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全口义齿实验教学模式
——兼谈课程思政的创新
2023-06-05李全利殷佳莉
曹 颖,李全利,殷佳莉,袁 萍,何 熔
(1.安徽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合肥 230032;2.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合肥 230032;3.安徽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32)
“新医科”的提出将打造中国特色的口腔医学人才培养新体系,对中国口腔医学教育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的发布,也旨在推动医学教育改革创新,培养大批卓越医学人才。[1]全口义齿实验教学是口腔修复学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重要特点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如何通过全口义齿实验教学使学生融会贯通各部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指导作用[2],培养他们熟练的口腔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强化学生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这一思考,教学团队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提出了仿真头模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口义齿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以期在口腔医学实验教学创新和医学实验课程思政方面做出探索。
1 开展场景式育人,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
在健康中国建设战略背景和信息化、数字化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仿真训练将成为医疗教育行业不可或缺的教学和培训手段。目前中国绝大多数口腔医学院校全口义齿的实验教学不完善,仅完成上牙合架、暂基托制作和排牙等步骤,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完全跟不上甚至偏离了现有的全口义齿临床制作步骤。全口义齿实验室教学的不完善是导致学生对全口义齿整体制作流程理解缺失、临床操作能力较差以及不能很好针对患者病情,体谅和关爱患者的根本原因。要想让学生掌握全口义齿的制作,更好满足患者要求,就需要让学生在实验室里尽可能地模拟临床操作,而不是从课本或幻灯片中想象全口义齿的各种理论知识。口腔医学是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强,医学生直接在患者身上进行临床实践的机会很少。为了更真实的模拟临床情景,最大限度地模拟无牙颌患者口腔环境,需要采用仿真头模模拟无牙颌患者,实现临床情景的实验室再现,使学生更好的体验到接近真实的临床诊疗场景,减小了实验室与临床之间的差距,有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操作技术。医德的高低具体体现在医术的优劣和对待患者的态度上面,是与医术不可分割开来的,也不是贴在医术上的标签。医术的提高离不开实验和实践,医德的提升同样也离不开医学实验和实践。
全口义齿的制作包括印模制取、模型灌注、模型修整、个别托盘制作、全口义齿咬合平面的确定、颌位关系记录和转移、暂基托制作、排牙、装盒、充胶及完成后义齿的修整抛光等。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印模制取、颌位关系记录和转移的步骤是需要患者参与的。采用仿真头模模拟无牙颌患者进行场景式教学,具体方法如下:第一、印模制取时调节仿真头模椅位,规范学生的体位,利用仿真头模的面皮模拟患者面颊部的功能活动,进行个别托盘的边缘整塑及制取终印模时的肌功能修整。第二、颌位关系记录和转移时,首先利用咬合平面板确定上颌的咬合平面,要求其前部与仿生头模的眼角连线平行并在面皮的上唇下2 mm左右,侧面与鼻翼耳屏线平行。使学生利用咬合平面板判断并修整蜡堤位置,反复校对达到上述要求。然后,将颌叉固定于调整好的上颌颌堤上,利用面弓将上颌骨对颞下颌关节的位置关系转移至半可调节颌架上,根据咬合记录完成颌位关系的转移。最后,将仿真头模的下颌前伸约6mm,记录Christensen间隙,完成前伸髁导斜度的转移。
依托仿真头模训练的教学模式,将全口义齿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重新建构,结合临床实际诊疗操作将教学内容模块化,通过在仿生头模上体验临床操作中的椅位调整、颌面部及无牙颌解剖结构的识别与定位、印模制取过程中的边缘整塑、肌功能修整、颌位关系的转移及前伸髁导斜度的模拟和转移等,将理论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使学生能很好地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的临床情景,减小实验室与临床之间的差距,提高了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掌握规范的操作技术。同时,通过仿真头模模拟临床操作,培养了学生的敬业精神、爱伤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操作体位和最大程度保护患者的观念,提高了解决临床实际操作问题以及为患者解除病痛的能力。
2 改进教学方法和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念
新医科是构筑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要不断推进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来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印模制取是近几年全口义齿临床诊疗中变化较大的做法之一,在全口义齿的实践教学中改良传统的二次印模的方法,将“逐步逼近”的理念灌输在制取印模的过程之中,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驱动力。首先,将无牙颌标准模型作为初模型,在初模型上画出个别托盘的边缘线范围,铺上一层红蜡片,沿着个别托盘边缘线进行修整,学生在其上用光固化个别托盘树脂制作个别托盘。从初模型上取下个别托盘,修整托盘边缘并将附着于个别托盘组织面的红蜡片沿着个别托盘的边缘线回切2mm,给边缘整塑材料预留出一定的空间。然后,将无牙颌标准模型固定在仿真头模上,在个别托盘边缘添加2mm厚度的印模膏或边缘整塑蜡,将个别托盘就位于仿真头模上,轻轻牵拉整塑位置对应的仿真头模的面皮,模拟患者面颊部的功能活动,对个别托盘分区进行边缘整塑。在此过程中,进一步讲解边缘整塑的目的和方法,学生可以更直观的理解并在实验过程中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最后,将完成边缘整塑个别托盘组织面的红蜡片去除,将边缘整塑材料在宽度和高度上均匀回切1 mm,为印模材料留出空间,要求学生使用硅橡胶印模材料的轻体完成上下颌终印模的制取。在制取印模的过程中,模拟为患者进行肌功能修整的动作。重复动作并保持托盘位置稳定直至印模材料凝固后从仿生头模内取出,并检查印模的完整性。
此种印模方法实验教学的优势在于:第一,印模方法与临床实际较一致,学生可以很好的掌握全口义齿取模的各个关键步骤,理论教学讲解的内容很好地在实验课中再现。第二,通过个别托盘的制作、边缘整塑和肌功能修整的完成使学生理解全口义齿“逐步逼近”的理念,通过这几个步骤使全口义齿的边缘“逐步逼近”患者口内实际行使功能时的义齿边缘,使边缘封闭得以更好实现。第三,在边缘整塑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暂时保留个别托盘组织面的红蜡片,学生在做边缘整塑时可以时刻保持托盘的组织面与无牙颌标准模型接触,边缘整塑的完成度较好,学生较容易完成边缘整塑的实验任务,有效保障了终印模的制取。
这种教学方法和模式,能够很好体现“在做中学”的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劳动意识,真正体现了课程思政的要求与精髓。
3 进行翻转课堂设计,强化学生的能动意识
颌位关系记录和转移是全口义齿教学中最需要学科理论支撑、操作步骤最为复杂、理论知识难、抽象内容多的模块,也是临床上全口义齿修复成功与否的关键。[3]尽管近年来多媒体教学、PBL、CBL 等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4],但是在全口义齿的理论教学中,颌位关系记录和转移是很抽象的概念,患者的颌位关系如何转移到模型上,这对于从未接触过临床的学生很难想象和理解。近些年,翻转课堂的概念劈开传统教学模式的口子,创造了新的教学方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更在意学生的课堂有效时间和教学成果的吸收程度。在全口义齿实验教学中,利用翻转课堂设计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理解能力,两者互相验证、互相指导,使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论课程,效果尤为显著。[5]
在全口义齿实验课的某些教学模块会相对减少教师示教和学生操作的时间,教师甚至可以将某些教学模块安排于课下,由学生自己或分组讨论学习完成,实验教学的安排主要以交流讨论为主,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在课下自学的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并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实时调整交流讨论的内容及数量,聚焦在无牙颌患者水平和垂直颌位关系的转移和重建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师生的互动问答中获得结论,以此来检验学生课外学习效果。传统的全口义齿教学,主要以理论授课的模式讲解颌架,不利于学生去思考和理解颞下颌关节各个方向的功能运动方式及颌架对关节运动的模拟原理。将这一模块的学习利用翻转课堂转移至课下,学生可以课下利用线上精品课程、慕课等方式对着颌架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实践操作前掌握可调节颌架的基本结构和运动方式,模拟上下颌骨的多种生理运动方式,将难以理解的理论内容通过可调节颌架进行模拟和验证。学生在仿生头模上利用面弓完成颌位关系的记录和转移,将患者的下颌运动在颌架上再现,自己独立完成操作并体会前伸和侧方的咀嚼运动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过程,学生掌握了颌位关系记录和转移的基本要求以及思考如何调整才能达到这个基本要求,将临床诊疗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与实践教学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有助于学生掌握颌位关系记录和转移的临床意义。
这种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保证了实验教学的质量,营造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融合了理论教学的时间和课下时间,深化了学生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进入临床实习和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不但要熟练掌握课本上的内容,还要熟知学科前沿进展,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推动者,要适时引导学生,避免讨论的话题无限发散。教师需要在课后对课堂设计进行反思,从而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因此,要求教师团队中既要有中青年教师参与其中,保持活力;也要有长期工作于临床、教学和科研一线的高年资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形成一个合理的教学梯队。
4 创新教学效果评价机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团队采用实验报告的形式评价每次课的教学效果,要求学生按照规范的口腔摄影拍照记录每次实验操作中的关键步骤和阶段性实验结果,将每次的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和方法、实验结果、照片等形成电子版实验报告。教师在下次实验课前完成每次实验报告的点评、提出修改意见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及时认识到自己操作中的不足并不断改进。教师也可以密切关注学生,纠正其不当的操作方法,这样能及时督促学生按时按量完成每次规定模块的实验操作,同时避免学生因前期模块中某一操作错误而造成后续实验进度缓慢及操作的准确性出现问题。这种方式优化了实践教学传统的评价方式,强调实践操作中的过程考评,促使学生把时间和精力花在以问题为本的思考上,做到不断思考、不断学习、不断进取,提高了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操作的同时强化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真正把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和评价展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实验操作完成情况和学习效果上。
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学生对全口义齿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临床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全口义齿的实验教学是“口腔修复学”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不断转变观念,着眼于培养学生的临床创新思维,探索和改革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团队在全口义齿实验教学中采用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中的某些讲解和示教模块“翻转”为学生课前准备阶段,实验教学时则以教师答疑评判和学生主动进行知识深度内化的过程[6]。因此,教师应做好相应的教学引领工作,以学生们为主体,让学生主动探索,掌握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探索规律、形成概念,从而建立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方法和认知模型。目前,国内外各大高校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考验了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总体把控能力。团队创新性地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在全口义齿的实验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分组设计相应的教学环节,让学生结合整个全口义齿的实验步骤进行分组汇报,归纳出在操作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的问题,然后进行师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总结。学生经过自主学习、查阅文献和制作幻灯片的能力培训后,可以使他们更好地汲取学科前沿知识和培养临床创新思维能力,使学到的知识更系统化、综合化。通过翻转课堂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更加真实地展现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避免了实验课上盲目动手操作的弊端。同时,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讲解。通过翻转课堂教学,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都得到了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