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小蚯蚓,挖掘大世界
2023-06-06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岔河幼儿园
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岔河幼儿园 许 婧
陈鹤琴先生指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而亲近自然、喜欢探究也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科学领域的目标之一。“雨后蚯蚓”恰恰是大自然馈赠给幼儿的一份惊喜,它无意间走进幼儿的心田,指引着幼儿去发现、去探索、去学习。科学课程“小蚯蚓,大世界”是最真实、最丰富、最具吸引力的课程,更是幼儿与蚯蚓亲密接触的良好契机。
1 美丽邂逅:一场秋雨——发现蚯蚓
秋雨过后的早晨,天空湛蓝明净,空气格外清新,美丽的幼儿园里到处弥漫着花草的清香与泥土的芬芳。入园时,幼儿被沿途的无数条蚯蚓深深吸引住了,表情看起来又惊又喜。
“许老师,我刚才在楼梯那里看到了好多条蚯蚓。”
“我们做操的地方也有蚯蚓。”
幼儿争先恐后地讨论起来。
“我们可以收留它们吗?”一阵手忙脚乱过后,胆大的“勇士”们将蚯蚓装进了材料盒。“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家呢?”“它喜欢泥土!”幼儿不约而同地回答道。雨后的泥土比较湿软、很好挖掘,幼儿拿起铲子行动起来,不一会儿材料盒里装满了泥土。“蚯蚓会爬来爬去,我们找个盖子吧!”“给盖子戳上洞洞,它们需要呼吸!”剪膜、封膜、戳洞,幼儿忙得不亦乐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我们:“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陈鹤琴先生也表明:“应鼓励儿童去做自己能够做、想要做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对大自然的动植物以及奇妙现象比较感兴趣,他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我们支持幼儿的想法,带领幼儿去大自然中观察与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2 产生疑惑:一次出逃——迁徙准备
第二天入园后,幼儿迫不及待地去看望蚯蚓时,却傻了眼。本该住在材料盒的蚯蚓竟然全跑了出来,此时垫子上、地板上到处爬满了蚯蚓。“它们为什么会出来呢?出逃的蚯蚓有什么变化?”幼儿好奇地凑上来,开始观察走廊里的蚯蚓——有的早已被吹干,身体僵硬;有的一动不动,但身子柔软;有的躲在角落里匍匐前进……
带着疑问,幼儿查阅资料,开始初探蚯蚓的秘密,并重新设计蚯蚓的家。有了精心设计的图纸,幼儿很快就行动起来。一切准备就绪,我们一起邀请蚯蚓喜迁新家!
“蚯蚓出逃”引起了幼儿的关注,借此契机,我们顺应幼儿的兴趣正式开展了一场关于探究蚯蚓秘密的主题活动。为了让幼儿享受自主学习、快乐探究的乐趣,我们将问题留给幼儿,鼓励他们解放双手,通过观察比较、上网搜寻等多种途径寻找答案,使之能够完全地、充分地深入“蚯蚓王国”并在其中畅游探秘。
3 蚯蚓日记:亲历瞬间——新的发现
蚯蚓在班级里安家,这更便于我们的二次观察。为了更好地记录成长,班级里的“蚯蚓日记”每天更新着。
幼儿的注意力具有随意性,容易被新的事物所吸引,因此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但幼儿注意力的易转移性也给他们发现新事物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幼儿提出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其在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的观察中持续验证猜想,也积累了新的知识经验。同时,他们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将零散的经验进行整合,继而变成深入观察的动力。
表1.蚯蚓日记
4 出现争议:多次实验——智的探究
西西在观察蚯蚓的时候,不小心把蚯蚓弄断了。“蚯蚓被我弄死了!”她慌张地向同伴求助。“蚯蚓断成两段还会活吗?”带着疑惑,我们上网观看了有关蚯蚓再生的科学实验。回到家,祎祎将新发现及时告诉了妈妈。祎祎妈妈为了让祎祎更加直观地感受蚯蚓的再生能力,在家和祎祎一起做了再生实验。除此之外,我们还尝试进行了“蚯蚓蠕动”实验和“沙水对比”实验,幼儿对蚯蚓的认识越发深刻。
《指南》指出:“中班幼儿能对感兴趣的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发现其明显特征,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幼儿通过动手动脑探究蚯蚓的再生功能和生活习性,在探究中加深对蚯蚓的直观认识。有心的家长还提供了一些探究工具,创造条件进行科学实验,带动幼儿一起寻找答案,鼓励幼儿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5 过冬放生:精彩辩论——爱的升华
寒潮来袭,冬天悄然而至,幼儿发现蚯蚓总是躲在泥土的最深处。“这是天气的原因吗?”“季节变化和蚯蚓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呢?”在绘本《要不要一起钻进蚯蚓洞》中,幼儿找到了答案。“外面的蚯蚓都钻进了更深的泥土里,我们的蚯蚓该怎么过冬呢?”幼儿集思广益,挖土、搭棚,蚯蚓的“冬日小屋”生成了。
通过观看视频,幼儿了解到蚯蚓是“生态工程师”。陈陈提出将蚯蚓送回大自然,但是提出对蚯蚓的担心——现在的天气适合放生蚯蚓吗?大家展开辩论,以陈陈为首的反方认为:“蚯蚓喜欢生活在大自然里,这个‘家’太小了,我们还是送它回家吧!”以笑笑为首的正方认为:“蚯蚓已经冬眠了,再送它回去会被冻死的!”经过投票,我们决定让蚯蚓先安居在冬日小屋里,等来年春天暖和了再送它回家。
中班幼儿能够感知不同季节对蚯蚓生活习性的影响,在自发的观察和提问中,尝试根据温度变化对蚯蚓的生活习性提出合理猜测,教师通过开展辩论会的形式开拓幼儿的思维,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鼓励幼儿与同伴间就科学问题展开互动交流,支持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以体验合作探索的乐趣。
6 区域活动:多种表征——爱的表达
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强调环境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探究蚯蚓的秘密,教师需要给幼儿提供开放的、自由的活动环境。这种环境不应局限于科学区、饲养区,可以是大自然、社区等适合的场所;不应局限于科学实验、科学器皿,可以是多元化、开放化的材料。
正如在本次的课程活动中,教师除了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思考和操作外,还为幼儿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创设了丰富的区域环境,帮助幼儿更加充分地认识蚯蚓。例如,阅读区内《蚯蚓的日记》《要不要一起钻进蚯蚓洞》等绘本故事成为幼儿的最爱;“蚯蚓小剧场”是蚯蚓迷们分享饲养蚯蚓经验的小场地;体操垫上千姿百态的蚯蚓爬运动、蠕动前进锻炼幼儿的体能;美工区里,幼儿通过涂画、捏造、写生等形式让多种形态的蚯蚓跃然于纸上;建构馆创意搭建“蚯蚓的家”造型各异、设计独特……长长的“蚯蚓”签到墙是幼儿来园互动学习的一角;探索墙上幼儿记录的“蚯蚓新发现”持续更新;课程墙上幼儿和蚯蚓的生活经历清晰可见、历历在目。
大自然是幼儿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场地。在大自然中,蚯蚓是松土专家,具有再生功能。幼儿通过查阅资料、深入实践、大胆实验来证实这样的观点与科学依据,感知蚯蚓与众不同的独特性以及其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在课程游戏化深入推进的今天,我们要及时把握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的特点,带领幼儿在观察中成长,在探索中成为科学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