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借医保卡挣“零花钱”,当心获刑
2023-06-07
“你把医保卡借给我,使用一次,我额外付你300元钱……”上海市宝山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医保基金诈骗系列案件,30多位参保老人将名下医保卡借给不法分子牟利,成了被告人。根据犯罪情节轻重的不同,31位涉案老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至三年不等。
这样的结果让涉案老人难以接受,但事实上,他们并不无辜。在法院审理该案时,涉案老人表示:自己只是将卡借给他们“用用”,不用也是浪费,不如用来换点“零花钱”。他们没有想到,正是由于法律意识淡薄,加上贪小便宜的心理作祟,才让他们成了不法分子的“帮凶”。
出借医保卡,只为赚点“好处费”
吕某是本案中少数非自愿出借医保卡的受害人,出借人是他的保姆徐某。徐某回忆说,有一天,她路过一家药店,一个陌生男子突然凑上前来询问:“愿不愿意将医保卡借给我用一下?付你200元的好处费。”因为经常要带吕某去看病配药,徐某保管着吕某的医保卡。因一时贪心,徐某便将雇主的医保卡借给了陌生男子。两人熟识后,徐某得知对方姓王,并陆续与王某多次达成“交易”。
徐某不知道的是,早在2015年,王某就因倒卖医保药品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2年。2021年1月,王某与妻子的远房亲戚李某合计后,动起了骗取医保基金倒卖药品的歪脑筋。于是,原本在医院、药房门口蹲守,向老年人高价回收药品的王某,开始向老人及其身边人租借医保卡。
60多岁的黄大爷平时很少看病,他认为,医保卡闲着也是闲着。所以,当王某以给“好处费”的说法来借卡时,黄大爷爽快答应了。之后,王某又多次借卡,事后总会以送烟送酒、给现金的方式表示感谢。然而,过了半年,黄大爷住院时发现,自己的医保账户竟分文不剩,这才意识到被骗了。
当然,部分老人起初会有些担心,但看到王某每次都会准时归还,而且还会送来水果或现金,便放下心来。王某之后屡借不爽。
收到卡后,李某便立马到定点的几家医院找固定的医生,直接刷卡、开处方、配药。之后,两人再将药品转卖。仅仅8个月时间,两人便利用“借”来的医保卡,骗取医保基金高达100多万元。
“想当然”心理让他们成了共犯
2021年7月,医保部门的工作人员报案称,徐某等人利用社保卡多次骗取国家医保基金,金额已有十几万元。公安机关随即介入调查,藏在后面的主犯王某、李某这才渐渐浮出水面。
让办案民警、检察官没想到的是,有些涉案的参保老人明明知道王某的借卡意图,仍将医保卡出借。而且,部分涉案的老人并不觉得自己实施了犯罪,他们无不表示:自己只是将医保卡借给王某“用一下”,反正卡里的钱也取不出来,不如用来换点“零花钱”。但是,这些老人不知道的是,在王某和李某的一次次倒腾下,他们名下的每张医保卡涉及的被骗金额都高达数万元。
为什么这些老人会被认定为犯罪?办案的检察官解释说,原因在于,涉案的这一部分老年人在出借医保卡时,已知晓王某和李某会用他们的医保卡买药再转卖,此时仍出借医保卡,已具备刑法中的犯罪故意,“这些老人法律意识淡薄,殊不知自己‘想当然的心理和行为,让自己成了共犯”。
“骗老”陷阱背后的漏洞和缺位
此案被媒体报道后,在网上也引起了一些争议。虽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老人不该任性,更应带头遵纪守法,但是,这起案件也暴露出:不法分子之所以能轻松围猎老人,除了涉案老人本身贪小便宜外,还因为背后存在着监管漏洞。
在办案过程中,检察官发现,李某能在一天内持多张不同参保人员的医保卡,畅通无阻地在医院“代人”配药、取药,这种异常行为没有被医院发现和制止。医院的部分医生、药房工作人员审核把关不严,甚至内外串通,说明医院的相关制度存在漏洞,也说明有关部门的监管存在漏洞,这才为不法分子诈骗医保基金提供了可乘之机。案发后,虽然相关职能部门随即对涉案医院进行了全面整改,但是,对于涉案老人而言,一切为时已晚。
有法学专家表示,近年来,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犯罪人数也在攀升。其中,法律意识淡薄、家庭关护缺位都是引发涉老犯罪的重要原因。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也需要社区给老人多找点事情做,比如号召他们做志愿者、當园丁、出门参加活动等。此外,有关部门、社区居委会还需在小区、公园、老年大学等定时开展以案说法的普法活动,不断做出提醒和警示。
除了医保卡,这些东西也千万不能外借
除了医保卡之外,还有一些东西也不能租借给他人使用。
公交老年卡 部分城市的公交公司有规定,公交老年卡仅限本人使用,严禁转借或私自伪造。
银行卡、电话卡 即便是废弃不用的银行卡、电话卡也不能外借。警方提醒,买卖、租借“两卡”均属于违法行为,会为各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供便利。对于废弃不用的银行卡、电话卡等信息,应及时办理销户业务。
微信、支付宝等账号 自己名下的微信、支付宝和QQ号不能对外出租,否则易被不法分子用来进行网络诈骗活动。看到“租卡租号”的信息时要保持冷静,不要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这极有可能是不法分子设下的圈套。一旦发现自己的微信、支付宝、QQ等账号涉嫌违法犯罪行为,一定要第一时间拨打110向公安机关举报。
摘编自《新民晚报》《上海法治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