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精心”引导成长
2023-06-07张柔
张柔
当下的语文教学,为了给学生上好一堂课,为了提高掌控课堂的能力,教师常常需要一课多磨,而我们“邱鑫名教师工作室”团队,擅长开展运用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课例研磨活动。活动中,广泛呈现富有现代感、技术味与开放性的语文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对于我们工作室是新的起点。
整个磨课历经三备三打磨,过程犹如破茧化蝶,从“备课—试教—评课—修改—再备—再试课
—再研讨—再修改”,由凌乱不堪到偶有心得,越发心明眼亮。下面以《只有一个地球》为例,谈如何整合信息技术进行精心磨课。
《只有一个地球》是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精读课文,是1972年在瑞典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的一篇专家文章。文章以当时人们实际生活的视角,论述了大量有关行星的相关内容,并进一步论述了“地球只有一个”的事实。本文围绕环保主题,深入浅出地从美丽渺小、资源有限、无法移居三方面进行了分析,发人深省,从而明确提出了要科学维护地球的基本理念。
一、初次备课,目标倾向“人文”
我常想:这篇课文被编入教材,其教育意义在什么地方?
该单元根据内容安排,共设有四篇课文。《古诗三首》尽展大自然的壮观,能让学生得到自然环境的教育;《青山不老》表现了老人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与决心;《三黑和土地》是一篇诗歌,通过重点词句启发学生体会农民对脚下田地的热爱之情;《只有一个地球》重点从人类生存的视角讲述了地球的相关知识,提出了人们必须珍爱资源和保护星球的基本观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为学习者开辟了一种精确理解的阅读途径。指导学生认真地细读课文,边读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基本观点:宇航员遥望地球时的美妙景象,可供人们生存的空间范围渺小,可占有的地球资源有限,假如地球资源耗尽了,将无第二个地球可供人类定居。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要“珍爱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又可以在写作实践中丰富科学知识、提升文字表达能力,还可以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
为此,在最初的教学准备中,我将学习任务设定为:通过对人类的生活实践和资源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衍生出自然的无私,思考以前人类对全球生态的损害,由此激发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地球环境的决心,顺势建议学生设计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宣传标语,以此鼓励学生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
教学中,在向学生讲述“自然资源有限”这部分时,我根据“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这超级长远的时间,引导学生理解矿产资源形成的困难和有限,通过图片延伸出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煤、石油、铁、铜、金、银等矿产资源的学习,抓住“滥用”“不加节制”“不能再生”等关键词,引导学生展开大胆想象:假如地球上的资源都没有了,那我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再联系现实生活,对可再生资源遭受破坏,工厂、汽车等废气排放,水资源污染,还有酸雨、泥石流等一系列生态灾难,进行较为全面的论述,让学生直观形象地体会地球母亲原本健康的身体有可能会伤痕累累,美丽的笑容会变得面容憔悴,明亮的眼睛会暗淡无光等。一节课下来,学生就会萌生对地球母亲的怜爱之心。
课后,我一直在反思:一节课给学生的知识到底有多少?站在语文教育的高度上只是对他们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吗?如果是这样,道德与法治、社会实践课也能达到同样的任务啊。还有重点词的意思,学生也能理解并展开议论吗?这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养成的读书能力。最后,我不断地反问自己:六年级的学生,学习中的上升空间在哪里呢?
二、再试教学,定标关注文体
新的教学模式要求全体教师必须按照课程标准、课程要求和教材来教学,认真反思“让学生到哪里去,怎么到那里,到了没有”等问题。根据此类疑问,我展开了对这节课教学的反思:如果用这篇课文带着以上问题进行教学,我的学生要学到什么呢?
《只有一个地球》层次分明、结论清楚。作者写作时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方法,阐明了有关星球的各种现象,并列举了几个实例,如简介地球的“美丽渺小”,抓住地球的形状、颜色等特征表达地球的美丽动人,然后是“但是”,话锋一转,阐述了地球渺小的现实;讲述“资源有限”这部分时,用词严谨地讲述地球母亲为人类默默奉献各种资源,又来一个“但是”,直接转变话题,道出如果人类毫无节制地开采滥用资源,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生态灾难;在讲述“无法移居”时,首先提出科学家们有移居其他星球的设想,再提到“但目前人类无法移居”的关键词,毫无情面地切断了一切设想。作者对保卫地球的口号已经呼之欲出。所以,在读文章时,会感到作者在用大量事例警示人们,提醒人们保护地球的职责所在。警告的同时,再次呼吁自觉抵制破坏环境的行为和保护地球势在必行。
从文章内容的安排上,从作者的立意表达上,《只有一个地球》这篇选文有相当的独到之处。文章的首尾作者都引用了宇航员的话发出了肺腑之言。教学中,在课件里插入航天员们拍摄的图片,加以辅助教学,遇到運用说明方法的句子进行适当引导,主要表达作者对地球母亲精神的无限褒扬与无尽牵挂;中篇先以大量事例阐明要保护地球的思想,再立意,一步步劝人实施精心保护地球的行动。这样就把“只有一个地球”这个中心思想与事例结合起来,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虽然说六年级学生已经熟练地学会了最常见的说明方法,如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对于文中运用到的说明方法,仅在概念层面上掌握是行不通的,最好通过多读和交流,使学生对这种表达方法有更深入的感受。尤其是在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的教学上,除了文中举例的矿产资源外,教师还可拓展相关知识。如可再生资源有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如果人们随意毁坏,它们将不能再生,还会造成一系列生态灾难。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要推陈出新,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围绕课后第三个问题,阅读语句后,思考自己日常生活中存在哪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针对这些行为设计一两条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宣传标语。”通过拓展,让学生再一次体会破坏环境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把学生的思维从课文带入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者达成共识。
三、第三次试教,强调学生言语实践教学
我曾偶然在课间听到学生的对话:“这节课学得实在是太累了!”这句话让我感到惊讶,也引发我的反思:上一堂好的课,会叫“累”吗?我突然醒悟:再缜密的规划,教学的主体学得太累,这节课肯定是不对的!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
我问了好几个学生,有一个学生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不是读就是说,再加一个讲,要一味地听,不累死才怪!”真是一句话点醒梦中人。没错,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一切都是教师强有力地“给予”。教师一路教导,反复设问,学生却总是消极地参与学习,即使听说读写都有增量,但学生对教学毫无兴趣,那么,语文课又有什么意义呢?
由此,我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再次思考:怎样设置才能让学生积极踊跃参与教学活动呢?如何充分重视学生的感知功能,让学生把不同的想法表达出来,最优化地提高语言技能?顺着这个思路,我从课上、课中再到课后,设置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是设计导学案,让学生思考课文分几个部分,并用小标题概括,画出关键词句体会地球的“美丽渺小”。课堂绝不是零起点,学生也绝不是空着脑壳进课堂。每次上课前的自主预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激励其深入思考,而且可以加快课堂进度,提升课堂质量。
二是在对“资源有限”的深研中,我引导学生把握“滥用”“不能再生”“生态灾难”等词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思考如果地球资源即将枯竭的话,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后果。利用提前设计好的保护环境或节约资源的标语,对第3、4自然段进行加深理解,引起学生更深刻的思考。
三是细读“无法移居”部分时,让学生思考目前人类无法移民的理由,学习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得出“我们要精心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结论,并试着写一份保护地球的倡议书。上课时,我指导学生直接抓住文本,从思维上认识地球是一切生灵共同的家园,其共生共荣又来自于万物的和谐发展,在保护地球的思想与情感抒发上就更得心应手了。
以上三个环节都要在读书活动的协助下进行,使学生自己确定情绪的改变和理解要用怎样的语调来表现。如教学“资源有限”部分时,启发学生通过阅读练习,在内涵、词句表达中,寻求语言表达的规律,并通过情绪的改变对照进行调整;如教学“无法移居”部分时,默读所学知识,报告读书成果。
四是每篇文章都有抒情句,可以引导学生练读抒情达意,各抒胸怀。这次的试教,是我在给学生下达具体的预习目标后,先让学生自主学习,以课后习题引路,再稍作点拨,充分展示所备即所教,所教即所学的景象。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师生交流、总结反馈中学完课文,无形中提升了对知识的浓厚兴趣,提升了逢山开路、遇河搭桥的能力,课堂成效明显。
说到这里,我有一点感受最深:课如玉,需要细细地揣摩、雕琢,不然不成器。所以,简单的事情反复做,一定能越做越得心应手。课要想上得好,必须得多磨,才能精确掌握学生对知识的要求,才能充分深挖文本的内涵,收获最纯真的童趣。
相信在师父邱鑫老师的带领下,在磨课团队的倾情帮助下,我会走得更稳、更好,也终将磨出更为精彩的教学人生。
(作者单位:廣东信宜市教育城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