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改革与实施路径研究
2023-06-05李祥富王德良
李祥富,王德良,王 菁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21)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1]以此来促进全面深化教育体系的变革,构建一个完善的、科学的、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满足社会对优质职业教育的需求。2021年10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出台,为中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迈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
一、新时代深化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逻辑起点研究
(一)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分析
1.培养方式的类型化——教育与产业的双向融合。类型化的培养方式建立在两个逻辑基础上:一是传授知识的不同形式及特征。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传播知识,但职业教育则更加强调技术知识的传播,这些技术知识与学科知识不同,它们不仅形式上有别,而且内容也不可简单地推演。它们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被用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二是职业教育的独特功能属性的类型化。职业教育是一种旨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元化教育形式,因此,必须将产业与教育融合在一起,以促进产教融合的发展,从而实现相互促进、相互提升的目标。
2.办学形态的类型化——学校与企业的双向合作。产教融合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校企合作已成为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学校热、企业冷”[2]的情况时有出现,但企业的参与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企业的参与程度及范围,也将对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是否有必要?学校和企业之间互动为何需要双向交流?就理论依据而言,技术知识的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因此,在封闭式的职业教育中,无法有效地生成和传授这些技术知识,而这种复杂性的根源在于技术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经验知识的不断增加。在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下,职业与职业之间,某些岗位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技术知识的组成也越来越复杂。这就意味着,当前和未来的职业教育不可能仅仅是职业学校来承担,还需要与企业进行合作,让企业参与到学校的办学中,从而达到一个良性的互动。
3.育人主体的类型化——教师与师傅的双向转换。职业教育的育人主体一直以“双师型”[3]“双师素质”“双师结构”为核心,但“双师”则更加强调了一个“双”字,即不仅要拥有一般教师所拥有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深入理解、把握行业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此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下企业实践”“下企业轮训”等一系列政策文件[4]的出台,大大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它们不仅要求职业院校和应用本科高校的专业教师具备3年或更久的企业实践经验,还要求他们具备高职以上的学历,使得企业的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职业院校的教师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从而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技能与能力的需求,促进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
因此,从培养方式、办学形态到育人主体,职业教育评价的基础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如何发掘出更多的创新性、全面性的评价标准,将成为衡量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关键指标。
(二)职业教育评价的类型属性分析
1.凸显多元维度评价主体。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评价主体仍然是以政府评价为主,利益相关者缺位,学校、教师、学生、行业企业在评价中话语权较低,评价多元性彰显不足。为了更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加强对行业企业的评价广度和深度,切实将与行业企业利益休戚相关的培养方案、培养标准等融入到人才培养各环节中,增强行业企业的参与程度。同时,通过“三教改革”[5]的深度实施,重点关注教师的能力提升,并对教师队伍进行评价。此外,还应该不断支持学生的成长,并对其进行综合素质的指导。这就意味着,要对职业教育进行全方位、精准的评价,应该关注多元主体不同利益表达。通过重新审视多个评价主体的角色,以确保它们之间的平衡与互补,如此才能吸引利益相关者共同建构职业教育价值,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形成多元评价格局。
2. 优化实质性评价内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评价存在“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例如,对学生情况的评价忽视学生的全面、充分和自由发展,片面追求学生的就业率、升学率、获奖率,对学生职业素养的评价不足。基于这种评价机制设计出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无法深入内核,容易造成学校教育性或内涵性不足。实质性评价要力图反映评价对象实质特征的评价理念和模式,按照对象本身的特性来评价,评价指标要反映对象本身的特性。基于我国职业教育的“双元”结构和“职教高考”制度,要优化评价内容,以德技并修为主线,将学生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培养作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对于学生成长评价,要基于1+X证书制度,关注对学生技能和能力水平,把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纳入人才质量评价。
3. 创新发展性评价方式。在传统评价中,注重静态“结果”的表达:择优排序、等级鉴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教育评价的片面化。发展性评价就是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增量情况”和“价值贡献”,更好地反映出评价对象的发展趋势及其独特的创新性。科学的做法是将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短期性评价与长期性评价等不同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构建具有发展潜力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以实现优势互补和有机融合。例如,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互联网+评价”以及“数据+评价”等先进的评价技术,开展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横向评价,采用重视教育教学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教师科研评价中采用增值性评价方式,重点关注评价结果前后变化,让教师不断获得向上发展空间。
二、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总体构想
(一)学校评价:彰显类型教育特征
学校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公共服务,旨在培养出具备良好道德品质的公民。因此,对于学校的评价内容,既可以从组织机构的角度来考量,也可以从学校领导和管理者的个人行为来衡量。职业学校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教育形式,更是一种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及行业发展需求的重要载体。因此,必须增强服务地方和行业能力,优化办学资源配置,提升实践教学水平。通过学校评价改革,引导学校如何“育好”,重点在“德技并修”的类型教育人才培养上取得突破。
在改革职业院校的评价内容时,应以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明确的发展定位和培养优秀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标准,重点关注:依法治校、推动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情况;如何以教育为核心,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工匠精神以及增强就业竞争力;如何推动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就业和创业教育的发展,建立一个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以政府、企业和学校等为主体,将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质量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指标,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基于以上改革思路,职业学校评价应当坚持以下原则:彰显校企双元的类型特色;突出职业能力的多元化;个体与社会协同发展。与此相适应,应设置如下主要评价指标:学生、家长、社会的满意度;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毕业生就业质量;学校对地方贡献度等。
(二)教师评价:明晰“双师”内涵特质
优秀的教师团队对于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应该努力打造一支高质量“双师型”的教学团队,以确保职业教育事业的顺利开展。因此,必须建立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通过教师评价改革,引导教师如何“教好”,重点在学生素质教育上取得突破。
教师作为学校中的被评价对象,是一个多元复合体。因此,在评价教师时,首先必须遵循正确的政治方向,以师德师风为核心,清楚地认识到他们所承担的教育教学责任,不仅要重视教书,更要重视培养人才,并且要关注科研和社会服务。其次,要完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标准,突出职教师资的能力特色,重视企业的实践经历经验,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效果。最后,要加强对教师研究成果的评估,消除“五唯”现象,健全教师荣誉制度,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现代职教评价机制。
基于以上改革思路,教师评价应当坚持以下原则:能力导向发展分类评价;效果导向多维教学评价;质量导向科研分类评价。与此相适应,应设置以下主要评价指标:师德师风认可度;教育教学效果(实绩);专业与教学能力;科研与技术服务贡献度等。
(三)学生评价:突出德技并修素质能力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而一线员工的专业素质也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应当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评估。在职业教育中,德技并修是一项重要的考核标准,也是衡量学生成长的基本准则。通过学生评价改革,引导学生如何“学好”,重点在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上取得突破。
首先,建立完善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目标,将理想信念、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因素融入到学生的培养和评价中,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需要重新规划体育课程;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品质和人文修养,应当把艺术课程、实践活动等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
其次,完善学生的学业评估。为了更好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科学的评估体系,以便更好地评估和发挥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相关能力。此外,为了更准确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成绩,还需要建立一套综合考量过程与结果的评价体系,同时也要重视实践实训的考核,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最后,深化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一方面,为了进一步提升“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质量,应当加强招生管理,积极探索多形式的招生模式。另一方面,为了实现人的终身发展,要充分重视“学分银行”,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评估、收集、传播等机制,以有效地鼓励和支持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实现其可持续发展。
基于以上改革思路,学生评价应当坚持以下原则:全面发展的综合性;多元发展的增值性;学力融合的衔接性。与此相适应,应设置以下主要评价指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技术技能水平;学生综合素质素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四)专业群评价:加强产教融合建设
专业群建设不仅具有集聚资源、服务产业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经济社会价值,还具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的教育价值,对于实现职业院校办学目标和发展至关重要。通过专业群评价改革,引导专业群如何“建好”,重点在产教融合上取得突破。
专业群的构建主要基于区域产业,专业群评价应充分体现整合融通的理念,以融合为核心构建评价体系。首先,在融合机制上,专业群结构调整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要能根据产业发展变化适时更新,根据发展重点动态调整。其次,在办学质量上,专业群建设的集约效应能够充分发挥,能够促进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明显提升,专业核心能力明显加强,招生、就业质量明显提高。再次,在服务产业发展上,专业群与区域产业链、人才需求实现有效对接,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术开发与服务,深度参与产业科技平台创新与技术培训,促进产业升级与发展。最后,在专业群的治理上,要积极探索适合专业群治理的实体化组织(如以群建院),“因群制宜”构筑产教融合平台(如产业学院),吸引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要为专业群赋权增能,激发专业群发展的内生动力。
基于以上改革思路,专业群评价应当坚持以下原则:坚持产业导向;强化培养特色;突出服务发展。与此相适应,应设置以下主要评价指标:专业群与产业的契合度;专业群对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贡献度;专业群对区域产业经济的贡献度;专业群的美誉度(治理水平和品牌)等。
三、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的实施路径
(一)学校层面:深化教育评价体制改革
职业学校评价改革,要重视层次差异,突出办学特色,彰显类型属性,推进内涵发展。
一是科学确定教育评价目标。职业院校应该认真执行相关政策,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遵守职业教育的类型原则,培养专业技术技能人才。通过制定《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及任务清单》,明确职业教育评价的目标。
二是建立健全的评价组织机构。为了提升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建立“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小组”“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指导中心”等机构,收集各种优质的教学资源,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监督,以确保教学的有效性和公平性。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各方主体的利益诉求,建立一个包括自我评价、同行评价和上级评价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准确性,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三是完善评价标准。为了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和产业发展的需求,职业院校应该不断调整评价标准,并及时修订完善教育教学、专业课程、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应该建立一个监测和督导机制来确保这些改变的顺利实施。特别是在评价学生发展方面,积极采用“1+X”证书体系,摒弃传统的以学历教育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将职业技能水平作为衡量人才素养的重要指标。
(二)教师层面:深化师资队伍能力评价改革
教师评价改革要聚焦能力发展,健全分类评价,彰显专业特长,激发教师教研动力。
一是完善师德师风评价机制。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以师德师风为第一要求,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师德师风评价体系,以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通过严格的师德师风考核,完善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的体制机制,加大对违反师德规范、师德失范行为的惩戒力度,使“软指标”的规范转变为“硬约束”的规范。
二是完善教师能力评价体系。首先,通过“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改进教师的招聘、职务评聘和绩效考核,构建一套基于能力的、全面反映学生素质的职业教育教师考核体系。其次,以师德、教学成果和工匠精神为基础,突出教师对于人才培养的重大贡献,深入推进“五唯”评价体系的变革,以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再次,通过全面考察教师队伍的师德、教学能力、科研成果、社会服务和专业技能,以及人事制度改革方面的显著成效,来提升专任教师的整体水平。最后,为了更好地评估教师的表现,应当结合各个专业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职责能力以及其他相关因素,建立一套全面的、多元化的、综合的评价体系,以更加准确地衡量教师的工作成就,激励其积极参与。
(三)学生层面:深化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改革
学生评价改革,要注重德技并修,尊重个性需求,强化技能导向,优化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完善立德树人、德技并修成效评价制度。为了达到立德树人、德技并修的基本目标,应该将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努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积极将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和专业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学活动中,以达到最佳的育人效果。根据“学为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大力推进在线教育的发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提升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性;同时,不断改进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着重展示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时代特征。
二是重新设计“破知识导向、立技能导向”的教学评价制度。首先,确立“科学的人才观”,教师要围绕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加强“课程思政”,形成覆盖所有人、所有环节、实现所有目标的“三全育人”体系;其次,为了让师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复杂环境,开发和完善多样化的网络课程,坚持不懈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确保人才培养的高质量;最后,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不断深化教师、教材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构建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尝试探索1+X的融合之道。
(四)专业群层面:深化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机制改革
专业群评价改革,要聚焦跨界协同,立足产教融合,多元主体参与,突出培养特色,推动专业群创新发展。
一是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有效性评价。首先,为了更好地推动产业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应该充分利用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的优势,采取多种措施,如项目合作、技术开发与转移转化、文化共融等,建立完善的专业体系与产业体系匹配度评价。同时,还要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结合现代科学的理念,构建一个具备良好竞争力的专业群。其次,职业院校应该积极响应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的战略目标,与当地的产业格局协调一致,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以支撑当地的主导产业集群。同时,各个专业领域应该协同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等职业教育。
二是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的评价共同体。在职业教育中,政府、行业和企业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影响评价工作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产教融合,职业院校应该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估机制,通过搭建产教协作平台、设立专门的产业学院、召开家长代表大会、校友会等活动,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以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促进产教的有效结合,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时代职业教育新规定的出台为职业教育评价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使构建与改革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成为迫切之举。在学校视域的背景下,从构建职业教育评价体系的逻辑起点出发,在具体的评价内容设计和实施过程中需紧紧围绕学校、教师、学生以及专业群四个层面,重点把握彰显类型特征、明确“双师”特质、突出德技并修和产教融合的评价内容,建立学校、教师、学生以及企业多方共赢的局面,更好地培养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