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性活动推进劳动教育的实践
2023-06-05倪玲玲
倪玲玲
【摘 要】表现性活动根植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指的是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动态地呈现自我,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教师可利用表现性活动,“聚焦以往生活,优化劳动意识;聚力当下生活,强化劳动体验;聚能未来生活,外化劳动品质”,使学生深化劳动认同,提高劳动能力,养成劳动习惯,实现劳动教育的目标。
【关键词】表现性活动;小学生;劳动教育;劳动素养
走向深度的劳动教育需要深度评定、深度生成的支撑。现阶段,劳动教育呈现出弱化、异化和形式化的特点,偏离了劳动课程设立的初衷。表现性活动根植于学生的真实生活,指的是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生活情境中,动态地呈现自我,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形式。它是核心素养视角下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为解决现阶段劳动教育中的问题提供了新的选择。实践证明,让学生在表现性活动中开展真实劳动,能够真正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性功能。以《劳动“家”年华》一课为例,具体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一、利用表现性活动,聚焦以往生活,优化劳动意识
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联系,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的基本前提。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中了解学生真实的生活问题和成长需要,并提炼共性的原因,能助力学生进行反思,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回望式”评定,明晰认知起点
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個体,是带着由各自的学习体验和生活经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知识经验走进课堂的。“回望式”评定基于学生的个体经验,结合真实数据,引导学生理性地分析自己在劳动方面存在的认知偏差,初步学会理性思考。
教师对学生的劳动频率和劳动场所进行调查:(1)你平时劳动吗?(2)你通常会在哪里劳动?通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分析可知:家中的大部分家务由家长包办;学生存在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尊重劳动成果的现象。学生由此了解同龄人的劳动现状,受到触动,引发自身观念的转变,从而形成新的认知,为后续实践奠定基础。
(二)“纠因式”评定,寻求内在逻辑
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必定伴随着分析、辨别、确认等思维活动。“纠因式”评定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问题关联的形式探求一些问题的共性内因,厘清现阶段学生轻视劳动的根源。
教学中,教师先采用开放性问题,了解学生劳动观念形成的原因,提升教学的准确性和针对性。接着,教师现场调查学生不愿参与劳动的原因,罗列包括“劳动场地脏、劳动很辛苦、劳动影响学习、自己不劳动也会有人完成劳动任务”等。然后,教师让学生举手表决,指出影响自己劳动观念形成的原因,引发学生的共鸣。之后,教师提问:“家长嫌弃你做得不好时,你会加以改进吗?你会再次尝试吗?”由此催生新的思维生长点,引发学生的自省。最后,教师让学生思考不劳动可能会产生的后果,并联系生活说一说。学生各抒己见又互相补充,不断进行理性思考,丰富理性情感体验,逐渐形成自主劳动的意识。
(三)“交互式”评定,寻求价值认同
对他人生活的观察、思考和判断,比单一的自省更容易,也更透彻。“交互式”评定以他人为样本,以“问题—探究—互动”的形式开展。教师引入适切的学习素材,用连续的追问引发学生对新闻事件的深入思考,达到借他人事件反观自我的效果。
本课中,教师引入“神童”魏永康的事例,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理性思考。教师先呈现天赋异禀的魏永康在1至17岁的事迹,引导学生猜测魏永康的未来是怎样的。接着,教师出示“东方神童”魏永康考入中科院三年后被劝退的报道,引导学生猜测魏永康被劝退的原因。接着,教师展示“神童”生活不能自理的报道,引导学生发现天才少年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最后,教师鼓励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就“劳动给你带来哪些变化?”发表看法。
新闻中的“他”与生活中的“我”形成教育闭环,给学生强烈的心灵震撼。不劳动的危害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进而反思自身的惰性行为,唤醒自己的劳动意识。在此过程中,劳动成人、劳动成才的观念自然地深入学生内心,为学生后续提升劳动能力作了铺垫。
二、利用表现性活动,聚力当下生活,强化劳动体验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指出:劳动课程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劳动实践应秉持实用主义原则,最大限度地赋予学生自主实践的权利,强化身心体验的一致性,引导学生实践、分享、应用和创造,增强劳动能力。
(一)“策略式”生长,更新劳动方法
群体间共同完善方案的过程能迅速增加班级的群体智慧。“策略式”生长旨在构建生活情境下的两难之境,引导学生在选择、辩驳中研究出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更新劳动方法,助力学生突破生活中类似的真实困境。
本课中,教师先呈现一个模拟案例,具体如下。
我是一个四年级的学生。最近我们学校开展了“我是小厨神”的评选活动。我非常想参加评选,但是爸爸妈妈不同意,这让我很纠结。一来,我担心没时间准备;二来,我还不太会做菜。我到底要不要参加呢?
学生通过“啄木鸟行动”(如表1)开展讨论,在真实情感的驱动下解决不会劳动、不能坚持劳动、长辈对劳动有偏见等问题。
学生针对案例,分小组进行讨论,并商定解决方案,提高了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讨论,学生提出解决方案:(1)提高学习效率,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做时间的“主人”;(2)多看烧菜的书籍和教学视频,向家长或朋友请教,并进行大量且专门的练习;(3)学会跟父母积极沟通,说明劳动的好处。梳理策略不仅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更是重塑劳动观的过程。学生不断纠正对劳动的误解,真正在心中埋下劳动的种子,为真实生活中的劳动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策略。
(二)“修正式”生长,还原劳动过程
“修正式”生长指结合生活中产生的问题,通过课堂对话、情境模拟等方式确定修改方案并积极改进。此举旨在还原学生的劳动经历,帮助学生习得正确的劳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劳动和反思能力。
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我给桌子洗个脸”活动。活动过程如下:(1)用现有的工具把桌面和抽屉擦干净,并请擦得比较干净的学生指导有待进步的学生。(2)学生上网搜索清除马克笔留下的顽固痕迹的妙招,他们了解到可以用卸甲水、厨房清洁剂等进行清除。(3)教师拿出提前准备的清洁剂,让学生动手尝试。(4)教师组织学生针对“家庭去污小妙招”展开讨论,将家务劳动拓展到其他方面,比如清洁灶台上的顽固油渍等。学生纷纷献计献策,分享自家的去污方法,交流汇总后形成劳动妙招手册。在发现问题、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收获了劳动带来的喜悦。
(三)“全景式”生长,分享劳动感悟
“全景式”生长指的是真实、全面、客观地展示学生的劳动全貌,反映学生的成长。学生分享劳动经历,放大积极的劳动体验,从自身的实践中获得鼓舞,其劳动积极性进一步得到激发。
本课中,教师鼓励学生以“乐享劳动小行家”的形式回忆劳动内容、分享劳动感受,再次感受劳动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首先,教师播放学生劳动的视频,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想。接着,教师播放家长点评视频,使学生产生参与感,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最后,学生围绕“乐享劳动小行家”分享卡(如表2)在班级内进行分享。
劳动不仅能锻炼和强化技术,还能带来情感上的满足。通过填写“乐享劳动小行家”分享单,学生发现在劳动的过程中,不仅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还能提升自己的责任感和幸福感。
三、利用表现性活动,聚能未来生活,外化劳动品质
短时的成效并不是劳动教育的终极目标。让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拥有面向未来生活的劳动品质才是教育的追求。为此,教师可引入劳动清单和劳动任务单,收集和评价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劳动体会。
(一)“达标式”延展,助力习惯养成
“达标式”延展的前提是给出明确的及格线。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既定任务即被认定为达标。“我是劳动小标兵”劳动清单(如表3)中的任务選自《浙江省中小学生“劳动清单”》,这些任务能有效对接生活现场,引导学生在挑战活动中强化劳动习惯。
以四年级为例,学生在想挑战的项目后打钩,并在完成后采用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评价以打星的方式进行,最高为5颗星,最低为1颗星),形成同学、教师和家长共同评价激励体系。一周后,教师收回劳动清单,完成全部挑战项目且星星数不少于30颗的学生获得“劳动小标兵”称号。分享劳动和享受赞美的过程自然地激发了学生的热情,有效地落实了学生劳动能力的自我提升和量化反馈,学生逐渐养成指向未来生活的自主劳动习惯。
(二)“增程式”延展,实现能力进阶
2022年版课标设置了10个不同的任务群供学生自主选择。“增程式”延展依照2022年版课标,采用“我是劳动小先锋”(如表4)的劳动任务群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为开放的实践选择,使学生在选择、确定、操作、展示、交流、奖赏等环节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四年级的劳动任务以日常生活劳动和生产劳动为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挑战项目,并在完成项目后进行自评、互评。教师在每个时间节点开展专题表彰反馈活动。
劳动任务群从源头赋予了学生新的动力,形成了持久的激励系统,容易调动学生的劳动热情。开放式劳动任务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劳动意愿,使学生调整自己的挑战内容,使自我教育和生活教育合二为一。
(三)“协同式”延展,打破成长边界
家庭是劳动实践的基地,也是劳动学习的阵地。“协同式”延展注重整合家庭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环境,发现劳动需求,形成劳动意愿,掌握劳动技能,付诸劳动行动,使学生的劳动经验得以丰富,劳动能力得到提升。
“协同式”延展需要让家长担任劳动教育的家庭实践指导师。家长以日常生活为主题,设定劳动任务群,鼓励和指导学生在生活中随时随地、坚持不懈地进行劳动。一方面,家长教给学生家庭劳动技能,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例如,学生体验清洁整理、绿植养护、电器维护等活动,逐渐掌握劳动技能,并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另一方面,家长指导学生解决积压的家庭问题,如“二宝”家庭的空间改造、玩具的翻新与归类、家庭安全隐患的排查等。学生根据家庭实际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劳动任务群,既解决了实际的家庭问题,又强化了自我生长的力量。
总之,表现性活动基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劳动教育推进的重要实践方式。教师应组织和优化表现性活动,创设群体共享的劳动时空,让学生成为劳动的主动探索者,赋予劳动教育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许健坤.聚焦儿童生活 促进道德成长:以《健康看电视》一课教学为例[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1(9).
[2]刘治富.关注情感体验,促进技能提升:基于同理心的劳动实践改进[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2(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浙江省平湖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毓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