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佳音:办一所有根有未来的学校
2023-06-06刘乙鑫
刘乙鑫
“认清明日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这句颇具哲理的话,来自陆佳音的微信个性签名,也的的确确是她人生的写照。“不忘来处”,即要找到根脉所在,她常说:“知道根在哪里,才能走得更稳更准。”故而即使成为特级教师、一校之长,陆佳音也从未忘记26年前,初出茅庐、从小县城奔赴大城市的自己对课堂的热爱、对讲台的敬畏,那种教育者最纯粹的姿态,便是她的根。
陆佳音
厦门市鹭江新城小学校长,高级教师,福建省特级教师,福建省学科带头人,厦门市专家型教师,厦门市首期卓越教师培养对象,厦门市第二届名师工作室领衔人,集美大学小学教育专业硕士校外指导教师。曾荣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第二届教师技能大赛特等奖第一名、思明区“杰出教师”,主持多项省市级课题。
“20岁,正是男子弱冠之年、女子桃李之岁,正是花苞初绽、奋力拔节的年华!”2022年9月,在鹭江新城小学(以下简称“鹭小”)20年校庆之际,陆佳音接过接力棒,成为鹭小的新任校长,承担起鹭小新的20年征程的起步。在20周年校庆上,她面向全体鹭小人做出承诺:“4任校长以及前辈们开创的教育硕果,让鹭小从孱弱的雏燕,有了丰厚的羽翼,未来,正是鹭小迎风追远、展翅争先的时刻。”
寻找诞生的根脉
“鹭小于我,是一所颇具缘分的学校。”
来到鹭小,陆佳音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沿着其发展脉络,探寻这所学校的根脉所在。之所以说缘分,正是在这探寻过程中,陆佳音发现,鹭小的发展历程与自己的成长道路有诸多相似,前者从一所城中村学校不断深耕沉淀、扩大规模,在时代的变迁中扎根生长,而后者则从一个小县城毕业、稚气未脱的新人教师,初生牛犊不怕虎,扎进厦门这座大城市中打拼,在半生浮沉中始终坚守在教育这片热土。
2002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的习近平同志赴厦门调研时指出,厦门要拓展中心城市发展空间,扩大经济发展腹地。于是一批城中村改頭换面,变成高楼林立的新都市,鹭小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诞生。历经20年时代浪潮的洗礼,往日鹭小外圈的低矮平房,现在已然变成厦门岛内重要的交通要塞以及经济中心。正如陆佳音所说,鹭小的20年,是见证着厦门城市发展、见证着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20年,故而这所学校自诞生起,便天然地带着奋斗、发展、蜕变的烙印,这是鹭小的根,更是鹭小人的风骨。
“鹭小的历史就像一面镜子,不经意地让我回想起26年前的自己,孤身一人闯入一个陌生的城市,怀着一股拼劲儿,不知道前方意味着什么,只知道不停地朝着更好的自己迈步。”
1996年,18岁的陆佳音从老家小县城的一所师范学校毕业,而天生“不安分”的她放弃了分配,只身前往厦门寻求更好的发展。“对于当时我们这些县里的孩子,厦门仿佛就是遥不可及的大城市,要是能够在厦门找到一份工作,那便是‘出人头地!”陆佳音讲道。有奋不顾身的勇气,也要有昂首挺胸的底气,在一所区级重点学校面试时,自信从容的陆佳音凭借扎实的学科基础以及精彩的应答,给所有面试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正是那时,陆佳音遇见了改变自己一生的伯乐——时任校长林承志和副校长黄爱珍。
虽然陆佳音的面试表现十分出色,但一个刚从县里毕业的年轻女娃,是否能被录用亦然存在不小的争议。此时,爱才惜才的林校长与黄校长亲自跑遍教育局、进修校,极力引荐,让陆佳音能够顺利入职。作为一个师范生,刚毕业便能进入大城市工作,陆佳音在老家县城的数十年历史中,是第一个。“入校的第一学期,我的很多手续都还没有办理齐全,并不能算正式入职。而接任的黄爱珍校长不仅给了我正式教师的薪资待遇,还给我安排了教师宿舍,在教学和生活上给予我很多支持与帮助,从不会因为我出身于小县城就区别对待,也不会因为我是新老师而轻视。”她感怀于自己的幸运,因为自踏上教育道路开始,她便看到了一位好的管理者应该是怎样的形象,这样的形象如同一粒种子,在她心中扎下了根。
几年前,偶然翻阅叶澜教授对于“融通”思想的解读,陆佳音豁然打开了视野与格局,她不再囿于一个学科、一个班级,而是从教学走向教育,从一个人的成长走向带动一群人的成长。而在自己理念孕育的新阶段,陆佳音与鹭小相遇,这所由前几任校长构建起厚实积蕴,宛如正欲扬帆的风华少年的小学,正像在前辈的引领下不断突破,不断走向成熟的陆佳音一样,有着同样的根脉,也将一同迎接未来的未知与挑战。
不忘来处、亦面向未来
“把鹭小办成一所有根有未来的学校!”
认清去向,不忘来处!在陆佳音看来,一所学校要在时代的变革大潮中站稳脚步,一定要做好两件事情——其一,寻找根脉,厚植底蕴;其二,把明方向,找准路径。在二十周年校庆座谈会上,刚刚接任鹭小校长的陆佳音面向全体教师讲道:“我们处在一个讯息爆炸的时代,远有元宇宙、新能源、生物技术,近有核心素养、‘双减、五育融合……我们在面对着诸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不能舍弃鹭小人的风骨传家、精神以立,也要坚定培养有远见、有成长故事的成长型教师,培育有大视野、有核心竞争力的学生。”
建校20年,鹭小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普通小学,蜕变为厦门市的优质学校,在历任校长不断添薪加柴下,不断推陈出新的“大雅”文化已然成为学校的文化名片。在陆佳音看来,一所学校需要创新,但创新绝不是颠覆,更不是另起炉灶;一个校长需要有时代挑战下的创新思考,更需要对优秀传统的坚定传承。区别于很多校长“新官上任三把火”的作风,陆佳音在来到学校之后,广泛地走访、听课,与教师一对一深入恳谈,感知“大雅”文化的样态与体系,感受“大雅”文化在鹭小师生之间的渗透。三个月里,陆佳音陆续走进了近八十位老师的课堂,带着这份求真务实,她也更有底气去谈创新。
“守正”是创新的根基,这个“正”,在陆佳音看来,便是鹭小“大美至雅 大雅成人”的办学理念。“在‘大雅文化的指引下,鹭小培育师生的雅言雅行,在各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如教育部‘中小学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中国陶行知研究实验学校、福建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等,这些鹭小所具备的特色要矢志不渝地坚守。”陆佳音讲道,“同时,进一步挖掘‘大雅成人的‘成人理念,使其充分沉淀形成体系:营造享受研究、享受成长的氛围,用人格魅力感召人;开发品牌课程,用项目改革培养人;以项目式、研究性学习建设科研型教研团队,用创新学习方式激励人。真正将‘人放在学校发展的关键位置。”
当被问及学校特色时,陆佳音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将本色的东西做深做透,便是你的特色。”正如在鹭小动物保护校本课程的基础上,陆佳音进一步构思小触角课程、新田园课程、蜂窝课程等,将课程与社团活动逐步融通,自然而然便能形成一所学校的特色。当然,任何创新的构想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会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提升的过程,就像陆佳音所说的,问题既是增长点,也是着力点,在鹭小奋斗、发展的烙印之下,问题必然变为学校发展的新的机遇。
做有“少年感”的教师
“永远不要失去少年感,做一个有成长故事的老师!”
在来到鹭小的第一周,陆佳音便面向全体教师,写下了一封“鹭小家信”。信中,她称自己为鹭小新人,也将第一周内在鹭小经历的点点滴滴真挚地记录下来,肯定、激励每位教师的表现,唤醒教师的职业幸福。在信中,陆佳音不是一位位高权重的校长,而是一位知心的朋友、虔诚的学徒,“不要失去少年感”,是她对鹭小教师的劝诫,也是她给自己定下的期许。
在担任校长的同时,陆佳音仍然坚持任教语文、道德与法治两门学科,亲自批改作文、参与作业设计,除了对课堂的热爱与享受,另一个重要原因便是通过自己的以身作则来唤起教师的内驱力,即参与式引领。“作为一名校长,我必须要清楚教师有怎样的难点、痛点,他们在个人成长上渴望获得怎样的帮助。因此我必须参与到他们的工作当中,哪怕是很琐碎的工作,这样才能更直观地看到一线教师的需求。”
对于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陆佳音重视扩大骨干梯队培养,无论是教研组、备课组还是项目组,都重点做好梯队组建,尤其是后备干部的实践性培养。她强调:“在我们的教师团队中,有能力成熟的骨干教师,也有经验尚浅的年轻教师,如何让青年教师迅速入格,能够胜任教学等岗位?除了加强培养,也要强化骨干教师的责任意识,以老带新,推动团队的整体建设。”
“陆校长,学校有一块空地很适合种茶叶,茶文化也是闽南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所以我想打造一个茶文化劳动实践基地,让孩子体验种茶、采茶、烘焙的全过程。”不久前,一位年轻老师找到陆佳音,提出了她的构想,而陆佳音不仅肯定了这个想法,同时特地拨出经费,亲自邀请专家进校指导,推动项目落地。“在校园中有很多尚未得到有效利用的空间,这些地方就如同教师的修练场,无论他们有怎样的想法都可以大胆地提出,只要合理,我都会全力配合他们施展。”学校长期废弃的小水池,摇身一变成了日常的儿童艺术作品展区,等到盛夏还可以放上水,让孩子们体会抓鱼乐趣。“老师每一个创意的点子,都是成长的契机,让教师感受到被肯定、被认同,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科研意识便会自然提升。”
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色,往往流淌在细节之中。短短数月,陆佳音不断面对着新的挑战——学位紧张、疫情冲击……在每一场挑战面前,鹭小人精诚协作,用行动“稳”住了一切。“20岁的鹭小,充满少年感。”45歲的陆佳音,也如鹭小一般满怀少年气,认清去向,不忘来处,正如她所言:“向美好教育致敬的最佳方式,便是亲手把它创造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