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论述探析

2023-06-04刘兴华石涵林胡栩萌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实体金融

刘兴华 石涵林 胡栩萌

[摘 要]实体经济是当前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论述,是对新时代金融功能定位的深邃思考形成的理论体系,包括政治保证、根本立场、内在要求、治理旨归和施策逻辑五个方面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论述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金融思想,赓续传承了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探索,拓展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理论,为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濟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为推动全球经济治理和实现“金融之治”贡献了中国智慧,对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金融;实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23)02-0013-08

[收稿日期]2023-01-19

[作者简介]刘兴华(1972—),男,江西吉安人,博士,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货币政策与数字经济;石涵林(1998—),男,湖南长沙人,江西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与政策、数字经济;胡栩萌(2002—),女,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财政金融学院科研助理,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与政策。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金融网络系统性风险防控机理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J221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1]P30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路上,改革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改革发展的重心在实体经济,必须紧紧抓住实体经济这个“着力点”,这是对发展经济最深刻的把握和最本质的概括。从系统论的角度看,经济是由众多相互依存要素组成的复杂网络。金融是复杂网络系统的重要一环,履行调剂资金余缺的基础性职责,发挥维系供需平衡的保障性作用。对于金融的功能定位,习近平总书记精辟地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2]P278-279要牢固树立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意识。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波谲云诡,我国经济渐入高质量发展,需要明晰金融的服务效能,正确处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论述意蕴深厚,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为什么金融要服务实体经济,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对这一关乎金融发展方向的深层次思考和回答,深植于马克思主义金融思想,有机结合中国经济实情,从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探索中汲取养分,以全面提升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核心目的,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金融理论体系。

(一)理论基石: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金融思想

马克思主义金融思想内化于虚拟资本理论,虚拟资本与虚拟经济紧密关联。亚当·斯密最早提出,社会总劳动分为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生产性劳动用在某物上能增加该物的价值,而非生产性劳动却不能够。[3]P164按照劳动价值论的观点,当前从事工农、制造的劳动者把劳动直接投在物上,增加了物的价值,他们从事的是生产性劳动;而各种金融行为并不包括上述过程,没有直接创造价值,其实属于非生产性劳动。因此,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为探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做好了理论铺垫。

马克思借鉴亚当·斯密劳动价值学说的合理内核,在《资本论》中首创虚拟资本理论。马克思以汇票作比方,阐明虚拟资本交易的本质,由此打开了人们了解虚拟经济运行模式的大门:“大体说来,货币在这里只是充当支付手段,也就是说,商品不是为取得货币而卖,而是为取得定期支付的凭据而卖。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可以把这种支付凭据概括为汇票这个总的范畴。这种汇票直到它们期满,支付日到来之前,本身又会作为支付手段来流通;它们形成真正的商业货币”[4]P450。时至今日,虚拟资本早已不再局限于汇票范畴,信用货币种类与流通方式日渐繁杂,随时代发展演变的虚拟经济规模变得愈发庞大,仍然可从马克思虚拟资本理论窥其本质。马克思没有直接阐述实体经济概念,但尝试运用资本循环理论,对实体经济的含义进行说明:先用货币通过交换去雇工人、购买原料、机器、建厂房,然后通过生产变成产品,产品通过流通变成商品,商品经过交换才能再变成货币,这一过程就是实体经济。[5]简言之,实体经济被视为与真实商品相联系的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的全过程。

虚拟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双重性。于实体经济而言,虚拟资本是经济运行的“润滑剂”,既与前者保持必然联系,又对前者产生促进作用。马克思指出,“信用制度的另一方面与货币经营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货币经营业的发展又自然会和商品经营业的发展齐头并进。”[4]P453然而,由于虚拟资本的高收益性和不劳而获性,虚拟经济会有自然扩张并占据主导的倾向。马克思指出,“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都周期地患有一种狂想病,企图不用生产过程做媒介而赚到钱。”[6]P67-68虚拟资本的不断扩张,会迎来一时的经济繁荣,但泡沫一旦破裂,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时无刻不在警醒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危险,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历史依据:赓续传承中国共产党百年金融探索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将马克思主义金融思想与中国金融工作实际相结合,积极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经济运行规律的金融发展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金融探索为我国各个时期经济建设起到关键指引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金融探索的伟大赓续,更是中国共产党金融理论的伟大创新。

毛泽东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强调金融为工农业生产和对外贸易服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大家懂得经济建设在革命战争中的重要性,努力推销经济建设公债,发展合作社运动,普遍建设谷仓,建设备荒仓。”[7]P121发行公债所筹款项,除去战争用费,余作合作社、粮食调剂局、对外贸易局本钱,“小部分用去发展生产,大部分用去发展出入口贸易”[7]P122。“我们要使人民经济一天一天发展起来,大大改良群众生活,大大增加我们的财政收入,把革命战争和经济建设的物质基础确切地建立起来。”[7]P12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国面临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兼有外部封锁和敌对势力的破坏,中国共产党及时制定全面解放生产力总方针,切实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银行工作的中心任务是用一切方法去争取存款,积累尽可能多的资金,支持工农业的生产的恢复和发展”[8]P119。运用金融手段保障对外贸易、物质供给和物价稳定,极大地促进劳动生产的提高,有效地推动了实体经济的稳步发展,走出一条金融与实体经济合理协调、互促共进的新路。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同国际接轨并适应经济发展要求,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快建设我国金融市场,寻求更高效的资金融通方式,“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9]P70。中国共产党开始进行卓有成效的金融實践,先后成立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出台《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规范金融市场发展,拓宽资金融通渠道,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从此迈入“快车道”。世纪之交,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激烈动荡,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在风云变幻的时局里保持金融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江泽民强调,“我们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视金融工作,把金融改革和发展搞得更好。”[10]P71有序推进金融工作有条不紊展开,不断加强金融立法,重力出台监管措施,积极处置银行坏账,持续推进银企改革,全力稳定房价物价,有效保障民生福祉,推动实体经济迈上新台阶。 进入新千年,胡锦涛为金融工作提出新的科学论断,“做好金融工作,保障金融安全,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维护经济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越来越成为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11]P606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进一步提升。

(三)理论创新:拓展升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论述,深刻阐明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客观剖析我国金融发展面临的复杂形势,科学论述金融的运行原理和功能作用,不但明晰了对金融目的、作用和意义的定位,而且深化了对金融本质、特点和规律的认识,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体系,更重要的是,创新性地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金融理论,开拓中国特色金融发展新境界,既赋予我国金融发展鲜活的时代特色,又为确保我国金融持续稳定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金融与经济的关系有着众多精辟的论述。“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充分体现金融在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基础性作用。“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深刻揭示金融内生于经济之中,经济发展对于金融稳定具有决定性作用。“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两者共生共荣。”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接地气的话语,清晰展现出经济与金融互促互进、不可分割的辩证关系。这些重要论述逻辑思路清晰,结构脉络完整,既彼此印证又相互补充,进一步深化对金融本质属性的认识,为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指明了方向,也为破解金融工作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补齐短板和不足、增强发展源动力、扩大发展优势提供了战略指引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论述,不仅拓展了马克思主义金融理论,而且极具原创性的理论创新价值。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论述,全面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准确定位新时代金融功能作用,深刻阐释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之“天职”,科学回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金融的使命任务,系统构建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是我国开展各项金融工作的行动指南。

(一)政治保证: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当领导我们一切事业的重任。在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实践说明,做好经济工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守根本性的大原则、大道理。”[12]对于新形势下的金融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确保国家金融安全。”[2]P281金融业是国民经济特殊行业,持牌经营是基本的准入条件,金融改革发展必须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正确方向。只有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才能认清国内外经济发展大势,保持对金融使命任务的清醒认识,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只有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才能深入探讨金融实际工作,实地调研金融具体问题,牢牢站稳人民根本立场,及时作出准确的金融判断和科学的金融决策,切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国家根本利益和人民幸福安康,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只有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才能树立风清气正的金融生态,形成干事创业的金融环境,有效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只有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才能将维护安全与金融反腐结合起来,并对这项工作持续推进和常抓不懈,努力营造“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清廉氛围。同时,充分发扬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优势,各级党组织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团结依靠人民群众,戮力同心做好金融监管工作,全面发挥党的领导在维护金融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坚决贯彻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决策部署,排除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过程中可能遭遇的风险阻碍。

(二)根本立场: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

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是一部团结人民、依靠人民不断创造伟大奇迹的奋斗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2]P279社会主义金融必须遵循人民至上原则,具有鲜明的人民性特征。只有契合人民群众利益,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从人民立场改革发展金融,我们的金融工作才能保持稳定,我们的金融事业才能充满活力。金融从业者必须保持高度热忱,以积极的事业心与强烈的责任感,踏实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为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强国梦而努力奋斗。

坚守人民至上基本原则,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兼具发展和服务双重逻辑:一是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发展需要,必须充分发挥金融结构调整功能。社会主义金融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全部工作的初心和使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尤为关注低收入群体,将金融工作重心放在缩小贫富差距、避免两极分化上,致力于金融服务的普惠创新,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金融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将金融资源配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朝着助力中小微实体企业发展、支持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方向精准发力和综合施策。二是长效保持金融稳定和活力,必须广泛发动群众参与金融监督。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意见,拓宽扩充群众提议监督渠道,形成社会组织同监管机构共同监管局面,在防范风险和治理乱象过程中,提升人民群众金融素养与维权意识,促进金融监管工作迈上新台阶,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道路也将更加通畅。

(三)内在要求:坚持服务实体经济不动摇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为避免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挤压实体发展空间,形成经济“泡沫”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已转化成结构性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在供给结构不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13]P235。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个着力点,必须抓实做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工作,为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企业生产研发能力注入“强心剂”。对实体经济固本强基的同时,持续加大对企业资金的信贷支持,尤为关切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动摇,必须严防经济“脱实向虚”,以免资金流向虚拟经济,致使影子银行泛滥膨胀;有序推进金融市场发展,防止金融业无序扩张,增强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牢牢把握着力点,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13]P239同时强调,“科技创新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现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不断增强,人力资源支撑实体经济的作用不断优化。”[13]P241保持金融市场的繁荣和稳定,一定要从服务实体经济的高度,以是否提升实体经济生产效率为评判依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金融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催动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迭代演进,不断加速推进实体经济能级跃升,形成“金融赋能—科技创新—实体跃升”三位一体、协调统一的新发展格局。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动摇,必须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固牢夯实经济基础。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置于五大重点任务之首,凸显扩大内需在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现代产业体系中,最终价值的实现在市场、在需求、在客户,要充分发挥金融的宏观调控功能,进一步壮大传统消费市场,培育新兴消费市场,大力提振消费信心,释放因疫情而被抑制的消费需求。推动新型消费模式发展,挖掘激发消费者新偏好,破除阻碍要素流动体制机制障碍,培育新一轮经济增长动能。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动摇,必须持续涵育产业链生态,完善提升供应链管理。通过金融优化产业资源,创新上下游产业链,多措并举维护产业发展稳定,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

(四)治理旨归:完善金融配置和调控职能

金融的两大基础职能是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前者涉及资本要素的配置,后者关乎宏观经济的运行。社会化大生产中,资本是一种稀缺资源,在经济运行中流向何处、配置于哪些主体,是检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的重要标准。当前,虚拟经济存在自然扩张倾向,部分资金在金融系统空转套利,金融的资源配置效率亟待进一步提高,实体经济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确保金融资源源源不断流向实体,始终保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是完善资源配置功能、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必由之路。

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必须将有限的资金要素用于刀刃上,把金融资源投向重点领域或急需之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意识,昂首阔步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按照这一指示,必须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将更多金融资源向绿色产业配置,发挥资金要素的最大效用,营造可持续发展环境,服务于人类事业进步,为建设美丽中国、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更大贡献。对于从事绿色低碳行业的企业,简化融资审批流程,降低实体经济融资难度,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精准性与灵活性,确保资金能够流向低风险、高效益的实体企业。

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必須将金融资源与人力资源有机结合,高效渗入能促使实体经济快速发展的生产中去。从本质上看,资本和劳动力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要素,资本是物的因素,劳动力是人的因素,只有做到两者有机结合,才能推动生产力的提高。因此,实体经济的生产进步与劳动力的水平和素质休戚相关,必须根据市场变化,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和政策,提升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突破固有的城乡二元结构藩篱,助力农村人口城镇化流动,也推动城镇人口到乡村从事农业经营。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高速转型期,强化智力投资和提升劳动力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将金融资源用于提升人力资源整体质量,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团队,促使实体经济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必须完善金融宏观调控职能,将金融调控作为经济政策的重要调节手段。紧密围绕“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在完善中央银行职能的基础上,持续稳步提升宏观政策的预见性、准确性,做到落地见效,切实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适当扩大货币信贷与社会融资规模,立体优化信贷结构,稳步降低综合融资成本,采取“政府注资、金融信贷”方式,放宽小微企业还本付息期限等手段,注重对实体企业尤其是科创类小微企业、绿色产业的融资引导。

(五)施策逻辑: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金融业经营呈现综合化趋势,促使金融机构联系紧密,形成复杂的风险传递网络,防范金融风险成为促进我国金融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1]P29-30“我们必须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12]全力推进金融制度建设,持续加大金融监管力度,严格制定金融监管标准,达到标本兼治、利在长远的伟大目标,这是现阶段我国金融施策应遵循的底层逻辑。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主动处置银行业不良资产,精准处置大型集团风险,平稳化解高风险中小金融机构风险,严查金融领域腐败大案要案取得显著成效,为进一步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具体而言,金融施策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扭转经济脱实向虚势头,对恶意施加金融杠杆、以钱炒钱等制造金融“泡沫”行为予以坚决打击,持续提升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效。二是化解风险外溢性与传染性,严厉制裁做假账、掩盖不良资产等违法行为,坚守“房住不炒原则”,彻底杜绝房地产金融化现象。三是持续推进金融反腐,坚持刀刃向内,对于金融腐败,绝不姑息手软,做到有一查一,让金融腐败毫无藏身之地,直至海晏河清。四是增强金融监管透明度,提升金融法治化水平,推动国际监管合作交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金融业经历过多次“大考”,面临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压力,但每次都化“危”为“机”,创造举世瞩目的金融成就,归根到底是坚持实事求是,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准备,争取最好的结果。面对未知的金融风险,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切实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事业平稳发展。

三、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论述,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系统阐释了新时代金融的功能定位,科学回答了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金融思想,而且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理论,对于做好新时代金融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提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根本遵循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上升,厘清金融和经济的关系、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兼顾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步入新常态后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论述,直面上述问题并作出准确而科学的回答,涵括金融发展、金融改革、金融开放和金融安全方面,不但內容丰富、体系完整,而且视野宽阔、思想深刻,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面贯彻新时期金融工作、推动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开辟中国金融发展新局面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必须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充分发挥金融重要作用,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总体实力,开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

要长效发挥金融重要作用,必须牢固树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理念,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各种类型的金融需求。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健全,金融体系日臻完善,但金融发展仍然会遇到新情况和新变化,为了继续做好金融工作、推动金融业健康发展,必须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有全局视野和长远眼光,统筹兼顾、系统安排,不仅要瞄准重点环节靶向发力,而且要深入研究相关因素之间的联动性,使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协调、在实施过程中相互助力、在实施成效上实现倍增。

深化金融改革,要求在优化金融机构体系、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健全金融风险机制方面不断下功夫。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准确贯彻新发展理念,要找准金融工作重点,在服务实体经济、服务人民生活的基础上确保金融政策措施的创新活力。金融监管方面需要强化金融资源统筹规划,强化政府同社会联合监管力量,统一安排宏观审慎与微观监管措施,建立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最终实现金融资源为实体经济高效服务的目的。走中国特色的绿色金融发展之路,开放金融多边合作,学习借鉴各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有益举措,共享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福利。

落实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还需在数字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上集中发力。通过引入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将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广度与使用深度进一步拓宽,让更多实体经济主体尤其是中小微与“专精特新”企业真切感受到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便捷春风。需要注意的是,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需要顾及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只有在普及数字普惠金融理论、健全数字普惠金融法律及监管体系、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开展数字普惠金融创新等方面实现精准发力,数字普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效益方能实现最大化。

(二)融汇长效金融治理于高质量发展

随着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加深,全球产业的演化和分工愈加精细,依存度的提升促使全球产业呈现闭环化发展趋势。任何一国都是闭环网络链条的“节点”,不可能游离于环境之外,也必然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影响。全球经济下行风险逐渐加大,各种不确定因素变化出难以捉摸的动荡源,数字鸿沟、治理赤字、贸易壁垒等问题频繁迭出,考验着世界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昭示着未来的经济复苏之路绝非坦途。面对时代之问,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金融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必须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2]P279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金融的基础性功能是服务实体经济,必须切实履行好服务“天职”和“宗旨”,这是金融真正意义上的回归本源,也是金融在新征程中的历史方位。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各种不稳定性因素依然存在,我国宏观经济呈现回升向好趋势,仍然面临消费不振、物价攀升、失业走高等多重压力,部分产业行业产能过剩,经济下行风险进一步加大,经济持续回升基础需要进一步夯实。

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必须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扩大投资机制,拓展有效投资空间,适度超前部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14]必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巩固和强化国民经济恢复态势,进一步稳住经济大盘,密切关注世界经济金融复苏形势,加强预判和风险防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各项工作,巩固我国经济金融来之不易的增长势头。

(三)为世界贡献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中国智慧

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全球不断探寻新增长动力,已成百舸争流之势。每个国家的基础条件不一,兼有自身特殊的国情,选择的发展路径并非相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文明、制度、道路的多样性及交流互鉴可以为人类社会进步提供强大动力。”[13]P457开放合作是共同发展的必由之路,也能为彼此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大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實体经济重要论述,着眼于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主张构建平等均衡的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具有理念先进、价值包容、内容科学等特点,是新时代中国融入全球金融治理的智慧结晶。

在当前的国际经济关系中,金融不但是传统经济中的重要力量,而且愈来愈成为政治舞台角力的非常规手段;西方发达国家倚仗经济优势大肆推行金融霸权,致使单边主义大行其道,给国际金融体系带来极大的不稳定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未来全球系统性金融风险挑战,我们不但要确保金融安全网资源充足,也要让国际金融架构的代表性更加合理,更好反映世界经济现实格局。”[13]P474这一重要论述基于开放合作价值理念,深化金融风险挑战意识,致力于良好金融生态的维护,为化解矛盾冲突和建立金融体系提供丰富的治理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论述,不仅是指导中国金融改革实践成功范例的理论指引,而且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复杂多变国际环境下正确认识金融功能、合理发挥金融宏观调控作用提供理论借鉴,必将成为各国运用金融方式提振实体经济的重要参考。在新时代国际经贸往来中,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姿态积极融入国际社会,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有力展现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软实力,为完善全球金融宏观调控贡献中国智慧,全力推动世界经济朝着“金融之治”方向迈进,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带来的红利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发展经济的着力点依然在“实体”。如何促进“实体”健康发展,确保经济迈入高质量轨道,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论述,以马克思主义金融思想为理论基石,以中国共产党金融探索为历史依据,对新时代金融功能定位有着深层次的思考,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重要论述,坚持党领导金融工作的政治原则,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坚持完善金融职能的治理旨归,坚持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施策逻辑,形成逻辑严密、内涵丰富、体例清晰的理论体系,拓展了马克思主义金融研究疆界,为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了根本遵循,极富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也为推进全球经济治理和实现“金融之治”贡献了中国智慧。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郝晶,译.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

[4]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5]成思危.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J].中国经济快讯,2003(14).

[6]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六十年(1948—2008)[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9]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0]江泽民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胡锦涛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12]韩洁,叶昊鸣.“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侧记[N].人民日报,2022-12-18.

[1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4]新华社.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增强发展的安全性主动权[J].中国人大,2023(3).

Abstract:

The real economy is the acting point of forc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present,and it is a bounden duty and tenet for finance to serve the real economy.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finance serving the real economy compose a theoretical system based on in-depth thinking on the functions of finance in the new era,including the connotations of five aspects,i.e.,political guarantee,basic stance,intrinsic requirements,tenet of governance,and implementation logic.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finance serving the real economy have passed on and developed the Marxist financial thought,carried forward the CPCs exploration in the field of finance,and expanded and deepened the financial theory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us providing a basic guideline for the finance of our country to serve the real economy.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important statements on finance serving the real economy have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Chinese characteristics,and have contributed Chinese wisdom to the global economic governance and to the realization of “financial order and stability”.They have an important strategic meaning for accelerating the forming of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Xi Jinping Thought on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a New Era;finance;real economy

(責任编辑:朱文鸿)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实体金融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实体的可感部分与实体——兼论亚里士多德分析实体的两种模式
两会进行时:紧扣实体经济“钉钉子”
振兴实体经济地方如何“钉钉子”
P2P金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