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及机制研究进展

2023-06-06蔡和园郭春艳李绍荣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3年5期
关键词:机制研究临床研究抑郁症

蔡和园 郭春艳 李绍荣

【摘 要】 笔者通过检索近10年来有关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文献报道,对近10年来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及机制研究概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述。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除毫针针刺外,多配合电针、中药、西药等多种疗法综合治疗。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神经可塑性、脑-肠轴以及炎性细胞因子等发挥抗抑郁的作用。当前,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多局限于临床观察,缺乏远期随访,二者亦存在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等问题,希望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断完善及改进,以便更好地指導临床。

【关键词】 针灸:抑郁症:临床研究:机制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3)09-0044-04

Abstract:By searching the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in the past 10 years, the author comprehensively analyzes and reviews the clinical and mechanical research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in the past 10 years. Acupunct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in addition to milli-needle acupuncture, is combined with various therapies such as electro-acupunctur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Acupuncture can exert antidepressant effects by modulating neurotransmitters, neuroplasticity, brain-bowel axis, and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t present, the clinical research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is mostly limited to clinical observation, lack of long-term follow-up, and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inconsistent diagnostic and efficacy evaluation standards, lack of multi-center large-sample research, etc., and it is hoped that it will be continuously improved and improved in future research in order to better guide the clinic.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Keywords: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Depression;Clinical Research;Mechansm Research;Summary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迟钝、动作缓慢、情绪焦虑、兴趣索然,常伴有失眠、食欲减退、性欲降低,严重时悲观绝望, 自责自罪,有自杀倾向[1-2]。根据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发布的报告,全球约有3.22亿人患有抑郁症,患病率约为4.4%,在我国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4.2%[3]。目前西医治疗抑郁症主要有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电痉挛治疗),其中药物治疗首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SRI)类药物,但该类药物存在容易上瘾,副作用明显(性功能障碍、胃肠道反应、诱发癫痫等),撤药反应显著(感觉症状、平衡失调、情绪症状、胃肠道症状、睡眠障碍等),对患者的肝肾功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等不良反应[4-5],而针刺具有远期疗效好、安全性较高、降低治疗的不良反应等优势[6-7]。大量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表明,针灸治疗抑郁症有较好的疗效。

1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

抑郁症属中医学“郁证”范畴,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8]。中医学对郁证具有较为系统认识,治疗方式多样化,主要有毫针疗法、电针疗法、综合疗法等,均取得显著疗效。

1.1 毫针疗法 陶泽民[9]观察抑郁症针刺(穴取百会、印堂、膻中、双侧合谷、太冲、内关、三阴交、足三里、阳陵泉穴,给予呼吸补泻法;对照组予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前后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变化,结果显示,治疗组痊愈12例,对照组痊愈6例,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6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呼吸补泻针刺法能有效缓解抑郁症状。刘英江[10]将10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予氟西汀片口服)与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予针刺百会、内关、太阳、印堂、足三里、神门、三阴交、照海、太溪穴),35 d后,两组HAMD评分,结果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刺治疗抑郁症疗效确切。轩红卫[11]观察针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结果发现观察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表明针刺能有效地改善抑郁症的临床症状。

1.2 电针疗法 武祎等[12]通过对照试验发现电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疗效优于舒肝解郁胶囊。林燕红等[13]收集144例抑郁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药物组54例、针刺组44例、电针组46例,药物组给予口服SSRIs类药物;针刺组在药物组的基础上予针刺百会、印堂、神庭、风池、风府、大椎、神道、至阳、三阴交、内关穴;电针组在针刺组的基础上予百会、印堂、双侧风池穴连接电针仪,结果针刺组与电针组HAMD评分较药物组明显降低(P<0.05),并且电针组和针刺组总有效率100%,明顯高于药物组85.3%(P<0.05),表明针灸治疗抑郁症临床疗效显著。韩断等[14]观察电针治疗抑郁症的疗效,结果发现治疗后普通针刺组与电针组患者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根据HAMD因子评分, 电针组在改善睡眠因子方面疗效优于针刺组,证明普通针刺与电针治疗两种治疗方式在治疗抑郁症的疗效相当,电针在改善抑郁症睡眠方面疗效优于普通针刺。

1.3 综合治疗 蔡慧倩等[15]将60例符合条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口服盐酸氟西汀胶囊)与针灸组(选取百会穴及双侧外关、足临泣、合谷、太冲、风池、阳陵泉穴+麦粒灸双侧外关、足临泣、阳陵泉穴),结果针灸组汉密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及SDS评分优于西药组且下降明显,提示针刺与艾灸综合治疗抑郁症起效快、疗效明确。范瑞帆[16]收集30例抑郁症患者,针刺其百会、水沟、内关、足三里、三阴交、涌泉穴,针刺治疗结束后继续予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肾俞等穴艾灸治疗,结果治愈18例,总有效率为90.0%,表明针刺与艾灸结合能有效治疗抑郁症。夏降元等[17]予对照组口服百忧解,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针刺百会、印堂、四神聪、上星、三阴交、内关、血海、足三里穴并口服通窍解郁汤,4个疗程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5%,对照组为65.0%,且观察组HAMD评分、不良反应情况较对照组明显下降,提示针灸结合中药对改善抑郁症症状有显著的作用。

针灸通过刺激腧穴,以达到调整脏腑、扶正祛邪的作用,以上临床研究发现,针灸治疗抑郁症的常用穴位有百会、印堂、四神聪、水沟、内关、膻中、足三里、三阴交、太冲等穴,具有疏肝解郁、宁心安神之功,符合中医郁证的治疗原则,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

目前,国内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研究,以动物实验为主,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递质、神经可塑性、脑-肠轴以及炎性细胞因子等方面。

2.1 神经递质及受体方面的研究 肖伟等[18]观察解郁安神针法对抑郁模型大鼠脑海马区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乙酰胆碱 (Ach)、γ-氨基丁酸 (γ-GABA)、谷氨酸(Glu)含量的影响, 结果针刺组大鼠脑海马区5-HT、NE、Ach、γ-GABA、Glu含量明显升高,提示针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可能与其对脑内神经单胺类递质含量调节作用有关。樊凌等[19]通过电针刺一侧合谷、太冲穴,观察抑郁大鼠BDNF(脑源性神经因子)、5-HT和NE含量的变化,探讨针刺治疗抑郁症的机理,21d后发现针刺组及药物组中BDNF、5-HT和NE的含量明显升高,表明针刺发挥抗抑郁的机制可能与针刺能够提高5-HT、NE及BDNF的含量,减少神经元细胞凋亡的作用有关。张鹏等[20]通过针刺百会、印堂、三阴交穴,发现抑郁模型大鼠海马中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R)、γ-氨基丁酸B受体(GABABR)含量及额叶皮质中GABAAR、GABABR含量均有上升,表明针刺可以通过激活脑内组织中的海马和额叶皮质,使GABAAR和GABABR的分泌增加, 从而起到逆转抑郁的作用。丁宁等[21]等通过观察针刺百会、大椎穴对抑郁大鼠前额皮质5-羟色胺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各治疗组5-HT含量增加,5-HT/5-羟吲哚乙酸(5-HIAA)比值升高,5-HIAA及色氨酸(Trp)含量降低,5-HT1A受体结合常数及结合容量存在升高趋势,表明针灸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调节5-HT系统及5-HT1A受体功能有关。

2.2 神经可塑性方面的研究 研究[22-23]发现,抑郁症患者脑内海马体积明显减小,抑郁症与此存在相关性,且抑郁症患者会发生海马可塑性变化。郭郁等[24]通过透刺百会、印堂穴,探讨针刺对强迫游泳应激大鼠海马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信号通路影响,结果表明针刺治疗后,急性应激模型大鼠海马JNK的磷酸化水平及蛋白表达显著降低,提示针刺干预JNK信号转导通路可能是其对急性应激大鼠抑郁样行为发挥早期治疗的机制。俞秋云等[25]观察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质JNK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针刺内关、三阴交穴后JNK蛋白含量及c-Jun氨基末端激酶、p-c-Jun蛋白表达明显下降,表明针刺发挥抗抑郁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能下调前额叶皮质JN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有关。以上可发现,通过针刺调节神经可塑性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少,神经通路主要集中在JNK信号通路上,研究比较局限,拓宽通路研究应该成为今后针灸治疗抑郁症研究的方向。

2.3 脑-肠轴方面的研究 有关研究[26-27]表明,脑肠功能紊乱与抑郁症发病的机制相关,肠道菌群失衡会影响大脑的情绪、认知等功能,导致抑郁行为,因此恢复胃肠道功能稳定可能是治疗抑郁症的新靶点。秦丽娜等[28]为了探讨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质JNK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予抑郁模型大鼠针刺印堂、百会、天枢穴,结果发现电针组较模型组中慢性应激模型大鼠下丘脑、胃窦和空肠组织中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增加,蛋白激酶A(PKA)活性明显升高、蛋白激酶C(PKC)活性明显下降,证明针灸可能是通过调节受体后cAMP、PKA及PKC信号通路来改善抑郁症伴发的消化功能障碍。滕金艳等[29]观察不同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结肠黏膜胃泌素(GAS)、神经肽Y(NPY)、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的影响,结果发现脉冲电针组及音乐电针组大鼠结肠黏膜GAS含量显著增加、NPY和CGRP含量显著降低,表明针灸改善抑郁症胃肠功能紊乱,其机制可能与针灸调整胃肠道中脑肠肽 GAS 、NPY 及CGRP的水平有关。而目前从脑-肠轴理论探讨针刺治疗抑郁症的机理研究较少,所以调节脑肠轴功能是针刺治疗抑郁的一种新思路。

2.4 炎性细胞因子方面的研究 有关实验研究[30-31]显示血液中促炎症因子的增加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关,外周血中炎症因子可跨过血脑屏障激活或参与脑部炎症反应, 最终影响了脑部情绪调节区域的神经元活动和神经递质的释放引发抑郁症状,通过对抑郁症患者血清中炎性因子的检测,可以反映患者颅脑内炎性反应程度。董莎等[32]观察针刺对慢性束缚应激抑郁大鼠海马及前额叶皮质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血清白介素-10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治疗抑郁症的机理,结果显示,较模型组,针刺组海马GFAP及血清中IL-10含量明显增加,前额叶皮质GFAP含量明显降低。表明针刺发挥抗抑郁作用的机制应该与针刺能够调节大鼠海马及前额叶皮质GFAP的表达,提高血清中IL-10的含量有关。王红梅等[33]针刺百会、印堂穴后,通过检测前额叶皮质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的表达,研究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质NOD样受体蛋白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的影响,发现针刺组前额叶皮质NLRP3和ASC蛋白的表达、Caspase-1阳性表达的平均吸光度值及IL-1β含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提示针灸可能是通过抑制前额叶皮质NLRP3、ASC、Caspase-1、IL-1β的表达减轻大脑炎性反应发挥抗抑郁的作用。

3 小结

针灸治疗抑郁症是根据人体经络循行规律, 运用针刺、艾灸等方法, 疏通经络, 调整脏腑阴阳,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针灸作为中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临床上的经济性和实用性都是极强的。从现有的文献来看,针灸治疗抑郁症在临床中作用较为显著,但目前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动物实验为主,范围较窄,缺乏系统性。此外,针灸属于中医学的一部分,在国外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故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主要以国内的研究为主,近几年来,随着抑郁症发病率不断提高,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逐渐丰富,但无论机制研究还是临床研究仍存在问题:①样本量偏少,容易导致假阳性结果出现,样本随机分组的具体情况未阐述清楚,说服力有待增强;②动物造模成功后没有系统性地评估差异;③针灸干预方法较笼统,特别是针刺介入时间、手法、刺激量、疗程容易受治疗者个体差异影响,缺乏量化标准;④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不统一,大部分文章未阐述抑郁症患病程度及证型;⑤疗效评判方法单一,临床研究多数使用量表评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得出结论可信度不高;⑥抑郁症观察周期较长,缺乏长期随访结果,临床研究中分子方面机制较少,多数停留在临床疗效观察层面。

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要加大样本量,阐明随机分组的具体情况,尽量缩小产生假阳性的概率,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其次需要规范使用诊断及疗效标准, 加强针灸治疗本病的机制研究,进一步深入探究针灸治疗抑郁症更多靶点、层次的机制通路,尤其是从分子角度探索,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更好地指导抑郁症针灸临床治疗,建议延长随访时间,观察患者抑郁程度与疗效性的关系;再者,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检测技术,提高科研水平,更好地规范和指导临床实践。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睡眠障碍学组,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心理与行为神经病学学组.中国成人失眠伴抑郁焦虑诊治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20,53(8):564-574.

[2]徐磊,张丽萍,宋瑞雯,等.中药抗炎治疗抑郁症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38(3):141-144.

[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Global Health Estimates[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17:6-21.

[4]彭欣.逍遥散加减联合针灸治疗中风后焦虑症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17,13(12):120-121.

[5]房铭铭,刘红权.抑郁症的现代医学治疗[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9,47(10):1147-1150.

[6]隋雨萤,钟正,王佳琦,等.针刺结合抗抑郁西藥治疗抑郁症的优势分析[J].中医药导报,2017,23(12):90-92.

[7]王育纯,林景峰,常泽,等.针刺治疗肝郁脾虚型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J].中医药导报 2020,26(6):71-76.

[8]张伯礼,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289.

[9]陶泽民.呼吸补泻针刺法联合帕罗西汀治疗肝气郁结型中轻度抑郁症32例[J].中医研究,2018,31(12):25-27.

[10]刘英江.针灸治疗抑郁症的应用效果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5):127-128.

[11]轩红卫.针灸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18):54-55.

[12]武祎,金成,陈福右,等.电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肝郁型)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医药信息,2022,39(1):51-54.

[13]林燕红,王玲玲.电针与传统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2):77-79.

[14]韩断,张红林,王晓玲,等.电针和单纯针刺治疗首发轻中度抑郁症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医杂志,2019,60(15):1304-1307.

[15]蔡慧倩,粟胜勇,代琪,等.针刺结合麦粒灸治疗大学生抑郁症的临床观察及对血清5-羟色胺的影响[J].针刺研究,2021,46(4):330-334.

[16]范瑞帆.针灸治疗抑郁症3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 2019,27(3):20-21.

[17]夏降元,刘桂华,李林文,等.针灸结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效果观察[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29(12):57-58.

[18]肖伟,章显宝,王震,等.针刺对卒中后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区神经递质的影响[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6):751-756.

[19]樊凌,吕爱平,符文彬,等.针刺抑郁症大鼠海马5-HT、NE、BDNF水平和神经元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31(8):3204-3207.

[20]张鹏,姜会梨,王瑜,等.针刺干预对慢性束缚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和额叶皮层γ-氨基丁酸A受体和B受体 表达相关性研究[J].环球中医药,2018,11(5):656-660.

[21]丁宁,李瑞,田环环,等.针刺与艾灸对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抑郁大鼠前额皮质5-羟色胺系统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6,41(1):45-50.

[22]DONG J T,ZHAO J P,LIN Y Y,et al. Exercise improves recognition memory and synaptic plasticity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for rats modelling vascular dementia[J].Neurological Researc,2018,40(1):68-77.

[23]XIAO L Y,WANG X R,YANG J W,et al. Acupuncture Prevents the Impairment of Hippocampal LTP Through β1-AR in Vascular Dementia Rats[J].Molecular Neurobiology,2018,55(10):7677-7690.

[24]郭郁,许珂,包伍叶,等.针刺对强迫游泳应激大鼠海马c-jun氨基末端激酶信号通路影响[J].针刺研究,2016,41(1):18-23.

[25]俞秋云,杨昕婧,姜会梨,等.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质JNK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6):3157-3161.

[26]王婧,赵晓峰,郝婷,等.抑郁症与微生物-肠-脑轴的关系及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J].人民军医,2020,63(6):613-617.

[27]张曼,高月,何晓微,等.抑郁症、焦虑症的脑肠互动机制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21,13(28):132-136.

[28]秦丽娜,徐峰,时素华,等.电针对慢性应激模型大鼠下丘脑、胃肠道 cAMP、PKA、PKC的调控作用[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6):656-658.

[29]滕金艳,李志刚,白妍.不同电针对抑郁模型大鼠结肠黏膜脑肠肽GAS、NPY、CGRP含量的影响[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8(3):226-229.

[30]何阳,陈珊珊,苏普玉.炎症因子与抑郁症的关联及其可能机制[J].中华预防医學杂志,2021,55(4):539-544.

[31]王西田,王淑红,张陕宁,等.炎性因子(IL-6、TNF-α)、皮质醇及5-羟色胺 (5-HT) 对临床评价抑郁症患者病情发展及预后的作用[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8,45(6):1032-1034.

[32]董莎,姜会梨,王瑜,等.针刺对慢性束缚应激抑郁大鼠海马及前额叶皮层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及血清白介素-10表达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8,43(4):209-214.

[33]王红梅,李晨,李晓艳,等.针刺对抑郁大鼠前额叶皮层NOD样受体蛋白炎性小体信号通路的影响[J].针刺研究,2020,45(10):806-811.

(收稿日期:2022-08-10 编辑:陶希睿)

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蔡和园(1995—),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针灸防治老年性疾病。E-mail:2407908241@qq.com

指导老师:李绍荣(1970—),男,回族,本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针灸防治老年性疾病。E-mail:Lsr3130800@163.com

猜你喜欢

机制研究临床研究抑郁症
等职业教育的高教性及实现机制研究
独立学院实习实训暨创新创业基地的运作机制研究
黄芝通脑络胶囊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
对一例因抑郁症有自杀倾向的案例分析
文拉法辛联合米氮平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