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演进、形态创新及历史地位

2023-06-05唐任伍史晓雯

开放导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

唐任伍 史晓雯

[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历经“现代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嬗变。发轫于西方的“现代化”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将在中国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作为自己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化”又转变为更加具体的“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国防”的“四个现代化”。改革开放以后,“四个现代化”逐渐被“中国式现代化”所代替,并在党的二十大上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中国式现代化”成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中国具体实际、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其有效驾驭资本服务社会主义和人的发展,使中国实现了“时空压缩”条件下的“弯道超车”,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征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 现代化    四个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图分类号] D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623(2023)01-0007-08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共产党百年民生思想发展史(18ZDA012)。

[作者简介] 唐任伍,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生理论、管理思想史;史晓雯,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生思想、公共政策。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本质要求和目标定位进行了科学论述,并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分两个阶段的全局性、战略性安排,即第一阶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从“现代化”到“四个现代化”再到“中国式现代化”,历经历史的嬗变和演进,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这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融入中国具体实际、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产物,是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植根于中国大地结出的最新果实。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锐意进取、攻坚克难、敢于创新,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开辟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演进

(一)“现代化”作为全球性运动发轫于西方

“现代化”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一个新概念,而是很早就产生的一种过程。有人认为,早在十五六世纪的欧洲就已经出现了现代化运动。但现代意义上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则是指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启的“由农转工”的全面蜕变,其内涵表征为“农业时代转向工业时代、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农业经济转变为工业经济、农业文明转变为工业文明”,其核心是“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保持经济持续增长”。因此,“现代化”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舶来品”,很多学者称之为“欧美现代化”或“西方现代化”。西方学者也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现代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很多观点和见解①,后来又衍生出“新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

从历史的角度透视,“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历史进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她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②。很显然,“现代化”是一种传统世界向现代世界转变的过程,不管是西方还是东方国家,存在很多共性特点,即实现现代化,都要通过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发展转型,创造出远远超越传统社会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高度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是“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是在科学技术发展、人类文明进步推动下的不可抗拒的世界潮流。

“现代化”发轫于西方,西方发达国家具有成熟的、丰富的现代化发展经验,这些经验中蕴涵着可以为后发国家借鉴的一般规律,这是不争的事实。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没有经历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现代化进程远远晚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从西方现代化发展中吸取和借鉴共性的规律,全面融入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成为世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的探索

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只有“现代”而没有“现代化”这个词。中国使用“现代化”—词最早是在20世纪20年代。1922年4月,《东方杂志》发表的文章中提到,阿富汗启动“现代化”改革模仿日本明治维新。夏丏尊在译介英国人口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时,将“农业文明”向“商工文明”的转化称之为“中国的现代化”。之后《申报》《大公报》《东方杂志》等刊物使用“现代化”变得频繁起来,1933年《申报》还专门开辟了一个讨论“现代化”问题的专栏,共计发表了26篇文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直将“现代化”在中国的实现作为革命斗争的目标追求。但是早期零星提到的“现代化”与现在的“现代化”含义是不一样的。真正使用具有現代意蕴的“现代化”一词的是毛泽东和周恩来。1938年1月,周恩来在《怎样进行持久战》中,使用了“现代化的军事工业”“装备的现代化”“军队现代化”,并将其作为“当时军事斗争需要的一种渴望”。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提出了“革新军制离不开现代化”的设想。1946年2月,周恩来在与马歇尔会谈时,对美国在技术上帮助中国共产党军队的可能性表达出“使中国走上现代化和民主的道路”的强烈愿望。1949年2月,毛泽东在与苏联米高扬会谈时提出“要建设崭新的、现代化的、强大的国民经济”;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现代化”的概念;4月,周恩来在一次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太落后了,需要用极大的努力才能使国家现代化”。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现代化”认识,为新中国成立后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新中国成立后“四个现代化”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对传统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進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现代化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现代化在中国由理想追求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实践,也意味着中国的现代化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是基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制度基础和政治前提、本质上有很大不同的现代化。

毛泽东主席在1957年3月就大胆构想要“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1960年,他进一步将“现代化国防”这一概念纳入“现代化”系列,并反复强调“农业、工业、国防、科学文化”四个方面的现代化,认为只有在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文化上实现了现代化,中国才真正称得上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四个现代化”的提法基本定型。

对“四个现代化”的内涵和特征进行系统阐释的是周恩来。1954年9月,在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以“把我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作为政府工作报告主题,并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归结为“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事业”。1964年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并将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以及科学技术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强国的核心特征;1975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再次重申了“四个现代化”战略。从此,“四个现代化”成为标准提法。“现代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追求,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将新生的共和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性特征国家的坚强决心。

(四)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新时期党的文献中的高频词。邓小平在对美国、日本、新加坡这些现代化发达的国家进行考察后,针对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状况,指出中国的现代化只能依靠社会主义,不能依靠资本主义,因为中国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不但无法实现现代化,而且会造成“少数人富裕,大部分人仍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两极分化。因此,本着“对世界上五分之一人口负责”的实际情况,中国只能以社会主义道路来实现现代化。邓小平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1979年3月,他在与外国友人谈话中,提出中国“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①。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1979年3月21日—23日中央政治局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对“中国式的现代化”进一步作了诠释,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基于中国底子薄和人口多、耕地少的两个特点,要基于中国国情,从中国特点出发,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这就意味着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在学习与继承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几百年进程中所积累的有益的技术与经验,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的同时,绝不能让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丑恶、糟粕、颓废的东西渗透②。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接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正式将“中国式现代化”称之为“小康之家”。

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突破,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重视“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反复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构建作了充分的准备,仅2021年就有不少于十次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讲话。

2021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一个十几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且在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要保证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不能落下的艰巨任务,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必须坚持的方向作了系统阐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优势作了全面而深刻的归纳和总结,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对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五千年历史的传承和转化,中国欢迎对“中国式现代化”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③。此后,在不同的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对“中国式现代化”进行论述。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式现代化”做了翔实、系统的论述,为党的二十大全面、系统地建构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准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造就了许多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诸多难题,避免了西方现代化进程中显露出来的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等弊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上所有正在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路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人民走出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长期稳定”创造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并列为“奇迹”和“前无古人的创举”,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与西方“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完全不同的“现代化”,是“破解人类社会发展难题”“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途径”的“中国方案”①。党的二十大报告集大成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本质特征和理论内涵进行了系统论述和理论阐释,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是什么、如何搞等问题,标志着“中国式现代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

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

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现代化标准;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②。尽管现代化始于西方,但现代化道路绝非西方“专利”。鞋子是不是合脚,只有穿的人自己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选择一条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关键要看这条路是不是符合本国国情,是否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能否带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社会稳定,是不是得到人民支持和拥护,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贡献。“中国式现代化”不是横空出世、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延续、迭代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基于中国事实和经验的伟大创造,是一种新型的人类文明建构实践。

(一)“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中国化、时代化

“文明”作为一个历史性、时代性范畴,受到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③。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创造了不同的文明形态。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文明形态有“前文明形态”,这是生产力水平很低的情况下“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然后进入“内在分裂的文明形态”,实际上是指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早期,是建立在阶级社会分裂和对抗基础之上的文明形态,是一种“人的依赖关系”。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机器的大量使用,如马克思所说的到了18世纪“市民社会”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步展开,人的需求日益增多。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④但仅仅满足了物质需求还不够,还要有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需要生产出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来满足人在精神上的需要。在资本的驱使下,资本主义摆脱了“人的依赖关系”并转变为“物的依赖”,文明形态也从“人的依赖关系”转变到“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⑤。按照马克思的构想,只有摆脱了“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的未来社会,“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每个生产者个人最全面的发展”的情况下,才会形成“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文明形态”。

(二)“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拥有在5000多年历史演进中形成的灿烂文明,沉淀下来博大精深的灿烂文明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打下了坚实基础。“自强不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孕育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启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伟大探索;“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使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形成了人类文明新形态鲜明的实践品格;“天下大同”“兼济天下”“协和万邦”的世界观,与共产主义理想观交融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担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观念,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史观交融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赋予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深厚的人民情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生存哲学和戒奢以俭的生活态度,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较早关注了生态文明建设问题,逐步建立了完善的土地、能源、空气、水等保护发展制度,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引领时代才能走向世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形成具有中华民族风格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滋养作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将推进人类文明新形态发挥引领时代发展潮流的作用,从而在世界未来发展中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三)“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政治、物质、精神、社会和生态“五种文明”新形态的集合体

中国共产党拥有百年奋斗实践和70多年执政兴国经验,“中国式现代化”积极学习借鉴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全过程民主制度,消除了剥削和压迫,消除了绝对贫困,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对内人与自然和谐一体,对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摆脱了“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初步形成了“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文明形态”这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这种“新”主要表现在“政治文明新形态”“物质文明新形态”“精神文明新形态”“社会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新形态”相互协调、共促发展上。

民主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是政治文明的核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全过程人民民主”,这是一种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的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政治文明新形态。

物质文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中国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消灭了剥削和压迫,既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发挥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调控作用,形成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激发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在一个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中消除了绝对贫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进而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创造了世界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形成了一种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兼具、效率和公平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物质文明新形态。

精神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源泉,“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形成人类精神文明新形态。

社会文明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治教化、自治固本、智治支撑,建设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形成人类社会文明新形态。

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中国式现代化”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问题。“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全球气候和环境治理国际合作,形成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

由“政治文明新形态”“物质文明新形态”“精神文明新形态”“社会文明新形态”“生态文明新形态”相互协调、共促发展,共同构成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集中传承了中华五千年文明赓续的特殊规律,实现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中国化时代化,而且在多个维度上探寻着人类文明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后起国家文明复兴的普遍规律,以及不同文明在同一时空环境下交融互鉴的普遍格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一种崭新文明形态。

三、“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在拥有96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56个民族、14亿多超大规模人口的“场景”下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当今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国家不到30个、人口不到10亿,14亿多人口的中国实现现代化,将是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中国式现代化”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但绝不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就要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迎合西方潮流,与西方世界一模一样。“中国式现代化”保持“中国式”特色,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中国式”就越具有世界性意义和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性”,在于其扎根中国土壤,厚植中国文化,立足中国历史,深深地嵌入了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打上深深的“中国式”烙印;在于其有自成一体的价值体系,有与世界交流互鉴的底蕴和内涵,为人类现代化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中国式”理念、路径、经验和方案,有被别人尊重、欣赏的特色和差异。如果没有了“中国性”的特色和差异,完全模仿别人的东西,就根本不会受到尊重。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性”,在于“中国式现代化”有主体性地学习、吸收西方式现代化的长处和优点,来弥补“中国式现代化”的不足,使得“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更丰富。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世界性影响,拓展了现代化发展的路径,丰富了现代化发展的内涵,指引了现代化发展的方向,深化了不同现代化模式之间交流的规律认识,为世界现代化运动发展注入了新的动能,特别是为占世界绝大多数人口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后发国家开辟了现代化新境界,深刻影响了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场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各国行天下之大道,对话协商,交流互鉴,和睦相处,绿色低碳,合作共赢,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反对保护主义、“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单边制裁、极限施压等,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而且是推动人类整体进步的动力。

(二)“中国式现代化”驾驭资本服务社会主义和人的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既不同于按照资本逻辑运行的资本主义现代化,也不同于传统、僵化的片面否定资本作用的社会主义模式,而是遵循马克思主义资本观,以“驾驭资本”作为自身的基本特征,调动各种力量,既利用和引导资本,又防范和规制资本,使资本运行服从社会主义和人的发展,发挥资本的正面作用,规避或尽可能降低资本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资本具有强大的生产功能,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创造了极大的物质财富和自由时间,表现为一种无止境和无限制的欲望。资本支撑的“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打败了家庭制、奴隶制、农奴制等一切旧的生产方式,调动了自然界、社会交往、社會结合的一切力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直接为生产服务,创造了超过以往所有时代总和的物质财富,为自由王国的实现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作为迄今为止最有效的生产方式极大地缩短了人们的劳动时间,“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使古代家长制的封建社会没落下去,使市场经济的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同步发展起来”①,形成了“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现代性文明逻辑,物的依赖性及资本的支配原则带来了“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资本的正面作用不可否认,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之所以不可持续,就在于它完全摒弃市场经济和漠视资本的正面作用。“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利用和引导全球资本和民间资本,资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对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方位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起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关键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资本的本性是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为了利润,“资本”可以为所欲为、不顾一切,“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会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能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会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以上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去冒绞首的危险”①。以资本为最高原则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共同富裕与社会和谐等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原则,可以有效规制和驾驭资本,使之服务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是少数人富裕。“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区别不在于有没有资本和市场经济,而在于奉行什么原则,“以资本为本位”的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以人民为本位”的是“中国式现代化”。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清晰界定资本运行、资本逻辑作用的范围和界限,以资本“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效果界限”,以“经济发展领域”作为资本的“范围界限”,防止资本向政治、社会、精神等领域渗透与入侵,遏制资本逻辑的过度滥用和无序扩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根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是驾驭资本的强大力量。国家权力驾驭资本当然不是“无原则”“全能式”的微观干预和控制,而是在法治轨道和理性原则下的宏观引导和调节。“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充分发挥资本要素的增值功能和积极作用,又要通过国家权力驾驭资本,防止资本垄断;既要发挥国家权力驾驭资本,又要确保国家权力的人民性。简言之,要“资本”但又不能“资本主义”。

(三)“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时空压缩”条件下的“弯道超车”

人类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是单一的,现代化的模式也不是独一无二的,民族的特性差异以及民族国家的国情不同,导致起点不同,路径不一。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比中国开始得早,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也是最早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启动的,它们依托先发优势,成为人类现代化的“重镇”和“样本”,也由此形成现代化的“西方中心主义”路径规定和认知场域,并且长期垄断制度性现代化的话语权。但是,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资本导向和利益至上的非均衡发展模式,一方面对外通过对非西方的殖民掠夺和控制,贩卖黑奴、贩卖鸦片的历史黑暗面和罪恶感永远难以抹去;另一方面对内残酷剥削广大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制造“羊吃人”和“血汗工资”的种种惨剧,“滴血”的西方式现代化罄竹难书;那些盲目复制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最终遭遇的大多是无尽的磨难,带来的人间悲剧尽人皆知。从原始积累时期通过圈地运动剥削农民,到机器大工业时代剥削工人;从寻找新大陆、建立贸易据点,到大规模殖民、建立跨洋帝国,西方现代化展现出恃强凌弱、泯灭人性的掠夺本质。数百年间,欧洲人对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的殖民化,使亿万人遭到奴役、遭遇非命。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催生了阶级冲突和社会撕裂,也带来一系列無法克服的社会问题,使现代化带来的正外部效应大打折扣。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采用“并联式”发展模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代接着一代拼,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把中国近代以来“失去的两百年”找了回来,超越了西方“串联式”固有的单一线性、渐次发展路径,实现了“时空压缩”条件下的“弯道超车”,打破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玻璃天花板”,打破了现代化“西方范式”的路径依赖和固有弊端,打破了西方列强现代化“国强必霸”的悖论,摒弃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对外扩张、受资本掌控的分化模式,而是提倡开放、包容、共商、共建、共享的现代价值,践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互助友爱、合作共赢的理想追求和国际责任,形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化实践伟力,对内提倡诚信、仁爱、共同富裕,摆脱人民贫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人类现代化发展提供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本位”的现代化新模式、新选择,展现了人类文明均衡发展的光明前景和巨大动能,为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和深刻启示。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吸取历史经验,防止错误倾向(一九八七年四月三十日)[M]//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二日)[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 毛泽东.中尼边界要永远和平友好(一九六〇年三月十八日)[M]//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瞿秋白.苏维埃的文化革命[J].上海鲁迅研究,1985(1):1-5.

[7]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

[8]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1-12.

[9] 张闻天.中国革命社会经济的基础[M]//张闻天文集编辑组.张闻天文集:第1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10]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11] 周恩来军事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2] 周恩来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① 代表性的著作有:《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沃德和拉斯托,1964),《现代化政治学》(艾普特,1965),《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列维,1966),《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研究》(布莱克,1966),《现代化的抵制和变化》(埃森斯塔特,1966),《国际体系与社会现代化》(内特尔和罗伯逊,1968),《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1968)等。

②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商务印书馆,2004。

①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②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

③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http://www.qstheory.cn/dt/2021-07/15/c_1127658318.htm。

①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http://www.qstheory.cn/qshyjx/2021-11/12/c_1128058780.htm。

②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21-07/06/c_1127628756.htm。

③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12。

④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

⑤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① 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载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

Chinese-style to Modernization: Ideological Evolution, Morphological Innovation and Historical Status

Tang Renwu, Shi Xiaowe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Abstract: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as gone through the evolution from "modernization" to "four modernizations" and then to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fter the "modernization"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ok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China as its goal.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modernization" has been transformed into more specific "four modernizations" of "modern industry, modern agricultur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modern national defense".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were gradually replaced by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and a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was formed at the 20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has become the product of "integrat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into the concrete reality of China and into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which is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the Sinic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Marxist modernization theory and opens up a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belongs to both China and the world, and its effective control of capital to serve socialism and human development has enabled China to achieve "curve overtaki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ime and space compression", which ha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position in the great journey of building a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country.

Key words: Modernization; Four Modernizations; Chinese-style to Modernization; New Form of Human Civilization

(收稿日期:2022-12-19    責任编辑:罗建邦)

猜你喜欢

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形态的世界意义
深刻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大意义
“七一”重要讲话的重大理论创新及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马克思的“人的真正共同体”研究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