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德育渗透实践探究

2023-06-07吕晓怡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2期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探究德育渗透

吕晓怡

摘  要:加强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需求。为了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科学地提高德育效果,教师应当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通过不同的方式强化学习引导和实践引领,寓德育于不同的课程教学活动中,深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其既有认知,使之成长为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德育渗透;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探究

现如今,教学在不断改革,道德与法治课程也提出了“提素质、正品行、明法理”的教学目标,为此,教师应当于实践中积极推动教学活动在目标、思路、方法等层面的综合变革与创新。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是极为重要的课程,教师应在德育视角下妥善开展课程教学,加强学生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起追求真善美的是非观。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的课程教学理念,能够集中反映其对教育发展和改革趋势的认识,积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彰显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但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有的教师的教学理念相对滞后,未能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引导,而是过分关注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记忆学习,没有进行换位思考,导致课堂教学有效性降低。

(二)忽视德育资源建设

德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也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有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没有注重德育资源的建设,只是空泛地举例论证,忽視了学生对不同德育知识内容的理解深度,导致其很难从教材中获悉德育真知,无法开阔学习视野,不利于丰富既有认知。

(三)理论学习兴趣较低

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理论教学是基础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日后的学习以及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能够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一些教师过度看重学生的学习成绩,未能提升课程教学的趣味性,将大量的课上时间用于讲解理论知识,导致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不断降低,很难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也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实践活动形式单一

德育实践能够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欲望,为教师开展德育创造不同的切入点,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然而在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有的教师未能顺应当前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认知发展规律,长时间开展形式单一的实践活动,导致德育载体得不到更新,学生很难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工作,不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转变德育理念,提升学习效益

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当转变德育理念,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讲解知识,进行高质量的互动交流,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致力于提升面向德育培养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有效性。教师可以利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学习了解不同的德育知识,不断提升学习效率。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我们神圣的国土”一课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呈现世界地图的方式,介绍我国幅员辽阔的疆土面积,引导学生自行找出我国的“邻居”,化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提高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同时,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寓德育于课程教学活动中,让学生重点观察《中国的疆域》图,为其介绍二十三省、五自治区、四直辖市、两特别行政区的民族英雄代表,让学生通过了解英雄故事,懂得我国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是因为有先辈的付出,激发其爱国情感。然后,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国家山水风光相融合,列举“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等不同的爱国写景诗,解读李白、林升等古代诗人的爱国情怀,由此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最后,教师应当介绍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转变德育理念,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之中,让学生明白保护神圣的国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由此升华爱国主义教育,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二)挖掘德育资源,丰富学生认知

除教材之外,课堂以及校园内部也拥有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挖掘并为学生呈现具有较高德育价值的资源,可以充分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丰富其既有认知。教师应当结合实际教学内容,挖掘和利用不同的德育资源,开展高质量的理想教育,通过树立榜样、学习引导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认知,使之能够树立崇高理想,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以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离不开他们”一课为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教师入手,介绍教师备课、讲课、总结、研究等教学工作,让学生明白教师为其提供了优质的教育,从教学工作中挖掘德育资源,使学生理解教师的辛劳,既能丰富学生的既有认知,又能让学生将教师视为自己学习的榜样,树立“成为人民教师”的崇高理想。然后,教师要围绕校园中不同岗位上默默付出的教职工,介绍各种社会职业,在充分挖掘德育资源的基础上,开展理想教育。可以列举农民、纺织工人、建造师、列车员等职业,将学生日常熟悉的饮食、穿衣、居住、出行与不同的职业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不同行业的劳动者都在为社会做贡献,自己日常的学习与生活离不开“他们”。在挖掘德育资源的同时,教师要升华理想教育,鼓励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入手,畅谈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引导其为未来的就业发展努力学习,使之能够丰富学习认知,树立远大理想。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一旦缺少上述职业劳动者带来的服务,生活将会发生什么变化?”引发学生的思考,升华理想教育,使学生明白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劳动者承担起了维持社会运转的重任,应当感谢他们的劳动,使学生丰富自我认知,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合实际生活开展德育

道德与法治教学和实际生活是分不开的,课程中讲到的许多内容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要把这些知识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才能确保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在课堂中集中精力学习,并在面对相应的现实生活问题时,做到合理分析和解决。只有将理论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才能摆脱传统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空洞的理论说教现象,在深入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加强德育力度和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例如教学“周末巧安排”时,便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导:“大家都是怎样度过周末的?”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与体会,给教师和同学们讲述自己周末假期的经历。学生大体会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对周末的生活没有特定的安排,选择自由和放松,想起做什么就去做什么;另一类则是预先制订计划,有规律、有安排地度过周末时间。对于这两类不同的情况,教师不必直接做出肯定或是否定的评价,而是可以对学生加以引导和点拨,从而思考、辨析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什么结果,这些结果是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益。通过讨论,学生不仅分享了自身的见解,也了解了其他同学的想法,进而意识到周末时间也十分宝贵,如果不做任何安排地将其挥霍掉,不仅会影响成绩与身体健康,同时还浪费了时间。之后教师再教导学生如何巧妙地安排及利用周末时间,并让学生写下周记,把自己周末的活动记录下来,和同学们分享,逐步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使学生养成做事有规划的良好习惯。

(四)以互动形式提炼德育要点

师生互动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在师生之间构建起交互的渠道,让二者彼此交流,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師往往会根据道德与法治教材开展理论教学活动,并且严格围绕大纲讲解知识点,却忽略了与学生的互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兴趣、想象力以及个人潜能都难以得到激发。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师应当把互动交流当成重要的教学形式,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多设置一些与知识内容有关的互动话题,并把德育理念融入其中,形成高效的课堂互动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进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提炼出德育要点,实现道德与法治课堂德育渗透目标。

比如,教学“我们在公共场所”时,依托多媒体课件,先给学生播放教学视频,依次呈现出四个不同的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公交车上,乘客用很大的声音打电话;第二个场景是有人在公园里散步,把烟头和纸屑随地乱扔;第三个场景是地铁进站以后,人们一拥而上,很少有人自觉排队;第四个场景是居民在小区里遛狗,没有牵狗绳,并且任由小狗随地大小便而没有收拾。教师先联系第一个场景中呈现的内容与学生展开交流,提问:“同学们在公共场合有没有过这种大声喧哗的行为?这样做究竟对不对?”学生回答说不对。教师再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行为表现,让学生懂得不能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影响他人。针对第二个场景,教师再提问:“大家是否看到过类似的不文明行为?”让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并说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针对第三个场景,可询问学生,如果自己在场,应该怎样做。学生会回答,劝大家不要拥挤,要排好队依次上车。对于第四个场景,则是让学生懂得如何文明养宠,且看到他人有这种不文明行为时,应当予以劝诫。随着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节奏的加快与互动内容的深入,学生能够在心里树立起社会公德意识,这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也能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采用情境表演落实德育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灵活地设计趣味化的教学情境,让这门艺术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小学生通常都十分喜爱新鲜事物,特别是对有趣的情境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探索兴趣并主动参与其中。基于此,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融入情境中,让学生参与表演活动。教师要尽量让情境显得生动有趣,新颖且有悬念,这样才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确保学生不开小差,一直维持动力十足的学习状态。

比如教学“我是班级值日生”时,教师可以依托分组教学,将全班学生按照两组进行分配,分别表演合格的值日生与不合格的值日生这两种情境。一位合格的值日生会提早来到教室,把卫生打扫干净,倒掉垃圾,擦黑板,再整理好书桌,仔细检查前一晚的作业等,待教师和同学们来到班级内,立刻就能看到整个教室干干净净,明亮整洁,因此可以带着愉快的心情开始一天的学习;而不合格的值日生迟迟没有来学校,等到上课铃快响了才走进教室,而且还差点忘了自己要值日这件事,在同学提醒之后,他才想起来,赶紧去打扫卫生,但此时已经到了上课时间,教师和同学们都到齐了,看到整个教室还是一片狼藉,情绪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注意力难以集中在学习上。观看这两种具有强烈对比的情境表演后,学生就能懂得,做好值日生看似是一件小事,其实对教师和同学来说都十分重要,同时这也是负责任和有集体精神的表现。以此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产生真实的体会,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逐渐养成做事勤快、有条理的良好习惯。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德育视角下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应当利用多媒体加强德育渗透,结合实际生活开展德育,采用情境表演落实德育,以互动形式提炼德育要点。此外还须运用小组合作模式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共鸣,同时在课后合理布置一些德育相关的作业,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成为新时代下全面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磊.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 中国教育学刊,2020(S2):134-135.

[2]靳娟娟,俞国良. 从“思想品德”到“道德与法治”:面向2030的德育课程[J]. 基础教育课程,2020(23):4-12.

[3]万希燕. 德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校外教育,2019(20):20+25.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小学道德与法治实践探究德育渗透
走进文本案例,牵出生活百态
“韦寨之窗”课程:道德与法治时政微课程设计与实施
联系生活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教学
“体验式”教学激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路径浅析
选课机制下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
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探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