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爸爸为何如此生气?

2023-06-07丹尼尔·恩贝格

海外文摘 2023年6期
关键词:拉菲养育父爱

丹尼尔·恩贝格

身为父亲,要敢于探究自己的暴怒行为。

|“爸爸文化”兴起的源头 |

对爸爸们来说,2015年是豁然开朗的一年,也是光辉灿烂的一年。那年4月,亲子网站“父爱”正式上线。《纽约时报》将其描述为聚焦父亲群体、糅合先锋文化杂志与新媒体巨头的网站。这个网站的宗旨是,在男人“一生中最盲目好奇、最一味求知的时刻”为他们提供服务。与此同时,各路名人也纷纷投身“爸爸文化”——阿什顿·库彻鼓动他的数百万观众为男厕所安装尿布台大声疾呼,吉米·法伦出版了面向父亲的畅销绘本《小宝宝先学会叫爸爸》。还有一群奶爸博主试图说服全美领先的线上零售商,希望平台的亲子优惠方案能多将爸爸纳入其中。于是,亚马逊网站的优惠方案“妈妈计划”在2015年年底变更为“家庭计划”。

然而,2015年最热门的父职话题刚好捕捉到了爸爸们的困惑。那年春天,就在“父爱”网站上线前,克莱姆森大学的一个女生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出了“老爸身材”一词,并介绍了这个词所描述的形象——“啤酒肚和腹肌块之间平衡得恰到好处”。随着这篇文章火遍全球,“老爸身材”很快就成了数百份报纸报道的主题,光是《华盛顿邮报》就刊登了五篇相关文章。“老爸身材”一词的热度不断加剧,与此同时,围绕其含义展开的争论也越来越激烈。“老爸身材”是硬邦邦的,还是软绵绵的?展现出威严,还是透露出慈悲?是一种精神境界,还是像《男士健康》杂志所说的那样,是一种危险的现实?——这本杂志的编辑说:“面对现实吧,‘老爸身材’不过是死尸的前身。”

| 现代爸爸的概念模糊不清 |

由于“老爸身材”的定义尚未明确,这个词姑且可以指代爸爸群体大致的自我形象。谁都知道,过去的爸爸常常要养家糊口,他们往往在远处爱着自己的孩子。一旦有必要,回回都是他们负责施加惩罚。那么,现代爸爸应该做什么呢?“以前,男人的定义就是每天去上班,凭一身肌肉工作,最后把薪水带回家,就是这样。”临床心理学家托马斯·哈宾解释道,“如今,男人的定义不断变化,这让很多男人感到不安。”的确,半生不熟的阳刚之气让现代爸爸无所适从——他们担负的职责渐渐改变,但他们扮演的角色还没有完全转变。

随着“老爸身材”热潮兴起,皮尤研究中心于当年秋天展开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爸爸对自己身份的关注程度和妈妈一样——57%的受访男性表示为人父母的身份“极其重要”,而58%的受访女性持有相同观点。不过,这份关注又催生出新的不安——51%的受访妈妈认为自己在养育孩子方面“做得非常好”,而仅有39%的受访爸爸对自己作出了同等评价。

“父爱”网站试图为爸爸们排忧解难。哈宾表示,完美男子气概的标准尚不明确,许多男人仍用愤怒来表达不满。有的男人自称“现代爸爸”,认为自己比自己的爸爸更有教养,但他们也有可能因为愤怒而不知所措。“父爱”网站上线初期的专栏《我为何大吼大叫》每期会采访一位父亲,听他讲述自己发脾气的经历。这个专栏下的很多文章都以懊悔结尾。比如,其中一位父亲回忆说:“我当时立马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混的混蛋,差点哭出来。我可爱的女儿因为要上一年级了觉得有点焦虑,我却对她大发雷霆。”另一位父亲的肩膀被儿子的棒球砸了一下,他说自己当时大吼是因为“有时候就得较真”,但事后还是向儿子道了歉。他承认自己的伤势并不严重,他说:“我当时真的有点矫情。”

“父爱”网站自上线伊始就誓要拓展读者思维,可能的话,还希望把读者培养成“超级爸爸”。网站先是隆重介绍了几位“超级爸爸”,其中之一曾是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队员,参与过打击“基地”组织的作战行动。这位爸爸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用爱默生的话说,对你的孩子而言,你是什么样的人比你说了什么更重要。”然而,这条建议回避了最难解的問题——爸爸究竟是谁?养育者、强制执行者或行为榜样?还是说,爸爸集这几种身份于一身?

| 爸爸通过育儿发现自我 |

显然,父亲的超能力应该是了解自我。斯波克博士曾用他那句名言宽慰各位母亲:“相信你自己。你知道的比你以为的要多。”如今,“父爱”网站也以同样的方式宽慰各位父亲。2021年,“父爱”网站推出了一本为爸爸提供建议的精选文集《为父之道》,编辑在书中写道:“不要为自己不知道的事情焦虑不已,因为如果你能了解自己,你就能了解为父之道。”

2015年,记者兼小说家基思·格森的儿子出生。数年后,格森将自己早期的育儿经历写成了回忆录《养育拉菲:最初的五年》。这本书和许多写给父亲的书一样,开篇就认可育儿领域的重大转变,又指出身为人父的职责不够明确。“我是新一代爸爸中的一员。出于各种原因,我们这代爸爸比前几代爸爸花更多的时间陪孩子。”格森在序言中写道,“我认为这点非常值得一提。”

然而,这本回忆录并没有像许多写给父亲的书那样展开,相反,格森写出了一位父亲认真又犀利的自省,还深入剖析了愤怒。“你是个坏爸爸,我再也不听你的了!”当年三岁的儿子对格森说,因为格森在睡前吼了他。“我觉得他说得对。”格森说,“我不是个好爸爸,可当时我也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以前不知道,现在不知道,以后还是不知道——这句话是现代爸爸的内心写照,也是《养育拉菲》的主题。格森写道:“在孩子长大之前,你对自己一无所知。”育儿的过程就是自我发现的过程,《养育拉菲》和“父爱”网站都认同这一理念。不过,对格森而言,自我发现可能是个残酷的过程。这种残酷不仅体现在密切参与育儿的各项工作上,还格外体现在孩子可能激起的阵阵怒火上。格森说:“你对自己一无所知,直到某天,你可爱的儿子直视你的双眼,察觉到你的脸离他很近,然后朝鼻子给了你一拳。”

格森在书中深入描写了自己喜怒无常、难以对付的儿子,只有经过数年满怀父爱的精心观察才能把儿子写得如此透彻。不过,他的儿子也在观察他。拉菲一次又一次地考验他爸爸的脾气——又掐又踢、又抓又推——然后作出评价。他说:“爸爸不好。”他又说:“爸爸,就算你对我不好,我也爱你。”他还说:“爸爸,超级英雄从不发火。”有一次,拉菲收到了一张鼓励他好好表现的积分奖励表,他执意要为爸爸妈妈也做一张。他们那张表上的奖励项目有“好好穿衣服”“好好吃晚饭”,以及“不打拉菲”。

如果是拉菲挑衅在先,格森就会密切关注自己的行为,然后从中发现自我。他观察到自己会大吼大叫、发出嘘声,或者严厉训斥,就像正在查房的临床医生。他还用日记记录自己在其他情况下的失控行为。有一次,他发现自己表达愤怒的方式从简单的朝儿子大吼变成打儿子的手腕。还有一次,他在推搡儿子时敲到了儿子的脑袋。“这都还是轻的。”格森说,“对我来说更可怕的是,有时候拉菲惹得我愤怒至极,我会设想自己结结实实地打他一顿。”事后,拉菲会说爸爸是个骗子,因为爸爸曾经声称自己绝不会发火,却一而再再而三发火。“他说的是实话。”格森说,“我确实保证过,结果我总是食言。”

正如“父爱”网站透露的那样,在这本回忆录的结尾,格森终于正视了自己的身份。某天,格森在操场上看到儿童攀爬架旁有个温和又耐心的男人,而他的女儿却渐渐失去了理智。格森说:“自始至终我都认为那位父亲表现得非常出色,因为他一直保持冷静,既没有大喊大叫,也没有彰显权威。我当时非常羡慕他能如此耐心,但我自己做不到,而且我突然意识到……我也不想那样做。那不是我能做到的。”

我女儿出生后(就在格森儿子出生后不久),前三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她从未惹我生气。我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她怎么可能惹我生气呢?想想都觉得荒谬。我从未觉得日常生活如此让我困惑与厌烦,但我也从未感觉如此平静。我的宝贝几乎需要我所能提供的一切,而且她似乎时时刻刻都需要。不过,错不在她。

刚当上爸爸的那段日子,我过得非常迷茫,我向编辑提议创建一个播客栏目。这个栏目也许会叫《我什么时候会生女儿的气?》,大概会探索一下婴幼儿的认知与道德发展,以及道德行为能力与有责无知的理论基础。换句话说,我怕自己会对着女儿大吼大叫,而且我试图把这种恐惧隔离在一个神奇又抽象的壳子里。然而,憤怒该来还是会来,就像所有父母总会在某一刻发火。我的父母也曾冲我发火,有时候还会气得打我屁股。我父母的父母也曾如此。我认为,父亲更容易发火,而且火冒三丈的他们更让人害怕。我不愿意设想不久的将来我自己也会大发雷霆。

在“父爱”网站官方推出的《愤怒管理指南》中,有篇文章写道:“大吼大叫其实是与性别相关的问题。”一位儿童精神病学专家表示,如果睾丸素能帮你更使劲地投棒球,那么它也能让你用更大的声音、更快的速度叫骂,这对孩子而言“极其恐怖”。“不是说妈妈不会大吼大叫,只是爸爸吼得更有力度。”文中写道。

身为父亲,我不怎么关注吼叫的音量,更在意吼叫的本质——吼叫意味着什么?吼叫的后果是什么?有的父亲害怕自己发火,还有的害怕自己铁石心肠,我们都害怕给孩子带来痛苦,更害怕给他们造成久久难以抹平的创伤。在回忆录《老爸:父爱随想》中,作者迈克尔·沙邦对自己在家里的“潜在混蛋行为”感到非常失望。正如书中所描述的,某天沙邦14岁的女儿剪了新发型,希望他夸奖几句。当时的沙邦心不在焉,一句话也没说出来。“一时间,她因为害怕和疑惑,两眼瞪得大大的。”沙邦写道。接着,他对自己说:“我真是个混蛋!”

沙邦给女儿造成的伤害也就是扫兴的程度(这样的考验,我一周之内就能失败好几回),可他却焦虑得要疯了。他写道:“她现在心里有裂痕了。哪怕细如头发丝,这裂痕也像所有裂痕一样无法治愈。”

我对自己的考虑不周感到既震惊又惭愧,但让我感受最深的还是恐惧。你完全具备击垮另一个人的力量——每当你正视这个事实,恐惧就是唯一贴切的反应。

养育子女,逼人发疯又让人牵挂,为人父母的个个心神不宁。我相信,每个爸爸妈妈都害怕伤害自己的孩子,而且这种焦虑没有性别之分。不过,父亲会害怕力量,因为他们感觉自己可能会造成灾难性伤害。他们对力量的恐惧可能有独特的传导方式,能刺激边缘神经兴奋。他们可能会担心,无论自己多努力,他们缝合伤口的技术永远比不过母亲。谈及动手打拉菲,格森写道:“我真心觉得自己可能会打他。我有这个能力。”这种从“老爸身材”到绿巨人体格的奇妙转变确实提高了伤害发生率。

| 爸爸要了解父职的界限 |

过去,爸爸在家里负责管教子女——这体现出他的坚实地位,也是他发挥男性权威的领域。如今的情况恰恰相反。管教的界限模糊不清,局面变得十分危险——愤怒的爸爸对子女施加控制的同时,自己却失去了控制。格森就在书中详细描述了这种局面。有一次,格森一家外出吃饭,拉菲打翻了水杯,又把自己的热狗扔在地上。最后,格森为了阻止儿子打自己,把儿子头朝下拎起来晃来晃去。拉菲先是大声哭叫,接着轰然大笑,那笑声透露出畏惧与绝望。格森写道:“我很生气,他很害怕。”当然,反过来说也没错。

有关父亲养育子女的回忆录很少写得如此坦诚而直白。父亲是破坏者——沙邦也对可能出现的危险局面表明了态度,但他用戏剧化手法将其升华。其他描写爸爸的书都以笨手笨脚、糊里糊涂的形象作掩饰,好像现代爸爸就算想打趴孩子也没那个能力似的。哪怕是如今主张“父亲,了解你自己”的“父爱”网站,也意外成为有毒男子气概的广告牌。当初,网站发布了一位美国海军海豹突击队退役队员的建议,那人正是后来担任密苏里州州长的埃里克·格赖坦恩斯。他的前任理发师指控他性侵,而他的前妻指控他身体虐待,并在一份宣誓陈述书中向法官指出他打过两人三岁的儿子,还拽着儿子的头发将其拖行。我不是说每个父亲的灵魂都有阴暗面,我的意思是这片阴霾现在笼罩在所有父亲的头上,给父亲追求自我发现的道路蒙上了恐怖的阴影。

“父爱”网站那本精选文集中写道:“如果你能了解自己,你就能了解为父之道。”然而,对我来说,或者对格森及我们所处微时代的其他父亲来说,这份期待是种威胁。我们不久前被告知,爸爸们正处于某种新事物的风口浪尖——正如“父爱”网站2015年建议的那样,爸爸可以开始“拥抱他们的新身份”,而无须“放弃他们本来的身份”。自那以后,似乎不断涌现出对这条建议不利的证据。如果我不想知道我的身份将以何种方式伤害我的孩子,那会怎么样呢?

在《养育拉菲》的结尾,格森指出了一条明路,能绕过愤怒与自我怀疑的父职陷阱。他发现,在父子同行的旅程中,为争取独立或建立联系而产生的“激烈争斗”是无法避免的,何时儿子不再需要他,争斗才能停止。格森说:“这就是为人父母的悲剧。”也就是说,了解为人父的自己,就是了解自己扮演父亲这一角色的界限。他说:“如果你能把自己看得无足轻重,做到‘人过无痕’,那你就成功了。做不到这一点的父母就会失败。”

所以说,要拥抱自己的新身份,也要学着拥抱过后松开手。

[编译自美国《大西洋月刊》]

编辑:马果娜

猜你喜欢

拉菲养育父爱
[鸢]とんび父爱如山
82年的拉菲为什么总也喝不完
不要让父爱成为等待
喝拉菲还是藏拉菲?
父爱如山
天下有“完美的养育风格”吗
养育宝宝 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宝宝专家团来帮你
养育孩子 只需温和助推
拉菲传奇伴饮中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