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安徽年味儿

2023-06-06王蕾

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 2023年1期
关键词:馓子圆子油炸

王蕾

它们有名有姓,有身形,有风骨,有魂魄。是食物,也是信物。

安徽年味儿美食之甜蜜篇

寸金糖:一寸见方的金黄色小圆棍儿,酷似小金条,“寸金”之名形象贴切,又饱含“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警世之意。内夹心是咸桂花拌碎橘饼的馅,中间层是糖皮儿,外裹芝麻,吃起来香甜嘣脆,既不粘牙,又带着芝麻、桂花、橘饼的香味,物美价廉,是徽州乡间年节里最受欢迎的应景小吃之一。

顶市酥:又称“红纸包”,也是一种讨喜的徽州传统甜食,“顶市”大约就等同于如今股市“牛市”之意,古徽州商贾众多,谁不盼着大发利市呢?顶市酥是用炒熟的上好芝麻研粉和糖加料制成,用一张张小红纸包成红包大小,入口即化,余味绵长,从南宋至今经久不衰。徽州民谚曰:“拜年不带顶市酥,请君不要进厅堂。”在老徽州人的记忆里,拜年不带上盒顶市酥,可是不受主人待见的哟!

徽墨酥:徽墨酥造型是一般徽墨墨锭的标准尺寸:长6厘米、宽4厘米、厚1厘米的长方体,酥体从外到内乌黑油亮,芳香四溢。品尝时口感绝佳:油酥柔韧,不待咀嚼先自生津融化而滑入喉咙;唇齿留香,那香味中散发的全是大自然的清幽馨香;甜而不腻,大有“添一分就腻味,减一分则乏味”之美感。

秤管糖:其形状如一根根切断了的大秤管,故称之为“秤管糖”。 秤管糖用饴糖裹着白芝麻或黑芝麻,里面有一个白色的糖心,糖心是白糖拌以芝麻粉、米粉做成的。如将其搓捏得更细(如钢笔筒粗细)即成“一品香”。其特点是松脆、不粘牙,甜香适口,老少皆宜。

伏岭玫瑰酥:产于绩溪县伏岭村,因其内有玫瑰花作为辅料,具有玫瑰花香而得名。以细白糖、芝麻、面粉、饴糖等为主料,辅以玫瑰花、青梅、橘饼、红绿丝。芝麻手工脱壳,炒熟后碾细过筛,拌上细白糖,烘干成麻屑,用少量的饴糖和拌有麻屑的上等面粉分层卷叠起来,按一定规格切成块后,表面再均匀地撒上细白糖、玫瑰花以及切细的青梅、橘饼、红绿丝等。制成的玫瑰酥,外观洁白如玉,丝丝点点的玫瑰花、橘饼、青梅等若隐若现,宛如翡翠、玛瑙嵌于白玉之中。该产品始产于清代,经久不衰。

芙蓉糕:芙蓉糕是用精细的糯米粉做成米糕后切片,再用油炸,然后拌上白糖、饴糖精制而成。其中浸泡糯米和油炸糕片这两道工序相当繁杂,技术性又很强,所以只有少數厂家能生产这种糕点。徽州有农历年前后用芙蓉糕招待贵客的风俗。

米酒:年关将近的时候,安徽很多人家都要买来糯米,淘洗、蒸熟,再搅拌上酒曲,放入木盆中,制作米酒。因天气冷,隔三岔五地要在放置木盆的锅灶里添上一把柴火,不出一周,便会闻到酒酿的香味了,木盆中间的小孔处溢满了甜蜜、黏稠的汁液,这便是米酒。

安徽年味儿美食之软糯篇

发喜馃:“手捧徽州馃,急急咬一口,问我好不好吃?哈哈,除了皇帝便是我。”在徽州,馃的花样繁复,其味道,据说连乾隆皇帝都赞不绝口。村子集中做腊月米馃的日子简直比春节还热闹,在馃印敲打声中,刻了福、禄、寿的白米馃上笼蒸成白润晶亮的玉色,点上红点儿馈赠邻里,称作“发喜馃”,炸、炒、蒸、煮皆宜。用腊肉、冬笋、五城豆腐、青菜为佐来炒米馃,润滑软糯,点赞度极高。

徽州裹粽:其来历据说与胡宗宪抗倭有关,取高山箬叶包制,用棕树叶撕条捆扎,其形酷似枕头。老徽州人爱在新春里娶亲、搬新房,总要从房顶上撒下几个这种四个角的粽子,意在“四方平安”“四季如意”。最别具风味的是灰汁粽,用草木灰浸泡糯米,滤水后裹制而成,手艺繁复,是外婆们的拿手好戏。而暖阳底下,外婆火盆上烘煨的灰汁粽散发着草木香气,绵软瓷实,是小外孙们最温暖的童年。

挂面圆子:合肥人过年常备的一道美食。关于挂面圆子有很多民间传说,流传最广的是:清末李鸿章寿宴,台湾巡抚刘铭传曾以挂面圆子贺寿,并赋诗一首“挂面圆子加烘糕,台湾治理正操劳。礼轻仁义重如山,如同千里送鹅毛”。挂面圆子晶莹剔透,味道鲜美,绵软又有筋道,吃完后回味无穷。

年糕:每年进入腊月,徽州人家会将最好的新米磨成粉,然后几家人凑到一起,揉面、做糕、蒸熟、点红……大家分工协作,其乐融融。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好。

安徽年味儿美食之酥香篇

麻叶:麻叶是皖北地区的传统小吃,尤以阜阳所产最为知名,是过年时必备的小零食。麻叶是面食经油炸制成,口味分咸、甜两种,在和面时加盐或糖。做好的麻叶香脆可口,因外形似叶子,上面布满芝麻,故称“麻叶”。

馓子:馓子是我国北方的一种传统油炸面食,香脆精美。皖北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过年炸馓子的年味习俗。其中较为知名的有阜南方集馓子和淮南上窑馓子,其制作都有和面、盘条、炸制三个步骤。方集馓子细若发丝,香酥可口;上窑馓子则以粗条馓子最为出名,味道香脆,可直接食用,亦可烩、涮。

油炸圆子:油炸圆子是蚌埠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食。肉和菜细致糅合后,入滚油炸制,香喷喷、圆滚滚。年夜饭吃圆子象征着团团圆圆。

安徽年味儿美食之咸鲜篇

肉枣:皖北地区的一种美食。一般做法:猪肉剁碎,馒头泡水打浆,蔬菜剁碎,加点红薯粉(取其黏性),拌以各种佐料,拌匀,放到平板上,分成小段,放入油锅,炸至呈枣红色,即可出锅,香浓味厚,干吃、蒸或煮均可,十分美味。因其成品如梭子形,故百姓以肉枣呼之。

合碗肉:亳州春节佳肴,分为虎皮肉、合碗羊肉、合碗牛肉、合碗鸡肉等,味道有咸有甜,适合不同口味的人群。做法很简单,先把黄花菜、葱、姜等调拌成偏甜味的辅料,把煮好的连皮猪肉切成小长条状,并排码在碗底,然后把拌好的辅料放进码好的碗中,再放进笼中小火慢蒸两个小时左右,一碗香喷喷的合碗肉就可以出锅了。

马糊:产自阜阳地区,名曰“马糊”,可做起来一点儿“马虎”不得。要上好的糯米,碾成齑粉,文火细煨慢炖,煮成粥状。要煮得恰到好处,不稀、不稠、不浆。再佐以五香豆、芝麻盐、凉芹菜,一清二白,喝起来顺碗沿儿走嘴,呼呼噜噜,满喉咙的香爽。

鸡汤泡炒米:一口鸡汤泡炒米,是所有安庆人心底對于家乡最有味道的记忆之一,也成了家乡亲切感的重要载体。长时间炖煮的鸡汤,香醇而不油腻。铁锅炒制的熟米,焦香而又酥脆。将鸡汤缓缓倒入炒米中,趁着炒米还未完全变软,猛地和着鸡汤舀一大勺,送到口中,心里霎时就美开了花。

毛豆腐:通过人工发酵法使豆腐表面生长出一层白色茸毛,即成毛豆腐。发酵的过程中,豆腐的植物蛋白转化成多种氨基酸,故经烹饪后味道特鲜,是安徽黄山地区过年不可或缺的美食。据说元代至正十七年,朱元璋来到绩溪,屯兵于城南快活林(今绩溪火车站)。这一带百姓常以豆腐犒劳将士。因送得太多,吃不了,天热,豆腐便长出了长长的茸毛。为防止浪费,朱元璋命厨子将长毛的豆腐先油炸,再用多种佐料焖烧,便产生了别具风味的毛豆腐。朱元璋登基后,曾以此菜招待他的徽籍谋士——歙县槐塘人朱升,此菜便又传回了徽州。

腊肉、腊肠:在江淮大地,腌制的腊肉与腊肠是最常见的年味代表。用腊肉制作的“刀板香”是徽州菜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安徽人待客的一道主菜。腊肠常常被称作香肠,是年夜饭上的必备菜肴。入冬以后,家家户户都会割上些半精半肥的猪肉,剁碎后加入适量的食盐、生姜水、料酒、五香粉、味精等佐料,灌入洗净的猪小肠内,用筷子塞紧,扎住两端,挂起来风干。春节时,红白相间的腊肠一串串挂在房檐下,彰显着一个家庭的勤劳和富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许多美食的灵魂在于本土的文化和情感的寄托。寸金糖、挂面圆子、馓子……过年的美食挟着安徽的乡情扑面而来,正如《舌尖上的中国3》结尾所言:它们有名有姓,有身形,有风骨,有魂魄。是食物,也是信物。

每至过年食为先

进了腊月,就拉开了年的序幕。中国人对于过年,有着难以言说的情感,哪怕与故乡远隔千万里,也总会赶回家,吃顿热闹、美味的年夜饭。中国人过年的回忆,就是几代人关于吃的回忆,它承载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承载了人们对于故乡所有的想念。

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字来自农耕社会人们对于丰收的期望,甲骨文上的“年”字模样,就是一个人头上顶着沉甸甸的谷穗,喜获丰收后庆祝的样子。《说文解字》中载:“年,谷熟也”,也就是说,“年”被人们视为五谷的一个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年”的寓意。

也有人说,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们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先,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

东汉时期,祭祖是春节的重要活动和习俗。南朝时期春节阖家互相拜贺、饮宴,并开展娱乐活动。唐代以后,春节食俗中的礼仪成分逐渐加重。亲朋拜年,主家必须设宴款待,酒肉异常丰盛。至清代,对于前来拜年者,“纵非亲厚,亦必奉节酒三杯。若至戚忘情,何妨烂醉!俗说谓新正拜节,走千家不如坐一家。而车马喧阗,追欢竟日,可谓极一时之胜也矣。”(语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

中国地大物博,因为气候、历史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们创造出了无数的美食。那安徽人过年都喜欢吃些什么美食呢?

小贴士:春节以前不叫“春节”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节,而是叫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后,用公历来记录年份,从此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国民党曾试图废除春节,但遭到中国人民的强烈抵制,最终以失败告终。

猜你喜欢

馓子圆子油炸
常吃油炸食品会使人抑郁
油炸冰激凌到底有多少个?
清明圆子
常吃常香常想的“馓子”
山河故人,不过一碗馓子茶
小圆子姐姐的好玩事件
小圆子姐姐的好玩事件
山河故人,不过一碗馓子茶
山河故人,不过一碗馓子茶
不宜多吃油炸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