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小学分层种植活动
2023-06-04刘艳
【摘要】随着国家对劳动教育的进一步强化,对育人目标的再次明确,学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特点,开展一些种植活动,以此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磨炼他们的意志,让他们在劳动中懂得尊重与感謝劳动者,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从而热爱劳动。本文从五个方面对如何开展分层种植活动进行了阐述,以供参考。
【关键词】种植活动;劳动教育;分层
作者简介:刘艳(1980—),女,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蒋王镇中心小学。
随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劳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开展劳动实践与劳动教育已经势在必行。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答案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而不能让学生成为温室的花朵,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每当问学生一些蔬菜等农作物的相关知识时,笔者发现不少学生一脸茫然,展示了一些图片或者实物时,他们也知之甚少。这不禁让笔者思考我们在开展教育时是不是把过多的精力放在题目解答或者兴趣培养上了,笔者得出的结论是我们让学生亲近田园的机会太少了。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培养懂生活、会生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人,学校及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合适的种植活动。那么什么样的种植活动适合小学生呢?笔者认为应该是简单、易操作的,大众化、生活化的,符合学生特点的,学生力所能及的种植活动。学校及教师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合理规划与设计种植内容与活动,并且这些内容和活动要有层次性,要体现出不同年级学生劳动种植方面的特点,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他们相应的劳动能力。为此,学校可以尝试进行分层次的种植活动。下面笔者对怎样开展分层种植活动进行阐述。
一、创设种植环境,激发种植兴趣
在良好的种植氛围中,学生会变得心情愉悦,乐于尝试,愿意参与分层种植活动。笔者通过观察和与学生的交流发现,学生大都对种植有着别样的期待,喜欢与大自然接触,把学生带到田野或郊区时,他们大都兴趣盎然,流连忘返。大自然是他们学习的好地方,种植则可以成为他们快乐成长的源泉。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校里的种植氛围,学校及教师要在校园环境的打造上下功夫。学校及教师可以在校内找一块合适的地方,在这里建立“幸福种植园”,为中高年级的每个班划分一块种植区域,依据四季的变化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种植一些适宜的农作物。比如,中年级学生可以种植一些比较容易生长或打理的蔬菜,如大蒜、萝卜、生菜等;高年级学生可以种植如黄瓜、丝瓜、豇豆等一些需要搭架的蔬菜。在笔者所在的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当种子的芽从田里长出来,数量由少变多,颜色由浅变深时,教师与学生一有时间就会来到种植园驻足观望。对于种植园管理员这个职务,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想要担任,为的是能近距离地观察这些农作物,照料它们。
除了学校教室外环境的打造,学校及教师还可以利用班级的植物角,建立小的种植园,利用劳动课、班队课的时间带着学生有序地进行相关的种植活动。在种植活动中,学生可以规划班级的种植区域,选择要种植的植物和种植的方法,明确植物种植后任务的分工,获取有关农作物生长的知识,学习种植的方法与技巧。如我校的学生在活动开始时总是满怀期待,会与各自的小组成员聚在一起热烈地讨论,进行精心的设计,这说明他们的兴趣被点燃了。可见,环境能够改变学生,锻炼学生。通过种植活动,学生能够变得能干、勤快,不怕苦、不怕累。
二、重视整体规划,开发种植项目
为了更好地实施分层种植,学校需要提前做好整体的种植规划,制订每个学期的种植方案。有好的规划以及完善的方案,种植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学校及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进行规划,开发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种植项目。对于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大都了解了多种劳动工具的使用方法,已经能够规范地使用劳动工具;而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大都已经能够熟练地使用劳动工具,并且能够针对不同的种植对象选择合适的劳动工具,使用正确的种植方法或者技巧进行种植。如我校依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发了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小豆豆认识蔬菜”“第一次浇水”“我和家人一起种植”等项目,针对中年级学生的“大蒜的种植”“青菜的生长”“翻地的学问”等项目,针对高年级学生的“瓜架的搭建”“智能灌溉”“创意种植”等项目,旨在以项目推动活动开展,以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加深学生对劳动的认知,让学生感受劳动的辛苦,体会劳动的意义[1]。
比如,当秋天到来时,教师带领中年级学生在种植园里进行大蒜种植活动。在让学生明确分蒜选种、翻地打垄、种植间距确定的任务后,为了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种植的快乐,教师做了详细的分工,并指导学生开始种植。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态度很认真,专注于开展各自的任务,细心地插蒜、培土。活动结束后,他们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又如,在夏天种植黄瓜时,教师将播种、移栽、搭架的任务都交给学生来完成,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自主设计种植方案,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各项种植任务。教师在旁边看着他们忙碌的身影和活动的有序进行,不禁感慨到我们在教育中要适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当整齐摆放的富有特色的挂架上挂满青翠的黄瓜时,学生感到骄傲和满足。之后,当来到生机勃勃的种植园听学长、学姐对种植过程的讲述时,低年级的学生积极地提出关于种植园和农作物的各种问题,有的还在学长、学姐的带领下亲自去摸一摸,闻一闻。笔者认为,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成为低年级学生的榜样。
三、专家引领指导,师生有法共植
学校的分层种植不仅需要靠自己的摸索与探究,还需要专家的引领指导,让专家给师生指点迷津,从而让师生开展种植活动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在由学校来开展的种植活动中,种植的内容、种植的方法和种植的成果都需要师生确定和检验。如果只是一成不变地实施活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失去兴趣。所以在种植时,学校及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听取专家们的建议能够帮助学校及教师打开思路,学习前沿的理念。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邀请大学教授、相关课题的教研人员以及一些资深的种植实践者,让这些专家引领师生,采用理论加实践的方式,让种植活动充满活力。
比如,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学校考虑到附近有葡萄种植园、蔬菜种植园,于是因地制宜,尝试将设想变成现实。如学校教师和学生有一次去葡萄种植园参观时,发现葡萄种植园中葡萄藤蔓交错,葡萄种植园主人喷药时背着重重的药箱,在藤蔓之间行走,一不小心还会被划伤,喷药的效率不高。对此,一些学生就产生了帮助葡萄种植园主人解决喷药效率不高这一问题的想法,并在回学校之后提出了这个想法。围绕他们的想法,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了思考,然后确定了关于智能喷灌系统的研究主题,并成立了学校课题研究的团队。师生一开始想要研究如何运用STEM理念进行智能种植,但是已有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际操作能力有限,这阻碍了研究工作的开展。这时,大学教授、专业科研人员等校外专家就成了学校课题研究团队的引路人,为团队提供了有力的平台。团队在专家的引领下打破思维定式,开拓了种植活动的新领域。学校的种植活动形式也从普通的种植转变为智能的种植。之后,学校在专家的帮助下试着将自主设计与创造的智能喷灌系统应用到了校内的实验地中,经过实验数据比对、成本计算,发现种植效果比较显著。应用智能喷灌系统,也有利于让学生研究种植的热情变得高涨,让学校师生对智能种植的前景充满信心。
四、开展多样活动,展示种植成果
開展多样的活动可以保持身心愉悦,拉近彼此的距离,增进彼此的感情。为了展示师生的种植成果,学校及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开展分层种植活动。
比如,我校会在种植周开展“参观校内种植园”活动,让师生利用晨会、午饭后的时间去种植园参观,并经过一周的投票,评选出“校园优秀种植班”“校园种植小能手”;之后通过学校的宣传栏、橱窗展示班级和个人的种植风采,让更多学生想要成为“校园种植小能手”。同时,我校会让“校园种植小能手”们在升旗仪式或班队课上进行种植经验介绍,利用校园公众号及网络平台进行种植成果宣传、种植故事分享。另外,我校会进行“爱心种植义卖”活动,让师生邀请家长、社会人士一起参与。义卖的物品既可以是在种植园里种植的农作物,也可以是对农作物进行加工后做出的食品,如蔬菜饼、蔬菜汁、凉拌菜等。义卖活动当天,种植园中售卖的物品就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参与活动的人们争相购买。可见,活动的开展赋予了师生的种植更多的意义。
我校也会利用各大节日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展示种植成果。比如,在教师节时,学生会为教师准备一份种植园中的“爱心蔬菜”礼物,写祝福卡,以表谢意;在重阳节时,师生会到敬老院进行“小手拉大手,蔬菜献爱心”实践活动。开展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们的各项能力,而且能让他们感受到劳动的意义,体会到劳动的价值。
五、搭建交流平台,分享劳动所得
取得劳动成果并不是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劳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生活的主人,创造美好的生活,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在当前教育环境下,让小学生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仅能锻炼他们的劳动能力,还能磨炼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形成坚韧不拔的品质,进一步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精神。分层种植活动的开展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种植方法,初步形成种植能力,懂得种植、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明白劳动是光荣的。对于每一次种植活动,学生们会有自己的感受与心得。只有进行深层次的反思与真实的表达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们的成长。为了让他们把内心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搭建交流平台尤为重要。
(一)在校内打造“种植交流吧”交流墙
学校可以根据校园的环境、条件,选择一个合适的位置打造“种植交流吧”的交流墙,将交流墙划分为问题区、经验区、创新区、成果区、活动区等多个板块。学生可以将自己种植时的困惑、困难、经验或者收获写在纸上,然后贴在墙上。其他学生或者教师可以在相应位置写出自己的建议。“种植交流吧”交流墙上的内容可以每周更换一次。如有未能解决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或者值得借鉴与推广的经验,学校可以进行汇总,在精华板块中展示,并利用校园小广播每个月向师生分享一次。
(二)利用校园公众号创建“种植小天地”栏目
当今,利用网络进行交流在速度、范围、效果方面具有很多优势。学校可借助校园公众号创建“种植小天地”栏目,每周在栏目中分享师生的种植成果,让师生交流种植所得,从而促进学生种植能力的提升。师生可以一篇关于种植的小日记、一首关于种植的小诗、一段关于种植的小视频等形式进行成果的分享。
(三)利用短视频或社交平台记录个人的种植点滴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喜欢的或者亲友推荐的平台,在家长的指导和帮助下记录自己在种植活动中的酸甜苦辣,分享种植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在把视频或文字上传到短视频或社交平台上后,很多人会进行互动,交流经验,给予鼓励,传授方法;学生会在互相交流与学习中收获满满,从而进一步激发自己劳动的欲望,想要通过种植活动获得更多成就感。学生除了在这些平台上发布自己的一些种植动态或者相关视频,也可以在网上搜索一些种植达人、种植专家,关注他们,与他们交流互动,学习他们的经验,寻求他们的指导,如果有条件,可以一起合作开展种植活动。借助多个平台,学生能够在交流互动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创新,突破自我,提高种植活动质量,同时能够积极参与劳动,深入了解劳动,找到幸福生活的源泉。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2]学生不仅要从小会劳动,还要爱劳动;除了做家务劳动,还要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种植活动。在学校的分层种植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成为“识五谷、勤四肢”的新时代好儿童,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常雪.新时代思政教育与劳动课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J].大学,2022(03):40-43.
[2]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19(02):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