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新时期应如何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
2023-06-07康晟兰
康晟兰
[摘 要]为切实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长足发展与进步,本文将对新时期如何构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进行分析与研讨。本文首先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依据进行了阐述,其次对协同模式构建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解析,再次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实现路径,以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然成为当前社会各界所重点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自身发展,同时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较为严重的影响。因此,为切实帮助大学生应对心理问题,高校需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以辅助协同、环境协同及教育资源协同等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依据分析
1.1 理论依据
协同学也被称为协和学,该学科理论的研究重点在于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影响关系。当各个子系统相互影响时,其整体系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转变。协同学也是一门相对较为典型的横断学科,其可以为当前的问题处理及事物认知等工作提供较为强大的支持,同时其也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
协同效应是协同学的核心思想,协同效应的最大特点便是有序,倘若协同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之间没有任何的关联,都是以独立的形式而存在的,那么协同系统中的任何结构都将无法形成。
协同思想是对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揭示,当系统的某一个数值到达临界值时,协同现象将自动出现,这可以充分地说明自组织是当前协同系统进行有序化处理的潜在依据,自组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协同效应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协同系统的自组织性越强,其所能实现的协同效应也就越强[1]。
1.2 现实依据
根据服务的主体及服务对象,高校心理健康辅导模式可以分为三种模式,分别为适应性辅导、障碍性辅导及发展性辅导。三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相对较为单一的心理辅导模式与高校学生的复杂心理之间有着较大的客观矛盾,想要有效解决这些矛盾,便需要将三种辅导模式进行协同,使得多种心理辅助模式互相配合,从而解决当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 协同模式构建的注意事项
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进行构建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防止协同模式构建的简单化。相对复杂的系统是通过其内部的各个要素以非线性的形式进行协同而成的。非线性并不是多种要素的相加,在对协同教育模式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务必防止其简单化趋向。在协同模式构建的过程中,各种要素要相互关联并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科学有序的系统。
第二,协同模式的宏观行为及各个子系统的合作效应可以充分地反映其系统的宏观性质。因此,当前的构建人员可以对其系统要素进行有效的整合,将系统的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在进行协同模式构建的过程中,要分清其系统要素的主次,并将其放置在对应的位置,以此来切实提升协同模式构建的质量及效率。
总而言之,在对协同模式进行构建的过程中,构建人员需要切实预防其简单化,同时还需要对系统要素进行有效整合,以此来构建完善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促进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全面发展[2]。
3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分析
3.1 师资队伍协同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切实做好师资队伍协同,以此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当前,我国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力量共有三支,分别为德育工作人员、心理学工作人员及医务工作人员。其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三者都有各自的优势及作用,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与缺陷,因此需要将三者结合,使其可以优势互补,紧密配合,构建一支高素质且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并以师资队伍协同的形式,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需要切实做好基础理论学习。如借鉴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培养模式,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都需要接受长期的学习与培训,通常都拥有教育专业、医学专业或哲学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需要切实提升自身的实践操作水平。如心理健康教育人员要在导师的带领下进行临床试验,在得到专业的认证资格后,方可独立进行作业。最后,心理健康教育人员需要提升科研能力,在教育中要对细小的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以此来不断地拓宽视野,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
除了上述三支力量,高校的管理人员以及其余的教学人员都可以对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全方位的配合,主动地参与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的构建工作,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地与当前的日常教学相结合,以此来切实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发展质量[3]。
3.2 教育资源协同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是开展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人员,为切实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高校需要充分地整合教育资源,做好教育资源协同,整合社会及家庭等多方教育资源,全方位地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充分地发挥出来。首先,高校教育管理人员需要改善育人环境,并对其组织领导体系进行构建和优化,为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完备的设备及合适的场地,切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后勤保障。其次,高校教育管理人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需要保证其活动的整体性,需要以当前的教学规律为基础。最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将学生作为主体目标,保证每一名学生都可以得到全面的发展。高校是当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阵地,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除高校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切实做好教育资源的协调工作,与家庭及社会进行联合,为学生打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同时,社会需要传播正确的心理健康知识,加大宣传力度。社区也需要切实发挥自身的教育功能,如开展培训班或组建心理健康关爱委员会等。总而言之,单纯依靠学校的教育力量是无法有效地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因此需要对家庭及社會等教育资源进行协同,共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确保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
3.3 辅助协同
在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诸多高校所采用的协同模式一般为“个别辅助”模式,该种协同模式有着较强的计划性,需要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一些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身上。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障碍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随之发展,以团体为主要辅助对象的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开始得到全面的关注与重视。与“个别辅助”相比,团体辅助的适用面相对较广,其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特征,高校学生普遍有着从众心理,容易受到团队中其他成员的影响,因此很多学生都喜欢团队辅助协同模式。同时,团队辅助协同模式还可以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些特殊的社会生活机遇,借助团队的影响力,给团队成员带来一定的益处,帮助学生获取更多的生活经验,改善原有的不良行为及习惯。此外,团体辅助协同模式还可以有效地帮助高校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集团性及组织性是团体辅助协同模式的重要特征,可以促进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应用团体辅助协同模式的过程中,也不是完全舍弃“个别辅助”协同模式,而是需要将二者充分结合,多管齐下,使得二者优势互补,从而切实提升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切实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及社会价值[4]。
3.4 环境协同
环境协同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的协同,也是当前高校的文化环境。高校需要最大限度地对自身的环境优势进行挖掘,以此来为心理健康教育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形成具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高校文化及环境都是高校的潜在课程,其所能发挥的教育作用有时远比其课堂教育更为深远。因此,高校需要切实构建环境协同模式,积极建设并发展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从而使学生真正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及自我服务。对于大学生而言,高校环境及高校文化有着诸多的教育功能,其中心理教育功能便是其代表功能之一。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帮助。因此,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地融入校园文化。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进行协调整合时,将学生作为主体。同时,家庭环境及社会环境都与高校环境看齐,家庭环境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而社会环境可以使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始终保持自我清醒,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5 机构协同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行,各个高校对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绝大多数高校都构建了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组织机构,同时安排分管领导,对心理咨询中心、学工处及院系的心理健康组织进行有效的领导。并在实际的工作中,将其进行充分的整合,使工作可以有序地向前推进。
高校管理人员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进行协同的过程中,可以组建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并构建与之相关的下设组织,如年级心理教育辅导组织、班级心理教育辅导组织及院系心理教育辅导组织,从而使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协同系统更具层次化。
除此之外,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还需要立足实际,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监护机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的监护。
3.6 教学活动协同
教学活动是当前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现实载体。在教学活动中,蕴含着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以此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需要始终着眼于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及心理变化规律,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分析与研究学生的心理结构,以此来更好地制订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寻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切入点,构建长效的学生激励机制,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学协调模式下发现自我,并对当前的教学活动中所收获的经验及体会进行整理与消化,全面促进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4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模式的实现路径
4.1 构建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保障机制
高校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构建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保障机制,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地实现高校的全方位育人作用。高校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都需要坚定地站在學生的立场上,思学生所思、念学生所念,学生一旦出现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及时对其进行干预,切实保证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
4.2 做好线下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构建
首先,高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同时做好教育宣传活动,并在当前校园内部开展学生喜爱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沙龙漫谈及朋辈教育竞赛等,以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激发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使得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学习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从而真正地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素质水平。
其次,高校需要在线下建立心理咨询室,以此来为学生开展综合性的心理咨询服务。可以根据所接待的学生的不同情况,采用多元化的辅导形式,如团体辅导、个别辅导等,使得学生的基本心理诉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最后,高校需要对当前的心理咨询形式及手段进行创新升级,完善当前的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多样化的心理咨询手段,如沙盘治疗、催眠治疗等,来切实应对学生的心理危机[5]。
5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做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协同,不仅可以提升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质量,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空白,促进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人员需要借助多元化的协同模式,从多个方面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为高校学生的后续学习与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卓潇,姚本先. 高校心理咨询伦理的结构与优化——基于Nvivo11的质性分析[J]. 衡水学院学报,2023,25(1):113-119.
[2]刘湘玲,王俊红.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升路径研究[J]. 教育观察,2023,12(2):30-32,36.
[3]季海菊. 汲取、渗透与转化——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考[J]. 中国文化与管理,2022(2):49-65,258.
[4]李大伟,刘红,王刚.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研究——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的运用》[J].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12):1928.
[5]李嫚嫚. 新形势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研究[J]. 大众文艺,2022(24):19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