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潼南区17个中籼稻品种比较试验初报
2023-06-07任梦露刘小明邓豪刘乾毅石琼
任梦露 刘小明 邓豪 刘乾毅 石琼
摘 要 为了探讨不同水稻品种在重庆稻区的适应能力,重庆市潼南区对引进的17个中籼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抗性特征、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了记录测定。结果表明:1)参试品种中旺两优98丝苗生育期短,西优35、神龙优415、渝优8159、川农优538、忠优107全生育期较长。2)各品种群体整齐度、长势、熟期转色和落粒性表现一致,旗优9663、G1优234、川农优538和西优35的株型紧束,其他品种适中。3)G1优234表现为纹枯病易感特征,其他品种均表现为抗寒、抗叶瘟病、抗穗瘟病、抗白叶枯病的特征。4)明1优164的有效穗数最高,G1优234穗型最大,陵优7129的结实率最高,川农优538千粒重最高,明1优164产量最高。5)结合生育期、农艺性状、抗性特征及产量等因素,明1优164和陵优7129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色浓绿、叶姿挺直、穗子长、分蘖力强、结实率高、千粒重高,更适宜在重庆低海拔地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 水稻;中籼稻;品种比较;重庆市潼南区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3.03.005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全国有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重庆是西南区稻谷主产区之一,受种植区域内化肥农药过度施用、高温热害、日照时数短等的影响,水稻生育期缩短、贪青晚熟、稻瘟病及叶白枯病等问题日趋突出[1-2]。大量水稻育種研究和生产实践证明,通过引进优异种质资源,比较不同种质之间的农艺性状及抗性特征,筛选适合本地区种植的水稻品种,是加快区域内品种更新,适应外界气候变化,改善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李培德等对源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18份处于扬花灌浆期的水稻种质资源进行耐热性鉴定,结果表明水稻种质间的耐热性存在明显差异[3]。刘广林等采用早播早植法及晚播晚植法,对458份优质稻种质资源材料进行耐冷性初步鉴定与评价,筛选出6份在不同生育期均表现强耐冷性的优质稻种质[4]。李雪琴通过对1 466份水稻种质资源的主要农艺性状和抗病性等进行鉴定与分析,发掘并筛选出具有综合优异性状、可直接应用于生产的种质资源[5]。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所引进的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抗病性状及产量性状进行分析鉴定,旨在筛选优质、高抗、广适、迟熟型中籼稻品种,最大限度地发掘品种产量潜力,为重庆市水稻育种工作及优异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和地点
试验于2020年在重庆市潼南区梓潼街道办新生村2社(30°12′N,105°47′E)进行,海拔252 m,地势为浅丘。试验田土壤为轻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作田为冬闲田。
1.2 试验材料
供试品种包括16个三系水稻品种(旗优9663、神龙优415、明1优164、陵优7129、G1优234、渝优8159、陵优6019、CS960、川农优538、西优35、忠优107、2353A/万恢16、野香优莉丝、川优6709、百香优纳丝、渝香203)和1个两系水稻品种(旺两优98丝苗),共17个参试品种。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2次重复,每小区面积约167 m2,行株距为20.83 cm×26.67 cm,每穴苗数5~5.8株。播种前,采用哑谷和地膜覆盖湿润方式进行稻种和育秧处理,参试品种于2020年3月14日进行播种,播种量为1.25 kg/667 m2。4月21日机耕试验田1次,4月22—23日人工平整试验田1次。
1.4 田间管理
1.4.1 施肥
4月20日每667 m2施40%复合肥[m(N)∶m(P2O5)∶m(K2O)=24∶6∶10]40 kg用作基肥。
1.4.2 病虫草害防治
5月5日用“新稻笑”防除水稻田稗草、千金子等杂草1次,7月1日用“福戈”防治螟虫、稻丛卷叶螟等害虫1次。
1.5 测定项目及方法
准确记录各参试品种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和抗性特征。在成熟期,每个品种沿试验区对角线测定20穴水稻的株高、穗重、有效穗数,并取接近平均值的代表性植株3穴,分别测定穗粒数和实粒数,计算结实率。从实收稻谷中去杂晒干测千粒重,按试验区实收产量计算单位面积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及抗性特征
参试品种全生育期为142~152 d,其中旺两优98丝苗全生育期最短,为142 d,而西优35、神龙优415、渝优8159、川农优538、忠优107全生育期较长,分别为150、150、151、152、152 d。17个品种的始穗期为6月26日至7月8日,其中旺两优98丝最早(6月26日),忠优107最迟(7月8日),成熟期为8月3—13日,其中旺两优98丝苗最早,而川农优538和忠优107最迟。参试品种的耐寒性、叶瘟病、穗瘟病、白叶枯病表现一致,G1优234的纹枯病较其他品种严重,陵优7129、川农优538易倒伏,渝优8159、陵优6019、西优35、2353A/万恢16、野香优莉丝和渝香203(CK)易倾斜,其他品种抗倒伏(见表1)。
2.2 农艺性状
参试品种的群体整齐度、长势、熟期转色和落粒性一致,其中陵优7129、G1优234、旺两优98丝苗的杂株率较高,旗优9663、G1优234、川农优538、西优35的株型紧束,其他品种适中。旺两优98丝苗的株高最低为107.5 cm,忠优107的株高最高为152 cm,G1优234的穗长最短为19.1 cm,川农优538的穗长最长为28.1 cm。明1优164和野香优莉丝叶色淡绿,G1优234、川农优538、旺两优98丝苗和川优6709叶色浓绿,其他品种叶色均为绿色。G1优234、川农优538、西优35和2353A/万恢16叶姿挺直,川优6709叶姿披垂,其他品种叶姿中等(见表2)。
2.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参试品种有效穗数为15万~17.4万/667 m2,明1优164的有效穗数最高为17.4万/667 m2。穗总粒数为155.7~195.5粒,穗实粒总数为129.1~155.4粒,G1优234穗型最大,穗型较小的品种有百香优纳丝、旗优9663和渝香203。结实率以渝优8159最低为78.6%,陵优7129最高为87%。千粒重为19.9~29.3 g,川农优538千粒重最高為29.3g,G1优234千粒重最低为19.9 g。产量为7 549.5~8 628 kg·hm-2,明1优164产量最高为8 628 kg·hm-2,百香优纳丝产量最低为7 549.5 kg·hm-2(见表3)。
3 讨论与结论
生育期是影响水稻品种适应性的关键性状,引进品种的全生育期与当地主栽品种相当,并具有一定产量优势,该品种在当地才具备生产和应用价值。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受自身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生育进程、全生育期积温和光照时数均表现出显著差异。王毅等在江汉平原进行华南地区引进水稻品种的适应性研究,指出华南来源水稻的生育期偏短,适宜在江汉平原高温期栽培约110 d,在缓温期栽培约120 d[6]。而江汉平原一季中稻的全生育期为130~140 d,双季稻的全生育期为120 d左右。杨海生在江苏省不同生态区水稻安全生育与产量形成的温光生态特性研究中发现,同一类型品种随着试点纬度的升高,拔节期、抽穗期和成熟期逐渐推迟,生育期依次变长[7]。重庆低海拔区具有典型的低温寡照气候特点,有效积温不足,日照时数较短,这些环境因素严重影响灌浆期的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故在对外引水稻品种选择上应以迟熟型为主。本研究中,参试的水稻品种均属于迟熟型品种,除旺两优98丝苗、百香优纳丝2个品种的全生育期相对偏短外,其余品种的全生育期150 d左右,可为当地水稻品种的改良提供更多选择,也为重庆水稻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保障。
抗病性是决定水稻高产、广适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品种的抗病性鉴定评价是水稻品种利用的基础。我国在喀麦隆试种的Y两优1号、607A/1286、珞优10号、1262A/华占等水稻品种表现出较强的抗稻瘟病特性和产量优势,为水稻的丰产、稳产奠定了基础[8]。在巴基斯坦试种的我国杂交水稻新组合HS473,结合化学防治手段有效控制了纹枯病和稻飞虱的发生,保证了水稻的稳产[9]。2004—2005年国家南方区试提供的57份材料的抗稻瘟病鉴定结果表明,全部参试材料中有2份表现中抗、30份表现中感、18份表现为感、7份表现高感[10]。本研究中,参试水稻品种在区试中的抗性鉴定综合表现较好,除G1优234发生中度纹枯病,其他参试品种均未发生叶瘟病、穗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且耐寒性表现较好,但是受生长过程中异常天气原因的影响,陵优7129、川农优538,渝优8159、陵优6019、西优35、2353A-万恢16、野香优莉丝、渝香203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倒伏现象。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是鉴定和评价水稻品种的重要指标。水稻群体穗数、较大穗型、较高的结实率、千粒重等是高产的关键。李敏等研究指出,Y两优2号和Y两优302的产量显著低于生态适应型品种筑优606和黔优108,其中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差异不大,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均显著低于对照品种[11]。卫平洋等研究表明,高产品种(品系)在产量构成因素上具有单位面积穗数低、每穗粒数高、结实率高、千粒重高的特点,尤其是每穗粒数极显著高于中产品种(品系)[12]。彭碧琳等研究指出,早晚季直播稻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13]。早晚季直播稻产量与结实率呈高度相关,而与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均无显著相关,早季直播稻产量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参试水稻品种明1优164、陵优7129和CS960的产量均高于其他品种,这可能与明1优164的有效穗数、陵优7129的穗实粒数、结实率和CS960的千粒重相对高于其他品种有关。
通过综合评价外引优良水稻品种在重庆产区生态适应性的表现,结合生育期、农艺性状、抗性特征及产量等因素,水稻品种明1优164和陵优7129株型适中、长势繁茂、叶色浓绿、叶姿挺直、穗子长、分蘖力强、结实率高、千粒重高,是相对适宜当地推广种植的水稻品种。
参考文献:
[1] 徐福贤,熊洪,郑家园,等.西南主要籼稻区水稻生产现状及进一步高产的对策[J].中国稻米,2008(5):73-75.
[2] 陈德西,何忠全,封传红,等.水稻主要病害发生区划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4,27(3):1072-1078.
[3] 李培德,周雷,李珍连,等.耐热水稻种质资源的筛选与初步评价[J].湖北农业科学,2019,58(24):20-22,26.
[4] 刘广林,陈传华,罗群昌,等.2009年自然低温下优质稻种质资源耐冷性初步鉴定评价[J].南方农业学报,2012,43(4):407-412.
[5] 李雪琴.若干份水稻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的鉴定与评价[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6] 王毅,赵伏伟,伍振华,等.华南地区引进水稻品种(系)在江汉平原的适应性研究[J].中国稻米,2020,26(1):57-62.
[7] 杨海生.江苏水稻安全生育与产量形成的温光生态特性及其应用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3.
[8] 徐炼德,王伟平,颜应成,等.中国杂交水稻在喀麦隆的试种表现[J].杂交水稻,2015,30(6):79-82.
[9] 叶威,路志中,王世才,等.杂交水稻新组合HS473在巴基斯坦的试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18,33(1):70-72.
[10] 颜群,高汉亮.南方稻区国家水稻区试新品种(组合)对稻瘟病的抗性[J].广西农业科学,2006(5):540-541.
[11] 李敏,罗德强,江学海,等.低温寡日照条件下不同类型杂交稻品种的生态适应性[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16,42(1):47-52.
[12] 卫平洋,裘实,唐健,等.安徽沿淮地区优质高产常规粳稻品种筛选及特征特性[J].作物学报,2020,46(4):571-585.
[13] 彭碧琳,胡香玉,钟旭华,等.华南双季直播稻品种筛选及其产量形成特征研究[J].中国稻米,2019,25(5):47-52.
(责任编辑:敬廷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