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革命文化铸就文化自信的三重逻辑

2023-06-05扬,孙

长白学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革命中国共产党

赵 扬,孙 悦

(1.吉林大学体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2.东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作出重要部署,展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指向。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价值与生命力的充分认可与肯定,是一种持久而坚定、深沉而厚重的精神力量。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具有非凡的象征意义。在1927 年湖北黄麻起义中,农民自卫军攻克了黄安县城,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当地百姓热烈庆祝,将绣有镰刀、斧头的红旗悬挂在政府门前,著名书法家吴兰阶信笔疾书,将“红军”这一称呼写入对联,而“红军”也成为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称号[1]。“红色”与革命文化联系在一起,昭示着共产党人昂扬的斗志、澎湃的激情与非凡的气度,既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所积淀的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斗争精神的真实写照。以时空的维度来看红色革命文化的内涵,广义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进程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狭义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实践进程中,在革命斗争中创造的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先进文化[2]。

对于文化自信,人们往往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辉煌与源远流长,却存在一些看法认为在和平年代,红色革命文化的感染力、影响力、号召力无法与革命战争年代相匹及,从而忽视红色革命文化对构筑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对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的传统文化的自豪固然是文化自信的表现,然而,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由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所引领的红色革命文化对于文化自信的重塑作用也不容忽视。可以说,红色革命文化继往开来,推动中国重拾文化自信,重塑了中国人民的精神与思想觉悟,引领中华民族以昂扬姿态迈向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红色革命文化铸就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端与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引,注入了文化动力。近代中国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下陷入文化自信危机,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形成的红色革命文化提振了中国精神和文化自信。

(一)红色革命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19世纪的中国饱受外敌侵略,命运多舛。帝国主义国家用武力敲开中国的国门,以殖民掠夺破坏中华民族的物质文明,不断输入西方文明,带来前所未有的中华传统文化危机。小农经济、皇权专制以及差序格局的农业文明无法与当时先进的西方工业文明抗衡。西方列强的欺辱在带来亡国灭种危机的同时,也使数千年来积淀在国人心底的传统文化自信备受打击,这种文化自信危机切实体现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进程中。倡导“君子之道”的礼仪之邦难以面对野蛮的侵略与欺凌。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攸关的抉择时,“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传统儒家君子理想已经无法救中国于水火。封建礼教成为阻碍文明社会进程的毒瘤,浸入国人骨髓,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泯灭了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一些读书人甚至绝望到把儒家经典付诸一炬。当落后挨打的原因被归结为文化上的落后时,甚至出现了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思想倾向。如胡适就认为,“我们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3]459。而陈序经甚至主张,“非彻底和全盘西化,不足以言自存”[4]193。

仁人志士把救国的希冀投向西方,不断学习西方国家的器物、制度与思想,试图通过效仿西方找到一条拯救中华民族的正确道路。然而,晚清王朝的洋务运动仅仅关注对器物与技术的学习,戊戌变法因为强大的封建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产生人人平等的思想与文化,也不会给予“臣民”“子民”与统治阶级自身平等的地位,最终以失败而告终。民族资产阶级主张照搬西方国家的多党制、议会制,在中国也没有适宜的制度土壤。辛亥革命胜利后,民国初年照搬西方的议会政党制度,“自1912 年唐绍仪组建第一届内阁开始,到1928 年止,16 年间十易国家元首,组阁45 届,总理更迭59 人次,任期最长者不超过一年,最短者不到一天。组成5届国会,颁布7部宪法”[5]。这些仁人志士初始都以为自己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良方,但这些救国方案不考虑民族文化是制度生长的土壤,均以失败为结局,未能使旧中国逃离苦难的深渊。脱离民族文化土壤的西方文化根本无法适应中国,西方的民主理论更不能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不适应中国现实条件的西方道路带来的是社会动荡与民不聊生。救亡图存的革命成为思想领域彻底的启蒙要因,红色革命文化开始初露端倪。

(二)红色革命文化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指明前进的方向,为中国人民带来希望的曙光,“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方法和思路,给予迷茫无措的知识分子新的启发,让他们觉悟到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在落后的旧中国开辟出一条民族复兴的革命道路”[6]。

历史与实践证明,西方的理论、制度与道路根本无法成为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武器,民族资产阶级也难以成为民主革命的坚强领导。中国迫切需要的是彻底的改变,需要指引社会变革的新思想与科学理论引领,以及能够把“一盘散沙”凝聚在一起的有力组织。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团结的力量,引领救亡运动,把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改变了“一盘散沙”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不畏外敌、不畏艰险、不惧风浪,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义无反顾地以武装斗争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被压迫的中国人民最迫切的愿望。红色革命文化正是这段历史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文化。在革命斗争中孕育而生的红色革命文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组织性、革命性,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信念和高尚道德品质,体现了无产阶级主体本质,是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

(三)红色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重塑

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从而产生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红色革命文化。红色革命文化由内而外包括精神层、制度层和器物层。最外层是器物层,包括革命旧址、革命根据地以及革命领袖故居等。中间层为制度层,是共产党在革命岁月中创制出的发展规划与制度规约。精神层是红色革命文化的内核,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理想信念以及革命作风。红色革命文化不是一种静态的文化形态,而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发展、壮大到取得革命胜利的历程中形成的。通过这样的过程,红色革命文化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增添了中国人民对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文化繁荣的坚定信心,其弘扬过程实际上也是重铸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过程。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的红色革命文化重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满足了中国人民重塑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诉求。红色革命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上的武器”,化解了中国近代的文化自信危机。

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共党史紧密交融,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为追求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事业,不怕牺牲、前赴后继、排除万难、百折不挠进行顽强奋斗的革命精神和政治本色。从红船精神到长征精神、抗战精神、井冈山精神等这些革命精神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与理想信念恰恰是当时的中国社会亟需的精神养料。红色革命文化成为中国人民崇尚的理想信念与精神信仰,在浴血斗争的革命战争年代凝心铸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深入发展,深深融入民族血脉之中,促进中华民族坚定信念、凝聚共识,助推文化自信的重建,进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二、红色革命文化铸就文化自信的理论逻辑

红色革命文化的理论基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人以彻底的革命性构建了一个能够改变国家命运的强大理论体系,并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理论逻辑来看,红色革命文化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产生,能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筑牢中国人民坚守文化自信的底线。红色革命文化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筑就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

(一)红色革命文化夯实文化自信的理论基础

红色革命文化推崇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涵育中国人民的价值观自信,为中国人民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深度剖析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阐明了资本主义必将灭亡、社会主义必将取得最终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毛泽东同志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这时起,近代世界历史上那种看不起中国人,看不起中国文化的时代应当完结了。”[7]1516。红色革命文化服务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其重要使命是从思想上解放人民,满足了中国人民对先进思想文化的迫切需要。当人民群众认同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就会对党更加认同和衷心拥护,红色革命文化是能够彰显中国共产党人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对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扬就是追寻中国共产党革命奋斗足迹的过程,尤其能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披荆斩棘、隳肝沥胆,始终如一地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由此,红色革命文化也进一步使马克思主义在人民心中生根发芽,从而更加坚定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红色革命文化提供文化自信的丰富滋养

红色革命文化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是铸就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着契合性,理想信念相通、政治观念相融,这种契合相通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基础。如在理想社会层面,共产主义社会与大同社会的理想相合。郭沫若撰写的《马克思进文庙》,描绘了时空交汇中马克思与孔子相遇的场景,借马克思与孔子的对话,阐明儒家理想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大同社会,与马克思所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的信念相通。“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在与马克思主义相遇后,就拥有了实践路径与方法,由于有了实现的可能性而成为具有实践性的行为导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哲学,具有改造社会的伟大力量,使大同社会的理想有了实现的途径,只有共产党领导工人阶级建立的人民共和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理论自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融相生,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基,铸就了中华民族昂扬的文化自信。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实现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扬弃,使红色革命文化能够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现代,红色革命文化也正是在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中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推动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中坚定文化自信。

(三)红色革命文化筑牢文化自信的坚定信念

红色革命文化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而产生,能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筑牢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坚定信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础和动力源泉。我们提文化自信,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的确证和信念。”[8]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孕育了红色革命文化,赋予红色革命文化鲜明的革命底色。马克思主义占据真理和正义的制高点,决定了红色革命文化的先进性与进步性。另一方面,红色革命文化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而不断丰富发展,是承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文化载体。红色革命文化彰显了广大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并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进一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备强大的感召力、影响力。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当中磨砺出来的红色革命文化所彰显的科学真理,成为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自信的关键要素。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建设和发展红色革命文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以红色革命文化凝聚革命力量。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人用印发书籍和创办报刊的方式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大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扭转社会风气,使全党全国人民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树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风。在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红色革命文化的弘扬进一步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承担起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

三、红色革命文化铸就文化自信的现实逻辑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9]。红色革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彰显时代张力与鲜活的生命力。在现实逻辑上,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有助于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生机活力,铸就文化自信坚实根基,发挥铸魂育人的作用,从而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

(一)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播加强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提高文化软实力,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新时代,红色革命文化的传播能够撑起中国人的精神脊梁,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底气。近现代以来,西方国家奉行零和博弈与“单边主义”,处心积虑地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鼓吹指导思想多元化,以“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概念与思想竭力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一些极端分子拒绝正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用闭塞的眼光、虚无的理论来恶意中伤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成果。传承革命优良传统的革命老区、印刻坚忍不拔与舍生忘死精神的红色文化遗址的存在本身就是对那些别有用心的言论与指责的有力抨击。红色革命文化真实承载了中国共产党人可歌可泣的英雄史,革命遗迹、口述史实等能够帮助社会公众准确辨识言论的真伪,给散布谣言、传播蜚语的人以痛击。广为传唱的歌唱党、歌唱祖国、歌唱社会主义的革命歌曲,书写革命艰辛历程、抒发满腔爱国激情的纪实文学、话剧和电影等红色文艺作品成为人们了解历史的钥匙。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可以通过制作系列纪录片的方式,将红色革命文化展现在大众面前。通过各种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国人民的故事,其中展现出的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红色革命文化不仅被中国人所认同,在全世界范围内也受到普遍关注。新时代,我们应深入挖掘和拓展红色革命文化的深刻意蕴,创新话语表达方式,让红色革命文化以其高尚的追求和满满的正能量占据文化宣传领域的重要位置,从而使中国形象在全世界散发出璀璨光芒,形成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二)红色革命文化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红色革命文化铸魂育人,是凝聚共同价值,推动中国人民齐心协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红色革命文化内蕴崇高革命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尽的宝藏,是提升人们思想境界的绝佳素材。具有爱国思想与奉献精神的红色革命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人民群众强烈的文化归属感与成就感,从而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在红色革命文化潜移默化的感召下,各行各业涌现出了英雄楷模,如燃灯校长张桂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山的女儿”黄文秀,等等,这些模范典型继承红色革命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工作与生活实践中展现出优秀品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蕴含的崇高价值理想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新时代,红色革命文化转化成各行各业务实精干与持续创新的强大驱动力与道德支撑。红色革命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品质掷地有声,或成为指导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化标准,或成为指引人们正确前行方向的航标,形成激发人们斗志、燃起生活激情、带动创业热情的精神驱动力,促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三)红色革命文化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红色革命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能够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如同耀眼的航标,指引着中华民族砥砺前行,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实现共产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人深信共产主义的美好生活图景定会实现。“人类的活动都是在特定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10]中国共产党人敢为人先,无惧流血牺牲,不怕艰难困苦而勇于攻坚克难,是因为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内心深处生根发芽,而这种坚定的理想信念深深融入红色革命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是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载体,中国人民传承红色革命文化,攻坚克难,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走自己的路,对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发展前景信心倍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未来中国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这种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上的,而且是精神生活上的。红色革命文化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社会共识,形成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促进全国各族人民劲往一处使,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重要精神源泉。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革命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