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电桩,下一个“超级赛道”
2023-06-06董师傅
董师傅
充电桩赛道,起风了。
近日,《关于加快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更好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正式对外公布,该意见提出通过适度超前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优化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环境,着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下乡。
这意味着,充电桩即将驶入快车道。
超前建设,或迎爆发式增长
充电桩,是新能源汽车普及的重要一环。
多年以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但充电桩的数量似乎一直未能满足,特别是在节假日,出行车流激增导致部分高速服务区出现排队充电现象。
据公开资料显示,充电桩可以分为交流充电桩和直流充电桩两大类。前者俗称慢充桩,充电过程往往需要6~8小时,适合家用场景;后者俗称快充桩,充电半个小时可充电80%左右,适合商用场景。
此背景下,充电桩成为新基建的重点投资方向。
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从2022年5月到2023年4月,月均新增公共充电桩约5.8万台;2023年第一季度国内充电桩装机63.2万台,同比增长29%,其中4月比3月公共充电桩增加6.7万台,4月新增充电桩同比增长52%。
开源证券电力设备与新能源首席分析师殷晟路表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尤其是纯电动车型保有量提升、车桩比降低、海外充电桩加速渗透共同推高行业市场空间。国内政策补贴由补购置转向补运营,充电场站实际运营效率提升、经济性提升。”
一言以蔽之,新能源汽车普及需要补短板,由购置环节转向充电设施环节。
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表示:“充电设施不足的问题仍是影响新能源汽车使用的一大制约瓶颈,在农村地区更为突出,已成为制约农村地区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堵点‘痛点。对此,我们将通过创新农村地区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维护模式,逐步破解这一难题。”
不难看出,“超前建设”之下,充电桩或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据安信证券测算,到2025年,中国充电桩市场空间达到455亿元。纵观全球市场,预计充电桩市场规模达到千亿级。
而中信证券指出,目前充电模块单W价格已趋于稳定,产品从此前主流的15/20kW向30/40kW发展,带来单品价值量和毛利率的提升。
江湖混战不止
眼下,充电桩最被看好的有三种商业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车企主导。
特斯拉、比亚迪、蔚来、小鹏等纷纷切入了充电桩赛道,可以为自身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随之而来的是受众面相对单一。
第二种模式是制造运营一体化。
即企业既参与充电桩的制造,也参与充电桩的运营,从而降低成本,延长价值链,该模式的代表是特锐德。
特锐德2022年的营业收入为116.3亿元同比增长23%,净利润为2.7亿元同比增长45%;2023年第一季度的营业收入为19.77亿元同比增长6.79%,净利润为2032万元同比增长18.98%,业绩还算中规中矩。
第三种模式是光储充全链条。
即企业布局了充电桩的上游,通过布局光伏与储能而获得稳定的能量来源,从而掌握充电桩业务的全链条,该模式的代表是科士达。
2023年第一季度,科士达的营业收入为14.03亿元同比增長150.23%,净利润为2.34亿元同比增长330.38%,表现得可圈可点。
需要注意的是,特锐德、科士达等企业也有投资风险,即游资炒作过猛,竞争格局存在恶化的可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