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赏漆线之美,传非遗之神

2023-06-05连爱芳

教育·校长参考 2023年3期
关键词:本课厦门教学

连爱芳

厦门漆线雕植根于闽南特有的文化土壤,既是闽南民间美术的典型代表,也是闽南文化遗存的见证,它集中反映了闽南千百年来的民间信仰文化和审美需求。据历史考证,厦门漆线雕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在历史的变迁、蜕变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现技艺和审美特性,并成为厦门市的一张金色名片。2018年厦门市海沧中学与厦门惟艺漆线雕艺术有限公司达成校企合作,引入厦门漆线雕工艺,让优秀传统文化进入校园传承。基于此,笔者从学校“幸福携行”的办学理念出发,立足校园文化特色,在学校提出的“美福课程”体系下,开发具有闽南本土特色及校园文化形态的厦门漆线雕校本课程,以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发展,增强学生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提高文化自信心。本课为笔者开发的初中漆线雕校本课程《第一课 厦门漆线雕欣赏》教学内容,主要围绕“传承”这一主题概念运用PBL教学法展开教学实践。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项目化学习思想源于杜威的“做中学”的经验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学习。这种教学法在各种问题的设计中,尽量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类推等方法逐渐得到问题的最终答案。“PBL教学法”注重学生的独立思维、思考能力,着眼于解决问题、学会学习的能力培养,可以说“围绕问题来组织学习过程,问题是学习过程的起点”。

厦门漆线雕欣赏教学需要突破的是民间非遗传承的本质问题——什么是厦门漆线雕传承的内核?这也是整个初中漆线雕校本课程教学的核心。这要求学生形成对这一问题的深度理解,并形成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能够持续性探究此类问题,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正是以此为引,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核心概念“传承”统整教学,以提出问题(厦门漆线雕为什么能成为金砖国礼?)—建立联系(地域文化、时代发展、审美观念对厦门漆线雕的产生与发展的影响)—个性化表达(运用所学知识介绍、表现、推广厦门漆线雕)为程序设计项目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形成“方法建构—知识内化—能力形成—迁移运用”的思维程序,获得持续性深入探究的能力,提升学习素养,在活动中共赏漆线之美,传承非遗之神。

课前寻访,知前世今生

尹少淳教授曾指出:“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就是要在现实情境中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任务,以自主、合作、研究等方式去获取知识技能,将知识技能加以运用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漆线雕虽是厦门本土家喻户晓的优秀传统美术工艺,但是普通的學生群体对漆线雕却不甚了解。甚至有一些学生对厦门漆线雕是未闻其名,更未见其面,这为本课教学的开展增加了难度。课前,教师就“厦门金砖会议”国礼择选事件组织学生围绕“如果你是金砖国礼选购员,你会从哪些方面评估厦门漆线雕”为议题展开讨论;分小组设计课前调查访问单,并在课前进行实地寻访、调查完善访问单内容。实地寻访不仅可以让学生真实地了解漆线雕的历史文化与发展现状,还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的方向与空间,并为课堂教学实践的展开搭建了真实的学习基础。

情境创设,赏漆线之美

PBL教学强调真实的驱动性问题,注重在具体情境中对问题持续性的深入探究。在PBL教学中,教师是情境的创设者,是问题的设计者。教师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真实的、有意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的认知与思维方式更切合实际,更易形成能力的迁移。教学伊始,笔者以厦门金砖会议国礼——厦门漆线雕作品《神武大元帅》赠送俄罗斯国家领导人普京的真实事件为背景创设教学情境,向学生提出本课教学的驱动性问题——“在闽南众多的民间工艺美术品类中,厦门漆线雕为什么能拔得头筹成为金砖国礼?”,以此激发学生好奇心,再辅以小问题——“除去漆线雕,还有哪样民间工艺可以代表厦门?” 让学生对漆线雕的作用与定位有初步的认知。

在探索新知阶段,笔者承接之前学生回答,选取漆线雕代表性作品,让学生自主识读漆线雕的基本特征。透过初步的观察分析,学生发现漆线雕的表现形式丰富,图案兼容古今中外,此环节中学生自主思考,感受与认识漆线雕的形式美、色彩美和图案美,体会厦门漆线雕丰富多元的表现形式和错彩镂金、繁复富丽的审美特点,为后续活动的深入开展打下基础。

任务驱动,析工艺之魂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01年版)》中指出:“要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基于问题和项目学习的PBL教学法就非常吻合课标与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

问题指引,项目构建 PBL教学法既包含“问题”核心,也指向“任务”驱动,合理设置“问题”是PBL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PBL的问题是非结构化的、开放的、发散的,是能促进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的问题。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学生知识的获得与学习能力的提高,一个最佳操作策略就是准确把握学生的“已知”,然后通过适当的方法让学生获得“未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让学生在项目任务中能够经历讨论、冲突、观点碰撞的思维过程,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批判性思维。在本课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课前考察的情况,围绕“什么是厦门漆线雕传承的内核”设计基本问题:“是什么影响了厦门漆线雕的传承发展? ”“厦门漆线雕能传承至今的秘诀是什么?”“厦门漆线雕有别于其他工艺美术的特性是什么?”“时代不断发展,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厦门漆线雕还有必要传承吗?”“厦门漆线雕的继续传承需要注意哪些因素?” 运用三段漆线雕视频(历史发展、艺术审美、技艺特性)开启课堂探究之旅。学生结合课前寻访的心得体会自主选择合适的研讨主题,领取资料包,展开项目研讨。

成果匯报,解决问题 课堂上,学生围绕基本问题,在不同的项目探究中,研讨“厦门漆线雕区别于其他工艺美术的特性所在”,小组代表发言,提出各自的研究观点,分享探讨成果,并形成可公开的学习成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是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在此环节中笔者不断鼓励学生参与探究、讨论,在学生的探究遇到瓶颈时,笔者适时介入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让学生能通过实践体验、互动交流、自主思考,在学习与探索的过程中认识漆线雕的艺术美、文化美与技艺美。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基础,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程序,促进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的形成。如学生通过现场对橡皮泥、软陶、漆泥的搓线、盘线体验,探索漆线雕制作繁复多元的原因时,教师适时以问题推进学生研究,提出漆线雕技艺矛盾性问题:“科技在进步,我们的工艺师们为什么不采用机械来制作漆线雕?”教师现场演示软陶压线机挤压产生的线条与手工制线的线条,学生观察对比区别。学生发现机器挤压产生的线条虽然均匀,但是线条的韧性不足,且线条的粗细、形态变化小,而手工制线因为反复的揉搓,线条的韧性增强,且线的粗细、形态更加丰富。漆线雕,雕塑胚体是基础,漆线的装饰是关键,手工制作是灵魂。学生在项目实践体验中,不仅认识到漆泥材料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在短暂的体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且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评价反馈,个性表达 PBL教学指向的学习结果是开放的、多元的,因此学生的评价形式也更加多元、及时。针对本课内容,笔者设计了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自我评价表、针对小组项目学习的小组评价表和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评级表,评价既指向学习结果的监控,也包含对学习实践、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评价,以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和理解,促进学生个人和团体的共同进步。

项目化学习的重要检验标准之一是成果的公开展示,小组的汇报分享是此项目研究的成果展示形式之一,在本课中笔者还设计小组可视化成果形式,用于宣传、推广厦门漆线雕艺术。

总结延伸,传非遗之神

古往今来,工艺美术的产生与发展与民俗文化密不可分,一旦风俗移易,依赖民俗而生的工艺美术也随之改变,或湮灭于历史成为文物,或革新再造,艰难传承,厦门漆线雕亦如此。漆线雕在三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它从最初的佛像装饰,到神话故事、历史人物表现,再到我们现代生活的装饰艺术品,实现了从附属品向独立工艺品的转变。它从历史中走来,变的是其所依托的载体,不变的是漆线雕的表现力和图案之美,这是它的传承与创新,也正是这样有意识的探索变化,使其得以传承发展下来,这也是我们现代人需要通过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去学习的创新精神与工匠精神。

总之,PBL教学法在本课的尝试,让我们看到项目化学习对学生高阶思维与独立研究能力的培养,以高阶知识带动低阶学习,以驱动性问题整合基础知识与技能,形成可迁移的能力。我们将继续以课堂为阵地,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驱动,以点及面,探寻漆线雕的文化、艺术、社会价值。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核心素养视阈下的厦门漆线雕工艺引入初中美术教育实践研究”(课题立项批准号:FJJKXB20-745)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本课厦门教学
厦门正新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Let’s play football.(部级优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液体的压强》教学设计
“偶”遇厦门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厦门猫街
食在厦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