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四维审视
2023-06-05赵聪聪
赵聪聪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24)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首次提出坚持胸怀天下是我们党百年奋斗取得辉煌成就的宝贵历史经验。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坚持胸怀天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世界观和方法论,必须坚持好、运用好这一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胸怀天下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深邃的战略眼光、国际视野、天下情怀与坚定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奋斗历程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撑与动力源泉,同时,也是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回应解决人类面临共同问题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与世界价值。
一、理论渊源:坚持胸怀天下,构筑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文化之基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筑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1]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文脉基因相互契合、融会贯通,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构筑胸怀天下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厚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为胸怀天下构筑信仰之基
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为胸怀天下提供了宏大历史视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逐步打破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2]404,推动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也通过殖民、掠夺、战争等在世界范围内制造了混乱、贫困、剥削、压迫。为打破旧社会,建立新世界,推动人类历史由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庄严号召。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具有鲜明的世界性,揭示了人类历史由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明确了全人类由“分”到“合”、由“地域”到“全球”的发展态势,打开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宏大历史视野。中国共产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引,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始终站在全世界、全人类高度,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把握时代发展主题,从人类发展大潮流、大格局、大历史中正确认识和处理自身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复杂多变、滚滚向前的世界历史发展中不断探寻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人类文明进步之路。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胸怀天下展现了终极价值依归。“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297资本主义受限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固有弊病,直到今天也没有创造出一个真正“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科学社会主义在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局限性,把实现共产主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马克思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422综观两种社会形态,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解放全人类,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独特基因,也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理想,始终站在全人类、全天下视角分析和研判中国乃至世界发展。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既立足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人民谋福祉;又致力于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谋大同,以自身实际行动坚持不懈为全人类迈向更加美好未来作出自己的贡献。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胸怀天下奠定固根之魂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有着“天下为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3]18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的宝贵精神特质,正是生发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浸润于中华文化对“天下为公”“天下观”赋予的丰富意蕴。首先,“天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政治—地理概念。“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尚书·虞书》),政治意义上的“天下”,是统御九州万方的天子,神圣不可侵犯,地理意义上的“天下”便是天子直接统治的疆域,以及受中原文化深厚影响的周边民族,体现了华夏先民对自身和外部世界的早期探索与认知。其次,“天下观”彰显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矢志不渝的宏远追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正始》),古人倡导协和万邦、施政以民、仁人志士报国以最终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再次,“天下为公”展现出中华文化所独有的高度人本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六韬·文韬·文师》),“天下”在这里指实实在在的天下苍生、远离庙堂的田间百姓,中华文化始终如一的深厚人文情怀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天下”深刻丰富的内涵,为胸怀天下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根基、历史传承、现实灵魂。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充分吸收内化“天下为公”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和生成逻辑的基础上,继承并发扬了胸怀天下的政治智慧与理想抱负。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既是对“天下为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的坚守,又是在综观古今中外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就具有突出的创新性,因此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并非僵化搬用,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的精神不断丰富和扩展着胸怀天下的内涵与外延,使中国共产党在风云变幻的复杂局势中不惧挑战、勇于应战。其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内在隐含着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结合。两者的结合不是“拼盘”,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精髓的真理之光激活了“天下为公”“施政为民”“亲仁善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两者彼此契合、互相成就,构筑起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这一新的文明形态,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思想的遵循,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4]。再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离不开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在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融通中外、贯通古今,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凝聚力感召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做到坚持胸怀天下的内在动力源泉。
二、历史逻辑:坚持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以自强不息的奋斗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5]64回溯百年党史,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始终有着深刻体现,发挥着重要作用。尽管其内涵不尽相同,发挥作用的场域各有特点,但贯穿其中的主线始终如一,即体现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崇高品格和价值追求,内涵着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大势及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
(一)坚持胸怀天下,探求救亡图存、民族独立之路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便开始以世界眼光看中国,站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发展大趋势上思考中国革命问题,以胸怀天下之心在带领中国人民探索救亡图存、民族独立之时,也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就准确分析了中国革命目标,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成为党的二大确定的最低革命纲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注重联络国际,积极同世界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力量合作。1931 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在对外联络渠道有限且受阻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仍然克服困难积极学习国外(主要是苏联)政权组织和社会管理模式,独立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全国性的工农民主政权。抗日战争时期,为抗击日寇侵略,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向着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汉奸卖国贼展开神圣的民族战争”[6]532,同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世界价值和意义,它标志着世界上人口最多、规模最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功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极大鼓舞了全世界被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进行解放斗争的信心和勇气。
(二)坚持胸怀天下,探寻应对困局、建设中国之法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面对险象环生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共产党始终自觉从世界发展大格局出发,以胸怀天下之胸襟气度积极应对国际压力,正确处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努力探寻新中国发展建设的正确道路。
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加珍视和平的力量,面对美帝国主义战争威胁,党中央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捍卫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坚定意志与强大能力。二十世纪中叶面对美苏争霸复杂国际局势,中国共产党敏锐看到了其中孕育的和平因素,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愿意同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交朋友,为中国发展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不仅如此,为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阶级的解放,中国共产党人站在全人类解放高度,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同时积极开展对外援助,先后援助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几十个第三世界国家,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激发了中国独立自主发展建设的强大动力,为改变建国初一贫如洗、一穷二白的窘境,中国共产党始终洞悉天下大势,对外充分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对内坚定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和工业化建设,并提出以苏为鉴,从中国国情出发探寻建国强国之法,用近30年时间构建起基本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三)坚持胸怀天下,探索改革开放、和平发展之策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坚持胸怀天下的内涵与外延有了更加创造性的展现。中国共产党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准确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顺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做出改革开放重大历史决策,推动中国不断走向繁荣富强,也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视察时指出:“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7]128基于现实国情和国际对比差距,中国共产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决策,创新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道路。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经济落后的面貌,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中国共产党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三步走”发展战略、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举措,创造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成功走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良性互动,为促进人类社会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绩得益于中国共产党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准确把握。邓小平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的大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8]105我国积极调整发展战略,对内深化改革,对外扩大开放,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共产党以自身发展实际践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成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四)坚持胸怀天下,探究命运与共、人类进步之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中国共产党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以博大胸怀着眼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力量基础,也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开创了人类更加美好的前景与未来。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交错相织,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全人类发展的高度,打破西方“国强必霸”“赢者通吃”“冷战思维”历史惯性思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作出了新的更大贡献,展现了新时代大国风采和世界担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快速度的脱贫减贫任务,历史性地解决了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减贫道路,为全球减贫事业提供了重要经验和借鉴。
三、实践方案:坚持胸怀天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胸怀天下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本质和基本要求。中国共产党在统筹“两个大局”系统思维指导下,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世界之问、时代之问的最新回答,是新时代坚持胸怀天下最集中、最直接的表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人民前途所在。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只有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和睦相处、合作共赢,繁荣才能持久,安全才有保障。”[3]6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实现民族复兴、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提供的务实合作平台,而非中国地缘政治工具,更不是简单的过剩产能和意识形态输出。进入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稳步推进,在维护世界安全稳定、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永续发展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一)积极倡导和平共处,维护世界安全稳定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良好往来、发展友好合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世界安全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世界正处在动荡变革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不同于西方一些国家秉持冷战思维、热衷零和博弈、制造阵营对立,中国共产党汲取“以和为贵”“睦邻友好”“同舟共济”的传统智慧,提倡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走出了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一是妥善处理同美、俄、欧等多方的关系,积极开展对话交流,极大程度上避免了大国冲突,维护了全球战略稳定;二是秉持亲诚惠容、与邻为善理念,发展同亚太各国友好关系,有效巩固了国家安全与发展基础;三是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同非洲、拉美和阿拉伯地区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极大地维护了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
在全球化浪潮推动下,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与此同时,局部热战、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贫富差距拉大。面对地区乃至全球共同关切,中国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以统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为主线,以坚持携手合作化解危机为方法,以实现发展与安全并进为目标。在联合国维和行动中,中国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起,先后参加25 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派出官兵近5万人次,足迹遍布亚非拉国家和地区,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贡献,彰显了和平之师、正义之师、文明之师形象。
(二)广泛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全球共同繁荣
中国是世界的中国,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同样需要中国。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国家和地区之间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领域空前拓展,以往由西方主导的国家和地区间交流平台、发展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愿望与发展需要,特别是西方优先、赢者通吃、贸易保护等原则远远不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需求。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世界发展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同各方一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9]187“一带一路”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务实平台,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是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的发展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它从根本上摒弃了意识形态藩篱和社会制度成见,搭建了不同于西方的共商共建共享共赢多边合作平台,为全球共同繁荣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三)尊重文化多元共生,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应对全球共同挑战,推动人类社会持久进步,不仅需要经济科技的力量,更需要文化文明的力量。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关涉政治、经济、安全领域,还致力于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文明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1]不同民族、历史、国情孕育出不同文明,文明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持开放包容,就是要积极主动与不同文明沟通交流,自觉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同于西方“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中国共产党充分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始终坚持文明共存、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提出“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新文明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型国家,中华文明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动力源泉,更是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文明合作层面,中国始终坚持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同各国开展友好合作,顺应了全球化趋势,与筑墙设垒、单边制裁、极限施压等手段形成鲜明对比,为世界人类文明携手共进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文明交流层面,中国坚持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积极推进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人文交流。人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主体和载体,教育部数据显示,自改革开放到2021 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800 万左右,学成回国留学人员550 万左右①数据来源:转引自中国日报中文网,https://cn.chinadaily.com.cn/a/202303/18/ws641564e2a3102ada8b2342fd.html.。国家移民管理局通报,仅2023 年上半年,全国出入境人员达1.68 亿人次②数据来源:国家移民管理局网站,https://www.nia.gov.cn/n741435/n1194535/n1589487/index.html.,这些都是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力量。在文明发展层面,中国始终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敢于进行文明交锋、文明批判、文明创新,为推动世界文明朝着平衡、积极、向善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四)坚持生态绿色低碳,推动人类永续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是关乎人类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旨归。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5]51,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实现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努力形成绿色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初步探索出一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低碳之路。
面对当今世界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立足人类、紧跟时代、放眼世界,担负起大国责任,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从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到人工造林规模、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规模居世界第一的大国责任,再到出资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未来擘画,中国已实现了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这充分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对地球生态环境负责的崇高情怀和世界担当,将引领中国乃至世界勾勒出一幅人类永续发展的绿色图景。
四、世界价值:坚持胸怀天下,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不仅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深化自身理论与实践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与时代价值,更为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彰显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性价值意蕴。
(一)坚持胸怀天下,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新趋势
坚持胸怀天下顺应世界发展大势,是对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回答,必将引领人类发展之新潮流新方向。当前世界各国联系日益密切,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但与此同时,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发展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全球性问题加剧,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人类向何处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秉持胸怀天下之胸襟气度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以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共同应对各类全球性挑战。这不仅是中国走向世界的理论支点,更是代表着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趋势,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未来发展方向的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以胸怀天下之视野与气魄顺应世界发展大势,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坚持胸怀天下熔铸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脉络,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新趋势。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内在蕴含着胸怀天下的独特魅力,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了全新选择。第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显著特征,超越了西方狭隘的个人主义、资本主义逻辑,以“大一统”的大国政治为常态,始终站在全民族、全人类立场上分析研判中华民族的复兴发展。当代中国已然成为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显著坐标和中流砥柱,胸怀天下这一精神特质成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独特标识,以不同于西方文明的新样态、新价值引领人类文明发展新趋势。第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崇尚和平,主张协和万邦、和睦相处,而近现代西方文明“却推崇竞争、开发、永无平静、永不知足以及破坏”[10]8。中华民族历来爱好和平、崇尚正义,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都不会欺负、压迫、奴役其他国家和人民。正是这一心系天下苍生的胸襟气度决定了中国发展之路既不走殖民掠夺、战争对抗的老路,也不走国强必霸、零和博弈的歪路,而是走出了一条和平崛起、合作共赢的人间正路。我们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和路径选择。第三,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主张多元并存、兼收并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1]长期以来,西方文明在世界独占鳌头,它遵奉把人类划分为不同种群的区域性、团伙性文明观念和原则,为世界带来了“文明的悲剧”“文明的野蛮”。然而伴随全球化日益深入发展,世界发展越来越需要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平等对话,越来越需要文明的力量共同应对全球挑战。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胸怀天下,兼容并包,互学互鉴,在因势而动中又顺势而为,引领了人类文明发展新趋势,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二)坚持胸怀天下,开拓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6]64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在新时代的最集中体现和最生动表达,不仅具有中国向度的价值意蕴,更具有人类文明向度的深远价值与意义。中国式现代化为各国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开拓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是致力于自身发展与世界共同发展的担当之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致力于把中国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另一方面,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始终站在世界高度审视自身前途命运,致力于实现自身发展同时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为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既发展自己又成就他者的全新道路,特别是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全新选择。它不同于竞争对抗、赢者通吃的发展逻辑,始终坚持和平崛起、命运与共、天下大同,这为开辟出一种新文明形态提供了无限可能。实际上,中国式现代化也正是由于兼具自身发展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天下胸怀,成为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独特优势,因而其探索发展才具有了世界意义的可能性,才开展出新文明形态的历史前景。正如有学者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决定性地采取社会主义定向,使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现现代化的特定阶段上,开创出新文明类型的历史前景[11]。中国式现代化从其探索之日起就深刻打上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文明特质,正是胸怀天下的文明特质、致力于自身发展与世界共同发展的大国担当品质,为世界发展前景提供了新道路、新样态,是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新理解、新贡献、新突破。
中国式现代化是超越西方现代化、丰富世界现代化的开放之路。诚如上文所言,正是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特质,才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新文明形态的历史前景。然而,这里的“不同”并非“否定”或“对立”,而是“超越”与“丰富”。西方现代化遵奉资本逻辑、个人主义,有其固有弊端及局限性,而西方国家凭借先发优势和话语霸权,试图将西方现代化普遍化、唯一化、终结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12]427现代化不等同于西方化,历史上“言必称西方”的国家在追随和效仿西方现代化进程中逐步沦为他国附庸,深陷经济崩溃、政局动荡、矛盾激增、两极分化的窘境。中国式现代化秉承胸怀天下之胸襟气度,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迷思,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指出:“中国的崛起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新道路与灵感。”[13]但需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新道路与灵感”绝不是中国强制输出、强加于人。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分享发展经验,但不会干涉他国内政,不会输出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更不会强加于人。”[14]514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价值与意义,并不在于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路径方法,而在于提供给各国都应立足本国实际国情、独立自主探索适合本国发展道路和文明形态的方法论原则,它超越了西方现代化强权霸权本质,“重建了现代化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15],给予人类未来发展更多元更广阔的选择空间。
(三)坚持胸怀天下,彰显中国共产党世界担当
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具有明确的价值旨归,充分体现了党始终关注全人类前途命运、为人类谋进步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主旨讲话中指出:“政党作为推动人类进步的重要力量,要锚定正确的前进方向,担起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12]424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胸怀天下,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胸怀天下的价值追求和实践探索赋予中国共产党民族性与世界性双重身份属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政党责任与世界担当。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终极价值追求就是为人类求解放,“他们都不是作为当时已经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出现的。他们和启蒙学者一样,并不是想解放某一个阶级,而是想解放全人类”[16]778。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始终把“解放全人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终极价值旨归,诸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式现代化等都是中国共产党为人类求解放在新时代的最生动的诠释和最真切的表达,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使命型政党的宽广胸怀、坚定信念、雄心壮志和战略思维。始终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始终代表人类整体利益,始终为人类谋进步,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成功的宝贵历史经验,是不同于世界其他任何政党的鲜明特点和本质特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提供了一种对政党责任的全新解读和理念选择,为世界政党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价值。
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世界担当,成为推动世界政党文明发展的内生动力,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绘制了价值坐标。政党文明是世界政党的进化状态及其成果,是世界政治文明的有机构成、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识。政党文明的程度和趋向取决于政党建设与政党运作的质效和方向,政党担当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7]。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统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把政党治理与国家治理、全球治理有机统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这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积极、主动、自觉的世界担当形象,也体现了其破解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的世界担当能力,更是党探索全新政党文明、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贡献的世界担当实践。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谋进步的政党目标,突破意识形态分歧,推动不同政党文明交流互鉴,致力于整合多元价值,凝聚政党共识,探寻多元政党主体间的利益交汇点,深化世界政党合作共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人类文明的大视野、大格局、大逻辑,以胸怀天下之胸襟气度生动诠释了“大要有大的样子”,正是这一世界担当的鲜明特质塑造出整体、多元、包容、开放的新的政党文明样态与文明逻辑,激发出人类文明共生共存、共进共赢的蓬勃生命力,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绘制了新的政党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