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省属高校英语专业建设的路径分析
2023-06-05刘小雪
摘 要: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的提出,为高校英语专业创新与改革提供了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H大学英语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本文通过对H大学英语专业建设的个案分析,介绍该校英语专业建设过程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发展举措,主要包括:瞄准实际需求,明确专业定位;注重课程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围绕团队建设,搭建发展平台;坚持以赛促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突出价值引领,打造特色品牌;重视过程培养,加强政产学研合作。
关键词:英语专业建设;专业定位;课程建设;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思政教育;实习实践
基金项目:2021年度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省属高校英语专业建设之发展趋势研究——基于对H大学档案史料的考察(项目编号:21Q007)
1 引言
省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目标,着力为地方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省属高校自建校以来,一直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发展,在办学规模、教学质量、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与提升,但相较于国内高水平大学,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实施、“新文科”建设的兴起、“双万计划”的启动等,省属高校的专业建设迎来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无论是从纵向延伸方面着手,还是从横向拓展方面发力,省属高校的专业建设能否实现跨越发展,最根本在于学校自身。在此背景下,省属高校如何精准把握未来专业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努力方向,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显得尤为重要。“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学校要探寻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路径,不仅要基于当前发展,还要扎根历史依据。因此,聚焦于历史的层面,审视高校当前外语学科建设、英语专业建设形成与发展的合理性基础,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H大学英语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经过近50年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较强的专业建设意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专业建设经验[1]。文章以H大学的档案史料为依托,通过对H大学英语专业建设的个案分析,总结基本经验,希望能够对办学者清醒认识自身英语专业建设的历史作用与当代价值,思考新时代省属高校英语专业建设的基本走向与可行路径,具有启示作用。
2 H大学英语专业建设的路徑分析
关于H大学英语专业建设的历史发展脉络,笔者在《新文科背景下省属高校英语专业建设的历史考察——基于H大学档案史料的视角》一文中,主要借鉴郭英剑(2019)[2]的观点,已进行了梳理,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1973—1976年,英语专业初步创建,政治服务是决定性因素。2、1977—1983年,英语专业初具规模,以培养基础教育师资为主要目标。3、1984—1999年,英语专业得到长足发展,开始创办研究生教育。4、2000—2011年,英语专业发生深刻变化,“翻译”专业从“英语”专业中分离出来。5、2012—至今,英语专业强调交叉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加强专业方向课程建设。
回顾近50年的发展历程,H大学英语专业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下面主要整理和介绍该校英语专业建设过程中一些行之有效的发展举措,希望能够对省属高校英语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有所裨益。
2.1 瞄准实际需求,明确专业定位
H大学前身为师范类院校,师范教育底蕴深厚。1984年改为综合性大学后,师范教育薪火相传,文脉不息。2020年11月,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精神,H大学成立师范学院(教育学院),统筹推进全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协调师范类本科生、教育类研究生一体化发展,把振兴师范教育的发展战略全面融入“新师范”建设的发展进程中。
在此背景下,H大学英语专业自创办以来,专业定位清晰,坚持以“师范教育”为主线,师资培养始终是其主要目标之一。2021年,英语(师范类)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随后,学院按照师范认证要求持续改进英语师范人才培养机制,对标专业认证目标加强专业建设,修订完成2022版专业培养方案,保质保量地将学校关于新时代师范教育的政策、规律和实践的责任落实落地。
此外,学院坚持与时俱进,基于“固本培新”的办学理念,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新变化、新要求,持续改进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的契合度[3]。当前,学院正在深入推进“英语+专业方向”“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思考以主辅修双学位或微专业的形式,探索“外语+法学”涉外法治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可行性方案。
2.2 注重课程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在课程建设上,学院将专业建设与教师个人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以教学比赛为主渠道,形成了“打造金课、打磨教学、打拼比赛、打破自我”的发展路径。近年来,学院以课程建设为抓手,组建若干课程团队,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逐渐形成稳定的课程研究方向,[3]积极开发新课程和在线课程,聚力打造线下金课、线上金课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学院有1门课程获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课程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课程获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1门课程在学习强国、学堂在线等国内外公共教学平台上线。2021年,学院成立外语课程研发与推广应用中心,旨在整合课程资源优势,专心做好课程研发、培育、推广、改革等一体化工作。
此外,学院始终以“上好一门课”为理念,坚持常态化开展教师教学竞赛,锤炼教师教学基本功,形成以赛促教、以演促学的良好氛围,帮助教师克服“不会上课、不能上课、不愿上课”等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课堂组织与管理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手段的应用能力等。近年来,学院教师在全国及省级各类教学竞赛中多次获奖,先后斩获湖北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冠军,助推学校在这两项权威赛事上实现了最高奖项的零突破。这是学院长期坚持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结果,更是学院创新师资培养的一次重大突破,有利于激发更多教师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享学的良性课堂生态。
2.3 围绕团队建设,搭建发展平台
学院历来有着集体备课、集体教研、以老带新的优良传统,在团队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学院以专业建设为载体,以协作为机制,以团队为核心,为教师搭建发展平台、确立发展方向。目前,学院主要形成了以下五类大团队:一是课程团队,旨在建设教学共同体;二是教研团队,旨在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三是比赛团队,旨在促进朋辈交流;四是指导团队,旨在助力梯队建设;五是科研团队,旨在凝练研究方向。每类大团队下面,又会细分成若干小团队,从而推动每位教师都能各展其才、各美其美,切实参与到学院与专业的发展之中。
以教学竞赛指导团队为例,赛前,学院专门成立由资深教师和历年教学比赛获奖教师组成的指导团队,与参赛选手共同分析教学材料,充分理解文章内容,精心构思教学设计。随后,指导团队高度重视训练工作,帮助参赛选手克服困难,与参赛选手多次进行授课演练与点评,模拟比赛现场,反复打磨改进教学设计、课件内容、教学步骤、教学目标等核心要素。比赛当天,指导团队会安排指导老师到现场做授课和说课前的最后指导,助力参赛选手调整好心态,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比赛。
2.4 坚持以赛促学,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秉承“以赛促学、以学促能”的教学理念,主抓学科性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两个平台,充分发挥专业赛事和第二课堂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学生在与同辈的切磋交流中持续进行自我反思和更新,从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连续多年承办“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湖北赛区复赛和决赛、湖北省翻译大赛初赛和决赛、“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写作比赛校级选拔赛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性赛事,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主动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学科素养。据不完全统计,2007—2022年,学院共计500余人次获国家级、省级学科性竞赛奖项,涵盖了“外研社·国才杯”系列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湖北省普通高校师范专业大学生教学技能竞赛等权威性赛事。
此外,学院高度重视对学生创新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培育和孵化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引导学生在广泛的社会实践之中,激发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融入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之中。2017—2022年,学院共获批6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12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
2.5 突出价值引领,打造特色品牌
为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深入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建设,学院积极响应、主动作为,将思政教育与师生专业素质培养巧妙结合起来,着力打造校园特色品牌,构建育人新常態。
一方面,学院以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成果为契机,有机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推出“英语讲述党史人物”系列翻译实践活动,成立“译心向党”翻译与传播团队,鼓励学生积极开展红色调研社会实践活动,培育打造“党史外语说”特色翻译实践课程。通过这些独特的方式来讲述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让广大师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在展示语言技能的同时,深入了解党的百年历程,增强自身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另一方面,学院重视提升师生的时政翻译能力,想方设法促进师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与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并行发展。学院开展“课前五分钟时政宣讲”活动,举办“时政经典译文赏析”沙龙活动,大力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建设“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特色外语思政课程。通过这些举措,引导师生培养国际视野,主动承担起沟通者、建设者和传播者的责任,用世界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充分发挥外语课程育人示范作用,不断深化育人内涵。
2.6 重视过程培养,加强政产学研合作
学院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实践育人环节,不断探索完善“高校-政府-企业-中小学”协同育人机制,挖掘政、产、学、研结合的着力点,拓展新的合作领域,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中实现合作共赢。
2.6.1学院建有多语种语言服务研究与应用中心,积极探索语言服务助力国际传播的可行路径,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学院主动承担国际重大赛会和文化交流活动的高端语言服务工作,为联合国大会、冬奥会、军运会、抗疫国际援助等大型国际赛会、突发公共事件提供(应急)语言服务。学院师生积极参与到翻译审校的语言服务之中,以技术赋能,主要包括:为新闻发布会等重要活动提供专业口译服务;为重要讲话稿、手册指南、新闻宣传资料等提供专业笔译服务等。通过这些赋权增能的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学院师生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平衡发展,同时激发大家对国家形象、对城市发展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为促进城市建设和语言服务产业发展,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2.6.2学院强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与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学生实习实践平台。学院长期坚持为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科技厅对外交流中心、武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湖北日报、武汉电视台等单位提供翻译服务,选派师范专业学生到中小学开展实习实践,有效地将教学活动延伸至课堂之外。其中,学院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极目新闻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开辟“荆楚好风物”“荆彩湖北人”专栏,聚焦荆楚文化外译实践,服务湖北外宣工作,得到省委宣传部阅批肯定。同时,学院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持续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新领域,帮助学生及时了解相关行业的市场需求,满足学生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需求[3]。
3 结语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H大学英语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具体体现在专业定位、课程建设、团队合作、人才培养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发展。长期以来,学院具有强烈的全员上下一盘棋思维,始终坚持需求导向、目标导向和特色导向[3],细化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各项工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的新阶段[4],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方案的提出,是为适应时代发展而对专业建设提出的新理念、新要求,为高校英语专业创新与改革提供了行动纲领和发展蓝图,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在此背景下,省属高校英语专业如何以此为契机,依托自身比较优势,构建出一套适应学校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体系,并且能够切实推进、落地生根,需要认真思考和谋划。
参考文献
[1] 闫怡恂,王晓娜.英语专业建设的创新路径与反思——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沈阳师范大学英语专业个案研究[J].外语教育研究, 2020,8(02):8-9.
[2] 郭英剑.新中国英语专业教育70年——历史考察与反思[J].语言教育,2019,7(04):2-16.
[3] 孟庆楠,罗卫华,曾罡.新文科背景下国家级一流英语本科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大连海事大学海事特色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中国外语,2022,19(05):7-8,11.
[4]孙有中.落实《国标》要求,大力提高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能力[J].中国外语,2019,16(05): 42.
作者简介:刘小雪,研究生学历,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馆员,研究方向: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