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政背景下高中艺术教学适应性研究
2023-06-04吴小春曹毅曹翰方
吴小春 曹毅 曹翰方
摘 要:通过分析新艺考政策下课程模式的概念,论述艺术高中文化课与专业课教学的平衡关系,发现艺考不是捷径,高中三年要完成文化课、专业课的学习并取得双优成果,须在观念认识、教学体系、有效教学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进。为此,借鉴学校成功范例和教育课程模式带来的启示和反思,根据数据做出适应性教学调整,促进新课程体系的建立,可帮助高中艺术生在新艺考中取得雙优成绩。
关键词:新艺考;高中艺术教学;适应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12-0018-04
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学生已实行新的艺术高考政策。新政策首先体现在扩充艺术的专业,其次体现在提高文化成绩。教育部提出限制校考,加强省级统考,因而提高文化课成绩是艺考新政释放的改革红利,是对艺术教育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作为艺术特色高中,新艺考逐步提高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课录取分数是个重要的关键点。文化课录取成绩的提高,意味着学校在招生政策、教学、课程等方面都要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顺利完成艺术高中的教学任务。
一、艺术生基本素质的要求
生源是艺术特色高中的主体,作为培养未来艺术生的摇篮,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内在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最大的变化是加入了“新三科”,即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多门类的艺术教育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艺术的多种形式,加上现代科学与艺术创作的融合,以及数字媒体的视觉表现,艺术会感染更多的中学生。艺术教育在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同时,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艺术、熟悉艺术,关注个人未来的职业取向。2024年的艺考与以往不同,将迎来史上最强烈的“地震”,这次改革将是各省实施艺术类统考(联考)以来最大的变革,国家希望艺考适度“降温”,回归培养艺术人才的本质与初衷。更加全面的艺考科类,让热爱艺术的学生在选择专业方面更能顺从自己的兴趣和天赋,让真正热爱艺术且专业文化双优的中学生好上学、上好学。
高考改革的目的是让老百姓的孩子上好学、就好业,家长应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中国的教育正在从过去激烈竞争的人才选拔模式,变成帮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天赋所在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社会对艺术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只停留在美术、设计方面的造诣上,还要有科学技术和创新的能力,艺术高中要动员文化课好又具艺术天赋的双优学生选择艺考,从而保证艺术生基本的文化素质。
二、对传统教学方式提出的挑战
新艺考要求逐步提高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课录取分数,美术与设计类、书法类、舞蹈类、表(导)演类、音乐类等5类省级统考的高考文化课成绩占比由现行的30%调整为50%,播音与主持类的高考文化课成绩占比仍按现行的70%执行。提升艺术生文化课成绩,是对艺术高中教育教学的一次挑战。
课程理念的实质在于人文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是其核心所在,以艺术生为本,关注他们的学习、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以育人为本,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学习目的,当学习方式和学习态度发生变化后,就会给学校带来全新的教学理念。艺考之路更像是一条取经路,它不是考学的捷径,相比文化课考生来说,是双重压力,又苦又累。显然,艺术生的文化课和专业课是学校教学的整体,从备课到教学的整个过程,要求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合力完成。
(一)制定整体教学方案要考虑专业的特点
课程的设置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原则。艺术生在校学习三年,教师不能单纯追求学生的文化考多少分、专业考多少分,而要追求学生的双优,最终能让艺术生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学习。教师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中应充分肯定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完成国家基于高质量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体系建设。设置艺术专业课程时,校方在完成文化课学习任务的前提下,科学部署专业课程,专业学习要按照艺术特有的教学规律进行,在考虑其6种类别的共性之外,还要考虑各专业的个性教学需求。教学计划以艺术生双赢为本,给学生营造出科学、合理、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为艺术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基。
(二)备课形式发生显著的变化
备课要从了解学生、熟悉学生、关注艺术生出发,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体验和感悟,懂得他们学习上的需求,发现有学习价值、训练价值的问题,以教学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为基础进行备课,使教学预案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在教学中及时有效地帮助、指导学生。
此外,多种多样的备课形式需交叉进行,改变之前单一的个体备课形式。
1.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相结合。为凝聚集体教学智慧,教师之间应在多请教、多探讨、多商量的氛围中互相学习;教师不要把自己当成一个教学上的“个体户”,要虚心学习其他教师的优点,借鉴他人的优秀经验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和修养;教师要善于接纳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观念,避免在教学过程中走弯路。
2.广义备课和狭义备课相结合。从广义的备课角度出发,教师要把备课过程作为学习和总结经验的过程,勤于学习、总结和自省,只有不断地用高标准要求自身,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才能不断地备出好课来。
3.宏观备课和微观备课相结合。把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联系起来,把不同学科的相关内容联系起来,把单元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联系起来,并在过程中依次呈现,避免出现孤立地备一节课和一课书的现象。在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中,这种逻辑关系在培养学生会学、善学能力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专题性备课和常规备课相结合。专题性备课能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厚重和更深一层的理解与表现。由于各学科专业领域所涉及到的学科范围不同,因而在教学中,学科教师应从学科角度进行讲解,并避免在课堂上重复讲解知识的交叉部分,从而节约授课的时间。例如:立体几何。在数学中强调空间、空间线面平行、垂直关系的逻辑性,通过空间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建立空间观念,提升空间想象力。在素描中学习立体几何,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形体、块面、透视的理解,通过绘画简单的立体几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意识。数学中空间想象与素描中的立体感,也就是数学中的抽象概念与素描中的具象表现,形成了知识的互补关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全面地理解立体几何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再如,作文与影视编导,语文中的诗情画意与美术创作、音乐舞蹈创作等,通过专题性备课,能追求教育思想和教育价值的教学创造原动力,且能通过不断的进取与开拓,给教师带来悟性、灵感和智慧。此外,学科的创造会让学校的教学更具规律性、科学性,使教师的教学更具魅力,让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三)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新艺考政策下艺考生的学习时间更加宝贵,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任务,还要取得文化成绩和专业成绩的双优,这就要求通过教学的最大化来实现,教学要实现最大化必须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不仅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备好课的前提下,关注教学的导入、讲解、设问、辅导等每个环节,保证教学顺畅。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深入研究教学并及时进行反思,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打造更多的优质课。
教师要用心践行教学,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用心提高业务水平并追求精湛,恒心于创造最佳的教育教学成果。教师用教育的大爱去爱每个学生,教学热情会感染学生,爱心会感召学生,魅力会感化学生,知识会激励学生,耐心会感动学生,恒心会塑造学生。教师要通过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不断地把新教学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并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
三、借助数据分析艺考成绩,找出适合的新艺考教学方案
我们的艺术高中,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都取得了一些成绩,形成了自己学校的教学体系,学校要充分利用之前的艺考成绩,通过数据分析、比较,从中寻找有利于新艺考的数据,为建立新高考背景下艺术高中教学体系提供依据。
我们课题组成员对河北省三市二县的在校艺术生(男生425人,女生789人)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214份,收回问卷1214份,有效问卷1214份,问卷有效率100%。
调查时间范围:2019年、2020年、2021年入学的在校艺术生。
根据表1和表2中的问卷结果,河北省三市二县的18所艺术高中、高中学校的学生来自乡村和城镇的学生占比较高,18所学校的专业课都是从高一开始,大部分的艺术生在入学后就开始学习专业课,有一小部分学生由于文化课成绩差,在考大学无望的情况下,最终在高中一年级学期末选择了艺考。
调查表3和表4的数据时,我们清楚地看到学生们参加艺考的原因和无奈,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想上大学,艺考对他们来说是最有希望的一条捷径。接受我们调查的18所学校,艺考专业的合格率大部分在95%以上,本科录取率大约在15%至20%之间,专科的录取率高达94%左右。
新艺考政策中提高文化成绩、加大专业考试的难度,对于文化课成绩差的学生来说,三年的时间是无法完成学习任务的。学校招生时首先要看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再考虑专业兴趣、天赋,之前学校考上本科的那部分学生是我们的参考对象。专业教学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动员文化课成绩好,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画画的学生進行专业课训练,这样的学生未来很有可能进入211或985综合院校的设计专业学习。
总之,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肯定他们的学习能力,做到从学生实际和全面发展出发,且要以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教育目标。设置艺术专业课程时,校方需灵活调整与科学部署,发挥文化课、专业课的最大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需全力以赴、群策群力、尽心尽责,找出适应新政的教学方案,建立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实现艺术生双优的目标,为培养高素质的艺术生奠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杨恩寰,梅宝树.艺术学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郭声键.艺术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美]罗伯特·J.马扎诺.有效的课堂评价手册[M] .邓妍妍,彭春艳,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