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雅轩晚年拳学思想析解(上)

2023-06-05汤庆章

少林与太极 2023年2期
关键词:功夫太极拳

【引要】

李雅轩定居成都后,坚持杨式太极拳“致柔”的方向,明确提出了“大松大软”的练拳主张,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太极拳“大松大软、稳静安舒、轻虚无为、简单平常”的本质灵魂。这是李雅轩人生的重大成就,也是对杨式太极拳发展的重大贡献。李雅轩晚年的拳学思想,对太极拳方向和方法的认识,对太极拳本质的研究,对太极拳功夫的体验和检验,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在李雅轩数十万字的杂记随笔中,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太极拳的神妙,没有与佛、释宗教的灵魂境界或法术神通联系起来,其文字概念也没有深奥的玄学理论,

作者近照大都明白晓畅。尽管也有些意象性的描写,但这种感性与理性集合体的语言风格,词藻精确而文字简洁,感悟清晰而联想丰富,不同的人可以从中启发出不同的理解。

李雅轩晚年的拳学思想内容丰富,见解独特,但发现重复很多,甚至语句都相同,其实这正是精华之处,切莫视之为罗嗦。假如你自以为是,以为仅仅从这些浅显的文字中就理解了太极拳,他还需要反反复复罗罗嗦嗦么?

从中也不难看出,太极拳并不复杂,它的诀窍不过就是他反反复复体会、反反复复叮嘱的“大松大软、稳静安舒、轻虚无为”。这几句极其简单的话语,是李雅轩几十年来的心血结晶,且莫等闲视之。重复、反复读他写的东西,不仅不会感到多余、重复,而且反复咀嚼,越来越到有味,照此实践,愈练愈觉得拳味浓厚。

李雅轩为什么要反反复复叨念呢?说明他的这个体会是正确的重要的,但又是很難落实的,也是学生难以明白的。这种只有转变观念才能理解的简单,他也在不断警诫自己要“切记切记”“要紧要紧”。可见要坚信和坚持太极拳的纯正风格,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练功水平和文化修养。

“觉今是而昨非”是学习太极拳的特质之一。太极拳不是循环的重复训练,而是永无止境的不断深入。西哲要求“站在巨人肩上”,古贤也有“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感慨。作为“非有夙慧不能悟也”的太极拳,苦练的经验积累和墨守传统的路径,都是可以改善的学习方法。因此,我认为直追先贤晚年悟道的最高境界,使之成为后学者的方向和方法,可能事半而功倍。换句话说,牛顿的科学成就,是“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站在谁的肩上?获得太极拳功夫的心得体会众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孰是孰非,很难辩明。我认为,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一代宗师李雅轩晚年的体会心得,可能最接近太极拳的真谛。因此,我对李雅轩晚年的拳学思想的功夫进境进行了梳理、比较分析和解说。

李雅轩先生没有系统的太极拳著作问世,他数十年间的练拳感悟,陈龙骧、李敏弟、陈骊珠合编的《李雅轩珍贵遗著一太极拳学论》(台湾版)是目前最全面的文字记录。六十年来,李雅轩随时将自己的心证体悟和教拳语句记录下来,集腋成裘,蔚为大观,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拳学遗产。他的拳学思想,很多是间有所思、偶有所得,随手记录,虽无时间顺序,也没分门别类。尽管如此,但从字里行间中,我们仍不难看出,坚持杨氏太极拳的正宗传统和纯正风格,始终是他的一贯主张和追求方向。

李雅轩数十万字的只言片语和思想片段,如散金碎玉般无比珍贵。但“这些资料比较杂乱,很多是他偶有所思,偶有所得随手记之,不成系统。所用纸张也是随手拈来,五花八门。有记在报纸上的,有记在女儿李敏弟废弃的作业本背面的,字迹潦草,难以辨认。”(陈龙骧)特别是有些感悟没有准确的时间标识,很难显现李雅轩最终的拳学思想。于是,我只摘取该书中李雅轩人生的最后五年,即20世纪七十年代后的拳学思想进行学习、研究和比较,从中感悟出雅翁不断深入,又一以贯之,最后直探

本源的拳学思想。李雅轩晚年的拳学思想,对太极拳方向和方法的认识,对太极拳本质的研究,对太极拳功夫的体验和检验,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

(一)

李椿年,字雅轩,河北人,生于1894年农历六月14日,1976年4月逝世于成都,享年83岁。李雅轩1914年(20岁)拜杨式第三代传人杨澄甫为师,追随十余年,深得杨澄甫真传。李雅轩专心致志地“一生练杨家太极拳,不练他家拳(1971-6-11)”,甚至于其他拳看都不看,想都不想。因此,其拳架纯正严谨,姿势舒展大方,气势雄浑磅礴,推手轻灵虚妙。雅翁勤学苦练,善于思悟,识大体,抓纲领,毕生精力对太极拳深研细究,武术功夫已抵达炉火纯青的境界。尽管如此,雅翁仍然不懈地追求纯正的太极拳,晚年还多次自责要努力用功:

“若天天睡懒觉,弄得身体虚胖,还算什么人!自今日起,每天下午睡觉起来,要练刀枪剑各一趟,以免体力衰弱。要紧要紧。(1970-7-24)”

“自六十五年二月二十日起,天天要好好练功。一、拳半趟,二、枪三十抖,三、剑一趟,四、刀一趟。(1965-3-20)”

“我今年北方的说法已经八十岁了,感觉我的功夫仍有作不到家处,我虽八十仍想进步,从今日起,再重新下一番功夫,决不气馁。人家称我是一个太极拳专家,如我只是这点一知半解的本事,那不是有名无实吗?所以说以后的功夫要细加研究才行。(1973-2-27)”

“我虽八十一岁,从今日起,我要发奋用功,对太极拳要往深细处去钻研,要往神妙处去追求,要练到只要粘上手,就叫对方无处叛脱。凭我的技术奥妙,不怕他是山中野兽的野性汉子,几下子管叫他五脏熟烂,张口结舌摧毁在面前。若无这种神妙功夫,那是空有名,是可耻的。如就这样庸庸碌碌地练皆不行,要真正的松开软开,两臂松松的,两拳重重的、沉沉的,打出劲去冷冷的、脆脆的、狠狠的,入里透内。如这样神妙奇特,出类拔萃的功夫,才算太极拳专家也。(1974-11-6)”

雅轩以身作则,不仅对学生严格,对自己也是同样的要求:

“每天不要东想西想,纸上谈兵。主要是多打、多练、多推手以长功夫,以长经验,其余一切空的。拳不离手,歌不离口,有功力,有经验,才是真的。虚名誉,虚名声,是可耻的。当一位名副其实的武术家,不当徒有虚名、可耻的武术家。(1972-10-27悟)”

“功夫要多练,又要多想才行,如只想不练不行。拳要天天练,每练要多练一个时间,日子久了,自然会有好的境界发现。如怕努力不练,或练不多久,如此体验不出境界来。切记切记。(1972-11-25悟)”

“功夫要天天练,推手打手要天天研究。天天思想以求进步,如停留在这个初步阶段,就要落后。天天靠准了早晚打拳,细细研究,总要苦下功夫,不然则一切全不能实用。(1974-9-12)”

我大致翻阅了李雅轩七十年代前的感悟,字里行间,老当益壮的英雄豪气跃然纸上。作为以武立身的职业武术大家,他在打斗技术上已经走到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峰。“太极拳以推手功夫为第一,推手功夫退了,其他一切功夫会谈不到”。他是这样认为,也是这样实践的。由此可以理解,他的所感、所悟、所论、所述,大都强调武术技击的功夫,要求推手比斗时心性上的勇猛豪横、心狠手辣、冷脆迅疾、无坚不摧;方法上的神鬼不知、陡然而至、亡魂丧胆、惊心动魄;功效上的人里透内、筋断骨折、傻眉瞪眼、五脏熟烂。为了达到这个效果,他早年的体会与外功拳的要求基本相同:

“动手要快,要快,要对方防不胜防。要有胆量下手,不能专讲那些规矩。所以俗语云:一胆二艺三下手,缺此何必费功夫!功夫是要有,但仍要配备心胆强壮,否则天大的功夫赢不了人。(时间不详,P334)”

后来,在推手比手的较量中,他的功夫追求的境界远远超过了外功拳的武术效果:

“其节短,其势险,势如扩弩,节若发机。人不能防不能走,此謂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也。等你觉察,早已打上,此所谓摧枯拉朽然。劲去要使其惊心动魄、亡魂丧胆,震动其五脏六腑,使其有顷刻丧命之可能。入里透内,莫此为甚。盖轻如百无所有,重如山狱立崩。迅雷不及掩耳,其急如电,如炸弹之爆发然,令人不可防,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如摧枯拉朽,这才是太极拳。记着吧,岂能摸摸索索的糊鬼,等于儿戏也。(1971-10 -19)”

但到晚年,刚猛豪强的李雅轩一改初心,转向了轻虚无为,让对方捕空捉影、英雄无用武之地、不战而屈人之兵了:

“未从接触,先持以虚无所有气化一切的神态。在攻守方面,无论对方如何来攻,我总以虚无气化灵感的身势将其化掉于无形之中,使其处处捕风捉影,无用武之地。在进攻方面,要使对方不知如何防守,使其动也不行,不动也不行。使小劲不行,使大劲也不行。软也不行,硬也不行,总之是无论如何也不行。若无这种本领,是功夫还欠练。这种劲来之不知,去之不觉,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这是太极拳法。这种劲冷打去能入里透内,能将对方摧毁,能将人打垮,将人五脏六腑烂熟,能使人惊心动魄,闻风丧胆。(1971-5 -1),,

这个变化,正是李雅轩不仅特技入神,而且抵达由技合道的境界了。为合太极拳道,他不断反省自己,因而在生命的最后半年半,充分肯定了杨式太极拳致柔的特点,指出“松软”对练功盘架、推手打斗的绝对意义:

“我这一向练功夫又忽略了我以前想的松软,一松百松的要领了,所以两年来不进步也。推手之要领是要有精细的听劲,如果听劲不细致,不知对方之来力,那就绝对发不出人去。听劲细微全靠一松百松,如稍有力在身上就绝对听不出对方之劲来,此所以练功夫时一松百松。养出这种松来,在推手时才能听对方之劲,去手时,对方不知不觉,化对方之手也使对方不知不觉,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之中全在松软耳。发冷快绝伦之劲,发入里透内之劲皆须一松百松。如对方用大力来攻,硬手来攻,其来必慢。我以松软冷快之手法将其打出,必百发百中也。(1975-11-27夜)”

(二)

李雅轩曾经对自己的发展变化做过细致的回顾梳理:

“如我卅年前在杭州之练法,舒展大方,气势雄伟。

如我在四川住居西马棚时练法,出手挂拳意,如行云流水,松软已极,灵机无比。我住居太平街时之练法,松软已极,冷弹无比,发劲时令人惊心动魄,打人于不知不觉中。

我住羊市街时的练法,一身松软沉重,两臂松软得抬不起来的样子,而又有两腿软弹无比的练法。

如我现在的练法,形如半睡之象,舒适无比,自然已极。慢慢地动荡,慢慢地韵味。有时如摸鱼,有时如神拳,如周公之梦鹤,人鹤不分的练法。

这五个阶段要时常想想。”

李雅轩定居成都后,坚持杨式太极拳“专气致柔”的方向,经过五个阶段的实践体悟,最后明确提出了“大松大软”的练拳主张,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太极拳“大松大软,稳静安舒、轻虚无为”的本质灵魂。这是李雅轩人生的重大成就,也是对杨式太极拳发展的重大贡献。

“大松大软”是李雅轩提出并坚持实践的拳学思想。“大”,与《老子》中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大字同义,即极致、彻底的意思。“软”在四川话中松软二字往往联用,基本上与“柔韧”同义。

松软是生机的一种表现。比如草木活着的时候就是柔软的,死了就坚硬了。人活着身躯就要柔软,死了就僵硬了。因此,李雅轩反复强调一身都要放松软,体现了他大松大软的彻底性:

“胸腰软,腿胯软,肩肘软,两臂软,两腿软,手软腕软,总之是一身都要放松软。软是太极拳的法宝,无软不是太极拳。无论是推手比武,一切打斗,非软不足以化对方之劲,非软不能发入里透内之劲,非软不利于人之进攻,以后练功时要注意练松软。非松不能软,非软不能灵,非灵不能听对方之来劲,非软不能千变万化,非变化不能打人于不知不觉中,以后时时要注意这个松软。要使对方如触电样跳出去,是非软着发劲不行。(1971-4-2悟)”

李雅轩的自身体悟,以及对学生的教导,类似上述内容有数百近千条,归纳起来不过仅仅是“大松大软”这一句话,无论盘练拳架或推手较技,都必须大松大软:

“太极拳是松软轻灵之功夫,在练时别忘了把身势放松放软放轻灵。”

“发劲第一是要松软,第二是松软,第三还是要松软。盖不松则不能软,发劲则无效也。(1974-7-15)”

对人所共知松软的理解,恰如惟信禅师“见山见水”的三重境界。若没有切身感受,真是可以说“三辈子都弄不明白。(杨澄甫语)”李雅轩特别提醒:

“太极拳讲柔软,此人所共知也。但所谓柔者,是说周身一致之柔软,而不是局部的柔软。如练他家拳扳个朝天蹬,以为这就是软了,我却以为这是局部大腿上的韧带软,其别处并不软,这不是练太极拳的需要。因为这种局部的软,发不出周身的弹劲来,也就是打不出松沉软弹之劲来。”

可见,松软的要求虽然极其平常,但尤其高难。太极拳是没有难度的高难运动,原因即此。特别是太极拳的思维方式不是朝着“更快、更高、更强”做加法的方向,而是反其道而行之,朝着更慢、更弱、更静“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的做减法。这种违反经验和习惯的不同思维方式,以及太极拳极其简单的技术要求,却对自己的身体内外各部都有极其精微的标准,不容丝毫差错。经典拳论所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李雅轩对松软的感悟和要求反反复复,不断地要求松软松软,我们一定要理解他的苦口婆心:

“按太极拳的道理本来是很简单,只要是把身势放松下去,头脑稳静下来,调匀了深长的呼吸,身桩坐得稳稳静静的,本着老论一手一势的去用功,经过老师的指点,日子久了就成了。但是近来有些人练拳胡思乱想,参上些其他的道理,又添上些外功的劲道,弄得心里思想乱了,神气不能集中,就进步慢了。”

其实放松是所有活动和运动的普遍要求,只是太极拳放松的要求与实现路径不同。“松软”并不神秘,只要在日常生活状态中和一些手工体力劳作中去领悟、去比较,就懂得哪种类型的松才是真正的松了。

一般把松软理解为不用力或无力,我认为这是对“松”误读的概念之一。须知,松软只是太极拳的前提条件,并非充分条件和本质特点。比如,在用心致柔的要求上,太极拳远不及瑜伽严格苛刻,在肢体筋骨的柔韧上,也不及舞蹈杂技柔术。因此,松软只是太极拳修炼的手段和方法,决不能成为追求的目的。要知道,松除了“不感觉”用力以外,主要还是指人体结构的关系连接点的稳定,即体位在变动中,始终要求关节间隙要调整到丝丝入扣的灵动状态;要求筋骨顺遂肌腱均匀心态平和。这种松不是散漫无收,柔弱无力,萎靡不振,而是极致灵敏的状态。所以,“太极拳之妙处,是要灵,遇力必走,灵感至极。(1970-4-13)”可见,太极拳的技术目的是“灵敏”,从而实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境界。“人不知我”则出其不意,“我独知人”则攻其无备,“知己知彼”则百战百胜,太极拳称之为神拳即“阴阳莫测谓之神”。

而如何实现灵敏,仅仅放松是无法抵达的,如前所述,瑜珈、柔术以及睡觉等最为放松,为什么却不出功夫呢?太极拳必然有另外的诀窍奥妙和体察感悟。我以为,李雅轩晚年的独特心得不仅仅是“大松大软”,他对太极拳奥秘的重大发现,是对“稳静”的觉察:

“真的太极拳练法,在静虚这方面来说,是如静坐功夫相同的,要静到深处,稳到深处,使之静极虚笃之后,然后缓缓而动的。若是满脑子的事务缠绕,格除不掉,静不下来,虽练功夫也不进步也。所以说练太极拳一定要在稳静上下功夫才行。以上是真太极拳的练法,独我教的人才有这种味道。其他省份的太极拳则不然也。(1971-6-21悟)”

注意,李雅軒特别指出“独我教的人才有这种味道”,继“大松大软”之后独有的“稳静”概念,就是雅翁太极拳技术上的创新,是太极拳理论上的新发现。

(作者简介/汤庆章,重庆杨式太极拳文化爱好者与探研者,有专著《返道而行——李雅轩传杨式太极拳奥义详解》公开出版。)

猜你喜欢

功夫太极拳
太极拳:入静和放松的养生效果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功夫猪
光影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