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范畴若干理论问题探讨
2023-06-07华德亚,荣兆梓,李萍
华德亚,荣兆梓,李萍
摘要:如何对待资本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的重大实践问题。在新发展阶段,各类资本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但也存在无序扩张的风险。我们应辩证地把握资本的特质和作用,掌握其运动规律,激发资本要素的巨大潜力,处理好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引导资本进入实体生产部门、避免脱实向虚,处理好资本和利益分配的问题,利用并规范资本的逐利本性,根据各类资本的不同特性扬长避短,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为各种所有制经济构建有序的市场秩序。
关键词:资本;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公有资本;非公有资本
中图分类号:F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101(2023)03-0009-10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就资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强调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为进一步研究新时代背景下的资本问题指明了方向。这要求我们既要看到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可以发挥积极作用,又必须要理性地认识到资本逐利的本性[1]。如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成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当下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1],其关键是我们要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处理好社会主义中各类资本之间及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关系。
一、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本现象与资本范畴的普遍化,学界对于社会主义中资本问题的认识也不断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其展开了研究。
一是马克思资本理论与社会主义实践中资本的关系。部分学者坚持认为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经济范畴,反对将资本范畴一般化,主张使用“社本”[2]或者资金[3]概念作为与资本相对立的社会主义经济范畴。而更多的学者则认为资本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共有经济范畴,将资本从特殊范畴再认识为共有范畴无损于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科学性[4]。资本存在于不同社会,其性质的不同是由同它联系的所有制决定的,可通过将马克思资本概念区分为一般与特殊两种意义的理解其内涵[4-8]。与马克思资本理论中的资本有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的内外部条件皆已发生变化,相较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人资本,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私人资本有其特殊性,因此不能简单套用馬克思对私人资本的分析[6]。蒋一苇[9]在国内较早提出资本是一个中性概念。简新华[10]同样坚持资本中性论,但认为资本有“姓资姓社”“姓公姓私”之分。另外,针对中性论分析,不少学者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应运用马克思的二重性理论分析社会主义的资本范畴[11],资本一般就是有关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可以体现多种经济关系[7]。尽管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范畴有种种争论,但毋庸置疑的是资本早已客观存在并且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范畴的联系。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过程中,不可能跳过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12],因此市场经济和资本关系都是我国无法超越的历史特征[13]。杨志[14]在马克思关于资本二重性的理论基础上揭示了公有资本的社会主义本质,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资本的兼容性问题。“社会主义资本”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15],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然结果是产生公有资本[16]。资本中存在着“生产一般”,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5],公有资本的强大积累功能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因,其创新动力及“免疫力”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发展生产力的巨大能量[13]。但需要注意的是,资本二重性的矛盾不断运动发展,表现出正反两方面的作用,资本无序扩张可能引发各种严重后果及社会问题[17]。因此应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引导和规范资本的行为[18],既要发挥好资本的积极面,又要抑制其破坏性的一面。
三是资本与劳动的关系。社会主义中存在着多层次的劳资关系。虽然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都体现为一种迫使劳动者超出必要劳动时间提供剩余劳动的关系[19],但在公有制经济中,资本的不断增殖将会给劳动者带来更长远的利润,并不带有剥削性质,属于资本为劳动服务的关系[20]。并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联合劳动和雇佣劳动、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在二元共生条件下具有主次关系[21],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巩固社会主义中资本服务于劳动的关系。尽管如此,市场经济中,劳资矛盾仍是不可避免的矛盾[22]。陈伯庚[23]从私营经济的角度,提倡从劳动合同、劳动者权利、分配、社会保障、劳资纠纷、法律等环节构建劳动与资本的和谐关系。吕景春[24]则强调国家(政府)在劳动关系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张通过壮大公有资本建立一种新的治理模式。
四是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中,资本要素同样具有逐利性、流动性和扩张性[25]。资本扩张是资本的固有本性[26],其产生的根源与动力是由资本自然属性所延伸出来的资本对利润无限的欲望[27]。关于资本扩张的形态,可分为有序扩张和无序扩张[27-28]两种。近期资本无序扩张重点表现在资本过度积累导致垄断、资本违规并购带来损害竞争风险等[29]。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不是不保护私人财产[30],而是反对资本逐利性凌驾在市场秩序、行业规则和市场主体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之上[31],保障多数资本以及劳动者的权益[30],实现资本健康持续发展。
目前,学界从不同角度对资本范畴及其相关领域开展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还未彻底回答资本要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仍具有积极作用的原因以及资本为何能作为公有制经济的特殊实现形式,特别是如何结合马克思资本理论与中国实践对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理论阐释。本文认为,资本发挥积极作用不仅是因为其作为生产要素的自然属性,还有社会主义对资本生产关系矛盾的扬弃。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内在地包含了资本作为实现形式的逻辑关系,是公有制经济的必然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使资本范畴在表现形式、性质和作用方面发生了或正在发生变化。因此,需要辩证把握当前新发展阶段下我国各类资本的一般性、特殊规定性与双重作用,并对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更好发挥资本要素的积极作用以及防范资本的消极面作出深度理论阐释。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要素具有积极作用
实践中,资本不仅超越了资本主义逻辑,同时存在于不同制度的社会形态中。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马克思所说的资本的“文明面”[32]927仍然适用,并且在社会主义制度的约束下,迸发出更强劲的能量,突破了限制自身发展的具有破坏性的一面。究其原因,资本的生产要素属性及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所反映的内在经济关系是理解这一问题的关键。
计划经济下的“国家辛迪加”之所以在时代的浪潮中被更替,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未能充分将社会公众的劳动积极性调动起来,未能充分挖掘并整合分散在各个角落的生产要素。而资本最一般的作用,即价值增殖,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一种对市场信号敏感度较高且具有较强流动性的生产要素,资本可以自发地发挥整合社会资源的主导作用,通过购买厂房、机器设备和生产原料等生产资料,并吸纳相应数量的劳动力来进行物质生产,从而获得剩余价值。而且资本的逐利本性会持续刺激着其追求更多剩余价值,进行无止境的循环,实现财富堆积。而“资本在无限地追求发财致富时,力求无限地增加生产力”[33]。在生产中,资本不仅能够淘汰低效无效的要素和相对过剩的产能,还能吸引在生产中具有相对优势的生产要素,使用高技能劳动力和生产率更高的技术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在这一超额奖励的激励下,其他企业也竞相攀比,最终导致社会整体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等的改进,助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而这一系列的技术进步又会反过来促进新的生产力发展。周而复始,资本通过高效的资金配置源源不断实现扩大再生产,特别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促使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技术设备的革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当然,这只是资本的一面。马克思在肯定资本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洞察了资本固有的消极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受其逐利本性驱动,从促进生产力到破坏生产力的运动规律。资本破坏生产力的消极面是当其作为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时,由雇佣劳动而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占有引发的。但需要明确的是,社会主义社会虽然和资本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着市场经济,同样存在着资本关系,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中的资本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与资本的阶级矛盾已经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生产资料作为最基本的经济要素,谁是所有者,谁的利益就可以从根本上得到保护,并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社会生产的方向。社会主义通过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使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得以调整,也使平等劳动占据主导地位。因此,生产的主要目的不是满足资本赢利,而是满足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方面,从资本与劳动的生产关系上看,公有制颠覆了资本统治人的关系,使劳动者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力量,发展成为一种劳动者整体占有生产资料并指挥劳动者个人进行生产劳动的经济关系,可以避免资本特权。资本对劳动的从属使价值增殖服务于劳动者整体意志,在效率与公平上皆有突破。在公有制企业中,阶级对立不复存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不再带有阶级剥削的意义,而是转变成劳动者受益前提下的增加价值的生产,社会财富的积累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打破两极分化的僵局。另一方面,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来看,平等劳动占据主导地位。劳动者之间在一定程度上是平等关系,对生产资料享有同等权利,可以实现劳动生产力提高与劳动报酬增长同步,这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有着本质差别。公有资本的增殖服务于劳动者的长远利益,即平等劳动的生产目的[19]。这两方面的转变,可以有效克服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物化逻辑,扬弃资本的社会属性,化解生产关系引发的固有矛盾,破解资本限制自身发展的桎梏。那么社会主义下的非公有资本呢?它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私人资本相同吗?社会主义条件下,非公有资本虽具有私人性质,但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它收敛了唯利是图的资本本性,发挥出强大的财富创造能力,既满足了私人的利益需要,又促进了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与不同制度环境下的资本主义私人资本有着巨大差异。在以公有制为主的经济中,非公有资本与公有资本相互促进、双向影响,非公有资本增加了公有资本的活力、竞争力;公有资本则维护了全体公民包括非公有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并使非公有资本在更加公平、有序的环境中竞争,具有更长久的生命力,有助于非公有资本扬弃其破坏生产力发展的消极方面,从而充分发挥资本的文明面作用。
三、公有制经济能够以资本作为实现形式
马克思没有设想过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因而未能具体分析或提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资本形式的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过程中,资本逐渐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中的基础范畴,资本关系在实践中的这种制度性突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我国经济改革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不仅可以存在资本,而且资本作为扩大再生产的驱动力,成为了我国经济循环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回顾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公有制经济下资本形式的实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
首先,劳动者的自由流动与两个劳动者集合的错位是资本形式实现的前提。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以政府统分统配和固定工为特征的劳动就业制度,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刚性指令,意味着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自由竞争。对于劳动力要素来说,劳动力配置缺乏灵活性,不仅企业没有用工管理自主权,而且劳动者对于劳动力的支配权也不充分,因此还不足以满足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未能取得资本的自由形式。公有制制度下的劳动者具有双重人格,同时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个人劳动力的所有权。而全体劳动者共同拥有生产资料的公共产权,并不代表着都能将劳动力和相应的生产资料自行结合直接生产满足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现实情况往往是,付出劳动参与生产的劳动者集体与共同拥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整体是两个不同的集合,完全重合只存在于小规模集体经济组织中,错位或者分离才是常有之事。改革开放以后,各类要素得以充分释放其能量,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取代,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流动,有了自主择业就业的劳动力支配权,且劳动仍是谋生手段;另一方面,上述两个集合在经济活动中基本上处于错位或分离状态,即生产的人身条件和物质条件是分离的。此时,劳动力成为商品即具备货币资本化的重要前提。
其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经济活动中仍然存在商品与货币关系,因而都需要通过资金或资本增殖、循环与积累,进一步释放和發展生产力,进行扩大再生产,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但也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然结果,“既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然会产生各种形态的资本”[34]。如果说计划经济体制还不足以满足资本产生的前提,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商品的充分发展则是直接催生资本出现的根本原因。另外,还有一个现实因素是对外开放。现有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我们需要借助国外已有的先进成果来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随着一系列开放举措的推进,各国各地区经济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使资本必然进入社会主义经济之中。
资本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发展的必然要求,而促成公有制经济采取资本作为实现形式的关键性举措有两个:一是国有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国有企业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载体,从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生产经营权由国家集中行使,到改革开放的“扩权让利”给予企业一定的自主财产与经营权,再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其成为产权独立的经济体。资金从行政框架束缚到在行政等级制的约束下运转,最后随着国有企业转变成为独立的法人个体而有了资产资本化的可能。随着公司制改革的完善,国有企业经营权与国有资产所有权的分离,使得企业可以自行经营,成为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这不仅从总体上增强了企业与市场的活力,使投资经营者参与国有经济发展的积极性提高,而且也使公司法人挣脱了行政等级制的束缚或约束,进而促进企业主体向资本人格转变。二是劳动力制度的改革。改革开放之后,劳动力不再局限于某一特定位置,劳动者逐渐有了劳动自主权,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促使劳动力市场逐步完善。伴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劳动力市场机制也被逐渐运用到国有经济中。1978年国有企业劳动制度改革改变了固定工的终身雇用制度,部分人员开始流向体制外的岗位;1983年国有企业用人主体确定,国有经济中的劳动力流动日趋活跃。在此背景下,国有资产资本化的条件逐渐成熟,公有制经济中的资本关系随之发展并被逐渐确立。
事实证明,公有制经济不仅能够以资本作为实现形式,而且必然采取公有资本这种形式。资本作为一种适应社会生产需要的经济手段,是当前阶段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佳选择。而公有制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基础与根本,为了能够保障社会劳动者的总体利益,必须有一个不同于私人资本并能代表劳动者利益的新的资本范畴出现,与公有制经济之间建立一种有机联系,因此,公有资本作为资本范畴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表现形式便应运而生。公有资本作为巩固公有制经济生产关系的坚实依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公有资本的出现,一方面保障了市场和企业的活力;另一方面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有效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实现效率与公平相辅相成。在过去几十年里,公有制经济和公有资本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充分体现了公有资本作为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现实性与必然性。
四、我国社会各类资本的性质和作用
新发展阶段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历史地、发展地、辩证地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存在的各类资本及其作用[1]。正如马克思对资本的分析在否定中包含肯定、在肯定中包含否定,这同样也是把握当前我国社会各类资本性质与作用的核心。资本与社会主义的有机结合,不仅使资本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而且在内涵、性质和作用等方面也发生了或正在发生变化。现阶段,我国存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混合资本等各种形态的资本[1],一方面需要从总体上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各类资本的共性和特殊规定性,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各类资本的作用进行科学的把握。
(一)我国社会各类资本的一般规定性
第一,各类资本都是可以自行增殖的价值。资本所有者通过使用货币形态的资本购买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生产,产生价值增殖,并且为了逐利,资本会无休止地自行循环,这一特征是资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根本特征。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公有资本,虽然和非公有资本纯粹追求利润不同,但也有不断追求价值增殖的动力:一方面是内部驱动公有制企业追求劳动者的长远利益;另一方面是外部竞争压力造成公有制企业必须保持活力,若没有价值增殖,企业将会在竞争中被淘汰,不利于公有经济的发展。
第二,各类资本都在流通中不断变换形态。各类资本首先需要作为货币形态购买生产要素,转化为生产要素形式的生产资本后投入生产过程,经过生产再转化为商品形态;最后以商品资本形式进入流通卖出再转化为货币。各类资本都按上述的流通程序,循环往复,不断变换形态。
第三,各类资本都是一种社会关系。像任何商品价值体一样,在社会直接表现为可以被人所占用、支配的物,但又不是某一具体的物,是体现在物上的社会关系。比如,资本作为货币形态购买劳动力商品时,本质上为资本所有者与劳动者的买卖关系。
(二)各类资本的特殊规定性
我国的资本特性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特别是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总的来说,我国的资本主要由两大类别资本构成,即公有资本和非公有资本。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以及混合资本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作为公有资本形式存在,是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这类资本的权力属于公众所有。国有资本作为全体人民的资本,以实现整个社会和劳动者整体的发展为目标积累财富,生产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集体资本是劳动者集体共同所有,是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生产目的是为了实现集体内公众利益最大化。国有资本和集体资本的生产过程中虽然都包含剩余劳动,存在着剩余价值,但工人超出必要劳动之外的剩余劳动是为社会或集体提供的,产生的经济剩余也是用于社会或集体的公共积累。剩余价值并不是生产的真正目的,而只是实现劳动者的整体利益与长远利益的手段,因此,公有资本绝不会因为“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法律……”[35]。公有资本是一种没有资本家的社会关系,在公有制企业中不存在两个阶级的对立,剩余劳动的占有也就不带有剥削性质,在本质上体现为劳动者自身利益与集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协调。不同的是,非公有资本,即民营资本、外国资本和混合资本中的非公成分,由于生产资料的私有性,资本权力归属个人所有,其产生的物质财富由资本所有者个人享有和支配。因此,民营资本、外国资本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无止境的价值财富,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以满足所有者自身的利益需要。在生产过程中,非公有资本的价值增殖属于私人性质,剩余价值被资本所有者私人占有,其对财富的追求持续推动着剩余价值资本化,进行扩大再生产,实现价值财富积累。在劳资关系中,资本仍占据主导,但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引导和规范下,非公有资本摒弃了唯利是图的性质,其运动方向将遵从国家整体战略规划和长远利益,劳动者的利益可以得到保障,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私人资本具有本质差异。另外,混合资本,其所有权属于劳动者和投资者共同体,由于既具备公有资本的整体利益性,又有非公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动机,因此混合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强调国有成分的保值增值的同时又追求企业利润。
(三)我国社会各类资本的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既利用公有制经济的强大主导作用,集中力量攻坚克難,保障国计民生,又利用日益完善的市场机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高效聚集并动员国内外资金加入社会主义建设,完成经济的超常增长,逐渐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类资本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容小觑。
首先,以国有资本、集体资本为主的公有资本在各类资本中发挥主导作用。其一,公有资本是社会主义性质在市场经济层面的根本体现,承担起公有制经济的顶梁柱作用。国有资本多布局在关键性产业领域,大量集中在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经营行业,在关乎国家安全及经济命脉的军工、电网电力、煤炭等基础性战略性领域承担着发展重任。而集体资本通过集体内部协调发展在基层治理、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等困难领域为社会长远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二,作为“普照的光”[36]引导国民经济发展方向,是主导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公有资本肩负着实现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根本任务,在社会生产、劳资关系以及重大事件应急处理等过程中起表率作用,引领非公有资本在社会主义中有序运转,稳定经济社会秩序。其三,有利于“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公有资本旺盛的增长动力以及强大的积累功能与资本家阶级的财富积累无关,而是与人民福祉紧密相连,剩余劳动的付出在本质上体现为劳动者自身利益的协调,剩余劳动的成果也不会被私人占有,最后受益的都是劳动者。国民经济越发达,人民享有的经济成果越多,不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反而能改善民生,促进差距的缩小。而且按照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劳动者是为自己劳动,多劳多得,有效地将生产的动力机制与激励机制相融合,有利于劳动民主和初次分配的公平,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其次,民营资本、外国资本和混合资本中的非公资本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其中,民营资本来源于社会闲散资金,以实现自身利润最大化为首要目标聚集进行生产,保证了社会、市场活力,在创新、就业、税收和经济增长等方面发挥其正效应,满足了人民多样化需要。外国资本的引进伴随着国外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以及管理经验的流入,有利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混合资本作为一种特殊的资本形式,帮助了公有资本融入市场经济,实现了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融合发展。各类资本在社会主义制度的约束下相互融合、相互竞争、相互补充,不仅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闲散资本参与到国民经济建设中,使其发挥各自的优势,极大地提升效率效益,充分实现了社会公平与企业效率的统筹兼顾;而且有效激发了公有资本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和抗风险能力,使得社会主义的根基更稳固,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
各类资本在社会主义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不可否认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公有资本在发展过程中,国有资本主要是存在规模大但经济效益不显著、竞争力有待加强等问题;集体资本流通较慢,缺少固定资产融资渠道,社会资本进入集体经济的热情不高,并且由于产权问题引发了大量委托—代理问题和机会主义行为。而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由于其产权的私人性质,意味着它对财富的追求更加贪婪,在高额利润的渴望下,它也就有了更多冒险的动机,其出现的问题更加显著。突出表现在资本过度积累导致垄断、资本过度虚拟化导致风险加剧以及资本与权力结合滋生贪污腐败等多个方面。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垄断问题,数字平台等新经济形态潜藏着巨大的红利,资本的逐利本性驱使着资本与数据等生产要素的聚合,在创造了巨大价值的同时也加剧了不正当竞争,形成了行业垄断。高额的利润驱使这部分资本更容易偏离社会整体利益目标,损害市场内其他经济主体及劳动者利益。大量的案例和研究表明,数字平台垄断在资本与数据的双重优势下,不仅挤压了行业内中小微企业生存空间,而且跨界合并其他行业谋求高额垄断利润,扰乱了市场秩序,阻碍了社会创新动力的发展以及社会公平的实现。另外,特别需要重视的是,在数字平台中,伴随着财富的积累,大量数据信息也被这些企业所掌握。数据作为新生产要素,由于本身涉及个人、商业及国家信息安全问题,在利益的驱动下,部分企业泄露或是滥用数据,会对社会安定造成巨大危害。在这些新经济形态中,资本无序扩张引起的更为复杂多变的问题也给我国资本的监管与治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其二,资本过度虚拟化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虚拟资本具有高流动性和投机性,其高效的周转速度、可观的利润率吸引着资本的聚集,在信用制度下可以持续膨胀,将拜物教性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如若只为了不择手段地发财致富,信用制度发展成了“最纯粹最巨大的赌博欺诈制度”[32]499,过度虚拟化、金融化的资本就像泡沫一样易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就是个鲜活的案例,这充分证实了马克思资本理论跨时代的解释力,也起到了警醒作用。其三,资本与权力的结合不仅出现在企业内部,也可能出现在企业与政府之间。从干预企业决策到影响政策实施,有利可图吸引着资本渗透进这些阴暗的角落,企图规避监管,使用不正当手段实现其进一步扩张与积累。这些无序扩张的进程中,资本积累产生的财富堆积极有可能破坏社会公平,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加剧社会矛盾,不利于共同富裕的实现。
五、把握资本运动规律,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
资本的健康发展不仅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资本作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企业与市场注入了强大的活力。但若任其野蛮生长,在“G-W-G”的资本运动过程中不受约束,只追求“G-G”的跳跃,资本的逐利本性导致的无序扩张不仅是生产要素配置不当问题,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安定的重大经济与政治、理论与实践问题。因此,探讨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必要并且迫切的。面对资本无序扩张带来的负面影响,不是要消灭资本或是限制它的发展,而是要正确把握资本运动规律,规范和引导其健康发展。
(一)从资本的二重性出发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
资本作为市场经济中生产要素的重要形式,极大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财富创造。因此要激发资本要素的巨大潜力,发挥好资本作为生产要素对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使资本更好地服务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实现共同富裕。具体来说,首先是畅通国内资本要素大循环,一是完善金融市场,解决企业、个人融资问题;二是解决生产要素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不管劳资双方,还是政企双方,都需要让信息充分流动,要素才可以有效配置,光靠市场配置是不够的,需要人为地整合、公开这些信息、政策;三是通过健全法律等手段保证资本投入、运转、产出顺利且高效流通,打破壁垒,加速循环。其次是畅通国际资本要素流通,吸引并合理使用境外资金、人才,提升质量,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资本作为一种生产关系,表现出正负两方面作用。因此,正确处理好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解决资本生产关系矛盾的根本。只有劳动者的劳动才是在生产中发挥主观能动因素的价值创造者,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资本只能转移价值、不能创造新价值,永远不会成为价值的源泉。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才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以公有制为主的制度安排,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使资本与劳动的生产关系得以调整,让资本服务于人民,而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谋求个人发展。合理有效的社会制度可以缓解资本推动生产力发展与资本对劳动剥削关系这一根本矛盾,加强保护劳动者权益,可以使资本更好地发挥作用。社会主义制度是必须坚持并坚守住的基本要求,是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的出发点。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不能让资本超越人民至上、劳动者至上的根本逻辑,是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的核心要义。
(二)从资本进入市场的方向出发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
资本进入市场无非是将其投入生产部门和非生产部门。投入生产部门时,作为产业资本,通过购买劳动力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实现价值增殖;投入非生产部门时,作为商业资本、虚拟资本等形式的资本,通过协助产业资本完成循环,分割生产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可以明确的是,价值增殖只会發生在生产部门中。但现如今,投资方向脱实向虚,资本大量进入了非生产性部门,在商品流通领域、虚拟经济领域扩张,挤占实体经济市场份额和利润,具有较大隐患。对此,要明确生产部门的价值创造地位,保证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总的来说,利润的多少决定了资本的流入方向,应从根本上提高资本回报率,提高资本竞争力、创新力等。另外,应引导非生产性资本健康流动,合理发展。其中,商业资本处于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要引导其遵守行业规范,承担好中间人的作用。虚拟资本应服务于而不是排挤产业资本的发展,通过虚实结合,利用虚拟资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资本流动性,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引导资本流入实体生产部门。
(三)从资本的逐利本性出发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
逐利是资本的本性,在社会生产中,资本逐利驱使的价值增殖与无尽的循环运动仍然是财富积累的强大引擎,合理逐利将会推动经济健康发展,过分逐利将带来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要在发挥资本发展生产力作用的同时,时刻警惕其过度逐利带来的负面影响。
其一,正确处理好资本和利益分配问题。资本无序扩张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逐利,当利益分配得到了充分保障和适当满足时,资本逐利的风险也会被降低,因此规范资本的逐利本性要从利益分配着手。初次分配时,应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肯定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贡献,同时不能夸大它,合理调配各个主体的分配关系,在不损害劳动者利益的前提下使其享有利益分配,保证分配的公平性,兼顾资本与劳动的共同健康发展。既要保障资本参与社会生产应得的收益,更要注重保护劳动者所得,保护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形成科学可持续的分配格局。
其二,利用好资本的逐利本性,引导资本投入对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积极作用的领域。比如,创新技术领域,资本追逐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动力,是实现技术创新最精湛的激励机制。不仅能提高单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而且大量超额剩余价值的物质奖励也带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通过利用资本这一特性,引导资本进入传统技术产业加快升级改造,解决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另外,还可以鼓励其进入回报率相对较低但可长远发展的领域,比如乡村建设领域和低碳环保领域,利用资本积极调动社会其他生产要素聚集,比如高技能人才、先进机器设备,以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和碳中和目标。
其三,规范资本的逐利本性,设置资本进入关乎国计民生领域的关卡。比如,在关乎国民安全的军工领域应禁止或严格限制资本进入条件,在保证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引入资本。再比如,规范资本有条件地进入医疗和教育等公共基础服务类行业,这类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人的发展可能性,必须保证其数量和质量的公平性和普惠性。资本的进入可以促使资源优化配置,但更需要注意的是资本的渗透不利于机会均等,因此不能让资本逐利占据主导地位,而应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统筹下,引导资本参与建设。另外,对于基础设施、通信、能源等领域可以采取股份制改革或者适度放开市场竞争,设定严格的行业标准以及准入前提,在保障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引导和规范资本有序进入。
(四)从各类资本的特殊规定性出发规范和引导资本发展
不同资本具有不同性质,由于各类资本在所有者、生产目的等方面的不同,导致其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其行为对社会整体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对此,要扬长避短,调节好各类资本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各类资本在互相博弈中的积极作用。坚持维护公有资本的主体作用与国有资本的主导作用;鼓励和保护非公有资本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限制其消极面。
对于国有资本,要在规模和领域方面继续保持优势,尤其是在关乎国计民生的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探索构建更加高效的资本运营体系,做强做优做大,提高资本回报率,解决经济效益不显著等问题。对于竞争力不强的问题,应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灵活开展各种短期、中期和长期激励,比如超额利润分享机制、骨干员工跟投等,激发各类人员积极投入生产经营过程的动力;用创新形成竞争优势,重视资本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引入市场竞争,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提高企业的效率,促进资本保值增值。
对于集体资本,应充分盘活并利用好它。首先是拓宽融资渠道,增加集体内资本的规模,可以通过股权融资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集体经济。其次要引导集体资本与数字经济、金融业融合发展,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另外,针对集体资本发展伴随的代理问题和机会主义行为,根据实际情况探索建立委托者、代理者的利益平衡机制,创新集体经济发展形式,推进实行现代化管理,并构建多元的监督机制加以管控,及时有效地规制发展中的不良行为,保障集体内部劳动者权益。
对于非公有资本,深化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营造各类资本机会平等、公平进入、有序竞争的良性发展局面。健全“红绿灯”细则,明确并细化资本要素应进、可进、少进、不能进的领域,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挤占相关企业、产业、行业的利润或与民争利,扰乱市场秩序;实施公平竞争政策,消除各种市场壁垒,加强反垄断,用法律严格约束并惩戒私人资本垄断市场等行为;保证数据安全性,监管数据使用路径,防范平台过度采集信息并非法滥用、泄露公民信息;阻止资本与权力结盟,杜绝个人贪污腐败与企业突破法律底线扩张的行为;完善资本监管和风险评估体系,确保监管到位的同时也要避免过度约束资本发展,从而破坏资本的投资和创新积极性。引导和规范而不是限制其发展,因此也要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健全产权保护制度,引导和规范各类资本健康发展。
六、结语
我国当代的生产力条件决定着资本会在一个较长时期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既然不能“超越资本”,那么就要认清各类资本,发现其运行规律,扬资本之所长,同时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利用资本力量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参考文献:
[1]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N].人民日报,2022-05-01.
[2]卓炯.关于“《资本论》的生命力”的探讨——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J].学术研究,1983(2):15-25.
[3]宋涛.资本和剩余价值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通用的经济范畴[J].高校理论战线,1995(7):19-22.
[4]蒋学模.社会主义经济中的资本范畴和剩余价值范畴[J].经济研究,1994(10):54-58.
[5]杨承训.理论创新:确立公有资本范畴[J].经济学动态,1997(11):3-5.
[6]洪银兴.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人资本及其收入的属性——马克思资本理论的现代应用[J].中国社会科学,2002(4):13-20+203.
[7]荣兆梓.资本一般与公有资本[J].教学与研究,2004(10):65-69.
[8]朱炳元.马克思资本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5):37-42.
[9]蒋一苇.再论国有资产价值化管理[J].经济研究,1993(4):3-5+17.
[10]简新华,马迪军.论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几个难题[J].当代经济研究,2003(4):11-14+32-73.
[11]侯廷智.也论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难题——兼与简新华、马迪军先生商榷[J].当代经济研究,2003(11):13-17+73.
[12]余源培.资本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6(4):3-9.
[13]荣兆梓.生产力、公有资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兼评资本与公有制不相容论[J].经济研究,2017(4):4-16.
[14]杨志.论资本的二重性兼论公有资本的本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410.
[15]冯子标,靳共元.论“社会主义资本”[J].中国社会科学,1994(3):47-61.
[16]周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价值[J].中国社会科学,2021(4):128-145+207.
[17]赵峰,田佳禾.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资本二重性及其矛盾的视角[J].改革,2022(8):25-37.
[18]胡家勇.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好资本的作用[J].经济学动态,2022(10):19-30.
[19]荣兆梓.公有资本与平等劳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线[J].上海经济研究,2018(12):5-15.
[20]周新军.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与当代社会[J].经济评论,2001(5):22-27.
[21]段学慧,程恩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逻辑起点方法论考证和启示[J].甘肃社会科学,2021(6):1-9.
[22]戴春.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2):9-13.
[23]陈伯庚.构建劳动与资本的和谐关系探寻[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7):41-46.
[24]吕景春,李梁栋.公有资本、“劳动平等”与和谐劳动关系构建——基于马克思劳资关系及其相关理论的拓展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9(6):3-17.
[25]胡怀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要素:特性、作用和行为规律[J].经济学动态,2022(9):18-31.
[26]胡乐明.规模、空间与权力:资本扩张的三重逻辑[J].经济学动态,2022(3):3-11.
[27]郭威,李泽浩.资本无序扩张行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家,2022(10):14-23.
[28]李松龄.资本有序或无序扩张的理论界定及其制度规范[J].现代经济探讨,2022(10):1-9.
[29]刘伟.规范和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健康发展[J].经济学动态,2022(8):3-12.
[30]乔晓楠,何自力,王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22(5):17-37.
[31]肖潇.正确认识“防止资本无序扩张”[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4):72-80.
[32]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78.
[3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11.
[3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71.
[3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1.
责任编辑:艾岚
Discussion on Some Theoretical Problems of Capital Category in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y
——Taking the "Second
Hua Deya,Rong Zhaozi,Li Ping
(School of Economics,Anhui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31,China)
Abstract:How to treat capital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issue of socialist political econom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ractical issue in the new journey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In the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capital have their inevitability of existence, but there is also the risk of disorderly expansion. We should dialectically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the capital, master the movement rule, arouse the great potential of capital elements, proper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of labor and capital, guide capital into the real production sector and avoid funds being diverted out of real economy, deal with the problem of capital and profit distribution, utilize and standardize the profit-seeking nature of capital, promote the strengths and avoid the weakness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various types of capital, standardize and 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apital, and construct an orderly market order for various ownership economies.
Key words:capital; socialism; political economy; public capital; non-public ca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