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构建
2023-06-07周华
周华
【摘 要】本文着眼开发与构建本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在分析研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怀化市本土文化的实际,提出了开发与实施本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具体路径、建设模式,并对研学课程的价值进行了
探讨。
【关键词】本土文化;研学旅行;开发构建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研学旅行的工作目标和具体实施要求,将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鼓励学校开发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旅行课程,将研学旅行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从而推动研学旅行健康快速发展。
一、本土文化研学旅行的现状与分析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新形式的综合实践课,融通学校教育与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探究思维,促进学生多学科知识技能的获取。虽然目前国内对研学旅行活动的关注逐渐增多,但理论与实践研究刚刚起步,理论指导不够,参照样本不多。从学校和学生两个层面来看,本土文化研学旅行遇到了一些问题,制约了研学旅行工作的开展。
(一)从学校组织层面来看,一方面,由于缺乏研学旅行活动的组织保障经验,有的学校不敢组织学生外出研学,担心学生集体外出的安全问题,有的因为认识不足而忽视研学工作,有的不知道如何开展研学旅行等。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可以借鉴的经验,有的担心组织实施不科学,导致研学旅行课程不够规范、不成系统,随意性比较大,学不到知识,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有的开展研学旅行大多依赖研学社和研学基地,没有教本可依,一味关注研学旅行“行”的设计,而在“学”的方面思考不够,导致碎片化拼接活动。
(二)从学生参与层面来看,一方面,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偏多,独立生活能力和集体共处能力较差,离土、离乡、离农,对传统文化和自身身份的认同感愈发模糊淡化,甚至出现对本土优秀民族文化缺乏自信的情况。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参差不齐,对课内书本知识的过度关注和对课外活动体验、感悟的相对漠视,从而造成部分学生缺少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存在胆小害羞、不善表达、缺乏团结合作与挑战探究等问题。
二、本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资源
怀化市位于湖南西部,素有“黔滇门户”“全楚咽喉”之称,市域内交通便利,教育研学资源丰富。利用怀化市本土文化资源,将思政小课堂与当地社会大课堂融合,可以锻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自然共处的能力。为使研学资源系统化,我们将怀化市本土研学资源整理为六大体系,分类如下:
(一)红色教育研学之旅。芷江受降纪念坊、会同粟裕纪念馆、通道转兵纪念馆、向警予同志纪念馆、滕代远纪念馆及故居等红色研学基地;《一张珍贵的党员登记表》《滕代远临终的遗嘱》等红色故事。
(二)传统文化探究之旅。“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黔阳古城芙蓉楼、“学富五车,书通二酉”的沅陵二酉山等,侗族芦笙、侗族大歌、辰河目连戏以及民间美术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国防教育研学之旅。解放军驻怀部队场史展馆、鹤城区国防教育中心、烈士陵园等。
(四)风土人情体验之旅。市域内汉族、苗族、瑶族、侗族和土家族等民族居住,有淳朴的多民族风土人情。
(五)魅力景观欣赏之旅。洪江古商城、通道万佛山风景区、通道皇都侗民族文化村、黔阳古城、沅陵凤凰山等。
(六)农耕文化探寻之旅。“隆平种子文化”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新晃古夜郎侗族农耕文化博物馆,溆浦山背梯田,绿色生态果园种植,插秧、收割水稻等。
三、本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一)研学旅行课程的构建
一是做细做实调查研究。根据《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结合省市教育部门相继下发的通知,我们通过校园公众号、班队会、宣传栏等方式,及时向教师、家长、学生宣传相关政策;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特点设计调查问卷,征询家长、学生的研学需求;组织专家、教师实地考察研学基地,了解基地路程远近、基础设施、课程特色、教育内涵等,精心挑选有教育意义、资质完备、服务周到的基地,作为创编本土研学旅行课程的蓝本。
二是课题立项明确规范。2022年2月,我们开展的《立足本土文化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被立项为怀化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被评为“优秀”顺利结题。该课题对研学旅行课程设计和实施进行了充分讨论,探索了传承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和方式,摸索出了以“学生”为圆心,以“老师、家长和社会”为半径,画出学生“五育并举”的同心圆研学路径。
三是创建课程建设模式。为了让学生研有所思、研有所悟、研有所获、研有所进,必须充分发挥研学课程的教育价值、实践价值,让研学课程的实施落地有声,我们总结出了“宣传调研营造氛围、开发校本课程、组织研学旅行、开展研学评价展示”的活动模式,如图1所示。这种模式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操作性,对其他学校具有借鉴与参考价值。
四是系統开发多元课程。2019年,我们开发编写了一套研学旅行校本教材——《行走的课堂》。该教材从研学旅行的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设计,既能让学生安全规范、科学地接受本士研学教育,又能体系性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该教材分中年级和高年级两册,共12个主题,每个主题7个版块,每个版块简洁明快、图文并茂,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用,适当留白,让学生在参观、实践、体验中随时记录自己的所思所得。
(二)研学旅行课程的实施
从2019年开始,怀化市中小学根据开发的本土研学教材,开设了相关的研学课程,开展实践活动,让书本知识和本土典型自然景点、人文景观融合在一起,使学生生动地感受民族风情、感悟本土文化,帮助学生建立与脚下这片土地的精神联系。
怀化市中小学本土文化研学课程实践是根据每个学校的发展特点和需求,制订本区域小学研学旅行计划,分校分年级全面推广。各校每个年级每学期一次,时长一至五天。教师行前制订研学方案安全预案、行中知识点拨、行后组织评价;学生行前查找资料、行中参与体验、行后反思提升。研学旅行过程中师生实地听、看、思、做,充分体现“研”与“旅”融合,“研”与“学”统一,“师”与“生”和谐。
研学旅行后,我们设置了两级指标评价体系:一级指标包括自我管理、实践活动、协作精神和研学成果四个方面;二级指标包括文明素养、生活能力、实践能力等9项内容,每一项二级指标细化为24个小项。开展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社会评等,全方位、多元化评价学生。
四、开发利用本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价值
(一)提供了组织保障经验
我们编写的《行走的课堂》既是教材也是学本,为其他学校开展研学旅行和传承地域民族文化提供了借鉴。教材包括为梦前行、耕耘未来,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农博魅力、趣赏奇观,寻访古镇、感受古韵,缅怀先烈、传承精神,走进古城、品味湘商,少年志趣、茶里乾坤等内容,涉及通道、洪江、芷江、溆浦等13个县区研学路线。该教材关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内容安排合理性、学习方法科学性,研学地点距离远近等,深入挖掘怀化本土地域特点、文化元素和内涵、社会价值和教育价值,力求校本教材有趣有味、知行合一,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二)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
教师们在参与研学旅行校本课程开发、组织研学旅行活动过程中,加深了对研学课程的认识,提升了团队合作意识和教学实践能力。在研学过程中,教师从校内走向校外,从“教师”转换为“导师”,成为研学活动的设计者、促进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只有提高教师角色转换能力,才能建立起平等、友善的师生关系。研学旅行具有综合性,离不开各学科教师、家校基地之间的沟通配合,要确保研学活动顺利开展、富有成效,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组织协调等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三)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的核心素养综合体现为人文基础、主动发展和社会参与3个领域, 研学旅行能奠定学校的人文基石,鼓励学生独立发展,促进学生参与社会活动。通过研学旅行,学生学会了团队合作,学会了自我管理;听见了乡音,悟到了乡愁,读懂了乡情,传承了家乡优秀文化,增强了对家乡各民族文化的认同,培养了家国情怀,增强了文化自信。如芷江受降纪念坊、会同粟裕纪念馆、通道转兵纪念馆等地的研学旅行,让学生感受红色教育文化,在参观革命历史遗迹、革命旧址中,增进学生对党史军史的了解,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黔阳古城芙蓉楼、沅陵二酉山等地的研学旅行,让学生感受到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传统文化保护意识;美丽侗寨、苗寨等地的研学旅行,让学生领略淳朴的风土人情;安江农校神奇的农耕文化,让孩子们崇尚勤劳、节俭的优秀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
总之,本土文化研学旅行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要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发展需要出发,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各学科教学需要和地域文化特色,挖掘现有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红色教育、现代科技等本土文化教育价值和教育功能,进行有效探究,开发编写课程纲要、校本教材等,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研学课程。今后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研学旅行课程,促进校本教材与课内各学科教材的渗透融合、补充延伸,提升研学旅行活动的实效。
【参考文献】
[1]王夢迪,林翠英.广西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课程资源开发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1(13):32-34.
[2]蒋胜华.“五溪”文化的育人实践[J].湖南教育(A版)2020(9):34-35.
[3]张绍琛.基于SWOT分析的陆巷古村研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文化产业,2021(36):136-138.
[4]张晓雅.车立民:认识世界的步骤[J].湖南教育(D版)2022(02):21-23
[5]李寿全,周志平. “研学旅行”常态化:基于生活教育思想的课程设计——以闽东县域资源设计课程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1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