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首因效应的英语课堂导学策略探索

2023-06-07杨爱兰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3年3期
关键词:首因效应英语课堂

杨爱兰

[摘 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特点,采取多元化的导学策略,激活学生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学习水平。教师可以以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为引领,精心选择能够辅助英语教学的有效资源,通过熟悉实物呈现、逼真动作模仿、创设真实情境、媒体素材投放、问题巧妙设计等策略,强化学生英语学习的体验,提升学生的英语学习品质。

[关键词]英语课堂;首因效应;导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3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3)09-0056-03

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指学习者理解、接受新知时,存在更容易记住位于学习列表最前端的信息的学习倾向。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基于首因效应设计课堂导学策略,契合学生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时间长的学习心理特点,在课始便能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启动学生的英语探究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产生更多的智慧火花。

一、熟悉实物呈现,调动感官

小学阶段,学生的直观思维明显强于抽象思维,在接受新知识时往往需要直观的教学资源做支撑。教师加强直观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有目的地在英语课堂中引入、呈现更多学生熟悉的实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辅助英语教学,能够消除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距离感和畏难情绪,为学生英语新知探索找到思维的立足点和成长点。这样可有效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英语探究思维,使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愉快。

感官调动是学生思维启动的重要标志。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熟悉的实物呈现,带给学生更多的思维触动。例如,译林版英语教材三年级下册Unit 3 Is this your pencil?,由于本单元涉及很多实物的单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混淆。尤其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记忆力虽然比较强,但遗忘速度也快,要想让他们又快又准地记住所学知识,必须采取特殊的教学手段。为此,教师可这样设计教学:提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物品,用绘画、手工制作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学生对这项任务非常感兴趣,积极主动设计,手、眼、脑都得到了有效调动:“Lets have a look at what you made. Can you introduce it to us?”“I draw pencils. Every child has them,so I draw a lot of them.”“I made a cartoon eraser,isnt it cute?”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学生是陌生的,但当实物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的好奇心被激发,学习知识的热情被点燃,教学活动也顺利启动。

教具在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选好、用好教具,知识才会变得直观易懂,才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师也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教具具有直观、鲜活、多元的属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上述教学,教师巧妙构思,将教具引入英语课堂中,使抽象的知识瞬间灵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又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实物,不仅能增强英语教学的直观性,还能为开展各种操作性学习活动创造有利条件。课堂上,教师可在出示实物后,组织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协同参与,促进学生理解新知。

二、逼真动作模仿,强化体验

教师借助动作模仿设计英语教学活动,符合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体验,加深学生对所学英语知识的印象。因此,教师要深入钻研英语教材,挖掘英语知识和肢体动作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通过动作模仿,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认识、理解、记忆英语知识,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教学译林版英语教材三年级下册Unit 7 On the farm时,教师引导学生阅读“Story time”板块的内容。学生被多彩的画面吸引,积极观察,主动阅读。为了让学生快速识记不同动物的特点,教师设计了一个农场观光的小游戏——让几名学生扮演不同的动物,通过动作模仿的形式让游览者认识自己所模仿的动物。趣味化的游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踊跃模仿相关的动作,独具创意地将自己的个性认知融入其中。如学习“a duck”时,学生模仿鸭子的样子,一边走一边发出“嘎嘎”的叫声。生动逼真的动作模仿引来阵阵掌声,学生也从中获得了很多信息,做出了精准判断。动作模仿本来没有太大的价值,但当其被赋予一定的内涵,与知识学习相融合,价值就会得到彰显。由此,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情感体验,对英语学科有了全新的认知。

课堂本身就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维互动。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喜欢展示、表演,这一特点在小学生身上体现得更为显著。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课堂教学时时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里的“动”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身体的动态发展;二是思维的动态发展。思维的动态发展是教学的必然要求。要想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就要让学生的身体先动起来,进而带动思维的运作。动作模仿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动态化的演绎中更好地触及知识核心,对学生的思维发散、知识构建、情感激发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生对动作模仿有着较高的热情,教师要用整體化、体系化的动作来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结合动作模仿理解词义、应用新知,为英语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三、创设真实情境,联系生活

对英语语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需要入情、入境,只有把学生带入语言环境中,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应用方法、应用路径,使学生养成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英语表达的良好学习习惯。基于首因效应设计英语课堂导学策略,如果教师在教学初始便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就能够快速激活学生的生活认知经验,强化学生英语学科的应用意识,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

例如,教学译林版英语教材三年级下册Unit 8 Were twins!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全国各地双胞胎的视频。在观看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对视频展开探讨:“In our school,two people look exactly the same. This is amazing.”“I envy the twins. I also hope to have a sister who looks like me.”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课堂教学拉开帷幕。然后,教师出示面具、衣服,寻找班级内身高差不多的学生进行生活场景展现。课堂瞬间变了样,一对又一对的“双胞胎”让学生眼花缭乱,不知道谁是谁。学生格外兴奋,积极主动地进行对话:“who are you?”“Im Wang Ping.”“Who is she?”“Shes my sister. Were twins.”“Wow,this is amazing.”在对话中,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很快触及语言的内核。语言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交际,是实践应用,没有交际就没有语言。上述教学,教师从英语学科属性出发,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体验中感知语言的魅力和价值。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对情境创设的价值依然没有清楚的认知,通常只是设计趣味化的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进入课堂学习状态。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是有效的,但没有与文本主题接轨,导致学生的认知思维只是得到了激发,并没有产生深入的探究欲望。情境的作用不仅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还要贴合教学主题,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因此,具体设计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在契合文本主题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与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生活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不胜枚举,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从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中筛选出适合学生学习的素材,提高教学的学科性和启发性。

四、媒体素材投放,引发共鸣

教学一些相对抽象的英语知识内容时,往往并不具备实物呈现、动作模仿、场景展示等的教学条件,教师想要基于首因效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加强媒体素材的投放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可围绕英语课堂教学主题,整理图片、音乐、动画、影片等知识贴合性较强的媒体素材,根据学生英语课堂的学习表现适时投放,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教学译林版英语教材三年级下册Unit 5 How old are you?时,教师没有直接讲授知识点,而是从视觉刺激方面着手,给学生以多元的感官刺激。首先,利用动态画面展示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让学生猜测人物的年龄并将不同时期人物的特征描述出来。这对学生来说既新鲜又有一定的挑战性,他们积极主动参与,虽然无法精准把握人物的年龄和特征,但有了初步的判断意识。接着,教师展示不同班级学生的照片,让他们猜测年龄。因为展示的图片是从自己班级开始的,学生先从自己的年龄出发进行猜测,然后顺着年龄的发展趋势,猜测不同年级同学的年龄:“Now Im in grade three,Im nine years old,Ill be ten years old in grade four , and Ill be twelve years old in grade six.”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呈现学习素材是个不错的选择,能够从视觉上给予学生更深刻的印象。上述教学,教师通过多媒体投放素材,组织学生进行猜测、推理、表述等活动,使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深化,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英语作为一种特殊语言,需要融入更多的趣味因子,吸引学生的关注,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要想做到这一点,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现代信息技术集声、光、影于一体,能够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具体操作时,教师不妨在整合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入多种有效素材,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思维的多元碰撞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打造信息化的現代英语课堂是小学英语教师的共识。教师要正确认识不同媒体素材的独特教学价值,在资源整合和教学设计时有所取舍,有针对性地启迪学生的英语学习思维,充分发挥媒体素材的教学优势。

五、问题巧妙设计,激活生本思维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能够以积极的思维状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利用好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巧妙设计更多具有启发性、引导性、探究性、应用性的思考问题,在引入新知、合作学习等环节积极运用,用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例如,教学译林版英语教材三年级下册Unit 6 What time is it?时,教师发现学生对中文的时间表达比较感兴趣,但是对英文的时间表达存在畏难心理。要想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让他们主动探索知识,必须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巧妙引导。课始,教师提出玩转盘游戏:“Boys and girls, shall we play a turntable game?”学生积极响应,纷纷参与到游戏中,课堂教学得以顺利推进。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What are you doing at this point in time?”“At nine oclock, I have a classes in the classroom.”“If its Saturday and Sunday, what do you do at this time?”“I must be sleeping, because I need to get up early to go to school from Monday to Friday. Im really sleepy.”学生哈哈大笑,课堂学习氛围浓郁。上述教学,学生对英文的时间表述有畏难心理,导致教学难度增大。教师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借助问题引导的形式,在开展趣味游戏的过程中,吸引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深度思考中突破了学习难点。

实践表明,问题导学有其优越性,能给学生以明确的学习指引。但要想将问题导学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必须从问题设计入手,给学生更多思维碰撞的机会。为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在游戏活动中提出问题。这样,学生的探索欲望得到激发,思维得以快速梳理,学习热情不断迸发,后续知识的学习自然水到渠成。

学生受限于自身的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英语学科学习的自主探究能力较弱。教师需把控好课堂问题的设计难度,做好问题教学的启发诱导工作,增强学生问题探究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英语课堂中,基于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展开教学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第一印象,为学生之后理解、内化新知做好铺垫,具有积极的、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教师要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的导学策略设计,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和杂念的干扰,增强英语课堂新知教学的导入效果,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 参 考 文 献 ]

[1] 侯晓芳.首因效应对英语教学的干扰[J].知识文库,2017(20):135.

[2] 陈娟.初中英语教学中运用心理效应的尝试[J].中学教学参考,2016(25):37.

[3] 操龙升.浅析心理学“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J].基础教育课程,2014(24):8-9,18.

(责编 杜 华)

猜你喜欢

首因效应英语课堂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首因效应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用爱浇灌英语课堂
英语课堂上讨论与争辩之探
初中化学教学中首因效应的应用策略
导游员应如何做好首因效应的功课
让快乐回归英语课堂
《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思考
简论新闻采访中的“首因效应”
高效英语课堂的打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