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实现路径

2023-06-04张雅婷张科晓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有效路径美育思想政治教育

张雅婷 张科晓

[摘 要]美育既有自己独特的育人功能,又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正确三观、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信仰、坚守政治方向的全面发展的人。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然选择,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构建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格局,发挥合力作用;提高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审美素养,发挥角色示范作用;营造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实现协同育人效果;建设促进发展的网络环境等举措,发挥美育价值,促进大学生成长。

[关键词]美育;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有效路径;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3) 01-0062-05

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美育是美学、艺术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下设的二级学科,但二者之间并非没有关联,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育人目标一致、教育内容交融、育人方式互补的内在契合性,二者相互重叠,相互促进。新时代,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显著,王凤志教授从思想政治教育美学方法论角度提出“三个结合”的具体实践途径——“理性教育和感性教育相结合、静态教育和动态教育相结合、隐性教育和动态教育相结合”;学者崔晋文从生态美育的角度切入,研究了生态美育对于人的个体价值和人类整体价值的重要意义等。本文在吸收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对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展开研究。

一、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育人目标一致

二者都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工作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从外部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美育则重视培育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培养学生美好、和谐的情感。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1]美育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趣味和道德情操,提高学生思想觉悟,鼓舞学生奋发向上。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可以净化人的内心,启迪人的思想,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和谐统一。

(二)教育内容交融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重在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增强意志品质,形成社會或社会群体所要求的一定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美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等方面的教育,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美的教育也无处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整合利用各种资源,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思想政治教育为美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美育中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二者相辅相成,相互补充。

(三)育人方式互补

蔡元培先生认为,教学的艺术“并不是像注水入瓶一样,注满就完事了。最重要的是引起学生读书的兴味。”“因而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2]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用灌输的方法,将枯燥的理论和概念灌输到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因此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不会自发地在受教育者的头脑中产生,这就需要外部的灌输,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实施,进而实现教育效果。美育则侧重、强调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美的事物、美的情感,得到情感升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审美主体是学生。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3]因此,美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变思想政治教育传统的理论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通过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使理论教学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可以保证学生在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坚定正确的政治导向,进而提升美育效果。

二、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发挥美育的育人功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1.发挥美育的愉悦性

美育的愉悦性是指欣赏者在面对美的事物时会自然地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愉悦,这就是美的愉悦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新美的方法,挖掘美的内容,灵活运用美的形式,使受教育者能够产生美的感觉,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心灵上的愉悦。

2.发挥美育的伦理性

审美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把伦理层面的规范内化,使之成为受教育者个体的内在情感,并通过审美能力的高低表现出来,二者统一于培养和塑造健全人格这一基本育人目标。从这个角度来说,“善”即是“美”,“美”即是“善”,美育就是认识美、感受美、享受美,在不断提高美育素养的基础上,实现“真”“善”“美”在人的精神层面的高度统一。最后,美具有情感性。普洛丁提出:“眼睛如果还没有变得像太阳,它就看不见太阳;心灵也是如此,本身如果不美也就看不见美。”[4]情感作为人的生命最基础、最本源的力量,其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因此情感需要陶冶,只有经过陶冶的情感才是具有社会价值的高级情感。因此,对受教育者进行情感教育时,要尽可能地把受教育者情感中积极、善良、美的一面发挥出来,使情感如同磁石吸铁一样,使人产生行动的欲念并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中去。美育的过程就是影响人的情感的过程,没有情感就没有审美。

(二)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1.文化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过去和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需要文化自信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常常借古喻今,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因此,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美育的内容包括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其中,美育的多数内容是围绕中国美术史展开的,美育的过程就是中国美术史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中国美术史的美育价值,帮助学生系统学习美学知识,并且为学生提供展示美学特长的机会和平台,增加师生、生生的交流,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认知水平,提升人文素养。

2.美育在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是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提供的便利,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提供的丰富的美育课程资源和优秀的美育平台,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国家宝藏》节目帮助学生了解国宝的前世今生;故宫博物院的数字文物库的功能帮助学生足不出户逛故宫,调整到VR模式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沉浸式的体验,同时还可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这些丰富的课程资源扩展了教师教学的内容,同时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化身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守护者和传播者,形成更加稳固的家国情怀。

3.美育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是与生俱来的,还需要教师后天的引导、激发和培养。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施行教学民主,创设良好的创作氛围。引导学生自己设计、编排简单的舞台剧或舞蹈等。要特别鼓励学生提出对艺术的不同见解,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材施教。高校要致力于培养一批具有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能力的青年学生,创作出一批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作品,充实我国的文化宝库,坚定文化自信。

(三)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5]审美教育不仅能提升人的审美情趣,亦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思想、激发人的情感、启迪人的心灵、提升人的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与美育融合并促,既是充分发挥美育育人功能、塑造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的需要,又是保障立德树人任务有效实现的客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美育的价值,提高审美标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美育潜移默化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美育的过程就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培养健康情感的过程。提高审美鉴别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践行正确的行为准则。

2.美育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

美育的过程是培养人文素养,提升文化底蕴的过程。美育中蕴含的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比如,音乐剧、绘画展、优秀影片欣赏等,可以被思想政治教师学习和借鉴,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主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和主体活力,实现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主动接收者的角色转变,在愉快的氛围学习,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3.美育调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

美育的过程是温润心灵、培养健全人格的过程。学校通过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开设丰富的美育课程等,发挥美育润物无声的力量,为学生的心灵提供精神保障和栖息之地,帮助学生缓解压力,调节情绪,提升心理健康素质。

4.美育提升大学生劳动素质

美育的过程包括创造美的过程,创造美的本质就是劳动的过程、实践的过程,人们可以在创造美的过程中树立热爱劳动、劳动最光荣的正确劳动观。

三、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事关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教育活动,美育从感性层面浸润人的心灵,思想政治教育从理性层面塑造人的行为。要发挥二者的协同育人作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一)构建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模式,发挥合力作用

1.充分挖掘美育资源,实现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美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应该融合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因素。自然之美是星辰变换、四季更替、生机勃勃的美。从宇宙万物、浩瀚星辰到山川河流、风霜雨露等,都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恩格斯指出:“人们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6]自然界包罗万象。教师要把磅礴的自然之美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向往,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帮助学生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的正确自然观。社会美是社會生活中真实存在的现象。例如:各行各业的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不同人的情感历程、人们的理想和希望等都属于社会美的范畴。教师要善于运用积极典型的案例帮助学生分析各种社会现象,促使学生做到“真善美”,引导学生用美的内涵塑造自己、成就自己,使学生即使身处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也可以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以及对生活的热爱。艺术之美即雕塑、诗歌、文学等艺术作品表达的美,传递着艺术创作者的理想、信念和情感。例如:河南卫视推出的《只此青绿》《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一系列舞台精品,不但具有极强的感召力,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建构。通过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能为学生带来情感上的慰藉、心灵上的救赎,激发学生对美的思考和感悟,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2.渗透美育教学方法,体现思想政治教学方法美

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选择正确的方法。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应结合美育的特性和方法合理开展教学工作,比如,使用情感法进行情感性朗读、艺术作品欣赏,鼓励学生即兴发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等教学方法。使用形象法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用图片、音乐、视频等方法展示出来,使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感受,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在情境法中积极使用创设情境法、联想法、启发法和想象法等教学方法。使用愉悦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包括想象引导式、愉快游戏式、竞赛激励式、讨论探究式等方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要综合运用以上教学方法,还要主动探究其他不同课程、不同领域的方法,实现教学方法从原来的单方面的理论灌输向师生双向互动的转变,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3.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实践活动相结合

当前,课堂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积极开展美育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扎根生活和人民,善于发现生活之美、人民之美、时代之美。在具体的课程实践中,要通过发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之美,开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内容相关的美学课程,纳入大学生必修课或者选修课之中。比如,开展“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主题创作课,引导学生自主搜集并掌握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创新表达形式,结合本专业特色进行深入思考并在课上进行展示和交流。要通过举办校园主题文化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内心产生对美的向往。比如,开展以“爱国主义”“改革创新”等为主题的美术展、诗歌展,鼓励学生用绘画和文字的形式展现新时代的新风貌,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加强对“四史”教育的学习。要鼓励学生深入基层进行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发现人民之美、感受时代之美。比如,高校可以广泛开展公益活动、慈善活动、下乡活动等,鼓励学生关注弱势群体,关注基层发展和成就,促进学生在实践中自我审视、自我引导,自觉提高思想政治觉悟。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审美素养,发挥角色示范作用

马克思曾指出:“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美学修养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美学修养。目前,思政教师对本专业的理论知识都有一定的把握,对审美教育一词也有所耳闻,并且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但是对审美教育的专业知识缺乏系统学习,导致很难将美育真正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之中。可见,要想实现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就要培养一批具备审美素养的高素质思政课教师,发挥角色示范作用。

1.培养思想政治教师正确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指个体对审美对象的能动反应,“个体的审美意识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其人生志趣与社会理想在审美方面的体现”。[8]个体的审美意识包括两方面:一是审美趣味。个体的审美趣味因人而异,具有个体化、感性化的特征,可以后天开发培养。因此,思想政治教师可以通过不定期地外出欣赏一些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自然景观,参加优秀艺术展等,广泛涉猎不同的艺术风格和题材,主动拓宽自己的审美范围,提升审美水平,能做到对同一艺术作品不同方面的审美价值做出全方面、多层次的评价。二是审美观念。审美观念是现实的反映,具有社会化、理性化的特征,一定意义上说,审美观念反映了人們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点,有积极消极之分。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主动追求高尚的、进步的、符合中国特色社会发展方向的审美观念。

2.提高思想政治教师审美知识涵养

“审美知识是审美素养的基础,离开了必要知识的审美活动一定是盲目和低水平的。”[8]丰富的审美知识储备是正确理解艺术作品的前提,这些知识不是抽象的理论概念,而是具体的情感体验,因此,学习者往往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一门或几门具体的艺术形式出发,循序渐进地积累艺术知识。如果对音乐感兴趣,可以掌握一些基本的音乐常识,包括基本的乐理知识、不同的音乐风格、音乐发展史等。比如在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即使缺乏较专业的音乐知识,也能够根据节奏的快慢和音乐的舒缓程度来判断作品想要表达的情绪。就这样由浅入深地进入音乐世界,帮助自己更加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形成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欣赏书法作品的教师,不仅要能细数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品,了解书法的演变历史,还要能够把握“虚实”“意境”等书法美学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深入理解作品。喜欢文学的教师,可以翻阅有关中西方文化史、美学史的著作,广泛阅读中西方美学名家的著作,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的《美学》、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朱光潜的《西方美学史》、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等经典名著,在阅读中提高审美知识涵养。

3.提升思想政治教师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主要包括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美。”[9]这就是审美的感受能力,也是审美能力第一阶段的直觉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才能从周围事物中敏锐地感受到美的存在,比如,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感受到浪漫而古典、情趣而激昂。从王羲之的笔锋中感受到平和自然、婉约含蓄。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体会到三种境界,并将美的因子传递给学生。审美鉴赏力是指个体能够对审美对象进行较高层次的审美判断,知道美从何而来,具备对美的理解和态度、评价美的能力等,“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审美能力的提高一般有感知、体验和领悟三个阶段”,[8]这些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审美能力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培养和积累才能实现,是审美能力中的高级能力。审美创造力强调的是主体能动的主动建构。比如,教师的语言美、仪态美、板书美、行为美等都是审美创造力的表现,思想政治教师不仅要具备渊博的学识,更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做到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展自己的阅历,提高自己的能力,赋予教学过程美的体验。

(三)营造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实现协同育人效果

1.美育的起点,立在家庭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0]一是注重房间的布局陈设。房间最好保持干净和整洁,时常保持通风,也可以在家里种植具有欣赏价值的花草,摆放一些富有艺术气息的小物件,积极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培养孩子欣赏生活美的能力。二是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父母可以偶尔策划一次全家游,带领孩子外出领略美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培养孩子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三是父母要营造幸福活泼的家庭生活氛围,成员之间加强沟通交流的频率,相互关心爱护,构建和谐的家庭关系,让孩子在充满爱的家庭中成长,帮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2.美育的基础,立在学校

蔡元培先生曾指出:“为达到美育实施之艺术教育,除适当课程外,尤应注意学校的环境,以引起学者清醇之兴趣,高尚之精神。”[11]因此,学校美育环境建设非常重要。不仅要让学校成为师生教育活动的场所,还要成为学生精神的栖息地,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爱上这所学校,乐于学习。校园环境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校园的硬件环境,包括各种教室、建筑物、自然景观等,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要注重对这些地方的美化。一方面要加强学校艺术场馆建设,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美育需求。建筑物的设计在考虑功用性的同时,可以增添一些有温度的陈设和布局,将美的元素融入其中,既体现艺术感,又体现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建设能够反映学校特色文化和历史传统的展览馆、建筑雕塑等,使学生置身美的环境中,接受美的熏陶。二是精神环境,这是学校的软实力,包括校风学风、文化氛围、师生关系等,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积极发挥精神文化的指引作用,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校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三是要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活动,唤醒大学生对美的感受。比如,志愿支教、乡村扶贫等,使学生将自己的发展与集体、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四是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将地方优秀文化引进校园,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地方文化的了解,而且有助于保护和开发优秀地方文化,增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3.美育的归宿,立在社会

人是处在社会中的,不能脱离社会环境独立存在,人的大部分时间是脱离学校,处在社会中的,因此除了學校美育,还要关注社会美育。社会环境的好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审美情趣以及情感体验。一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有奉献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彼此尊重,弘扬正能量,为创造更美好的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社会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比如,美术馆、音乐馆、剧院、历史博物馆等,投入更多的财力,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以保证大学生群体能够普遍享受到以上专设机关的美育熏陶。除此以外,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有序的城市建设也非常重要,体现着一个城市的审美水平和公民素质的高低。

(四)净化校园网络环境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高校各级领导要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资源丰富和共享功能的优势,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进行深度融合。遵循网络的特点和规律,积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1.设立美育平台

高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接触了解美学知识的机会,扩大知识覆盖面,合理运用公众号平台发布美学、美育的资料和文章等,可以创立美育专门的视频号,分享优质演出视频等;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线上讲座的方式,邀请国内优秀的美学专家为学生上一堂别开生面的线上美学专业课,拓展学生学习美学知识的途径,让更多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接触到审美理论知识。另外,可以在学校网站上线一些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美学专题栏目等方便学生自己学习。

2.创新网络传播话语表达方式

要用更加接地气和正能量的语言传播主流价值观,加强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认同感和传播主流价值观的使命感,真正做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还要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和政治认同感的学生代表作为平台发声者、宣传者,向学生传递有思想、有品质、有温度的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审美观感。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网络的净化器

网络信息良莠不齐,要过滤掉那些对学生思想和行为有害的不良信息,阻止垃圾信息的传播,将弘扬社会正能量和主旋律的信息和声音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接受信息的质量和水平,营造清朗的网络环境。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和审美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美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弥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存在的诸多不足。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发挥美育作用,加强美育建设,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是遵循美育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传承和创新,也是拓宽思想政治教育视角的一次积极尝试。

参考文献:

[1]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蔡元培.蔡元培教育文选[M].高平叔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西方美学家论美与美感[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苏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学[M].赵玮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杜卫.论审美素养及其培养[J].教育研究,2014,35(11):24-31.

[9][法]奥古斯特.罗丹口述.罗丹艺术论[M].[法]葛赛尔记录,傅雷,译.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0]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人民教育,2018(18):6-9.

[11]高平叔.蔡元培美育论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84.

(责任编辑:刘洁)

猜你喜欢

有效路径美育思想政治教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新时期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路径研究
财经类高职院校“课证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探析
美育教师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