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高职教师成长:思想提升与路径选择
2023-06-05赵萍
赵 萍
(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沈阳 110122)
一、新时代的教育变革
(一)科技发展:新挑战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教育领域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
1.教育形态多元化。新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日趋广泛与深入,多元教育形态如火如荼地发展。在全民自媒体的状态下,除了传统的以线下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在线教育、虚拟教育、社群形式的教育以及其他方式的社会教育、非正规经验技能传承类教育遍地开花,教育的可获得性大大提高。国际国内大量免费的学习网站、论坛、APP,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教育的内涵和外延,教育形态不断出新。信息交互的便捷性也提升了教育的效率,进入了全民教育与全民受教育的阶段。
2.个性化学习与培养。大数据跟踪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画像,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偏好,性格特长以及优缺点,使得“因材施教”这一教育思想精髓得以广泛实施。人工智能可有效支持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碎片化学习和协作式学习等更加自由高效的学习形式,传统的统一方式、统一节奏、统一评价的班级“整体化”“集体式”培养方式向“个性化”“差异性”培养转变,规模化与个性化培养实现了高度结合。泛在、碎片化,自主、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备受推崇,这些都对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多要求。
3. 混合教学模式广泛应用。运用信息技术,将传统教学和网络化教学的优势结合起来,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既可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的主导作用,又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新时代的主要教学模式。新模式下的课程设计、体系搭建、内容甄选、资源组合及路径选择等都需要教师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掌握新技术,学习使用先进的软件及工具,实现应用型知识传授和实践性技能培养的双重效果。
4.智慧教室、虚拟工厂的普及。物联网、虚拟仿真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等的发展使得智慧校园成为新一代的教育环境。智慧教室、虚拟工厂将新兴信息技术合理运用到现实或虚拟的学习空间,虚拟生产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制造、检查等操作,构建仿真、智能、人性化互动式的智慧教学或学习环境。先进科技颠覆了教学环境、教学载体、教学工具,也成为教师快速成长的巨大推动力量。
(二)“双高计划”:新目标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双高计划”要求以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以高水平人才和技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高质量标准打造中国特色高职教育,以国际先进水平培育高职一流项目载体,指明了高职教育发展新目标。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建设,离不开管理有效、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有热情、有能力,既可以出色教学、又能安全生产,既能搞科研创新、又能做好社会服务的复合型、发展型、创新型教师团队是关键,培育任务重大且紧迫。
(三)产业学院建设:新契机
产业学院建设是校企深度合作,进一步加大产教融合力度的重要推手,是推动高校分类发展、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全国已经有数百所高职院校开始了以群建院,各大院校都在规划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产业学院建设强调育人为本,产业为要,集“产、学、研、转、创、用”于一体,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共建共管共享。对于高职教师来说,除了拥有职业领域的知识外,还必须强化实践,深入企业,深入专业前沿,了解行业产业,掌握一定实践技能和经验,懂得企业流程和运作规范,理解企业文化精髓,培育工匠精神等。
二、高职教师发展新理念
(一)品格锻造与工匠精神传承
首先,献身职教,大爱无疆。高职教师要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这是师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师德之本。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初期,高尚的师德就是一盏指路明灯,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灯塔和方向,给学生正确的引领。其次,严于律己,为人表率。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处于广大学生的目光之下,都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和教书育人的需求性决定了教师自身必须做好垂范。第三,敬业爱生,诲人不倦。高职生基础差,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不高,是重灾区。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爱和耐心去引导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扬长避短。第四,治学严谨,精益求精。高职教育是培养大国工匠的基地,是一方水土文明发展的重要推手。高职教师既要做好知识的传播,技能的传承,又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职业习惯。言传身教,教师要跟上时代发展,学习并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掌握破解职业教育难题的新武器,这些都离不开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兢兢业业的耕耘。第五,持恒守志,团结创新。职教行业注定是一个基础的、默默无闻的行业。身处平凡,高职教师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抛却功利与浮躁,上善若水,坚守阵地。在当代多元治理、协同创新的理念下,高职教师必须具有团队合作意识,善于融入团队并在团队中发挥重要价值。
(二)终身学习,全面优化
1.精通专业,理论与技能齐头并进。首先,教师的知识要“真”,即教师应熟练掌握本专业知识内容,熟悉体系、重点、难点,能在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融会贯通。拓宽国际视野,吸纳先进理念和经验。其次,教师的知识要“深”,就是教师要对专业知识深入研究,形成深厚的专业素养,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第三,教师的知识要“活”,就是教师已将知识融入血液,能够活学活用,课堂上能以灵活生动的形式诠释抽象的知识,深入浅出,游刃有余。最后,教师的知识要“新”,教师要时时关注行业发展,掌握专业前沿,了解实践做法,增加实践厚度,随时更新知识体系,传授最新,最实用的知识技能。
2. 丰富知识素养,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教育是一种综合活动。在当今互联网加时代,优秀教育教学资源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而且免费,这就无形中给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高职教师仅仅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一专”还得“多能”。掌握先进信息技术、计算机操作和数据分析的知识与技能,能从经济的角度、社会的角度、管理的角度强化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应用面理解,能用信息化的手段传承知识,能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专业职能等。因此教师应汲取当前科技发展的最新知识,拓展学科领域,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工具开展教学,能将相关边缘学科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做到举一反三,游刃有余。
新时期提升课程的学生关注度和吸引力,高职教师还应强化教育科学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和深度应用,研习学生心理,自觉运用教育规律去化解教育工作中的种种困难,立足职业教育现状和学生特点,深度思考教学与育人的新方法、好举措。
(三)职业能力修炼打磨
职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是教师职业发展的核心,具体包括教育教学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等。[1]
首先,教师需提升教学认知、教学设计、教学呈现、教学检查与反思的能力,能够全面理解把握教学目标,快速组织甄别教学资源,科学认知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准确辨别教学情境,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及呈现方法、呈现思路,洞察具体的教育现象。及时对学生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指导点拨,并做好课堂反馈和教学反思,提高觉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当前高职教育发展需求。
其次,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实践性、应用性是高职教育本质属性,是职业教师的关键要求。专业实践能力包括专业教学实践能力,企业生产实践能力,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将理论与经验结合反哺实践的能力。
再次,提升科研创新能力。通过科研、教研、创新等活动发现教学存在问题,并尝试解决办法。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学习中的特殊教育现象,提升育人本领。研究教育教学规律,研究人才供需特点,研究学科前沿思想,掌握行业动态及发展趋势,补齐短板,发挥优势,与时俱进。通过科研创新发现问题、自我提升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敢创业,善创造。
最后,提升社会服务意识和能力。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高职教师是社会服务工作的主要群体,应从扩大服务面和提升服务质量两方面下手,具备自觉的服务意识和扎实的服务功底。发挥专业优势持续向社会、企业、机构、社区等输出,积极参与项目研究、技术培训、顶岗实践、挂职锻炼、教育扶贫、文化宣传和社区建设等活动。
三、教师成长新思路
(一)愿景论,做好教师发展顶层设计
愿景论是指通过愿景管理,将个人愿景和团队愿景、学校愿景及社会需求结合起来,形成和谐统一的共同理想与目标,互相促进,彼此成就。在帮助教师个人达成愿景的同时,也实现整个大局的共同愿景,实现多赢。
1.发端者的价值引领。教师的成长很大程度上依赖平台的高度。建立团队愿景,[2]发挥团队中流砥柱作用。在愿景论下,学校核心领导团队(发端者)应站在战略高度,通过对社会发展、人才需求、职业教育未来、人类教育成长本质等多方面情况进行深入系统的思考和全面透彻的论证,从而构建出一个宏伟的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和战略规划。作为纲领性文件,引导各团队和组织展开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形成团队愿景、个人愿景,再综合修正为学校的最终愿景。以志向引领人心,总体价值导向能够保证教师在设计个人成长路径的时候不受到急功近利等偏狭理念的影响,放眼未来,立足当下。
2. 搭建平台,助力教师愿景达成。以“双高”建设为契机,做好学校发展与教师提升的一体化设计,个人愿景与学校愿景方向高度一致。激励教师细化愿景目标,并通过引导激励政策,培养教师向“双师型”方向发展。将学校建设发展目标层层下发落实,做到人尽其才,各负其责,发挥每位教师的主体作用。同时,完善用人机制,做好平台建设,尽全力支持教师发展,为其提供个人成长的平台、机会和鼓励政策,让教师发展有空间,做事有平台,成事有认可,打通教师的上升路径。
强化教师实践的开展,鼓励教师投入行业实践,参加企业培训,获得执业证书或资格等,具备丰富的从业经验,熟悉行业背景及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地提高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多与企业合作交流,全面提升专业实践能力。
(二)组织论,强化团队建设与协作
组织论基于系统思维,是协同效应产生的基础。
1.优化团队建设。专业共同体是一种科学的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将教师个性化管理与共同体的整体化管理结合起来。以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引领,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创新团队建设,纳入企业专家形成互助导师团和技术研发团,优化团队构成,将教师专业发展与企业成长结合,将教师能力发挥与企业技术改造结合,将教师素质提升与企业创新发展结合,以组织、团队的力量促进共赢。
培养优秀的学科带头人、技术专家、实践骨干,完善梯队建设,团队老中青教师年龄构成合理,能力互补,做好新老接替,避免出现青黄不接、传承不力等现象。引入契约化治理和激励性机制,增强团队动能与活力,保证团队各方力量可以自发性作用,能有效地、持续地凝聚并形成合力。
2.打造特色团队文化。文化育人,育人育心。每个团队都要培育特色的文化根苗。打造职业理念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如会计人的“诚信守正”,经管人的“经世济民”等;打造良好公共环境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如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科学高效的办公系统;打造自律和他律为核心的制度文化,健全团队管理制度,细化规则,以规矩成方圆;打造高效、精进、团结的行为文化,树立先进典型,发挥骨干作用,以榜样的力量来指引和传承,合作互助,和谐共生。
(三)生态论,构建教师发展新生态
生态论主张从外部环境入手,思考教师成长的有效举措。
1. 建立良性竞争机制,促进教师协同发展。现代生物学中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表明了生物在困难的环境下可以有突出的表现;实用心理学中的“鲶鱼效应”表明了竞争可以促进事物的发展。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团队,适度的竞争都会成为发展的助推力,起到激励作用。基于教育生态系统视角,教师个人的成长进步必然需要与他人和整个系统进行物质循环、信息交流,并保持生态平衡。以各类竞赛为抓手,建立良性竞争机制,增加教师危机意识,从政策和制度上敦促教师认识成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鼓励其不断自我提升,团结互助,团队内部协同进化,增强团队战斗力和竞争力。
2. 破除“花盆效应”。“花盆效应”又称局部生境效应,[3]指个体离开人为创造的环境就会失去生存能力的一种现象。
为了加速职业教育必须破除“花盆效应”,完善教育供给,扩大教师生长环境,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创造教师发展更多的可能性。从这一角度来说,各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教师投入,支持鼓励教师以各种方式走出校园,将科研成果运用到企业实践,将生产中的新技能,新方法带回课堂;鼓励教师走向社会,传播知识技能,增加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机会;鼓励教师拓宽思路,走向不同的领域,为教师提供足够的学习交流机会,建立教师校际间的沟通与合作渠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