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际空港经济区重点片区推动航空产业“客货并举、两业融合”发展
2023-06-07欧昭
欧昭
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成都市委提出推进“三个做优做强”提升城市整体功能,突出建圈强链、数实融合全面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等系列部署要求。围绕落实市委部署要求,双流区结合空港发展实际,在机场二跑道西侧规划建设4.98平方公里的国际空港经济区(双流片区)重点片区,推动航空经济由航空运营服务为主向“航空先进制造业、航空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发展”转型。本文,在分析航空经济发展现状和先发城市重点片区建设经验基础上,就推动国际空港经济区建设走深走实提出对策措施,更好服务成都打造国际门户枢纽。
现实考量
立足区域特点和比较优势,将建设重点片区作为构筑“国际航空门户枢纽”核心功能,打造重大功能项目集群建设“主战场”,主要基于以下考量。
一是建设重点片区是站位大局,服务成都打造国际航空门户枢纽的应尽之责。双流作为国际机场所在地,围绕机场集中一个区域做强“国际航空门户枢纽”核心功能,有利于更好承接国家和省市关于“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三个做优做强’重点片区建设”等部署要求,更好把握发展机遇、用好支持政策。
二是建设重点片区是构建航空产业生态,培育航空经济新增长点的应有之义。2022年,双流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1781.7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3万吨,支撑双流以航空运营、制造维修、电子信息为主导的航空产业规模达到近1600亿元,但航空制造维修产值不足百亿,需要集中一个区域规模发展航空先进制造业,壮大产业能级,培育新增长点。
三是建设重点片区是用好空港资源禀赋,推动枢纽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应对之策。在交通区位上,片区紧邻双流国际机场,已构建起连接天府国际机场,服务周边的立体交通体系,有利于吸聚资源、促进要素流动。在空间承载上,机场站前区域为航空运营服务区,建设相对饱和,机场二跑道以东区域为第三跑道预留用地,而二跑道以西区域能够为项目落地、产业发展、职住平衡提供空间。在项目支撑上,片区已落地空客等3家链主企业和民航局4个功能性平台,用好这些资源能够吸引产业集聚,形成“极化效应”,推动枢纽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经验借鉴
纵观国内外先进城市发展实践,以重点片区建设为牵引优化空间格局、塑造整体功能、构筑产业生态,提升城市位势能级,正成为共同的战略选项。
一是重点片区以产业的集群集聚促进城市品质发展。面积6.07平方公里的深圳福田CBD,依托高层次产业生态、高集聚度产业集群、高能级产业平台,汇聚上市企业113家,新三板挂牌企业9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30家,拥有全市70%以上持牌金融总部、50%以上创投机构。这启示我们,具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服务平台、金融机构等集中在重点片区内,通过产业链、供应链的良性互动,能够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协同效应。
二是重点片区以要素的高效配置促进城市集约发展。面积31.78平方公里的上海陆家嘴,聚集4.5万多家企业、6000多家金融机构和138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经济密度超过200亿元/平方公里,培育出上海第一幢税收百亿楼和110多幢税收亿元楼。这启示我们,重点片区开发强度大、辐射作用好,对资源要素集聚运筹要求高,需要走集约高效的路子,加速聚集企业、人才、平台、资金等优质要素,带动城市精明增长。
三是重点片区以功能的集成复合促进产城融合发展。面积3.39平方公里的厦门航空工业区,依托新科宇航等20多家航空维修企业,突出发展航空制造业,2022年进出境维修飞机385架次。为增强片区宜居宜业功能,厦门在其东南部规划1.5平方公里生活区,用于建设住宅、商场等配套设施,更好满足4.5万产业人口需求。这启示我们,重点片区是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统一,需要深化对产业发展、城市功能、人口经济承载的分析,做好功能优化布局,推动产城融合、职住平衡。
对策措施
坚持系统观念抓片区规划、圈链思维抓产业发展、需求导向抓功能配套,着力以带动性项目、支撑性平台,推动片区建设集中呈现、整体成势。
一是坚持以重点片区为主牵引推动城市发展,服务成都增强国际门户枢纽核心功能。按照“地上一座城,地下一座城,云上一座城”理念,以控规落地明晰“空间—功能—项目”关系,在服务成都国际门户枢纽建设中找准定位、精准落位。在发展定位上,坚持“客货并举、两业融合”。落实市委“‘两场一体’协同高效运营”部署,将重点片区建设作为做强国际航空门户枢纽核心功能的“主抓手”、项目集群建设的“主战场”,全力建设精品商务枢纽、西部航空货运枢纽,打造航空产业“两业”融合发展主承载地。在空间布局上,构建“两核一带”联动格局。结合“三区三线”划定,在分析资源本底、现状规划和产业分布基础上,邀请专业机构编制片区城市设计、产业发展规划、产城融合规划,明确大飞机再制造、机载设备智造、空客配套、智能检測设备、航空工业旅游5个组团。同时,结合片区未来聚集3万产业人员需求,联动相距约4公里、通勤时间8分钟的空港商务区打造航空现代服务业驱动核,并依托环港路打造环机场生态带,有机连接两个片区,形成“两核一带”格局。在用地保障上,聚焦航空制造主业调整控规。针对原控规主要为商业用地、未规划工业用地的情况,为突出航空先进制造业主攻方向,下定决心破解项目“用地难”情况,经过研究论证后及时调整片区控规,调减2875亩商业用地、调增1598亩工业用地,提升工业用地占比。同时,按照“保重点、保急需”原则,科学安排土地报征时序,指定专人全程跟踪、同步推进,努力为片区项目落地提供空间承载。在功能支撑上,发挥项目集群作用。按照“政府主导、国企先锋、市场化逻辑、专业化运营”,运用专项债、政策金融工具等方式强化资金保障,策划实施核心功能项目28个、特色功能项目8个、基本功能项目27个,总投资近600亿元,已落地项目27个、总投资近357亿元。下一步,重点围绕承接链主企业溢出需求,紧扣“专精特新”方向,加快招引航空产业细分领域内具有话语权的“小巨人”“隐形冠军”,以实实在在项目做强片区支撑。
二是坚持以链主企业为主引擎推动产业建圈强链,服务成都构建航空航天产业生态圈。发挥空客、顺丰、中国商飞3家链主企业聚合带动效应,用好民航重大功能平台,大力“固强链、优存链、育新链”。通过3年努力,推动片区形成200亿元以上产业规模。以空客为链主,加快打造飞机全生命周期服务产业链。围绕飞机维修维护、升级改装、客改货、飞机拆解和航材贸易“四中心一平台”,服务成都打造空客中国服务中心,与天津空客飞机组装中心形成“北装南修”格局。一方面,服务保障项目加速建设,每天投入专业工人约700人,集中人力和机械开展攻坚大会战,目前已完成维修机库结构封顶,成立了由空客、TARMAC、区属国企三方合资的项目公司,预计6月第一批采购设备从德国汉堡起运、9月底项目竣工验收、12月底正式投运。另一方面,围绕项目构建“空客系”产业生态,梳理78家空客上下游核心企业,开展精准招商,签约阿波罗航材等链属项目11个,推进欧航航材等“空客系”核心项目落地,当前重点洽谈38个产业链项目,以更多优质项目服务成都提升航空航天产业链核心竞争力。以顺丰为链主,加快打造航空货运全产业链。紧扣航线网络优化,提升枢纽通达能力,在2022年开通西南地区首条连接南美洲货运航线基础上,2023年将新开或加密国际货运航线3条以上,形成通达美、欧、亚的骨干货运航线网络。紧扣物流集成商培育,提升货源集聚能力,以顺丰西部航空货运枢纽等4个“顺丰系”项目为带动,构建全球航空货运网络体系,加快引育航空物流集成商,提升与欧盟、东盟市场贸易关联度。当前,正推动顺丰航空筹建全省第一家货运基地航司。紧扣口岸功能拓展,提升枢纽服务保障能力,深化与海关、驻场单位合作,用好用活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特殊监管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功能和政策优势,努力提升口岸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助力成都航空枢纽2023年货邮吞吐量达到70万吨。以中国商飞为链主,加快打造国产民机服务全产业链。支持中国商飞提前规划C919维修能力,围绕航空维修、运营服务等加强项目招引,引进迈客航空等产业链项目,当前正加强与中国航空学会合作,打造全国首家国产大飞机维修人才培训基地,推动大飞机产业园向“研发制造+运营服务”转型。
三是坚持以功能配套为主支撑满足产业人群需求,服务成都塑造公园城市形态品质。不断增强片区人口和经济承载力,促进基本功能就近配套、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打造“环机场生态带”。由国有公司牵头实施2046亩空港生态修复项目,依托原始地貌率先整理锁定耕地地块,重点针对机场空侧区域501亩耕地,按高标准农田要求推动“小田变大田”,连片种植粮食作物,目前小麦已成熟收割,已播种玉米和大豆,下一步将由专业合作社实施社会化运营,促进降本增收,推动耕地保护长效可持续,切实做到“农地农用”;同时,着眼生态价值转化,坚持“整田、理水、植景”相结合,植入儿童乐园、农场等项目,并依托3.3公里“三支渠”打造亲水空间,放大发挥“航空+农业”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等功能,预计9月底农业观光生态廊道建成、12月底大地景观整体呈现,推动生态带由单一机场管控区绿地向田景互融、农旅互动的城市近郊旅游目的地转变。打造“15分钟创业者生活圈”。针对片区人群需求,推动优质资源向片区及其周边聚集,发挥3所三甲医院、4家商业综合体聚人引流作用,加快实施广牧路、航兴路等5条道路建设,规划新建由高品质学校领办托管的初中和小学,促进片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打造智慧治理场景。携手省机场集团投资31.5亿元实施机场提质改造,升级飞行区、航站区、候机楼、货运区,建设机场信息中心等系统,特别是紧扣“智慧蓉城”建设,联动打造“云上空港城”全场景智慧城市,推动机场安防、交通、运控等数字化应用场景延伸,建立“安全一张网、运行一张图、服务一条线”智慧治理體系,提升感知能力和“智治”水平。
(作者系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