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

2023-06-04刘志明卞书政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共富共同富裕发展

刘志明 卞书政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新征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基本遵循。其科学内涵包括: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紧紧围绕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要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新时代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在党的坚强统一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完善相应制度保障,筑牢共同富裕的基础,根本消除返贫隐患。

[關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3)02-0005-08

[收稿日期]2022-11-28

[作者简介]刘志明(1972—),男,湖南华容人,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机关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主任、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世界经济与政治;卞书政(1993—),男,山东聊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基础研究项目“高质量促进共同富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2020年度重点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研究”(项目编号:2020XYZD05)、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21世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高等研究院2020年度重大项目“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重大问题”(项目编号:MGYZD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共同富裕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美好愿景。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1]P7-8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为共同富裕建设奠定了扎实的物质基础、思想准备与制度保障。然而,新发展阶段下的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愈发突出,制约着共同富裕的深入推进。为此,必须深刻理解共同富裕思想的文化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全面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逻辑溯源

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2]深度梳理新时代共同富裕思想的文化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将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逻辑前提。

(一)文化逻辑:中华传统文化赋予共同富裕价值底蕴

治国之道,富民为本。共同富裕思想古已有之,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到孙中山的“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都体现着古老的中华民族对于共同富裕的渴望与追求。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是在汲取传统文化精华、赓续中华民族伟大愿景、立足近现代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得以形成、发展与丰富的。由孔子至孙中山,都强调“大同社会”的构建。思想层面,孔子论“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倡导财富分配的“各得其分”;践行层面,作为“先富帮后富”杰出典范的陶朱公范蠡倡导“不贪天下之财,而天下共富之”。孙中山主张创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传统文化中这份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为中国共产党努力将“共同富裕”由理念逐步付诸现实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借鉴。

(二)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的奠基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从未直接提出共同富裕概念,但他们从正反两方面为共同富裕作了充分论证。一方面,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现实状况的理论分析,从生产力发展与财富分配方面指出资本主义注定无法共富。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富裕状态,这个大致还是可以实现并且至少是国民经济学和市民社会的目的的理想,对工人来说却是持续不断的贫困”[3]P14。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持续激化着“贫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天然制度基础。“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3]P81这种革命式的扬弃,推动社会财富归社会所有人共同所有。“未来社会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4]P104,马克思、恩格斯从整体性角度提出的实现共同富裕的设想与规划,仍是我们今天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科学指引。

(三)实践逻辑:践行初心使命与回应时代课题的双重需求

百年大党领导下的中国,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深水区攻坚区,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日益凸显、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这些涉及发展与分配两方面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需要通过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来解决。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坚守和践行初心使命的必然要求。自1921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便矢志不渝朝着共同富裕目标前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根据总体贫困的国情始终坚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先后解决温饱问题、迈入总体小康社会、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开始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形成了共同富裕的基础。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内在要求。新时代背景下的社会主要矛盾,已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5]P11。社会基本矛盾的长时段存在,是共同富裕实现及其实现程度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富裕”水平,生产关系的性质变化左右“共同”范围的变化。作为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具体阶段的体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伴随着共同富裕内涵的丰富;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呼吁着共同富裕层次的跃升。社会主要矛盾的这种变化,体现出共同富裕实践的过程性。新时代背景下,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文化需要,已转化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据此逻辑,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需要共同富裕层次的进一步跃升。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构建经济社会新发展格局的客观需要。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已由高速度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P28迈向强起来的新发展阶段,人民的需求已由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变成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种需要的满足要求新的发展理念的支撑与引领,形成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循环越顺畅……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6]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理念,根据供需结构、消费结构等作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安排。

新发展理念包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方面内涵,与共同富裕具有内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创新要解决发展动力问题,“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1]P33。唯有坚持创新,才能保持发展可能性,才能破解困扰发展的体制机制难题,奠定强与富的基础;“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7]。协调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注重经济各要素间、各地区、各领域间的匹配度,追求经济发展的相对平衡;“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1]P11。绿色强调发展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调保护生产力就是发展生产力,在此基础上的富裕追求天蓝、山青、水绿的美好生态环境。开放强调对外开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靠开放发展起来的中国断没有走回头路、陷入“闭关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死胡同的可能,这是共同富裕的保障。“我们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1]P10-11共享理念倡导人民至上立场,共享发展就是要引领广大人民由小康走向全面小康,由全面小康走向共同富裕。因此,以新发展理念为根本内核与内在指引的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二、共同富裕的内涵和要求

探析新时代共同富裕内涵,需要结合内涵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境遇两个角度来考虑。

共同富裕包含着“共同”与“富裕”内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是研究共同富裕思想内涵历史演变的突破口。对“共同”内涵的认识,实现从“同步富裕”到“阶段性共同富裕”的飞跃;对“富裕”的理解,富裕的覆盖面不断拓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面对百废待举、人口庞大的农业国现实,指出,共产党人真正赢得群众拥护,就得“解决群众的穿衣问题,吃饭问题,住房问题,柴米油盐问题,疾病卫生问题,婚姻问题”[8]P136-137。此时的共同富裕之“富裕”更多的是追求物质上的富裕。“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9]P495这里的“共同的富”包含着一定的实现富裕的同步性。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多年,随着对发展理念、发展逻辑与具体发展实践认识的深化,共同富裕思想两方面内涵实现了质的跃升。从“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10]P144到新时代“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1]P46,中国共产党切实践行着“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富裕观,回应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对共同富裕的最新认识落脚在涵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与新发展理念上。

(一)共同富裕的内涵

深入把握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需要从“共同”和“富裕”两个方面分别阐述,“共同”强调的是社会财富由全体人民所持有而非单个人的私有财产,力求确保全体人民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指向的是财富如何“恰得其分”;“富裕”则不仅强调社会财富的总量,强调创造更多的财富,也强调富裕的全面性,即物质和精神的富裕。

1.全民共富

“全民共富”是指全体人民的富裕,也叫覆盖面上的全面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11]P66正是在此意义上,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才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与人力基础。只有使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现行标准下先行脱贫,才能够去谈论共同富裕,这种共同富裕才不是少数人而是惠及十几亿全体中国人民的真正富裕。当然,这种“全民共富”仍需要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仍需要各项社会制度的完善与健全,但只要始终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中国就能够在阶段性全民共富的基础上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全民共富,就是要“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12]。贫富差距问题,是影响全民共富实现的重要因素。要逐渐缩小贫富差距,将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绝对两极分化即避免“富者越富、贫者越贫”局面的发生。

2.全面共富

共同富裕中的“全面共富”,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息息相关,主要指“全方面共富”与“全方位共富”。“全方面共富”指的是不仅仅物质财富急剧增加,精神财富更要实现高度增长,是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统一;“五位一体”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实质性跃升,甚至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也能够得到全面发展。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方面建设成果。这样的全面共富,以人民为根本立场,强调美好生活与较高水准的生活品质,强调高质量需求的及时充分满足。这种美好生活,具体而言,就是实现“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13]的新目标。“全方位共富”强调从协调性方面指引经济社会的发展,即依靠高质量的发展,振兴乡村、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协调的着眼点在于发展,落脚点在于“共同”。不仅要通过供需关系的动态调整协调美好生活需求与高质量发展保障下的高质量供应的关系,也要协调好人民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的关系,不斷提升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满意程度。

(二)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

把握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一方面要立足于渐进共富、共建共富几个层面,另一方面也要把握内蕴于新时代共同富裕重要论述中的几个统一。

1.渐进共富

一方面,“渐进共富”意在强调,共同富裕的实现具有长期性、艰巨性,要依靠逐步推进来达到,并非一夕之功。“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14]P352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不同人群不仅实现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时间上也会有先有后,不同地区富裕程度还会存在一定差异,不可能齐头并进。把共同富裕等同于同步富裕,催生出的只能是共同贫困。党中央明确了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时间节点,也明确规定将浙江作为共同富裕建设示范区,以试点带逐步推广,最大程度保持共同富裕推进的稳健性。另一方面,“渐进共富”是基础性共富与发展性共富的统一。人的需要的层次多样性,决定了处于社会不同阶层的人在同一时间段的需求是不同的。这种需求的不同步性,需要基础性共富与发展性共富在同时态下的异空间存在。对于个人而言,也需由对基础性共富的追求跃升到对发展性共富的追求进而实现共同富裕。

2.共建共富

共同富裕承认因个人能力与家庭禀赋而带来有差别的富裕。这样的共同富裕不是“养懒汉”,不等同于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强调共同建设基础上的共同享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深入迅速发展,中国的社会结构已经由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分化为包括“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15]等在内的“十个阶层”。共建共富强调要引导各社会阶层强化勤劳致富、诚信经营的“劳动观”,既强调各阶层内部的共同奋斗致富,也强调阶层之间共同建设下的共同享有。当然,这种共建共富也是为了打破阶层之间的绝对界限,避免形成新的“阶层固化”,以保持阶层的相对流动性,意在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共同为“做大蛋糕”贡献力量,进而进一步“分好蛋糕”。共建共富,是对“等、靠、要”思想的摒弃,对“均贫富”思想的扬弃,对“共同贫困”“同等富裕”的抛弃,指向的是一条各地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的正确“劳动观”指引下的人民群众共奔富裕之路。

需要指出,全面把握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要求,还要把握这样“三个统一”,即“做大蛋糕”与“切好蛋糕”的辩证统一,国家富强与人民富裕的辩证统一,美好生活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第一,“做大蛋糕”与“分好蛋糕”的辩证统一。实现共同富裕,当然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先把“蛋糕”做大,但是,也要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水涨船高、各得其所,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因为,“分好蛋糕”反过来能凝聚多方力量,把财富的蛋糕继续做大。

第二,国家富强与人民幸福的辩证统一。这是就富裕主体而言,两者是内在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方面,国家富强是人民富裕的重要保障。“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等历史反复昭示我们,没有民族独立就无法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连最基本的生存需要都无法保障。正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改革开放等,中国才逐步走上国家富强之路,人民才有了由求生存到追求物质文化到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层次跃升。“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1]P21新时代仍然要通过建设现代化强国,来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与保障提供扎实基础。另一方面,人民幸福内在包含于国家富强之中。推动共同富裕,需要“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16]。全面深化改革迈入深水区攻坚区,新时代的富裕源泉与动力藏在乡村振兴、挖掘欠发达地区劳动人民的生产潜力中,在此意义上的人民幸福的实现是国家富强的重要影响因素。将新时代的共同富裕纳入民富与国强良性互动的轨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题中应有之义。

第三,美好生活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这是就人的发展层次而言,美好生活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人的全面发展是美好生活需要满足的价值旨归。“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人以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7]P189人的本质与人的需要密切相关,人的本质的充分释放以人民需要的动态提升为基础。新时代将对“物质文化需要”的追求转向“美好生活需要”的追求,体现着人的需要的丰富性,是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充分释放的确证,也体现着由“单面人”转变为“全面的人”的物质条件已相对成熟。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丰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人的能力的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的充分释放”[18]。没有人的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强国建设就无从谈起,也就没有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由此,共同富裕内在地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与美好生活需要的统一。

三、新征程推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背景下的共同富裕,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基本立足点,与中国式现代化、人的全面发展紧密相联。新时代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依托高质量发展,完善相应制度保障,筑牢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组织基础、生产力基础、群众基础与制度基础。

(一)堅持党的全面领导,筑牢推进共同富裕的组织基础

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1]P6,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组织保障与独特政治优势。“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我国发展站在了更高历史起点上。”[1]P7正是因为始终“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1]P26,中国人民才在百年历史发展中实现了从解决吃饭问题到解决温饱问题到总体小康再到如今实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是,全面小康只是共同富裕的全新起点,只是迈向共同富裕的一个更高历史起点,由全面小康迈向共同富裕,仍有许多险滩要涉、有许多硬骨头要啃,仍然需要中国共产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1]P63。“经过不懈努力,党找到了自我革命这一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1]P14勇于自我革命、善于自我革命的党,是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要确保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幸福,确保党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要发挥各级党组织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强化思想引领、完善自我革命制度体系、提升干部队伍素质等,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凝聚力量。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充分挖掘蕴藏于群众中的磅礴伟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发展生产、追求共同富裕的“内生动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新时代新征程,增进民生福祉,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P46。要着眼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保障制度,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和就业歧视,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切实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要强化问题导向,紧盯老百姓在社会保障方面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紧盯制约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硬骨头,不断推进改革,围绕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等目标加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立足国情,将促进健康的理念融入公共政策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总之,要做到“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1]P27。

也要看到,我国发展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要统筹需要和可能,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政府不能什么都包,重点是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即使将来发展水平更高、财力更雄厚了,也不能提过高的目标,搞过头的保障,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

(三)推动高质量发展,把“蛋糕”做大做好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1]P28以新发展理念为理念指引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注重经济的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也强调在共同富裕所关注的生产力领域的“质”的飞跃。推进高质量发展,就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1]P30,这是实现全面共同富裕、全方位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只有依托高质量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才有机会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坚持精准扶贫,尽锐出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1]P7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推动中国社会迈入全面小康。打通“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的最后一公里,需要依托高质量发展,扎牢共同富裕的基本底线,根本消除已脱贫人群的返贫隐患。

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发展更平衡、更协调、更包容;必须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必须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必须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等等。

总之,要推动高质量发展,全方位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生活满意度与生活标准,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奠定生产力基础与群众基础。

(四)完善分配制度,切实分好“蛋糕”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是收入差距拉大、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较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仅要依托基本经济制度做大做好“蛋糕”,更要优化分配制度切实分配好“蛋糕”。“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1]P46,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一方面,要大力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增强致富本领。另一方面,要“促进机会公平,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探索多种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1]P47,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避免“内卷”“躺平”。此外,还要着力打造“有愛社会”,引导企业等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自愿“奉献蛋糕”,确保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战略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对于提升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对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对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共同富裕的经典论述,如共同富裕的实现要以公有制为实现的制度前提,共产主义以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为特征,只有废除私有制,才能消除人的异化;又如共同富裕的实现要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为实现这一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从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渐转向供需两侧同时发力,以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供给。同时,这一重要论述也深入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元素。新时代实现共同富裕,要依托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双重支撑,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人民美好生活建设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从方法论、内容的真实性、价值取向等多个方面回答了共同富裕实现的可能性与实现路径的关键问题。方法论上结合客观现实,取得诸如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样实实在在的成就;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方面。

(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贫富差距过大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古代社会的“不治性难题”,“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局面的长期存在使得中国古代王朝只能陷入“历史周期率”的循环之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从土地改革到温饱问题的解决再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用一步步为人民谋实利的方式确保执政地位的稳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19]新时代人民的根本利益主要在于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上,中国共产党要不断自我革命,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对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最好回应,不仅会深入提升人民群众在民生、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获得感与幸福感,也能够极大提升人民群众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可度、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好感度与信任度。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仍需全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同富裕的重要论述,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凝聚社会共识,消解社会达尔文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阐释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基本遵循、基本立场等,逐渐形成了有关中国实现共同富裕的话语体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凝聚起奔向共同富裕的集体共识,更加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

(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共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人类的梦想。人类一直在探索追求,中国古代近代先贤们的“大同”梦,空想社会主义者们向往的“实业制度”“和谐制度”,都包含有对共同富裕的诉求,但这种诉求在当时并无实现的现实条件,人类至今也并没有解决这一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吸收人类关于共同富裕的进步思想成果,提出了切合中国实际的共同富裕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共同富裕旨在实现全体人民而非少数人的富裕,内蕴着人民立场的价值旨归。西方的现代化是资本逻辑指导下的现代化,最终导致的是资本家的不断富裕与雇佣工人的赤贫;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现始终基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是人对自身异化本质的扬弃。这种扬弃要实现人的物质上的富足,更要实现人的全面全方位发展,即在政治诉求、文化需求、社会地位等各方面的全方位跃升。共同富裕的实现,正意味着人能够以人的方式生活于世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习近平.国家中长期經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J].求是,2020(21).

[7]习近平.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29.

[8]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2]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节选)[J].求是,2016(1).

[13]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5.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5]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与流动[J].江苏社会科学,2003(4).

[16]习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J].社会主义论坛,2021(3).

[1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8]吴向东.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1).

[19]习近平.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1(9).

Abstract:

Since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has issued a series of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Chinese people,which become the basic guideline for concretely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n the new journey in the new era.The scientific connotation of these statements is as follows: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s modernization with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Chinese people,and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people is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the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the common prosperity is a long-term historical process,and we should focus on the general go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oward 2035 and make substantial progress in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Chinese people;and we should improve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to promote the common prosperity.To concretely promote the common prosperity in the new era,we must,under the powerful and unified leadership of the Party,put people in the first place,improve the relevant systems and institutions,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for common prosperity,and eradicate the potential risks of returning to poverty.

Key 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common prosperity;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责任编辑:朱文鸿)

猜你喜欢

共富共同富裕发展
“萧滨一体化”:打造区域协作共富升级版
以更强合力奋进共同富裕之路余杭发布“余上富美”共富工坊扶持政策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一图读懂党建引领“共富工坊”建设
凝聚共富力量 谱写发展新篇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