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代武术大家程宗猷及《耕余剩技》(上)

2023-06-05程鸣洪晓东

少林与太极 2023年2期
关键词:少林徽州武术

程鸣 洪晓东

一、《耕余剩技》产生原因

(一)崇文与尚武现象并存的徽州

徽州在从文化地理上包括今皖南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绩溪县及江西的婺源县。徽州民间社会是一个习武风尚浓厚、“枪刀棍风大炽”的社会。淳熙罗愿所著《新安志》载,新安(后之徽州)“以财力保捍乡土为称”,“新安自程灵洗以节显梁陈间,唐及五代相继有人,迨圣宋则名臣辈出”,其中出现了不少以武功著称的历史人物。近代歙人许承尧在《歙事闲谭》中也有相似记载:“武劲之风,盛于梁陈隋间,如程忠壮、汪越国,皆以捍卫乡里显。”这些记述是徽州民间重武习武习俗的真实反映。

伴随着中原移民的涌入,儒家文化渐成主流,唐宋之际徽州风尚由“崇武”转向“尚文”。从遗存下来的徽州文书中可以观摩许多民间的“学拳关书”等拜师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徽州的习武之风。从明清徽州府县志中关于社会治理而产生的武术活动、武术教育的记载,以及徽州民俗活动中关于武术要求的记载,反映了徽州社会的尚武文化氛围和传承。唐朝时期隐居于城阳山的许宣平创立太极拳三十七势,又名长拳。南宋梁时的程灵洗,徽州府休宁人,传太极与其后人程秘,后改太极拳名为小九天。明永乐年间,徽州府回族吴氏祚永奉诏阖家迁往沧州,其十世吴钟创立八极拳。事实上,在明清时期,徽州程氏大族,父子兄弟辈中会武术者居多。徽州歙县人程胤兆在《少林棍法禅宗》跋中指出:吾族自晋,梁唐以来理学文章之外,间以武功显。晚清抄本《议约》中也指出:新安古昔称材武,民间练习。

程宗猷生活的明末清初时期,国家处于多事之秋,文武兼习成为一种时代风尚。颜元、李恕谷、何良臣、吴殳、陈元赞、唐顺之、黄百家、傅山、陆桴亭、王余佑等都是其中的引领风尚者。其次由于经商风气的日益炽盛及财富的大量积累,徽商客观上需要习武自卫、增强实力来保证商业上的顺利。因而,徽商在“贾而好儒”之外还“贾而尚武”和“贾而好娱”。

(二)文武兼修的家族背景

与新安汪氏并列的新安程氏,在古徽州属于簪缨望族,是古徽州最有影响的家族之一,历史悠久,支派众多,人才辈出。而休宁汉口程氏则是其中重要的一支,唐宋以来,人物繁盛,为号称“人文渊薮”的古徽州增添了许多重要人物。明代武术大家程宗猷就是休宁汉口程氏一颗非常耀眼的星星。

程宗猷(1561-?),一名轻,字冲斗,又字伯嘉、先之,号新都耕叟,明代南直隶徽州府休宁县汉口(今安徽省休宁县东临溪镇汉口村)人。他习武如痴,武功超群,名扬朝野,后远离庙堂,退处江湖,潜习研武,心手俱化,随心而应,诸般武艺皆有造诣,终成明末声名赫赫的一代武林巨子。晚年,隐居桑梓,教授弟子,专心撰述。其集武术大成之巨著《耕余剩技》,声蜚武坛,香泽后代,奠定了他在中国武术界的丰碑地位。

程宗猷家族祖上既有文官,也出武将。绍熙四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加龙图阁学士,终以端明殿学士致仕的程璐和口嚼人眼惊强敌、武功盖世的武状元程若川就是程宗猷家族的显祖。程宗猷出身于经商世家,天资聪颖。程宗猷祖父程廷全,字有功,是个颇有德望的地道商人,一辈子在皖北六安(今安徽六安市)经商,财富旺盛,平生善举颇多,声播遐迩。程宗猷的父亲程晨,是程廷全的長子,继承父业,经商有道,财富宏巨。程宗猷的叔父程暹,是太学生,走上了读书仕进之路。

据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1526-1590)撰写的《弁州山人续稿·处士程有功暨配吴孺人合葬志铭》载:程晨有四个儿子,分别叫宗丽、宗猷、宗周、宗信;程暹也有四个儿子,分别叫宗铎、宗镒、宗鉁、宗鈊。程廷全共有八个孙子,无怪乎到程宗猷时代,休宁汉口程氏一门人丁兴旺,仅追随程宗猷、程子颐等热衷于从军报国的就达80人之众。

程宗猷祖辈和父辈两代都经商有方,家境富足,所以,他的父母都盼望他长大从商,继承家业,积聚家财,但他内心深处却非常向往金戈铁马、热血豪情的沙场生活,而无意于商贾之道。

自幼深受习文练武风气的浸染与熏陶,程宗猷很早就跟随家族里的文人学文,武者习武,这为他以后能文能武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三)有志疆场,游历习武。

少年时,程宗猷便胸怀鸿鹄之志,喜欢舞枪弄棒,尤其崇拜汊口村人津津乐道的程氏先贤、武状元程若川,时常想有朝一日也能像武状元程若川那样驰骋疆场,以武报国,他觉得横刀立马、征战沙场、保家卫国才是自己的人生理想。

后来,程宗猷发现只是跟家族中的武者学武,无法满足自己对武术追求的渴望。心怀江湖,梦在远方。在家庭充足资金的支持下,他时常涉足他乡,拜师学艺。只要一听到有武艺高强者,不管路程有多遥远,不管过程有多么艰辛,他都必定想方设法前去从师,登门求教,学习武艺。史书记载他“为求真艺,凡闻名师,不远千里,挟资往而求之。”

程宗猷一生淡泊名利,唯以习武为趣,故能“以深沉之资,负绝世之学”。据《怀秋集》记载:程宗猷二十岁上下喜好耍拳弄棒,祖父交给他三千两白银,让他前去京都经商,不料他途经武林圣地河南嵩山少林寺时,看到僧人们个个武功高强,不禁心生羡慕,于是将这笔钱全部带到河南嵩山少林寺习武学艺。

入少林习武学艺的经历,程宗猷在《少林棍法阐宗一纪略》中讲得最为翔实,是最为可信的第一手资料。他这样写道:

“少林形胜,有文武二山夹峙,故棍法与禅宗并传不替,是以四方之士往往慕其风声。余自少年即有志疆场,凡闻名师,不惮远访。乃挟资游少林者前后阅十余载。始事洪纪师,混迹徒众,梗概粗闻,未律厥技。时洪转师年逾八十,耄矣,棍法神异,寺众推尊,嗣复师之。日得闻所未闻。宗想、宗岱二师又称同好,练习之力居多。后有广按师者,乃法门中高足,尽得转师之技而神之。耳提面命,开示神奇。后从出寺同游,积有年岁,变换之神机,操纵之妙运,由生诣熟,缘渐得顿。自分此道或居一得,至于弓马刀枪等艺,颇悉研求,然半生精力瘁矣。”

程宗猷的这段重要自述,讲述了自己人少林习武学艺的过程,并且条理清晰地叙述了其师承脉络关系。

程宗猷入少林学习少林武艺的入门老师是洪纪,接着,又求教于年已八旬的洪转。洪纪、洪转都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少林武僧中的翘楚人物。与程宗猷同时问学于洪转的还有僧人宗想、宗岱,宗想、宗岱同时又是程宗猷的师父。而最后“耳提面命,开示神奇”,并与程宗猷一同出寺游历的则是其恩师广按师父。从程宗猷自述的语气中可以体味到,广按师父是“法门中高足,尽得转师之技而神之”的出类拔萃的武僧,是真正使程宗猷得到少林棍法真谛的人。

程君锡(字继康,号真实居士)所写的《<少林棍法阐宗>后序》对程宗猷的恩师广按及程宗猷有一段非常重要的记述:

“棍艺擅少林,四方尸祝久矣。弟教术多门,师传阕密,以致武人乏输攻之巧,文人鲜墨守之能,令人深慨惜焉。余侄冲斗生负奇气,智勇性成,凡与闻人秘艺,遇靡不习,习靡不精。嗣入少林,遇异僧号按墨堂,艺出诸家口表,从游岳寺,未尽其奥,乃千里秣马,迎请至六安,敬事忱恳,无二所亲。僧高冲斗谊,亦授无余隐。后即归禅麻埠之广福寺,未几寂化。冲斗为心丧,偕同门弟子叔新明,为龛珑焉。于是冲斗得以尽其法而超悟之。素负雄力绝技者远相访谒无虚日,一交臂间辄索然如小巫而去,故声走海内,闻者亦避舍逊焉。”

从程宗猷的自述和程君锡上面这段记述可以看出,程宗猷的确是一位酷爱武艺而又具备了习武条件的人,是个难得的武学人才。

进士出身、曾任福建建宁府推官的陈世竣在《<少林棍法阐宗>序言》中写到了他心目中的程宗猷形象:

“新都程氏甲于邑里,其族数千人,多业儒,取甲第,朱轮华毂相望。自古而善贾,亦挟儒以行。有冲斗君者,族之奇士也。磊落魁伟,慷慨然诺,真大侠丈夫风,且孝友淳笃,恂恂儒也。儒不授,转而试武,其广额修臂,雄力劲节,望之凛然。……故于武事无不精,棍其最神者也。游梁楚间,还憩少室数年,得尽交其魁杰,而穷向之所秘,复不以绝技自私……”

陈世竣笔下“磊落魁伟,慷慨然诺,真大侠丈夫风,且孝友淳笃,恂恂儒也”这几句,写得非常生动传神,将程宗猷这位兼资文武而又富甲一方的“奇士”气质、状貌跃然纸上。

他的同宗弟程胤兆在《少林棍法阐宗跋》中说:“未弱冠受学于少室之少林寺,尽得其棍法,最称入神。”古代男子二十为弱冠,由此可推断程宗猷入少林学武时当20岁之前,十八九岁的样子。

程宗猷在《少林棍法阐宗一纪略》中说:“余叔祖武学生云水、侄君信、太学生涵初,昔曾同学少林者,尝以少林棍法只凭师僧口授心识,谓余尝创图诀,公诸同志,余谢不敏。”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与程宗猷先后同行的还有几位程氏宗亲,有叔叔,也有子侄辈。“叔祖武学生云水”,就是程宗猷的叔祖程廷甫,字云水,他是武学的生员;“侄君信”则是程宗猷的侄儿程儒家,字君信;“太学生涵初”,是程宗猷的侄儿程子颐,字涵初,他是太学生。由此可见,与程宗猷一起投奔少林寺学艺的是休宁汉口程氏一门三代四个人,而程宗猷则是其中学得最专注并且能有所“超悟”者。从某种意义上看,休宁汉口程氏称得上中国武术史上罕见的武艺家族。

程宗猷入河南嵩山少林寺拜师后,先后师从寺内武术高僧洪纪、洪转、宗想、宗岱和广按等习练少林棍法,历时十余年,对刀、枪、剑、弩等诸般兵器颇精,尤以棍术为最。复随恩师广按外出云游多年,学得少林武术的精髓。

最后,程宗猷遵守少林俗家弟子學武之规,以独力打散少林寺的木偶机械系统,顺利出师出寺,成为少林俗家弟子中的佼佼者。但他并没有满足于在少林寺习得的武艺,据程君锡《<少林棍法阐宗>后序》所言,程宗猷在少林随广按师父学艺而“未尽其奥”,千里秣马,将广按师父迎请到他在安徽六安州(直隶州,辖英山、霍山两县)的家中,像孝敬父母那样尽心供养,广按师父感其诚,便将自己平生所学都传给程宗猷。功夫不负有心人,资质不凡的程宗猷已经不是初学者了,又能潜心钻研,终于达到“超悟”境界,练就了非凡的本领。

此后,他行走江湖,以少林白眉棍法驰名武林。程宗猷研习少林武艺经历了一个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漫长过程,而不是浅尝辄止者所能做到的。当然,他雄于货财的徽商家族背景和“雄力劲节”“智勇性成”的个人资质,这都是他最终取得卓越成就的重要条件。

告别少林后,程宗猷跟随浙江著名武师、一代倭刀大师刘云峰习练刀法,得倭刀真传。听说河南刘光度和李克复两位枪师技法了得,又特地前往拜师学习枪法,融“八母枪”和“六合枪”的精华于一身。

程宗猷遍访武林,学习武艺,自己又善于揣摩阐发,融会贯通,推陈出新,刀、枪、棍、弩,样样精通,因而武功达到出神入化之境,享誉武林,卓然成为武林中刀枪棍弩诸般武艺高强的巨擘。其族人程伯诚这样描述程宗猷的武艺:“其击刺时,虽山崩潮激,未足喻其勇也;烈风迅雷,未足喻其捷也;积水层冰,未足喻其严且整也。”

程宗猷在少林寺习武出师下山后,由于花光了经商的本钱,害怕遭到祖父程廷全的责备.因此,相当长一段时间都不敢返回休宁老家。他的父亲程晨派人找到他,将他带回,并关在休宁汊口家中,不让他外出四处交游。

后来,有一次,程宗猷父亲程晨出门经商,捎带上程宗猷作为助手。而其间经历的生死之险,让他父亲程晨对程宗猷刮目相看。当时,程宗猷父亲挟带巨资前往北京,途中遭遇结伙抢劫的响马贼,他父亲吓得瑟瑟发抖,屁滚尿流,只能钻进草丛躲避,默默祈求上天和祖宗保佑。不过,随行的程宗猷却奋不顾身,独自一人冲上前去,单打独斗,一瞬间,竟然将数十名响马贼打得东倒西歪,七零八落。对此,响马贼惊呼程宗猷为“神人”,于是邀请程晨、程宗猷父子两人上山,说是待宴请餐叙后,即将行囊归还。武功高强的程宗猷自然毫不胆怯,毫不在乎,于是父子俩随同响马贼上山。这些响马贼并不甘心,仍想伺机对他们下手。大概是酒过三巡,门外忽然喧哗声起,身手敏捷的程宗猷迅急跃起,其状如飞鸟掠过檐间一样,一霎时便消失了身影。在座的诸位响马贼面面相觑,大惊失色。过了一会儿,程宗猷若无其事又回到了座位上。经此一试身手,响马贼只得乖乖地交出行囊,送还他们父子。此次,不仅是响马贼对程宗猷口服心服,连程宗猷父亲也是大吃一惊,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自己的儿子竟有这等了得的好武功。之后,大概是出于商人的谨小慎微,程宗猷父亲从此对程宗猷严加看管,生怕他误入匪类,不让他外出交游。

上面这个故事,清初休宁赵吉士的《寄园寄所寄》卷十《驱睡寄·勇侠》原文是这样说的:“休宁程宗猷,弱冠好枪棍,祖付三千金命贾,宗猷携往河南少林寺学武艺,罄其橐。少林例,学成者,能打散众木偶,方许出寺,否则必欲去者,乃由狗窦出耳。宗猷学既久,独能打散木偶,既出,惧祖责,不敢归。父遣人访得之,闭诸室,不令他游。后父挟重资,偕之往北京,道遇响马贼,父惧甚,匿草间。宗斗独敌数十人,皆就易。响马惊拜日:‘神人也!邀其父子至山,宴而后归其橐。宗猷从之,方半酣,偶闻门外喧哗,急跃起如飞鸟,掠房檐间,忽不见。群盗惊甚。少顷自门外从容来日:‘吾乍闻喧,将试吾拳勇,乃下人噪杂,不足辱一挥也。盗皆色然恐,急还其行装,送其父子归。其父亦讶甚,昔亦不知其技勇若此也。后恐其将入匪类,不令出游……”需要说明的是,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卷十《驱睡寄·勇侠》中不知什么原因,将程宗猷(字冲斗)误写成了“程宗斗”。

(四)保家卫国,绘图著论

程宗猷习武是为了“壮干城,靖疆圉”。在他62岁的天启二年(1622),天津发生战事,朝廷军队一时难以应付。当时,天津巡抚李邦华无奈之下给程宗猷写了封信,并托人带了重金前去聘请,盼程宗猷能来天津帮助解危。程宗猷与这位李邦华巡抚神交已久,但两人从未见过面。接到李邦华的信及重金,程宗猷慷慨说道:“我听说天津巡抚李公是位人中豪杰,如今看来不错!壮干城、靖疆圉是我们习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程宗猷当即接受聘请,担任津兵军事教习,亲率程子颐等80余位程氏宗亲勇赴津门。到津门后,他根据军士们的各自特长,先后创造出弩兼刀、弩兼枪、弩兼刀枪等多种练兵方法,使军队的战斗力有了明显提高,帮助天津解除了危机。此事在唐豪先生的《中国武艺图籍考》“耕余剩技”条目下有记载。

程宗猷一生长期在江湖上奔波,因江湖险恶,他又独出机杼、别出心裁将古弩改制成更便捷的形式,腰肘均可携藏,非常实用。晚年,因志向无法实现,被迫返乡,教授乡里子弟,组织子弟兵保卫家乡,一时休宁一带盗贼潜迹,太平安宁,百姓安居乐业。县令侯安国赞道:“宗猷所携子弟兵,虽不及数十人,然可当数千之用。”

当时的大明王朝,军事力量不断削弱,鞑靼族开始从东北入侵,越战越猛,致使大明军队不断失利,边防形势日益不稳,面对国家危势,程宗猷忧国忧民,在程廷甫和程子颐的催促之下,为提高明军的战斗力,以扬军威,他将平生所学的少林棍法等诸般武艺,绘图著论,整理成册,终于在明天启元年(1621),完成了《耕余剩技》这部武林学术巨构。这一年,程冲斗60岁,已是花甲之年。

武术是一种强身健体、防身御敌的技艺。中国武术最早传到周边各国,柔道、空手道、合气道、跆拳道、暹罗拳、棍术等技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武术的影响。中华文明因其数千年的历史自立于世界之林,中華武术也以其独有的发展特点而成为世界武术的一部分。我国很早就有相关文字的记载。《汉书·艺文志》设“兵技巧”类,包含13家199篇,以其能够“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历代选兵都注重选荐技勇之士,唐朝还专门设立武举制,用以选拔武将。武术技艺在明代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同风格的流派。武术家在口传身授之外,也重视著书立说,除了程宗猷的《耕余剩技》外,还有戚继光的《纪效新书》、唐顺之的《武编》、俞大猷的《正气堂集》、郑若曾的《江南经略》、茅元仪的《武备志》、吴朵的《手臂录》,等等。这些著作都不同程度地记载了拳术、器械的流派、沿革、招式要点和攻防技巧,其中所附的歌诀和动作图解,为世人研习武术提供了重要依据。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侠客行》中对侠客的描述。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历史悠久的侠客文化。人们对于那些武艺高强、行侠仗义的侠客,既好奇又憧憬,并因此而产生了无数联想。其中最为重要的联想之一,就是“武功秘籍”。

(作者简介/程鸣,中学高级教师。洪晓东,硕士研究生,中学二级教师。作者单位:安徽歙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少林徽州武术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徽州春雪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徽州绿荫
少林小罗汉拳(十)
少林小罗汉拳茵(四)
A transition method based on Bezier curve for trajectory planning in cartesian space①
武术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