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尔·巴特勒

2023-06-05宋朝

财经 2023年10期
关键词:弗莱德大白鲨克朗

宋朝

摄影师,2023年4月5日去世,享年101岁

2023年4月5日,美国著名电影摄影师比尔·巴特勒(Bill Butler)去世,享年101岁。这位拍过《大白鲨》《飞越疯人院》《洛奇》三部续集和《鬼娃回魂》的大师,是上世纪70年代“新好莱坞电影运动”的重要成员。作为好莱坞顶尖的摄影指导,他之所以值得铭记,不光因为参与拍摄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拍的那些画面令人印象如此深刻,以至于已经变成我们潜意识的一部分。

一张进入好莱坞的入场券

1921年4月7日,巴特勒出生于科罗拉多州克里普尔溪一个农民家庭。他五岁时,父母带他搬到了乔治亚州亨利县,其后又搬到爱荷华州欢喜山,他在这里接受了完整的中学教育。在爱荷华卫斯理大学读了两年后,他转学至爱荷华大学。他所学的专业是电子学和高频无线电波。

其时正值二战,据巴特勒的三女儿帕姆·弗雷泽说,父亲之所以学这个专业,是为了将来做个战地报务员。“爸爸真的很爱科学,他是个了不起的科学家。阅读科学期刊这个爱好,他一直坚持到去世那天。电子学和高频无线电波在他人生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巴特勒只服了一天兵役,便因检查出疝气问题不得不退伍。

由于当时很多有电子学背景的男性在服兵役,大学毕业不久,巴特勒便在印第安纳州某无线电台谋得一份无线电工程师的工作。在此期间,他除了忙于本职工作,还经常去芝加哥出差,为电台录制大型乐团的演出。几年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要在芝加哥建立一个商业电视台,他便从无线电台离职,成了这家商业电视台创建团队的成员。

他参与了芝加哥WGN电视台的设计、建造和启动,并在那里做了十年摄影师。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直到40岁,他才正式投身于电影摄影师的行当。与此同时,他在WGN电视台认识了一位助其进入电影界的关键人物,这就是导演威廉·弗莱德金,两人很快从同事变成了朋友。纪录片《人民对保罗·克朗普》(1962)就是这段友谊的见证。

从电视台摄影师到纪录片摄影师,对于巴特勒来说是一次跃升。1967年,他正式转型成为电影摄影师,这一年他拍了菲利普·考夫曼导演的《大胆的弗兰克》,一部低成本奇幻喜剧片。多亏弗莱德金帮忙,拍完《大胆的弗兰克》,巴特勒被介绍给了年轻导演科波拉,成就他的第二部作品《雨族》(1969)。某种程度上,《雨族》是巴特勒进入好莱坞的入场券。从那以后,他合作的导演包括马丁·斯科塞斯、斯坦利·库布里克、乔治·卢卡斯……囊括几乎所有“新好莱坞电影运动”的重要人物。

1976年,有两部巴特勒掌镜的电影被奥斯卡提名为最佳影片,分别是斯皮尔伯格导演的《大白鲨》,以及米洛斯·福尔曼导演的《飞越疯人院》,后者最终拿到最佳影片奖。不仅如此,《飞越疯人院》还为他和另一位摄影师哈斯克尔·韦克斯勒争得最佳摄影提名。如果说《大白鲨》剧组的最大障碍是那条鲨鱼不配合,到了《飞越疯人院》剧组,则是所有人都不配合:主演杰克·尼科尔森在片场不理导演,靠摄影师传话,先靠哈斯克尔·韦克斯勒(拍到一半因为脾气不好被解雇),又靠巴特勒。

在商业片领域,巴特勒参与的三部史泰龙电影《洛奇》续集,都是卖座影片。片中的拳击重头戏拍得充满了激情,为了捕捉拳击赛的每一细节,有时场上会有八台摄影机同时运转。若干年后,巴特勒拍了《拳王之王》(1997),熟悉拳击技术让他更加游刃有余:他为饰演重量级拳王拉里·霍姆斯的演员设计了箱式摄影机,这台摄影机可以随时接受拳王暴击。

一部从未公映的电影

说到巴特勒和弗莱德金的合作,两人联手进入电影界的方式是拍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大部分在芝加哥拍摄。“他俩白天工作,晚上也不消停,为了拍几个镜头经常出去。”巴特勒的女儿回忆。《人民对保罗·克朗普》(1962)便是这段时期的产物。

片中男主角保罗·克朗普是个黑人,他因参与抢劫芝加哥的肉类加工厂被判刑。加上抢劫过程中有命案发生,他和四个黑人同伙被捕入狱——其中四人被保释,除了时年22岁的保罗·克朗普。在警方逼供下,他先是招供,后反悔,仍被判死刑。克朗普有幸在监狱里见到前来探望的弗莱德金,后者坚信这个黑人是无辜的。

为此,弗莱德金和巴特勒扛着轻型摄影机奔走在大街小巷,为死刑犯请愿。《人民对保罗·克朗普》从未正式公映,严格地说,它的观众只有一个,这就是当时的伊利诺伊州州长。州长看过这部纪录片后,克朗普的死刑被推翻,最终改判终身监禁。“记得那天我的反应是:‘天呢,电影竟有这种能量?小小的16毫米电影竟然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巴特勒后来说。

《人民对保罗·克朗普》是弗莱德金和巴特勒利用业余时间拍摄的,那时他俩都是WGN电视台的正式员工。虽然当时只是个小女孩,又过了那么多年,三女儿弗雷泽对本片的制作过程记忆犹新:这位叔叔和父亲在寓所做剪辑的场景,他们如何为了几个镜头的处理争执。“他俩……会为哪些镜头要保留,哪些要去掉争吵不休。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的友谊。”

这部纪录片有不少镜头取自伊利诺伊州库克县监狱。这要归功好口才的弗莱德金,他总能想办法去任何想去的地方拍摄。拍了几天后,巴特勒和弗莱德金竟然在里面交了不少朋友,有些犯人还会帮忙打灯。彼时库克县监狱关着一些死刑犯人,有时他们离开一周,某个熟悉的犯人已经不见了。

《大白鲨》主心骨

《大白鲨》是巴特勒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巴特勒說服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海上实景拍摄《大白鲨》。摄影师有足够的技术支持,其时潘那维申(Panavision)公司刚推出一款小号的轻型摄影机。“非常安静,可以用它收对话。史蒂文担心它会抖。我倒是不急。等哪天他要用我再说,到马沙文雅岛再给他展示也不迟。”巴特勒过后说。

稍早之前,在环球片场,巴特勒曾遇到年轻的斯皮尔伯格。“听说你在拍一部和鱼有关的电影。”巴特勒这样打招呼道。这年巴特勒53岁,他们已经合作过《邪灵》(1972),以及《野蛮人》(1973)。两人一拍即合。

1974年5月2日,斯皮尔伯格执导的冒险惊悚片《大白鲨》开拍,外景地选在马萨诸塞州的马沙文雅岛。用制片人大卫·布朗半戏谑的话说,马沙文雅岛是个中下层阶级经常光顾的度假区,“让鲨鱼在这里出现,正好可以摧毁当地旅游业”。当然还有另一层原因,这个岛四周有长达12英里的沙滩,站在岸边观察,海水从来不会退到35英尺(11米)之外——在近海拍摄机械鲨鱼的镜头时,不会拍到陆地。

开机那天,巴特勒如此向斯皮尔伯格展示他的新装备:在摇摇晃晃的船上,用膝盖抵住Panaflex摄影机,这样就不必带着400磅的稳定器上场。斯皮尔伯格对此相当赞赏。“《大白鲨》可能是有史以来最贵的手持摄影机拍摄的影片。”所以也难怪,2003年,当美国电影摄影师协会将终身成就奖授予巴特勒时,斯皮尔伯格在贺词中写道:“在《大白鲨》片场,你是每一场暴风雨来临前、来临时和来临后的平静。”

为了让观众体验到涉水的感觉,本片四分之一的镜头和海面齐平。在海上实拍给斯皮尔伯格和巴特勒出了很大的难题。“从技术的角度说,我真想不出还有其他电影像这部一样难。每个镜头都是在海上或海下拍的。我们没有用人工蓄水池,或是露天片场,或是搭个像大海的景。”导演后来回忆。

从一开始,巴特勒就想好这部电影的风格——追求一种安德鲁·怀斯(美国新写实主义画家)画作的风格,这和他头一年掌镜的《窃听大阴谋》(科波拉执导)风格可谓大相径庭。由于经常要在海上拍摄,为了防止水滴溅到镜头上,他特意给摄影机加装了Panavision防溅条,这种特殊装置本是为《雷恩的女儿》中几场暴风雨的戏份设计的。

至于水下拍摄,巴特勒借鉴了《生死狂澜》(1972)的拍摄技巧,制作了一个可以容纳摄影机的透明水箱。《大白鲨》后来被影评人盛赞,在悬疑片这个类型中,它是少数可以比肩希区柯克电影的作品之一。巴特勒的摄影技巧是成功的关键:水下世界既恐怖又陌生,此外还有环伺的鲨鱼,当野泳爱好者摆动的下肢入画时,紧张瞬间到达极致。和希区柯的电影相似,《大白鲨》制造紧张感不是靠画面本身,而是靠观众的想象。

摄影机长时间泡在水下,如何保存胶片也是个难题。在这里,巴特勒再次显示出他对斯皮尔伯格的重要性。这位摄影师将海水比作以盐为主要成分的显影液,“胶片放在一桶水里,被我们带上了飞机,准备拿到纽约去冲洗。没毁一尺胶片。”巴特勒说。

1975年6月20日,《大白鲨》在美国上映。这部火爆院线的电影不只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暑期档大片,实际上,就連暑期档这个概念也是由它开创。起码在《大白鲨》之前,大片很少敢冒险选择在夏季上映。

(作者为资深影评人;编辑:臧博)

猜你喜欢

弗莱德大白鲨克朗
真真假假大白鲨
持续创新的克朗斯
A Descriptive Study of Howard Goldblatt’s Translation of Red Sorghum With Reference to Translational Norms
第二章 大白鲨来袭
如何调控认知负荷“最优化”:发展综合认知能力
一身便装
石匠的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