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小学生绘画作品中儿童心理问题的呈现研究

2023-06-07石丽

求知导刊 2023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

摘 要:绘画是一种简单、直接的表达情绪和内心感受的方式。绘画中最基本的元素是线条和色彩,在儿童心理分析中,线条和色彩都是可见的情绪,充分表达了儿童的喜怒哀乐,是儿童心理的体现。文章基于新课程标准,探讨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在其绘画作品中的呈现,并提出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改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艺术课程标准;心理健康;儿童心理发展特点

作者简介:石丽(1981—),女,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爱德校区。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强化一体化设置,促进学段间的衔接,提升课程科学性、系统性;要优化课程设置,细化学科育人目标,明确实施要求,增强课程指导性、可操作性[1]。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各个学校也加强了对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将心理教育引入学科教学。

在小学美术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这些信息有助于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在美术课堂中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促使学生产生表达思想、宣泄情感、表现个性特长的强烈欲望。在小学阶段,我们要让学生接受良好的艺术熏陶,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其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一、绘画作品中儿童心理问题的呈现

(一)绘画技法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呈现

绘画是一种简单、直接的表达情绪和内心感受的方式。心理学家认为,儿童的绘画作品反映了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以及他们头脑中的所思所想。《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没有明确对学生绘画技法的要求,学生们的绘画技法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水平。不同性格的学生有着不一样的绘画风格,每次看到那一张张风格各异的作品,笔者总能获得惊喜。带班时间长了,笔者还能做到“见画识人”。由此可见,绘画技法中渗透着儿童的思想和人格。认真听课且自信的学生,下笔速度特别快,美术作业往往很出色,画面比较完整,构图也相当合理。认真听课但不太自信的学生,下笔时有些犹豫不决,经常反复修改,甚至出现时间到了却还没画完,只好草草了事的情况。听课不认真但是很有自信的学生,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快速完成美术作业,不论质量好坏,也谈不上画面完整和构图合理。不认真听课又不太自信的学生,经常是握着画笔、望着画纸发呆,最后什么也没画出来。

(二)绘画表现中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呈现

1.听想法

儿童往往会在画面中融入自己的内心想法。由于对事物的理解还不够到位,大部分儿童的画面表达相对抽象。这个时候,教师要通过聆听学生对自己想法的表述,才能清楚地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想在绘画中表达的内心感受。

2.看涂色

小学生喜欢用各种颜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涂色,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涂色情况来了解他们的性格。通常来说,涂色均匀、线条边缘涂色清晰的学生,一般是有耐心、做事细致有条理的孩子;反之,涂色杂乱无章的学生相对躁动,耐心有待提高。

在美术课堂中,那些定得下心的学生,涂色效果往往比较好。反之,定不下心的学生总会因为各种事情分散注意力,以至于不能有效完成涂色。

3.看线条

绘画线条的流畅度、稳定度与儿童的肌肉发育有关,和儿童平时的握笔练习有关,还和儿童的性格有关。线条连接不够好、线条流畅、线条飘的儿童,一般来说相对胆大、自信心强、不拘小节;线条停顿处多、下笔过轻或者过重则说明儿童可能自信心不足;线条平稳流畅、衔接细致的儿童一般做事慢条斯理,对自身有一定的要求。

从绘画线条来看小学生的心理,其中涉及的元素比较多。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线条长短、流畅度和力度这三个方面来观察学生。绘画线条长、流畅、力度适中的学生,心理上一般会表现为开放、自信、稳重、樂观等;绘画线条短、力度较大的学生,则可能存在心理压抑、自信心不足的问题;绘画线条力度很小的学生,可能是自信心不足、谨小慎微、敏感等。同理,学生所画的线条歪歪扭扭、流畅度低、很不规整的,如果不是技法的问题,那么这类学生通常缺乏自信,处事犹豫不决。

4.看构图

构图在绘画中是很重要的一环,能体现学生的整体布局能力,对画面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1)从构图过程看学生的性格。例如,一些胆小且动作慢的学生,会花一整节课的时间来思考构图,但最后只画了很少一部分内容,甚至一笔不动。当询问他们为什么没有画好时,他们会解释说自己知道怎么画,但接着就没有了声音,只是一脸委屈。遇到这样的学生,我们更需要耐心地引导他们,给予他们信心,而不能给予他们过多的压力。

(2)从构图主题和内容看学生的性格。构图的主题和内容也能反映学生的心理。例如,画的内容有太阳、蓝天、白云、家人,这些儿童通常是阳光向上的;如果画的内容多为繁杂的环境、拥挤的街道、狭小的空间,那么儿童通常是处于焦躁不安的状态。绘画是基于个人意识的创作,能够清晰地反映作者的心理,通过分析儿童画来把握小学生的心理,能为教育活动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5.看作品的故事性

美术作品的故事情节往往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成长环境有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一种自我经历的再现。通过观察学生作品的故事性,教师可以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并对其开展有效的心理辅导,也有助于跨学科学习和研究[2]。

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改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

学生应从小培养良好的美术习惯,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美术学习习惯的培养。

其一,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实物、教师的范画、演示视频,特别是实物的形状、色彩,都是学生较容易掌握的。教师在教学中要从绘画学习的需要、习惯养成、能力培养等角度,阐明细致观察的习惯在绘画中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借助自己观察能力的发展逐步提升美术水平。

其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让学生学会独立完成美术作业,使其做到作品画面完整、构图合理。教师可以采用分步骤讲解的教学方式,在讲解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助于学生独立完成美术作业。

在美术学科中,创造性培养是十分重要的,美术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创造性。笔者通常会在课堂导入环节花更多心思,如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资源,从视觉、听觉等感官角度,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二)在美术活动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美术活动课是美术课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其综合探索性能够给予学生广阔的学习空间。

新课改背景下,我校根据校本资源、学生学情,举办了“爱德小画家”系列画展等活动,还开设了制作风筝的鸢缘工作坊、大师绘画社团等,以此丰富校园美术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美术活动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是美术,让美术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重视师生的精神引领,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于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有着很大的帮助。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效率更高,也更容易产生新灵感。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有利于拉近师生关系,激励学生学习和创作。在学习氛围浓厚、纪律良好的班级中,学生的作画兴致更加浓厚,创作出的作品更加出色。同時,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教师还能与学生进行密切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创作意图,以便更好地给予学生各种帮助。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互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三)在绘画指导中照顾学生心理

1.用肯定赞扬的方式

学生大都喜欢被表扬,受到表扬的学生一般会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进行学习。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大都已经养成了自己的绘画习惯,很多学生会因为过往的绘画经历,使自己陷入思维定式,认为自己画不好画、不会画画,因此对于绘画总是敷衍了事。可事实并非如此,这个阶段的学生经过长时间的阅读和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了很多优秀的绘画技法,只是他们自己还没意识到。这时候,教师只要稍微地给他们鼓励,他们的创作积极性就会变得浓厚。

有一次笔者在批改作业,这时候,一个男生胆怯地把他的美术作业塞给我,头一转说:“请老师批作业。”翻开他的作业本,里面的内容让笔者大吃一惊:人物动态感很强,线条运用得十分灵活,画面构图精准。这个男生绝对是日常善于观察并很好地掌握了绘画技法的学生。于是,笔者把他的作品直接展示给全班同学欣赏,并大大地表扬了他一番,说这名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绘画风格,努力坚持下去就会有更大的收获。这名学生一下子就惊讶害羞了,不敢相信自己的作品还能被表扬。在接下来的几次作业中,他一次比一次认真,创作自信心大增,笔者相信今后他的绘画水平一定能有更大的突破。一个小小的鼓励,对于教师来说也许很简单,但是在不少学生看来,却是一次意义重大的肯定。

2.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在美术课堂上,教师经常听到学生说“我不会画”“我画不好”……其实,学生将这些话说出口,无形中会变得畏惧创作,否认自己的创作天赋,慢慢地就让自己有了一个画不好画的理由。所以,笔者时常对学生说,绘画更重要的是创作的态度,只要尽自己所能,态度端正、认真地去画就可以了,不要有太多顾虑。当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的问题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美术学习困难,冷静、理智地分析问题影响因素,并以积极健康的方式给予学生关爱。

教师应适当降低姿态,拉近自己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采取学生喜欢的交流方式。在与小学生对话时,教师要有一定的耐心,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有这样一个案例:小宇同学是一个有个性、调皮的孩子,有时候会不理会教师的安排,由着自己的性子来。过去笔者也很少和他交流,只要他不吵闹,便不再关注他。有一次,笔者在与他谈论绘画作品的时候,跟他聊起了家常。从他的话语中,笔者发现他家里管得很严格,父母的控制欲比较强,因而慢慢养成了这样的性格。但是一说到妈妈,他的态度便温和多了。由此可见,只要教师耐心倾听每个学生的表达,就会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并能从中找到有效的心理教育切入点。

结语

总之,儿童的画是儿童内心的一扇窗户,绘画是儿童的一种特殊“语言”,具有内在逻辑和独特表现形式。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我们可以尝试从他们的绘画作品入手,通过分析绘画作品,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小学美术教师要积极落实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探究学生的心理活动。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严文华.透过心理图画看中学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
烘焙有益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老年人不可忽略心理健康
如何做好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