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带干预对老年患者餐后低血压的预防作用
2023-06-06陈洪艳李海燕潘谢添孙志军
陈洪艳,李海燕,张 然,潘谢添,孙志军
餐后低血压(postprandial hypotension,PPH)在老年人群中的发病率为29%~70%,表现为餐后收缩压下降,可在餐后即刻发生,并持续到餐后90 min;在餐后45 min时,收缩压降低幅度达到最大值[1,2]。PPH的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高收缩压和合并心血管疾病,是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和老年人群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3]。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数逐年增多,老年PPH发病率逐年升高[4]。PPH常规干预包括饮食疗法、体位与运动,但这些干预手段效果有限,加压腹带等各种新型干预措施因此逐渐取代常规干预手段[5,6]。本研究旨在探讨餐前使用加压腹带对老年患者PPH的发生率、生活质量及满意度等方面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连续选取2020-03至2021-03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心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入院后监测餐前餐后血压,发现符合PPH诊断标准后纳入分组,共纳入80例。纳入标准:(1)年龄≥65岁。(2)餐前血压和餐后2 h内血压(间隔15~30 min测1次,以最低血压值作为餐后2 h内血压)符合PPH的下列3条诊断标准之一[7]: 进餐后2 h的收缩压比餐前降低20 mmHg或以上;餐前收缩压在100 mmHg以上,而餐后收缩压在90 mmHg以下;餐后出现头晕、晕厥等脑灌注不足表现者。排除标准:(1)卧床患者;(2)无法经口进食、病情不允许或无法配合检查者;(3)合并酸碱失衡、水电解质紊乱;(4)患有严重心律失常;(5)出现低血压、低血容量、低蛋白血症及贫血;(6)存在心力衰竭、心房纤颤、糖尿病等其他疾病;(7)存在先天性免疫缺陷者;(8)存在吸烟酗酒史。
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腹带干预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空腹血糖和血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1)。
表1 两组餐后低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样本量估算 使用PASS15软件计算样本量,设双侧α=0.05,把握度为90%,根据预试验结果,常规治疗PPH发生率约为70%,腹带加压干预PPH发生率约为25%,本研究不存在失访,计算得N1=N2=24,估算样本量为48,最终纳入80例,符合样本量需求。
1.2.2 干预措施 两组患者于住院期间由医护辅助进行对应干预,患者依从性良好。对照组予以常规干预,包括低糖饮食、在基础疾病允许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钠盐和水分摄入保证血容量、餐后适当活动增加心率和心排量维持正常血压等。
腹带干预组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加用加压腹带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行为干预,餐前30 min使用加压腹带固定于患者腹部,松紧度以容两指为宜,佩戴时长持续至餐后2 h;(2)认知干预,向患者详细解释疾病相关知识、治疗原理以及使用加压腹带的必要性,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1.3 观察指标
1.3.1 午餐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数值 对照组及腹带干预组于住院期间根据患者便利情况,于午餐的餐前30 min,进餐即刻,餐后15、30、60、120 min测量血压并记录数值,每例患者3~5次。
1.3.2 生活质量评价 于出院前进行生活质量评价,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进行生活质量评价,具体评价指标包括一般健康、社会功能、生理职能、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精力[7]。通过问卷调查方式获得对象的健康自我评价,问卷中将每一个选项量化加权得分,得分通过公式[(实际评分-最低可能评分)/一般平均可能评分]×100转换为百分制,最终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1.3.3 满意度评价 于患者出院前进行满意度评价,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满意度,满意度分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四个层次,凡选择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视为满意。
2 结 果
2.1 血压和PPH发生率 腹带干预组平均住院约7 d,除去部分天数因住院特殊诊治安排未获得数据,共记录164组数据;对照组平均住院约6.5 d,共记录141组数据。对照组餐后平均血压较餐前下降,变化有统计学意义(表2)。与对照组比较,腹带干预组患者PPH的发生率(21.94%)明显低于对照组(79.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表2 两组餐后低血压患者血压变换情况的比较
2.2 患者满意度 腹带干预组满意度(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餐后低血压患者干预前后满意度比较 (n;%)
2.3 患者生活质量 与对照组比较,腹带干预组患者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等指标均显著改善(P<0.001,表4)。
表4 两组餐后低血压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比较
3 讨 论
PPH常见于老年人,是导致不明原因晕厥的重要病因之一,PPH导致脑灌注不足,容易发生急性脑血管事件和晕厥等意外事件,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8,9]。可能的机制包括: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内脏血流灌注增多、体液机制、胃动力与饮食结构改变等[10]。普通人群进餐后机体内脏血流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同时交感神经活性代偿性增强,心输出量增加,收缩压轻度升高[11]。PPH患者植物神经调节动脉血压的功能受损,其发病是神经、体液等失代偿综合作用所致[12]。老年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进餐后交感神经活性不能相应增强,无法对餐后内脏血流量增加做出相应代偿反应,从而引发PPH。
腹带加压措施通过物理加压方法限制餐后消化系统血容量的上升,保证了外周血管压力的维持。既往有研究在心肺复苏过程中应用弹力腹带持续加压腹部,最终能有效增加外周血流量[13]。本研究发现,对照组餐后平均血压较餐前下降,而腹带干预组血压没有变化,腹带干预组患者PPH的发生率(21.94%)明显低于对照组(79.44%),说明进餐前30 min使用腹带能够有效增加腹部压力,增加外周血管阻力,有效避免老年患者PPH的发生[14,15]。
本研究发现,接受腹带干预的老年人的一般健康、社会功能、生理职能、精神健康、躯体疼痛、精力、情感职能评分均高于常规干预组,说明进餐前使用加压腹带对老年PPH患者具有良好的干预疗效,可有效减少因血压降低而导致的头晕等不适症状,提高患者舒适度及生活质量。
然而,餐前应用加压腹带降低消化道容量,部分降低了用餐体验,该缺点在住院期间医护人员的干预下尚可克服,但会影响患者离院后的长期依从性。同时,加压腹带作为一种物理干预手段仅能发挥即刻效果而无法一劳永逸地缓解PPH,这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依从性。通过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使用通俗的语言向PPH老年患者讲解发病的始动因素,仔细讲解加压腹带的佩戴方法和标准,提高其自身的安全防护意识,反复强化患者预防PPH的风险意识,提高老年患者的依从性。通过科学规范的佩戴加压腹带,可以有效避免老年患者PPH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
综上,餐前应用加压腹带对预防老年PPH具有显著效果,可明显降低老年PPH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满意率,且易于被患者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