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学科素养和立德树人探究

2023-06-07王浩宇

文理导航 2023年7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立德树人高中语文

王浩宇

【摘  要】本文在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践行“立德树人”的要求,分析了学科素养与立德树人的内涵;列举相应的教学策略,包括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科素养及人文情怀、彰显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加强思维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借助作文教学,践行立德树人教育观。期望本文能够为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立德树人;学科素养

一、学科素养与立德树人概述

(一)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概念的出现,在我国实施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上建下了一座里程碑,为高中语文教学指出了更为明确的发展方向。具体而言,所谓学科素养,全称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对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当形成的一系列必备品格与关键素质的总结,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四维度,每一维度的素养都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立德树人”的号召下,语文教师应积极转变过去死板、老套的教学方法,将目光放长远,立足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挖掘语文教材中,有着核心素养培育功能的部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丰富学生对

语言文字的感知,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情感体

验,锻造学生的人格,使学生尽快成为社会需要的

人才。

(二)立德树人

党的十八大要求广大教师将“立德树人”视作现代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矢志不渝地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学生尽快成长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新时代进步青年。语文学科有着鲜明的人文特征,高中生处于青春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在语文课堂中,借助文质兼美的文章熏陶学生的精神世界、铸造学生的精神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学生终身的成长与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为达到如上目的,语文教师应积极解读“立德树人”精神,不断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不失时机地利用语言文字的魅力,唤起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愿望,发挥语文学科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基于学科素养与立德树人的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引起了广大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关注。目前看来,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进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相比过去变得更为先进,更符合学生的成长需求以及整个社会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为了进一步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教师应结合“立德树人”“学科素养”教育观,进一步加强对各种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研究与应用,使语文课堂焕发新生。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核心素养及人文情怀

语文学科相较于其他学科,知识内容的形象性、生动性更为突出,抽象性强的内容较少,符合高中生的学习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铸造学生的精神品质,教师可借助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使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为学生营造真实、生动的课堂情境,在多种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唤醒学生的情感追求,使语文教学变得更为发人深省,直至将人文素养与学科素养根植于学生的内心与脑海。为做好此项教学工作,教师在平时应多研读教材,分析其中有哪些部分,是适合以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的,例如,对于那些名家创作而成,体现着作者对人生、情感的思索,有着鲜明的感情色彩的文章,就很适合使用情境教学法来教学,如在教学《我与地坛》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使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音乐《命运交响曲》,启发学生的思索:贝多芬与史铁生在人生经历上,有着怎样的共同点?引导学生更为深刻地体会文章中作者展现出来的不屈不挠的品质,调动学生的情感,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及人文精神,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彰显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目前看来,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很多学生并未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中,习惯跟随着教师的讲解,亦步亦趋地完成知识学习,这实际上是极不利于学生的人格成长的,易使学生走入“死读书”的困境。课程改革高度肯定了“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参与者与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教育理念,倡导广大语文教师,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学习兴趣的驱使下,自主完成整个知识探索过程,这也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践行立德树人的一个重要环节。为达到如上目的,教师在平时可多使用“问题驱动类”的教学方法,以一系列启发性、探究性强的问题,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以《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先为学生出示一些与“母爱”“孝道”有关的诗词,唤起学生对这一主题的思索,如《游子吟》等,之后可为学生提出如下问题:文中1~3节点明了“我”与大堰河有着怎样的身份差距?作者通过反复的咏叹,表达出了怎样的情感?文章4~8节是怎样塑造大堰河的形象的?大堰河有着怎样的品质?文章9~11节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结合12~13節,分析本文的主题是什么。教师可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合作探究,期间可为学生播放抒情的音乐,以唤起学生对孝道的思索,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教师可在教室中巡回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学生经探究,会得出如下结论:文章1~3节说明“我”与大堰河的阶级出身不同,但这不影响我们有着骨肉一般的感情,作者通过反复的咏叹,为全文引出了浓郁的抒情基调。文章4~8节描写了大堰河持家的情境,说明大堰河有着仁爱善良、勤俭的品性,表达了作者对大堰河的眷念与感激,文章9~11节,表达了作者对大堰河的同情及对世事的控诉,结合12~13节,引出了本文的主题——赞美、讴歌劳动人民并对劳动人民致以深切的同情。在得出如上结论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会得到成长,在此基础上,学生会深刻地体会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知识探索的成就感,树立起坚定不移的学习语文学科的信心。同时,在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的影响下,学生会对文章中的大堰河产生真切的同情,对旧社会对人的压迫产生更为深刻的思索,这有助于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鼓舞学生尽快成长为符合时代要求的进步青年,从而力所能及地帮助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这显然是符合“学科素养”教育观及“立德树人”的要求的。

(三)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语言文字讲究以情动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浓郁的感情氛围,是培养学生学科素养、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引领学生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并给予学生相应的资料,供学生进行探索,在了解作者的成长背景、当时的时代特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经历,讲讲文章为自己带来了怎样的感受,使语文课堂的情感氛围变得越发浓郁,潜移默化地促进各种学科素养及道德品质在学生脑海中的生成与发展。以《孔雀东南飞》的教学为例,在指导学生通读文章后,教师可为学生出示相应的资料,为学生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控诉封建礼教的残酷之情的。教师可指导学生画出文中描写刘兰芝人物特征的语句,如“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作者对这一人物的同情,之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作者想通过本诗表达怎样的内容,学生经过讨论,会得出结论:作者借助刘、焦二人的故事,表达了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寄托了人民群众追求恋爱自由与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到这一教学环节时,学生会对封建社会的残酷产生更为深刻的体会,从而认识到当今生活来之不易,在形成良好的文本赏析能力的同时,形成一定的人文情怀,这有助于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彰显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四)加强思维引导,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的学习思维不断向着文章中纵、深方向延展而去,使学生的学习思维变得更为深刻且灵活,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章的内涵,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促进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回应“学科素养”教育观及“立德树人”的要求。以《装在套子里的人》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为学生創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循循善诱的教学语言,指导学生思索文章的深层次内容。为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设疑,如提问:“大家知道本文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吗?”此时学生大多会回答不知道,之后教师可指导学生通过分析别里科夫的外表、生活习性、性格特点,明确“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意义,引导学生正确解读别里科夫的人物形象以及这一形象的时代意义,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与发展。

(五)借助作文教学,践行立德树人教育观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践行立德树人教育观的重要载体,这是因为作文体现着高中生的所思、所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关联,因而教师能够较为方便地从学生的字里行间中,察觉到学生的性格特点,同时也能够较为轻松地借助特定的作文主题,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传递至学生的心中,这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素质,为学生给予有效的德育引导,最大化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践行“立德树人”。

教师可从如下角度出发,借助作文教学,实行语文德育:首先,借助作文主题,实行德育教育,如在对学生实施感恩教育时,教师可给予学生类似的作文题目,同时给予学生相应的材料,让学生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感恩教育的熏陶,在下笔过程中,流露更多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悟;其次,借助作文评价,实施德育教育,在为学生撰写评语时,教师应做到认真负责,切勿三言两语、千篇一律地为学生撰写评语,教师可针对学生在作文中体现出的人性闪光点,给予一定的鼓励,若学生存在消极心理,也应给予一定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健全的人格,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的成长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学科核心素养及立德树人教育观的指导下,语文教师应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德育元素,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同时借助文质兼美的文章,唤醒学生对真善美的需求,彰显语文学科育人功能,熏陶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真正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谢开.语文教材插图及其美育策略[J].文学教育(下),2021(9):70-71.

[2]谢其颀.高中语文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初论[J].文教资料,2021(17):218-219+163.

[3]杨桦.关于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教育文汇,2021(4):4.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立德树人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