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博士深山种橄榄:再不疯狂,老爸就老了

2023-06-06无盐

知音·下半月 2023年1期
关键词:大凉山油橄榄凉山

无盐

为了种出最好的油橄榄,在深圳市拥有6家工艺品公司、12000名员工的台商林春福,转身来到四川省的大凉山,弯下腰当起了“农民”。

父亲为什么突然改行种树?北大博士林书任带着不解来到大凉山,没想到却深深爱上了这片淳朴的土地。

这对台湾父子,为了各自的梦想,一起疯狂。

认真的跨界:台商父亲要去大凉山务农

少时,在林书任的印象中,他读小学二年级时,父亲林春福就在印度尼西亚做生意。每个月父亲会回台湾一次,一家人小聚一周,父亲又飞走了。于他来说,聚少离多的父亲有点陌生,有点疏离。林书任知道父亲的优秀,父亲1987年漂洋过海到印尼开办工艺品制造厂;1991年,他只身到祖国大陆创业。2000年,广东、福建……他建了6家工艺品厂,鼎盛时期,员工12000多人,工艺品畅销世界各地。

回家团聚时,父亲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个家庭的爱。对林书任,父亲总是“爱”得不轻。每天5点早起,就把他拎起来一起晨跑。5公里下来,林书任累得气喘吁吁。小时候的他,其实不盼望父亲回家,因为父亲总让他吃完饭自己洗碗筷和洗衣服。

2008年,53岁的父亲回到台北的家,这次他要在家住上一阵子。那天,吃过晚饭,父亲忽然说,不做工艺品了,想转型做农业项目。一家人齐刷刷抬头看向林春福。母亲王昕瑜放下手中的书疑惑地问:“转型农业?做什么项目?”“我准备在大陆找一处合适的地方种植油橄榄,这个市场前景广阔!”当时已经是大学生的林书任也很意外,他试探着问:“爸,您是认真的吗?种树?油橄榄?”

父亲可是商业精英,干练的形象和种树的农民怎么也画不上等号。何况,种植油橄榄,没有当过农民的父亲懂技术吗?父亲这界跨得有点大!

林春福说:“橄榄油是新鲜油橄榄果实直接冷榨,不加热不做化学处理,保留了天然营养成分,是最适合人体营养吸收的油脂,在西方被誉为液体黄金。这么好的油,我们却几乎吃不到,太可惜了。”

父亲想从源头做起,自己种植油橄榄,自己榨油,做自己的橄榄油品牌!林书任和姐姐对视一眼,觉得不可思议,这么大年龄转行,能赚钱吗?父亲说:“做了这么多年生意,我对钱已经没有太大欲望,我更想做点有意义的事,为社会留下点什么。”

林书任以为他就是这么说说罢了。当父亲要启程去意大利考察油橄榄学习种植技术时,林书任才知道,父亲这是要来真的!

他始终不理解父亲为什么会突然要去种油橄榄,要去当“农民”。他发现,一直以来,自己好像并不了解父亲。此后的每天晚上,父亲都会打来电话,说他在智利、在美国、在意大利……

他兴奋地对林书任说,今天品尝了世界上最好的橄榄油,见到了油橄榄种植基地,参观了先进的榨油设备,还认识了意大利品油师马科斯。

父亲崇拜地告诉林书任:“马科斯太了不起了,他们是种植油橄榄世家,他是一名高级品油师,橄榄油给他闻一下,就能鉴别出品质好坏,我要聘请他做我的顾问,帮我做出最好的橄榄油。”

2011年,经过三年的前期准备工作,父亲对林书任说,他要开始选址了。油橄榄生长对地势、气候、温湿度、昼夜温差等条件要求非常苛刻。他考察了比较适合油橄榄种植的四川凉山、云南楚雄和甘肃陇南三个地方。楚雄是最适合油橄榄种植的地方,但是他选择了凉山州冕宁县中部的宏模镇,因为冕宁县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也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县,村民靠几亩薄田种稻米糊口。村里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去了,老年人几乎不会讲汉语。这里的老百姓更需要一份收入。

可当地村民听说台湾人要租他们的地种什么油橄榄,一时间慌了。他们伸开手臂阻拦着林春福,死死保护自己的土地。面对老乡的怀疑,林春福很无奈,他听不懂彝族语言,和村民比比画画,多少天下来,毫无进展。那段时间,父子俩经常通视频电话,林书任看父亲愁容满面,有些担心。父亲说,村民不敢把地租给他,觉得种橄榄不靠谱。“那要怎么解决?”林书任发愁地问。

两个月后,父亲告诉他,问题解决了。原来,镇政府派出几名干部帮助他,挨家挨户做工作。因為路不好走,村落偏僻,他和村干部翻山越岭上门动员村民,一天下来要走4万多步。同时,林春福给村民的土地租金比农民自己种地收入高,他们还能在油橄榄基地务工再拿一份工资。尽管资金紧张,每月老乡的土地租金和工资,林春福都及时给付,乡亲们渐渐开始信任他。

很快,林春福投资的3000万资金告罄,当地政府出面想办法解决了资金问题。在冕宁县和宏模镇政府的帮助下,林春福流转了600亩土地,注册了冕宁元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第一批油橄榄开始试种。马科斯这位著名的品油大师,也成了元升公司的高级顾问。

助学的种子:北大博士“刷脸”卖起橄榄油

父亲每周都要给林书任通一次电话,讲述创业的进展,林书任人在北京,却好像一直参与着父亲的创业。一天,父亲说,早晨起来锻炼身体时,一路上很多村民和他打招呼,再不把他当“台湾人”,他们像老朋友一样问他:“吃了吗?”而这些人,当时也是反对他最厉害的那几个。有一位大姐非要拉着他去家里品尝她自己做的腊肉,推托不过,他答应下山一定去她家吃午饭,大姐才作罢。

林春福说,从山上俯瞰油橄榄林,金黄的阳光和绿色完美融合在一起,那是希望的颜色,是林春福的希望,也是凉山人民致富的希望。

这个画面,把林书任深深打动了。此时,硕士毕业的林书任,面临着去美国留学还是去北大读博的选择,在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他徘徊不定。

林书任本科学的国际关系专业,硕士做的中国思想史研究课题,他很想探究中国古代思想的渊源。恰好,几个在北大读博的师兄邀请他:“研究中国思想史,来北大啊!”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父亲在祖国内地,在做一件自己看来很伟大的事业,他带领着凉山农民致富,要让他们过上美好而富足的生活,还有什么比这件事更有意义呢?

父亲影响着林书任,他对人生规划开始重新定义,而且他不想做旁观者了,他想去看看父亲的油橄榄怎么样。选择的天平开始向北大倾斜了。

2013年,林书任考取北大博士,他飞往北京,到学校报到后,就迫不及待去了大凉山。

初到凉山,当地生活环境的原生态让林书任吃惊,不少地方还在用骡、驴驮运物资。他一路打听村民,问去油橄榄基地的道路。乡亲们好淳朴啊!他们热情地给他指路,虽然他听不大懂。有个大爷非要带着他把他亲自送过去。最后,他给父亲打电话,在父亲的“遥控”中,来到了那片梦想之地。

看到父亲那一刻,他很心酸。父亲又黑又瘦,华发丛生,身上衣服皱皱巴巴的,哪里还有一点商界精英的痕迹?当年强势、倔强的父亲成了土得掉渣的农民。但是父亲很骄傲,开车带他沿着橄榄田向上行驶到最高处。

父亲指着远处的安宁河谷说:“儿子,你看!”阳光下一条玉练蜿蜒延伸,河水闪着细碎的光芒。他们的油橄榄基地绿荫铺满山坡,天空悠远,白云朵朵,父子俩陶醉在这旷世的美景中,不能自拔。

父亲介绍着凉山、介绍着油橄榄林,意气风发。那语气,就像在介绍自己的故土一样。林书任看得出来,父亲是真的爱上这片土地了。

“我的梦想是做出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橄榄油,我有信心我们的油橄榄将来要增种到10万亩。”父亲的话掷地有声。他看着儿子,眼睛里光芒闪烁。在林书任看来,这里的生活环境实在不理想,但父亲的坚持和执着令他动容。

林书任来到凉山后,跑了不少偏远的村落。除了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他还看到了当地落后的一面,这里年龄大的村民文化水平低,观念陈旧,进而又把落后的观念传承给自己的孩子。

在一个村子里,林书任和一个七八岁的小孩打招呼,孩子眼里露出怯怯的眼神,扭头就跑了。他意识到,和大城市的同龄儿童相比,这里的孩子们缺少的不光是知识,还有自信。父亲做的事是让这代村民富裕起来,而他有一个还不大成熟的想法,要让这里的人们从根本上富裕,还得从下一代教育入手,让孩子们通过学习知识,能和大山外面的世界并軌,这样才能真正改变命运,改变大凉山的未来。

他的想法,父亲非常支持,但父亲有要求:“你要自己实现梦想,资金方面,你可以帮我卖橄榄油,这也是你走进社会的第一步,先生存,再追梦!”

林书任万万没想到,父亲连他读博期间的生活费都要让他自己挣。父亲说:“你销售咱们公司一瓶橄榄油,给你提成10块钱。”这老爷子!林书任刚才还为他的辛苦感慨万千,转眼他就“六亲不认”了。

2014年暑假,林书任第一次带着元升公司出品的橄榄油和产品手册,去北京兜售。

他发现,橄榄油根本不像父亲说的那样好卖!

他朋友圈子里,基本上都是喜欢、研究传统国学的人群。他们通过沙龙、聚会和雅集结识,探讨的都是文史哲学。让他把橄榄油卖给这些朋友,着实难为情。再者,人家问他关于橄榄油的一些知识,他除了拿出产品手册,再也说不出来什么,尴尬得很。后来,一位出版社的老总轻嗅他的橄榄油,频频点头,大手笔购买了100瓶。林书任明白,这100瓶橄榄油,纯属靠“刷脸”,人家是给面子才买的。

半年,林书任就卖出去这100瓶橄榄油。要不是他品学兼优有奖学金,靠卖橄榄油得饿肚子。

父亲说不给生活费是真不给啊!倒是母亲不时偷偷接济他。这半年卖油经历,让林书任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不是说卖啥吆喝啥吗?自己对橄榄油一知半解,怎么去说服别人掏钱买呢?而且,养自己都费劲,怎么去帮助凉山的孩子们?既然要做这件事,就要做到最好,他要系统学习油橄榄方面的知识,把橄榄油的生产工艺和品鉴标准烂熟于心。

林书任去了意大利,他深入学习橄榄油的生产过程和加工工艺。之后,他拿到了橄榄油品油师证,成了一名专业的橄榄油品油师。

来一起疯狂!漫山橄榄绿点燃梦想火焰

冕宁县乡亲们给元升公司精深加工后的橄榄油取了个彝族名字——木都哈尼,是火焰的意思。

“林家父子来到凉山,带来了脱贫火种,台湾和大陆联手点燃了我们致富的希望。”村民们感激地说。品油师林书任再次去卖“木都哈尼”,有了足够的底气。他的心里也有一团火焰在燃烧,他的橄榄油肯定能“火”!他去北京三里屯农夫市集摆摊销售橄榄油。农夫市集由一群关注生态农业和三农问题的消费者志愿发起。因为市集在大使馆附近,老外经常光顾林书任的摊位。当他们知道这橄榄油是中国本土种植、生产的,脸上露出震惊的表情。很快,这些老外成了他的客户,也成了他的宣传员。后来,陆续有经销商找他代理销售橄榄油。大凉山的“木都哈尼”果然火了。

与此同时,林书任开始了他的梦想,他要做一件“大事”!他想起了大凉山那些怯怯眼神的孩子,也想起了那些小时教育缺失而没有文化的青年农民,他要在北大招募去凉山支教的学生!当大家听林书任说起凉山的现状,完全不信,怎么可能还有这样贫穷的地方!林书任说:“谁想去凉山看看?暑假找我,一起去。”

2017年,林书任带着第一批北大学生志愿支教团队到了凉山。这些学生大多是家庭条件优渥的独生子女,他们不知道这大山深处还有一群这样的孩子,家里兄弟五六个,一件衣服轮流从老大穿到老幺,上学需要翻几座山,十几岁就要出去打工挣钱。孩子们看到衣着靓丽的大哥哥大姐姐,眼神羡慕又胆怯。村委会给他们腾出一间屋子,北大学生和凉山儿童开始了第一次精神“碰撞”。“跟我读,A、B、C……”孩子们第一次接触到了英文字母。这个暑假结束的时候,孩子们跟着林老师一直走到村口,唱着英文歌挥舞着手和林老师再见。

如果不是父亲执着地要种植油橄榄,那么林书任将会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毕业后做学术研究,站在高高的金字塔尖。

可是这些年,他和大凉山的油橄榄、大凉山的孩子们深深地融在了一起。三年了,每个寒暑假他都带着北大的学生到凉山来支教。最早的那批孩子从最初的不自信,已经变得开朗而大方。他们告诉林老师:“爸爸妈妈让我们好好学习,将来考大学,和老师们一样,会说外国话。”

林书任如果留在北京工作,那么凉山支教这件事就会搁浅。这件事不能半途而废!相对于科研院所,凉山的孩子们更需要自己。

而且,经过多年深耕,父子俩的元升公司在冕宁县扎稳脚跟,建成了近2.5万亩高标准油橄榄基地,也带动当地6800多名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加3倍以上,当地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已由2011年的2000元增长到2020年的6500元。公司承诺,在第六年油橄榄进入丰产期后,村民用土地入股,参与每年36%的分红,哪怕其间发生自然灾害,村民也有每亩400斤大米的保底收益。他们的油橄榄种植基地由最初的一个镇,扩大到五个乡镇、30个村。潮湿的油橄榄园还成了当地的“防火墙”、火灾隔离带。元升公司也正一步步走上正轨。林书任觉得两代人的梦,值得自己义无反顾。在大多数人疑惑的目光中,他放弃了高薪而体面的工作,飞往凉山。

2021年,林书任从销售员工成長为公司的副总经理,分管橄榄油品牌推广和销售。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他也抓住机会联系上了新东方培训机构的负责人俞敏洪。他对俞敏洪说出了自己的诉求,请新东方团队到凉山做免费培训。新东方欣然派出团队,到凉山做了一期培训,效果出奇地好!孩子们对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想不想知道老师讲的什么故事?”“想——”“想不想学习英语?”“想——”新东方的老师给孩子们启蒙着智慧,也点燃了他们的梦想。

2022年,新东方的支教团队五次奔赴大凉山,俞敏洪的儿子也成了团队的一员。

不断在乡村振兴道路上探索的林书任,知道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他的奔走呼吁下,当地组建了大凉山首家“春风新农人培训中心”,以此培养新农人,共同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5月,林书任荣获四川青年最高荣誉——“四川青年五四奖章”。

而父亲早就不和他“抠门算计”,对林书任的公益事业出钱出力出场地。只要附近彝族村庄的孩子考上大学,他们父子就资助5000元钱。父子俩所到之处,大家簇拥着他们,把他们当成亲人。尤其是过年杀年猪时,今天这家请吃饭,明天那家请喝酒,不去谁家谁就不高兴。乡亲们的热情挡不住,林书任就陪着父亲一起挨家挨户去吃饭。乡亲们知道他们吃不了辣,为了照顾他们父子,炒菜特意不放辣椒。

热情好客的老乡,端着酒杯真诚地敬他们父子。孩子们也看着林老师笑。林书任和父亲平时滴酒不沾,但这杯酒不喝似乎说不过去,因为乡亲们把所有的感恩都倒在了酒里。林书任和父亲一饮而尽!大家一起笑一起闹,笑声飘过村庄,飘过安宁河谷,在大凉山久久回荡。

编辑/柴寿宇

猜你喜欢

大凉山油橄榄凉山
“你这块凉山的石头”——倮伍拉且访谈
稳岗拓岗凉山就业扶贫拔“穷根”
凉山有了致富金“药”匙
精准扶贫 关注大凉山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制备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
大 凉 山
大凉山女人
金堂县开展油橄榄栽植管理技术培训
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的民族认同
凉山彝族口弦(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