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

2023-06-07宋兆林

南方农业·下旬 2023年1期
关键词:人工林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宋兆林

摘 要 森林病虫害防治一直以来都是森林保护的重要内容。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日益剧烈,许多森林病虫害频发。如何采取有效举措防治森林病虫害成为森林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以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案例,分析目前该地区森林病虫害防治存在的人工林营造缺乏多元性、林区人类活动频繁、次要病虫害扩张明显、病虫害防范预警体系建设不足等问题,并提出多元化实施人工林营造活动、降低人类活动影响、加强对次要病虫害的防范及构建病虫害预防、监测、警示体系等

措施。

关键词 森林;病虫害防治;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763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2.022

随着我国森林面积的不断扩大,森林保护日益由营林造林向存量林保护治理转型。由于现有森林的生物多样性和基因遗传性相对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基于此,寻找最直接、最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构建严密完整的森林病虫害防护体系,成为森林病虫害防护的关键举措。

1 森林病虫害发生原因

森林病虫害频繁发生与森林系统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弱化密切相关。1)由于天然混交林比例过低,人工营造林树种结构单一等,使得森林自身的生态循环系统没有坚实建立起来,森林体系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没有得到发展。2021年,我国人工林面积达6 933万hm2,位居世界首位[1]。虽然大量的人工林使森林覆盖率快速提升,但人工林生态系统较脆弱,生态循环适应性不足,易导致病虫害入侵。2)森林内部系统中平衡病虫害繁殖的各种有益动植物没有发挥协同效应。在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情况下,有益动植物数量减少,导致害虫大量繁殖,对森林造成了严重破坏。例如,树种结构过于单一,东方大苇莺、杜鹃、猫头鹰、蓝翡翠等鸟类生存受限,数量不足,对病虫害的捕食能力降低[2]。

2 森林病虫害防治措施研究

2.1 防治现状

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洮河流域,横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临潭县、迭部县、碌曲县和合作市等县(市)。该保护区森林资源极为丰富,总土地面积287 759 hm2,其中核心区109 762 hm2、缓冲区67 434 hm2、实验区110 563 hm2。有林地100 660.48 hm2、疏林地961.28 hm2、灌木林104 254.65 hm2,森林覆盖率为44.36%。自然保护区共有高等植物约1 275种,隶属110科410属,其中蕨类植物17种,隶属7科12属;苔藓植物39种,隶属19科32属;种子植物1 219种,隶属84科366属。

近年来,自然保护区为有效防治辖区内森林病虫害,采取了多种防治措施。1)成立了专业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护林队,并根据辖区内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不间断的病虫害防治作业,有效确保了区域内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成效。2)建立了庞大的森林病虫害数据库,将多发易发、反复发生的病虫害归档记录,厘清辖区内107种森林病虫害的相关数据。例如,对常发病虫害的发生时间、发生区域、发生特点及防治措施等都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以便于发生病虫害时,快速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理。3)建立了森林病虫害研究保护站,通过资金、人才资源的持续投入,加强抗病虫害药物的研发,及时对辖区内病虫害进行生物、物理、化学综合防治。通过综合治理,自然保护区病虫害得到有效遏制,但病虫害治理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2.2 存在的问题

2.2.1 人工林营造缺乏多元性

除了依托人工、药物治理森林病虫害外,最主要的治理途径是通过自然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构筑控制森林病虫害蔓延的食物链和生态链。然而,自然保护区在实施人工林营造过程中,以纯人工林营造为主。目前,该地区主要的人工林营造以松树、白桦树等单一的树种为主,这种单一结构的人工林种植模式虽然在造林速度方面能够达到快速造林的目的,但同時使得整个人工林系统缺乏生物多样性,森林内部约束病虫害发展的食物链、生态链并没有全面系统建立起来[3]。

当前,自然保护区频繁出现松毛虫、美国白蛾、桑天牛、光肩星天牛、日本松干疥虫及黑绒金龟虫等各类害虫。这些害虫为害时间长,全年均有暴发,且主要在柏树、松树、白毛杨、杉木等树种上进行繁殖,导致人工林生长环境被严重破坏,影响了自然保护区外围人工林的生长繁殖[4]。仅2020年,自然保护区受病虫害严重影响的人工林面积就达1 200 hm2。2021年,自然保护区人工林暴发松毛虫害,每公顷害虫数量达到了2 800只,近800 hm2松树林遭到松毛虫的啃食。

2.2.2 林区人类活动频繁

由于自然保护区存在大量人类活动,特别是保护区外围区域的森林开发、旅游发展和矿产开采等,导致外围15%以上的区域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病虫害蔓延。此外,保护区外围还有17处旅游景点,这些人类活动严重干扰了保护区森林病虫害的防护网络。2019年,自然保护区共接待游客57万人次,大量游客的涌入不仅增加了外来病虫害传入的风险,而且使得该地区建立起来的森林保护网被频繁破坏,严重削弱了保护区的病虫害防治能力。

2.2.3 次要病虫害扩张明显

在2020年之前,自然保护区内相对活跃且反复快速蔓延的病虫害以美国白蛾、松毛虫为主,此外还有溃疡病、日本松干疥虫[5]。这些病虫害是保护区的主要病虫害,经过针对性的防范,这些病虫害目前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以松材线虫、蝗虫、黑绒金龟等为主的次要病虫害近2年快速发展。2019年之前,松材线虫病仅在自然保护区10%的区域内出现,然而在

2021年的调查中发现,松材线虫已经扩展到30%以上的区域;黑绒金龟则扩展到整个保护区40%以上的区域。由此可见,这些原来次要的病虫害已经逐步扩张,形成了新的蔓延趋势,给整个保护区的森林保护带来了潜在危害[6]。

另外,以美国白蛾等为重点的病虫害在自然保护区仍分布较为广泛[7]。美国白蛾是杂食性动物,为害各种泡桐、榆树、杨树、松树等,寄居的植物也高达290种[8]。一只美国白蛾可在其生长时期啃食7~17片大型树叶,15~25片小型树叶,对林木造成极大的危害[9]。故需要特别注意对这些病虫害进行综合性防治,否则可能会再次引起此类病虫害的大规模扩张,严重损害整个保护区的森林资源[10]。

2.2.4 病虫害防范预警体系建设不足

目前,自然保护区病虫害防范预警体系建设相对不够完善。特别是为监测病虫害而实施的前置性预警、远程控制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均相对滞后。这可能造成自然保护区对突发性病虫害反应不及时,无法有效掌握病虫害发生过程和治理对策。针对如何打造形成行之有效的病虫害防范预警机制,目前保护区仍处于探索阶段,病虫害防范预警分析能力仍然不足,这限制了自然保护区病虫害防治的快速反应、科学化防治能力。

2.3 防治对策

2.3.1 多元化实施人工林营造活动

为有效提高自然保护区病虫害的防治成效,需要全面多元化地实施人工林营造活动。自然保护区需要加强对人工松树林、杉树林、柏树林、杨树林、柳树林、白毛杨等的混合种植,同时搭配更多的桑树、榆树、柳树、泡桐、刺槐等林木,这样可使得人工林的种植呈现出多样性的特征,久而久之就会依托混交林形成新的生态循环系统[11]。基于此,科学进行人工林种植,严密采集人工林种植区域数据,对自然保护区已有的人工林进行科学规划,逐步替换单一的人工林树种,将是人工林多元化种植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人工林种植结构的必然路径。

2.3.2 降低人类活动影响

控制人类活动,全面促进人类活动的管理优化,将是加强自然保护区病虫害防治的关键举措之一。1)控制人类活动,避免更多的外部人员进入林区,适当限制自然林周围的矿场开采、旅游活动。特别是应限制整个自然保护区各种旅游景区的规模,禁止进一步扩大旅游景区景点的设置,防止更多的林区遭到人为的破坏。2)进一步加强对人类进入自然保护区活动范围的控制。对核心保护区进行专门性保护,禁止大量人类活动,特别是开发性活动。在外部,对于游客等进入自然保护区,要做到广泛宣传,对病虫害可能产生的危害及人们旅游活动中应具有的保护性手段进行广泛宣传。例如,通过发放传单、举行知识宣讲、进行人员讲座等多样化的形式对外来人员进行提醒,防止外部人类活动对整个自然保护区造成严重的危害。

2.3.3 加强对次要病虫害的防范

1)加强对次要病虫害的防范重视,目前整个自然保护区暴发的蝗虫、黑绒金龟、松材线虫等次生性病虫害越来越多,所以要对这些病虫害提高防范重视程度。2)构建有效的防范治理方法,做好对这些病虫害的内部调查,摸清病虫害分布领域,掌握好病虫害的发生时间节点,及时采用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等对这些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护。例如,可采用甲维盐、噻虫啉及氯胺磷乳等化学药剂杀灭松材线虫,防止其快速繁殖。

2.3.4 构建病虫害预防、监测、警示体系

自然保护区应积极构建起系统有效的病虫害防范监测预警体系,基于自动监测系统、远程控制捕捉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构建起统一化的病虫害防护监测体系。在森林内部,依据各监测网点的信息输入和对森林数据的掌握、环境状态的数据收集,构建起详细的病虫害防控网络体系,及时基于“3S”技术形成动态监测病虫害系统。例如,可利用光谱仪器分析、卫星定位分析、遥感分析等技术确定病虫害分布领域和区域集中的密度,也可实施三维动态信息点位捕捉,从而收集特定点位的病虫害分布数据,从而形成一个覆盖全网的系统型病虫害防治信息框架。同时,依托这一框架对未来的病虫害防范趋势、病虫害生长蔓延趋势、病虫害防治体系进行全面的监测、预警和应对。

3 结语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推进,构筑监测预警系统进行全面的病虫害防治,同时有效规范人类活动,实施多元化的森林营林护林举措,提高甘肃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病虫害防治成效。

参考文献:

[1] 胡艳,胡博,张楠,等.森林病虫害防治中营林技术的运用[J].农家参谋,2020(16):50.

[2] 潘宏阳.我国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森林病虫,2002(1):42-47.

[3] 马宇,葛伟,田敏爵,等.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与对策[J].陕西林业科技,2011(1):51-53.

[4] 刘双.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森林病虫害防治策略[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4):228.

[5] 肖作福.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6] 宋坤,包旭.森林病蟲害防治对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影响[J].农家参谋,2020(12):129.

[7] 蔡成蔚.试论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农家科技,2015(10):259.

[8] 李涛,李公富,周晓萌.试论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城市地理,2014(12):45.

[9] 柴守权,尤德康,梅丽娟,等.我国突发林业有害生物事件应急体系建设中的问题探讨与对策[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7(5):638-642.

[10] 池秀莲,唐志尧.面积、温度及分布区限制对物种丰富度海拔格局的影响:以秦岭太白山为例[J].植物生态学报,2011,35(4):362-370.

[11] 孙筠,汪丽.新时期加强营林工作中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对策[J].农家参谋,2020(12):139.

(责任编辑:刘宁宁)

猜你喜欢

人工林自然保护区保护区
七姊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我国人工林生态轮伐期探讨
人工林生产力提升对策探析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保护自然保护区刻不容缓
山东泰山3种人工林小气候对比分析
湿地松人工林生长规律
浅淡黄岗梁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