现了大雁迁徙途中警惕性高。联系前后文也能发现,大雁迁徙时的紧张与到达沙乡后的自由,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样更能表达作者对大雁命运的同情与关注。课文改动句式虽美,却消减了作者情感与思考。
(2)如何理解最后一句中的“野性”?
此环节对应目标(2)。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还处在战后黄金时期,对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充满了征服性的愿望。彼时,利奥波德已经意识到审视人和自然关系的必要性。通过思考与讨论,学生将学会观照自然、描写自然的视角,进而思考:人究竟应当对自然、对世界保持怎样的态度,才能在地球上更好地生存下去。
四、 《时间的脚印》教学设计
(一) 文本理解
这是一篇介绍地貌变化、地质变迁的说明文。学习本文,既要了解科学知识,还要学习阐释事理的方法。按说明思路,文章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第1—5小节,说明什么是时间的脚印。文章开篇从人们想出许多法子记录时间的踪迹引出问题: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的时候,或者在人还不知道记录时间的时候,到哪里去寻找时间的踪迹呢?以引发读者思考。第3小节直接回答问题:那躺在山野里的岩石,就记录着时间的踪迹。第4小节,用“铜壶滴漏”计时法,引出问题: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为第6—17小节,回答第5小节提出的问题:“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阅读这一部分,要特别注意第6小节中的四个词“破坏”“搬运”“堆积”“生成”,从“破坏”到“生成”都是岩石记录时间的方法;这个过程在地球上留下的踪迹,就是时间的脚印。第7小节“海枯石烂”四字统领第8—18小节,“石烂”和“海枯”有因果关系。第8—14小节,写“石烂”,这有人为的破坏,也有自然的作用;第15—18小节写“海枯”,因狂风、洪水和冰河把碎石搬运到湖泊、海洋,不断堆积,导致“海枯”。
第三部分为第19—29小节,写时间的脚印记录的信息。我们从“时间的脚印”中可以读取的信息有:过去的岁月,“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地壳的运动,岩石生成后不断改变着自己的样子,平卧的岩石变得歪斜甚至直立;地球上气候的变化,红色的岩石意味着当时气候非常炎热;古代生物的状况;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第四部分为第30—31小节,总结全文,指出大自然保留着许多记录和读懂这些记录的意义,激发人们进一步研究大自然给我们保留的记录。
(二) 目标定位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自读课文的学习重点是学会阅读此类文章的方法,故确定学习目标如下:(1)阅读文本,了解时间的脚印形成的原因;(2)阅读文本,明确从文章中可以读到哪些重要信息;(3)学习利用关键段落和词语把握文章思路的方法。
目标(1)和目标(2)是知识目标,目标(1)侧重事理,重点在知其所以然;目标(2)侧重内容,这正是作者所要普及的;目标(3)侧重方法,这是本篇文章学习的重要目标,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收到由此及彼、举一反三之效。
(三) 教学步骤
为达成上述目标,确定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步,板書标题,请学生回答:看到这个标题后,你脑中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有什么猜想或问题?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不布置预习,猜想和提问是重要的阅读方法,借此使学生养成看到文章题目就思考的习惯。
第二步,阅读课文,谈谈阅读后的初步感受,并对照之前的猜想和疑问,看看猜想是否正确,文章是否回答了疑问。
这是本单元篇幅最长、段落最多的一篇文章,无疑增加了理清文章思路的难度。同时,它也是培养归纳、整理文章思路很好的样本。初读感觉零乱,细读却能发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充分利用这个样本,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归纳整理文章思路的能力。
第三步:文后的“阅读提示”说“大量独立成段的单句,有提示重点内容、标示层次结构等作用,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再次阅读课文,标出具有上述作用的句子。
“阅读提示”是学习自读课文的重要抓手,而学生在学习时对此往往重视不够,这一环节就是要提醒学生重视“阅读提示”,高效地阅读理解文本。
第四步:从学生标出的句子中,讨论选择标示层次结构、使文章脉络清晰、便于阅读理解的单句;然后,讨论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
第五步:提出问题,时间是怎样留下脚印的?从这些脚印中可以读出哪些信息?
前一个问题侧重事理阐释,重点分析岩石被“破坏”“搬运”的力量来自哪里,了解“堆积”和“重新生成”的过程。后一个问题侧重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利用关键语句快速筛选“时间的脚印”记录的信息,比如,“从‘死’的石头上,我们看到了地壳的活动”,“古代生物的状况,在岩石中更有丰富的记录”;“看到”和“记录”的内容,就是我们可以读出的信息。
“时间的脚印”实际上也是一种大自然的语言,和《大自然的语言》一样,在说明的过程中,侧重事理的阐释,由现象入手,分析原因,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本文的学习,要重视引导学生自读,并归纳自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