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社区公共艺术建设的途径和机制
2023-06-06李国瑞
摘 要:公共艺术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以其独特的艺术样式和文化内涵,传承和发展了地方传统文化特色,提升了村容村貌,营造了区域文化氛围。通过对农村公共艺术建设现状进行调研,从乡村振兴视角分析农村公共艺术建设途径,以期为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农村;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乡村振兴中,可通过公共艺术的形式提升乡村环境,以艺术形态为载体构建人与乡村环境之间的关系。构建乡村公共艺术传承体系不仅能保护地方文化,还能提升环境的景观性,满足群众对公共空间的审美需求。从实际功用来说,公共艺术作为人与环境之间的一种艺术实物形态,既具有文化价值,也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功能。调研发现农村社区环境亟须改善,主要问题为条件差、管理缺乏、公共艺术展现不足、缺乏系统性规划等。提升乡村公共环境和公共艺术水平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在满足乡村居民物质需求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空间环境的提升,建设能够唤起公众记忆的公共艺术形态,能够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实现乡村振兴精神层面的目标。
公共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样式和文化内涵,激发了乡村空间的活力和凝聚力,重塑了美丽乡村环境。如今,乡村振兴更需要发掘当地传统特色文化元素,提升居民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公共艺术创作是地方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公共艺术助力新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提升和地方文化的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一、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背景分析
“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社会调研活动在陕西汉中市南郑区汉山村进行,由陕西服装工程学院主办。团队深入农村,调研乡村文化建设中的艺术形态,记录乡村公共艺术建设现状,分析地方文化与公共艺术形态的关系,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元素进行再创作。团队深入乡村,感受农村变化,发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找寻乡村传统文化的适宜传承方式和路径,以艺术美学视角探索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促进公共艺术创作介入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一)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的社会环境
乡村振兴的主体在乡村,艺术设计离不开生活,离不开基层。乡村的历史发展积淀了艺术创作的题材和灵感,长期以来形成的风土人情、故事传说、乡规共识,凝成了人们的爱乡情结。美丽乡村的纯朴性和亲切感是人们最难忘的记忆,在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文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传承并保存下来,值得我们思考。乡村文脉传承需要人们关注,通过艺术创作将乡村文化进行表现和传达,在现实中能起到传承作用。在乡村振兴的大环境下,艺术形态介入乡村建设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探寻艺术设计赋能乡村建设的途径,将公共艺术融入现实生活场景,关注乡村,关注艺术,关注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公共艺术创作需从乡村振兴中寻找题材
艺术创作需要走入基层。公共艺术来源于生活,存在于大众,乡村振兴需要民间最质朴的原始艺术雏形,以此提升乡村精神内涵和品质。大学生深入乡村,发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以艺术的形式进行发扬和保存,可促进艺术创作内涵的提升。调研团队走进乡村,深入基层,在实践中探寻公共艺术现状,找寻到了无尽的创作灵感,不断从乡村历史文化中提炼出设计元素,利用居民日常生产与生活中的现实场景丰富了艺术创作。
艺术是生活的写照,脱离生活的艺术失去了艺术生命的持久性。公共艺术的创作在审美,更在于写实,公共艺术做得好,乡村居民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更接地气。乡村振兴不仅仅是改变乡村旧貌,还包含了从艺术角度唤起人们的乡村情怀、激活乡土文化、唤醒乡村活力,这也是艺术创作的最好题材。
(三)艺术设计需要因地制宜
艺术调研活动就地取材进行艺术创作,因地制宜,结合乡村的历史文化,提炼本土艺术元素,进行创新设计,能够为美丽乡村建设探寻艺术表现新模式。艺术创作要有思想性、文化性、地域性表现,不仅要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更要体现乡村文化性。公共艺术创作以植物、山石等为原料,以乡村产业、乡村文化、乡村情结进行构思,可实现居民和外界对于乡村的再认识。
(四)艺术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成为社会發展需要
艺术工作者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排头兵,用公共艺术的方式服务乡村,是拉近城乡文化的重要途径。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一体化成为主旋律,乡村的陈旧印象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通过不断赋予乡村新的风貌,艺术对乡村的贡献将逐步凸显。改善村容村貌、注入文化艺术活力成为乡村振兴的艺术发展路径。
以艺术的形式参与乡村文化建设,探索艺术赋能乡村振兴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要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公共艺术可为农村美赋予新的内容。践行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从艺术视角重塑城乡关系,可缩小城乡差距,创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从而让乡村文化遍地开花。
公共艺术可改善农村的社会形态,可在居民精神层面赋予活力、动力,实现乡村主体的重要转变,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对于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许多学者、艺术家进行了不同主题形式的探索,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主体在乡村,方法和表现形式创新源泉也在农村,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共艺术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将使乡村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在新时代以特有的形式呈现出来,用公共艺术的方式进行乡村空间营造,成为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
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艺术家、设计师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提出以艺术的形式参与乡村建设。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途径。丰富的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建设,能够以具体项目实施的方法推动乡村建设。
二、新农村社区公共艺术建设的机制分析
(一)公共艺术是乡村生态环境的美学表达形式
独特的艺术语言创造出的物态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赋予实物深刻的艺术内涵,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能起到重要作用。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可围绕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质性落实和乡村居民思想意识的提升来进行。环保理念、节约理念、文明理念根植于民众内心,有助于实现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提升。公共艺术建设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能够有效地丰富乡村的文化环境,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公共艺术建设立足乡村环境、利用乡土材料,运用多种艺术表达形式,遵循生态理念进行艺术创作,是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创作新的发展方向。
(二)公共艺术为乡村景观注入新的活力
在乡村景观建设中,公共艺术以其灵活性、多样化的表达形式,为乡村景观注入了活力。公共艺术的介入能够提升乡村民众的审美认知,为美丽乡村建设创造新的实现路径。同时,公共艺术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被赋予重要的角色,能够丰富乡村民俗文化建筑,改善乡村环境空间,提升乡村景观品位。公共艺术的多样性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多重现实价值,为乡村景观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公共艺术是地域文化表达的载体
公共艺术作品的设置对城乡居民的行为意识有重要导向作用,公共艺术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影响着公共空间中存在的一些内容空洞乏味现象。公共艺术作为载体,将地域文化表达出来,对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公共艺术介入乡村空间的建设,能够推动乡村文化交流、传承文化记忆、引导社会参与,改善乡村陈旧面貌,促进地方文化创新发展。地域文化是公共艺术创作的灵魂,公共艺术是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实现人与空间之间互动的载体。
(四)公共艺术赋予居民乡土情怀
乡土情怀是居民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乡村质朴的文化积淀养育了村民朴素的品质。公共艺术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传播作用。公共艺术的文化性能够促进农村社区居民的文化认同,提升居民的文化自信,强化居民的乡土意识,凝聚居民的乡土情怀。
(五)公共艺术赋予乡村公共空间新的内涵
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公共空间的改造,不仅可以调整乡村公共空间风貌,还可以对乡村的景观空间进行美化,激发乡村的内在活力,使得乡村振兴既有村容村貌的提升,还被赋予新的内涵。公共艺术表现营造了文化认同感,在乡村公共空间加入公共艺术表现对乡村振兴有积极的意义。
三、新农村社区公共艺术建设的途径探析
(一)挖掘地域性文化元素
挖掘地域性文化元素進行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要以乡村居民为主体,以居民的审美视角构思艺术作品内容。对地域性文化元素的提炼和应用要因地制宜,契合当地历史发展中的文化传承,使公共艺术作品大众化、印象化,将公共艺术赋予地方特色,赋予文化性、审美性、景观性、教育性。要把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艺术创作,将传统文化符号引入现代艺术语言,进行乡村美化和改造,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助推艺术与乡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二)兼顾地方文化传承
公共艺术是农村文化内涵的载体。乡村振兴在文化层面要注重地方文化的传承,特有的文化作为特定象征符号,增加了乡村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公共艺术赋予文化内涵将为民众认识和理解地方文化提供途径,这有利于乡村振兴中地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升地方民众对区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在公共艺术创作中融入地方文化元素,也使公共艺术建设更有灵魂和持久性。
(三)引入公共艺术实践模式
发挥高校与政府在乡村振兴方面的资源优势,将实践性项目引入乡村,使教学科研中的艺术类项目在乡村落地。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模式可多样化,要以服务乡村环境建设、服务农民群众为主,因地制宜,构建与实际相结合的公共艺术模式。公共艺术强调与地域空间的有机融合,探索实践性项目落地乡村环境建设的可行性,可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四)构建符合乡村环境的公共艺术生态体系
乡村振兴需要社会参与,公共艺术赋能需要因地制宜,以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将公共艺术的乡土性、参与性、艺术性以空间载体形式进行表现。要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载体建设,激活乡村文化活力,提升乡村文化的参与性,将文化助农列入乡村振兴的规划。在乡村公共艺术的建设阶段,需要发挥政策支持作用,以满足新时代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需求。
(五)构建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加强乡村公共艺术建设,打造乡村公共艺术特色,形成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文化协同效应。将公共艺术纳入乡村建设发展规划,在各类场所、空间、建筑等载体建设中,利用公共艺术的灵活性、装饰性、文化性的特点,结合当前乡村振兴的政策性导向,在人力、物力、场所等方面积极构建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振兴的实现途径。
四、结语
乡村振兴背景下,艺术介入乡村建设活动越来越多,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民间文化资源为艺术家、设计师等提供了广阔的创作天地和灵感。通过改造乡村旧貌、举办艺术讲座、开发文创产品、引导村民新生活方式,可为乡村赋予活力,提升乡村振兴的软实力。
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振兴,通过艺术工作者的眼睛发现乡村被忽略的美,开阔村民的发展思路,从艺术视角赋予乡村田园风光新的内涵,同时又增添了时尚魅力,是一种非常有创造性的实践。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公共艺术与乡村环境之间需要充分借助和发挥现代公共艺术设计传播效应,加大地域乡村文化及信息的有效交流与互动,提升乡村的文化自信。
作为艺术领域介入乡村振兴的一种方式,公共艺术被赋予了重要功能和意义。通过构建地方公共艺术建设体系,以艺术的方式走进乡村,以艺术视角追寻艺术与生活的意义,从而让公共艺术赋能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刘雅平.当代公共艺术在乡村公共空间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大学,2013.
[2]陆姗姗.公共艺术赋能乡村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12-23(08).
[3]谢宏.新农村社区公共艺术建设的途径和机制[J].湖北农业科学,2018,57(16):125-127.
[4]陈健俶.公共艺术介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策略探析[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21,29(02):91-96.
[5]张婧.乡村振兴战略下公共艺术设计在景观环境中的应用研究[J].南方农机,2022,53(05):69-71.
[责任编辑:李伟杰]
基金项目: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社区公共艺术建设的途径和机制”;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公共艺术介入新农村景观设计的研究”(2022KY25);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科研创新平台(2022XP03)
作者简介:李国瑞(1982—),男,山西忻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地域性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