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3-06-05余慧傅琼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余慧 傅琼

关键词: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一、农科类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

自2000年以来,我国高校研究生毕业生数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在20年间,由5.48万人发展到72.86万人,足足增加了67.38万人[1]。急剧增长的毕业生数量使得研究生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近年来,疫情影响叠加世界局势动荡,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就业难”与“招工难”同时存在。在2022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仅“就业”一词就出现了31次,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就业问题,一直在复杂的情况下推动就业平稳发展,提出要“稳就业保民生”,并且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通过学费补偿、高定工资档次、就业补贴等措施引导毕业生到社区、教育医疗等人才亟需的领域就业,同时稳定“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特岗教师”等基层项目组织招录工作,有针对性地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尽管如此,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仍面临较大挑战。

虽然新就业形态迅猛发展,共享经济、直播经济、数字经济等催生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新领域就业容量大、进出门槛低、灵活性和兼职性强,“斜杠青年”“零工经济”悄然兴起,灵活就业的人越来越多。但随着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的发展进步对就业者的技能素质提出更高要求,高校人才培養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现象进一步加剧,社会结构性就业矛盾突出。实施创新驱动需要高层次人才,科学研究、创新创业需要高水平人才,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新驱动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研究生就业和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成为近年的学术研究热点。

二、影响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因素分析

当前农科类研究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在就业趋向多元化背景下,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并不足以使研究生获得就业成功,传统的研究生教育模式无法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研究生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日益突出,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养成亟需受到重视。

(一) 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符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福祉。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很多高校对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非常重视,对学科培养标准和培养方案倾注了大量心血,但部分高校对就业等其他技能素质的培养会有所忽略。再加上由于缺乏统一明确的培养方案和标准,各大院校在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定位不清晰、培养目标不明确、发展理念混乱等问题。据调查,目前存在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农科类高校在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上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用人单位更注重学生的“知识运用”“爱岗敬业”和“团队协作”能力;研究生则认为“人际交往”能力最重要,其次是“自我展现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通过对高校、用人单位和研究生的认知进行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作为不同的主体,其关注的焦点差异明显。这就需要农科类院校应进一步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结合自身定位和学生实际,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到在学科建设和专业设置上与经济社会相适应。

(二) 教师就业指导工作有待加强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教师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近些年来,党和国家开展“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等一系列人才项目,已经吸引、培养、造就了一批高层次教师人才队伍。但是,目前农科类院校教师在就业指导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工作内容上,就业相关信息落后,没有及时地跟进就业招聘公告;工作能力上,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不强,未能胜任就业工作的所有事务;工作原则上,过于形式化,有些教师的工作实施流于表面;工作态度上,敷衍了事,工作消极、怠慢、不及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不到位,是教师就业指导工作的不到位。就业指导老师应该很好地立足于本校研究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对策,在就业新常态下,保障和落实人才培养工作。

(三) 学生专业知识不牢,实操能力不足

数据显示,部分农科类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不牢,在学习过程中没有很好地认识到相关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没有良好的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意识淡薄,“佛系”态度盛行,有些学生甚至想在学习上想“躺平”。此外,除去专业知识薄弱的问题,农科类研究生还存在实践能力偏低的问题。部分学校由于学科设置的不合理,忽视了对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影响了农科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从而影响了其在就业市场的综合竞争力。部分农科类研究生在校期间实践较少,缺乏很好地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农科类研究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及时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中,结合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积累相关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四) 学生自身的就业定位不明晰

农科类研究生要明晰自身基本情况,全面把握自身能力。但是实际上,受学校、教师、家庭、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部分农科类研究生群体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不能清晰地明确自身的就业能力现状,不清楚甚至是没有想过未来的就业定位,对于职业发展的认知十分模糊。所以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就业面本就相对较窄的农科类研究生,大部分人选择“考博”或者盲目跟风投入到“考公”和“考编”的浪潮中,造成了激烈的就业竞争。有些人甚至是满脑子“官本位”思想,一心只想着出人头地,忘记了自己的初心使命。这类研究生并没有把现阶段自身的综合能力和未来的就业现实有机结合,只关心自己眼前的切身利益,无法满足社会的真正需求。

三、农科类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路径

(一)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科专业是农科类院校的立足之本,农科类院校在注重特色专业教育的同时,也要积极教授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课程,严格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国涉农高校的回信寄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以各类实验室、产业孵化园、青创中心等科研研究中心为平台,以创新创业项目为纽带,服务于研究生的就业教育,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培养更多的知农爱农型人才。同时,农科类院校要抓紧进行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改革,积极发展新兴农业学科,发展与现代农业相关的技能素质课程以及交叉学科,以培养农科类高素质人才队伍为目标,提高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要加强产学研教的深度融合,着眼学科专业的需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提升农科类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将就业教育贯穿研究生人才培养全程,将理论与实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高素质人才。

(二) 促进就业指导教师工作方法多元化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就业指导老师在传授就业知识、交流就业经验、指导创业等过程中充分发挥着“灯塔”的积极引导作用,在研究生群体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就业指导老师要引导研究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就业能力,不断提高研究生对就业的认识度和重视度,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使他们在提高创新创业技能的同时积累经验[2]。在研究生日常的科研过程中,就业指导老师还可以通过创新创业培训、产业孵化园等平台为研究生提供一定的就業实践指导,并鼓励农科类研究生结合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方向深度融通发展。此外,就业指导老师要深入了解研究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及就业意向,针对性地提供就业意见和经验,以此扩大就业指导老师在农科类研究生就业上的作用,推动研究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促进农科类研究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三) 加强实践教学,建设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和完善农科类实践教学平台,不断推进产学研教相结合,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鼓励农科类研究生积极主动开展课外实践。因为专业特性,农科类研究生更要走进田野进行生产实践,在真实的现实状态下实践课堂学习的农科类知识。首先,对于农科类研究生的实践课程,应在专业基础上结合社会所需,制定劳动实践相关的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开通就业相关的通识课程,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结合起来,为党和国家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再次,应树立劳动模范典型,宣传模范代表人物,课堂内外并举,强化农科类研究生的劳动实践意识。因此,农科类院校应全面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教学实践,不断调整、优化研究生劳动教学课程,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为社会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提供急需专业人才。

(四) 提高综合素质,明确自身就业定位

就业能力培养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提高农科类研究生的知识技能等综合能力是提升其就业能力的首要前提。农科类研究生要多渠道、多路径地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实践中,要有意识地主动夯实基础,潜心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广泛参与专业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就业定位也很重要。农科类研究生就业定位受到自身和外界环境的影响,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发生变化,农科类研究生也要做出相应的转变。要积极主动融入“双创”发展的热潮当中,加强专业与职业资格认证的衔接,立足于现实做好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3]。

作者简介:余慧(1997-),女,江西宜春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傅琼(1972-),女,江西樟树人,通信作者,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提升路径
搭建高效的劳动就业教育平台提升就业管理水平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外语能力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