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油画中蓝色象征意义分析与探索
2023-06-03西安美术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张 楠(西安美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一、色彩的象征
通过长期的人类活动,色彩被赋予了象征和联想的意义。康定斯基说过:“即使不画出某种颜色的形状,也能创造出有意义的真实来。”在观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我们会下意识地将色彩与各种经验相联系起来,当注视着某种颜色时,脑海中会映射出相关的情境记忆进而联系起这些经验。这些记忆帮助我们意识到看见的色彩是客观的真实再现还是有象征或者其他传统意义,再或是具有创造性概念。每种色彩都有它独有的认知价值和情绪意义。受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每种色彩对于每个人的象征意义或多或少都会有些不同,但对于历史来说,色彩的象征意义是反映社会文化与发展的重要标签。当创作者创作出能够顺应历史并与众多观众色彩经验相对应的作品时,其必然会在社会中引起反响。
二、蓝色象征的历史转变
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人们面对蓝色时想到的是宁静、美好、舒缓。蓝色在各种广告、服饰包装的设计中频频出现,艺术家们也热衷于在蓝色中探索尝试新材料。但根据法国历史学家Michel Pastoureau在《善变的色彩:颜色小史》中对色彩历史的回溯分析,颜色在人类意识形态中的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旧石器时代和新时期时代的原始壁画,在最初的染色技法里,都没有蓝色的影子。古罗马时期,蓝色被认为是异邦人的色彩,是粗鲁的象征。在中世纪前期,蓝色又是沉默的,不被人关注。其实蓝色自地球出现以来就在自然中大量出现,但人类直到很晚才有能力将这种颜色制作出来并加以应用。在中世纪之前,蓝色一直是绘画中的背景色,几乎没有在社会生活、宗教活动或者艺术创作中扮演任何角色①。扭转这一局面的是,跨海来到欧洲的昂贵蓝色颜料—青金石。青金石多产于中亚地区,而由青金石制成的天然群青强度高且耐光照,其画出的蓝色纯度和美感无与伦比。但因其开采的难度巨大且产地离欧洲很远,使它的价格比当时的金价还要高。
图3 提香《佩萨罗圣母》
12世纪,蓝色正式进入西方人的信仰领域,受当时宗教环境的影响,蓝色象征着圣洁和天堂。光线透过教堂的彩绘玻璃,巨大的空间与玻璃的轻盈感交织在一起,彩色的光线落到人们身上,激发人们强烈的共鸣。之后几十年里,蓝色不只出现在教堂,从雕塑到书籍封面,再到壁画,蓝色逐渐成为潮流,地位明显提高,也开始在宗教绘画中频繁出现,而画中的圣母也总是以一身圣洁的蓝袍出现。
13世纪,欧洲蓝色染色技术提高,技艺也更加成熟,鲜艳的蓝色服装在贵族中流行开来。社会对于宗教的崇拜也推动了蓝色的发展,蓝色逐渐走向了圣洁的代表,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和艺术家的创作中。13-14世纪,意大利的画家试图走出概念化的拜占庭风格,虽然仍是依托宗教精神进行创作,但作品开始展现画家个人精神色彩。14世纪乔托在斯克罗尼礼拜堂的湿壁画创作中,精心安排了场景中每个人物的位置、动作和表情,又用明亮、真实的深蓝色贯穿整个教堂的内部。观众置身其中时,所有的躁动与不安都被这种蓝色所抚平。乔托在斯克罗维尼礼拜堂的作品,印证了蓝色在这一时期已经走向神圣的地位。乔托的绘画作品影响了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艺术家们,他们开始创作属于自己的艺术。
此后的几百年间,由于社会动荡和政府推行的禁奢令将蓝色规定为圣母和贵族的专用色②,蓝色的使用群体大大缩小。15世纪,油彩普遍使用,但社会仍处于宗教文化的统治之下,画家的题材虽然没有太大创新,但颜色更加浓郁,色层更加光亮且耐久度高。
文艺复兴时期,油画颜料逐渐发展成熟,使得画家可以绘制更加精细的作品。画家摆脱了中世纪风格的束缚,开始了以再现性为主要诉求的艺术创作。威尼斯画家提香在其作品《佩萨罗圣母》中,将圣母安排在画面的右边,而非以往的中心位置,而在中心位置,他安排了身穿深蓝色外袍的圣彼得,而圣彼得的蓝色外袍正是用了采自青金石的群青蓝,经历了几百年,颜色依然鲜艳。在当时,红色和蓝色是地位很高的颜色,圣母身穿的衣物红蓝并置与圣彼得的黄蓝进行对比,使得观众焦点重回圣母身上,提香对颜色的安排和人物的组合使得画面构图在运动中达到平衡。在其作品《酒神与阿里阿德涅》中,蓝色更是戏剧性地占了画面的一半,提香彻底打破旧的规则,将昂贵的蓝色运用在他认为对画面有用的任何地方。这也表示蓝色已经从传统应用领域中走出来,不再只为宗教服务,更多为创作者所用。
17世纪,荷兰小画派画家维米尔在他的创作中广泛地运用蓝色。他作品中的蓝色十分鲜活,而这些蓝色最表层的颜料必定来自由青金石制成的天然群青。在他的作品《读信的蓝衣女子》中,画面中的女人一身蓝裙,沉静而又亮眼。这块蓝色以特殊的亮度,精妙地与灰褐色、黄色、赭色和白色搭配,形成带有闪光的一种浅蓝色色泽,象征着安静与平和。
蓝色颜料的昂贵属性在一开始可能赋予了它一些经济价值,但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承载历史记忆的蓝色象征意义是永恒的。在传统中,蓝色代表着圣母的颜色,象征着天堂、坚贞、忠诚,但这也是真实的颜色,宛如乌云散去后的蓝天,澄澈透明。
17世纪的蓝色层次更加丰富,受牛顿色彩理论的影响,艺术家处理和使用颜色的方式有了新的突破,这一突破使得色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704年,人造颜料普鲁士蓝被海因里希·狄斯巴赫偶然发现。普鲁士蓝价格低廉,之后的几个世纪伴随着人造绿色、黄色的出现,在艺术界不断的革新中,风景画也繁荣起来。
19世纪,印象派异军突起,以一种新的面貌登上了西方绘画的舞台,印象派认为创作应表达画家自我的主观情感以及内心的真实感受。在莫奈的成名作《日出·印象》中,他将蓝色用于打造空间感和虚幻感,表现画家在某一瞬间的视觉感受。梵·高的《罗纳河上的星夜》也充分运用了蓝色来表现精神内核。画面以蓝色为主基调,大面积的蓝色铺色和大量的冷暗色调暗含了梵·高在创作这幅画时的精神状态,充满抑郁色彩的精神表达以及他的悲剧性幻觉。
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画家最偏爱蓝色,对他们来说,蓝色给人一种完美的距离感。他们既能在蓝色中感受静谧的夜晚、梦境或理想之景,又能透过蓝色触摸忧郁、衰老,甚至是死亡的冰冷③。蒙克的《圣克劳德之夜》中就体现了深蓝给予人们的这种孤寂之感,画面中的人物形单影只,蒙克只用微光勾勒出大致的轮廓,人好像马上就要陷进冰冷的深蓝色情绪里。画面弥漫着让人窒息的伤感和死寂,窗外却又透出希望的微光。在这一阶段,蓝色褪去了14世纪的“圣母光环”,与黑暗和死亡扯上了关系,包含着浓郁的个人情感。
20世纪,科学、技法、哲学推动着艺术的发展。新现实主义艺术家伊夫·克莱因在1957年米兰画展中展示了尺寸相同,使用类似群青色彩铺满的八幅画作,并为它们申请专利,取名为“克莱因蓝”。对克莱因而言,蓝色代表天空、水和空气,是深度和无限,是自由和生命,蓝色是宇宙最本质的颜色④。克莱因借助蓝色,企图引起人们向往平和的共鸣,用明亮、纯净的蓝色作品为人们在精神上营造一个摆脱战争黑色阴影的新社会⑤。
17世纪到20世纪以后,蓝色的色卡不断被更新,蓝色的内涵也在一步步被充实。时代更迭,蓝色从幕后走到台前,从背景板走向视觉中心的变化,象征着绘画的重心转移。不再服务于贵族和宗教,不再被定义为“圣母之蓝”,而是服从于画家内心的情感与人生观、艺术观的表达。
三、结论
蓝色象征的历史转变,说明颜色并不单纯是自然现象,更是一种复杂的符号,是对社会历史文化和人们意识形态的体现。西方艺术史是一部可以由“颜色的象征”叙述形成的历史。“象征”可以在有限的区间里容纳丰富的内涵,所象征的事物既有宗教信仰,又包含世俗观念。观众一旦了解这一“玄机”,便会通过这一途径进入创作者所建立的系统中,进行感受与想象。正如帕斯图鲁所说:“我们得承认这个事实:颜色拥有历史。”不管是用作拉伸空间的“量尺”,还是逐渐走向视觉中心点的主角,蓝色都以其自身的魅力不断丰富着自身的内涵。
约翰内斯·维米尔 《读信的蓝衣女子》布面油彩 46.5 cm×39 cm 1662-1663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