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显隐结合,让探究高效进行
——以“一颗牙齿的旅程”主题探究活动为例

2023-06-03方巧文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3年15期
关键词:换牙牙齿经验

□方巧文

好奇、好问、好探索是幼儿的特点。幼儿对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探究并形成解释的过程可以称之为幼儿的科学探究。探究既是幼儿科学学习的目标,也是幼儿科学学习的方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指出:科学领域的学习与发展目标紧紧围绕着激发探究和认识兴趣,体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带领幼儿开展各类探究活动,让幼儿在探究中了解自我和外在世界,发展个性能力。根据探究的呈现形式与可见程度,可将幼儿探究活动分为显性探究与隐性探究。其中,显性探究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通过语言、行为等直接的、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探究。隐性探究是指教师借助教学中的外在环境和心理环境间接地、潜移默化地引导幼儿进行探究。

牙齿对幼儿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于幼儿每天要用到牙齿,知道糖吃多了会蛀牙;陌生在于幼儿对于如何保护牙齿并不了解。幼儿园结合“世界爱牙日”,带领幼儿开展“一颗牙齿的旅程”主题探究活动。在这次主题探究活动中,笔者将显性探究和隐性探究相结合,提高探究的实效性。

一、显性探究,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

(一)语言式探究,做到有的放矢

语言式探究是指教师通过语言的引领、指导和评价,与幼儿进行互动探究。在实际教学中,常见的主要有情境式谈话引导、阅读式经验指导、问题式递进引导。

1.情境式谈话引导

教师要有意识地设计情境性谈话,以此优化和推进主题活动,帮助幼儿梳理经验,让幼儿基于经验开展活动,更好地参与探究。

比如在“一颗牙齿的旅程”主题探究活动的起始阶段,笔者在科学探索区投放了一些关于牙齿的书籍,供幼儿自由观看。一天,笔者听到幼儿在讨论关于牙齿的话题:“你的牙齿是什么时候掉的?”“牙齿掉了以后你是放在哪里的?”“我是放在窗台上的。我看到大头儿子掉牙后把牙齿放在窗台上,牙仙子把它拿走,就可以实现一个愿望。”“那你的愿望实现了吗?”“……”

有了情境的依托,幼儿就会自由展开讨论,并且会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交流。由此也能看出幼儿渴望习得与牙齿有关的知识,且具有较强的探索兴趣。基于此,教师可结合幼儿换牙期这一特定时间,设计层层深入的主题活动。

2.阅读式经验指导

书本能帮助幼儿深入探究。教师应引导幼儿“从书本中寻找答案”。具体而言,可开展集体阅读活动与区域阅读活动。

在师幼共读一本书时,笔者选择了绘本《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和《一颗超级顽固的牙》,这两个绘本故事生动有趣,能够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而且大班幼儿正处于读图阶段,他们喜欢色彩鲜艳、画面丰富的阅读内容。因此,师幼共读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此外,家庭阅读在这个活动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笔者与家长进行沟通,布置亲子共读一本关于牙齿的书的任务。寻找书籍、阅读书籍的过程不但能够增进亲子间的关系,还能使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得到发展。如亲子共读过程中,爸爸说:“牙齿摇动说明要换新牙了,每个小朋友都会换牙齿。”妈妈说:“蛀牙也是会换的,但是蛀牙拔起来是很麻烦的。”小朋友说:“原来牙齿里藏着这么多的秘密,那么牙虫怎么会到牙齿里去呢?那么硬的牙齿它们是怎么吃掉的?”父母在民主、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换牙现象。

幼儿还可以利用各种感官进行学习,在看、听、说、做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和经验。由此,幼儿的交流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与提高。通过共同探讨,幼儿解决了困惑,习得了知识。他们通过观察、倾听和思考,逐渐形成对牙齿的认知与理解。

3.问题式递进引导

问题式递进引导指的是以问题为导向,让幼儿经历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了解到幼儿在换牙时有些忧虑后,笔者开展了“我们的担心”讨论活动,带领幼儿从基本性问题、概论性问题、特定性问题三方面入手,梳理自己在换牙时的问题与困惑,并以幼儿能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开困惑。

(1)基本性问题。当幼儿习惯了“说来听听”等问题后,教师可直接转向基本性问题。例如,笔者在师幼共读时提问:“这本书里有什么内容是你喜欢的?”“有什么内容是你不曾在其他书上看到过的?”

(2)概论性问题。幼儿接受、理解新知识的能力,很大程度上跟生活经验、阅读经验有关。在阅读开始时,对基本性问题稍加变化就可以带领幼儿从不同角度切入。例如,笔者向幼儿提问:“读了这本书,你发现牙齿有哪些特点?”“有什么内容是你以前没有注意到的。”

(3)特定性问题。每一本书在遣词用字、表现形态和内容上都各有特色。正是这些特色使一本书区别于其他书。教师在设定问题前要做到心中有数,先想好哪些特定性问题与讨论的内容有关。例如“这本书里,是谁在说故事”“这本书里讲了哪几颗牙齿,你觉得哪一颗牙齿最有意思呢”等。教师要设法将较为枯燥的内容以有趣的形式呈现,在教学形式上下功夫,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活动式探究,做到恰如其分

因为幼儿担心的问题各有不同,所以在活动前期,笔者把幼儿最为担心的问题进行了整合,将“我们的担心”记录下来。针对“我们的担心”,幼儿寻找答案,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或通过亲子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了前期经验的铺垫,幼儿可以进行想象和创作。需要注意的是,当幼儿说出关键信息后,教师应发挥催化剂的作用,允许幼儿自由思考和表达观点,并及时捕捉,让每个幼儿都有分享的机会。在活动开展的中期,教师要重新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如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关于牙齿的知识,开展“牙齿大街的新鲜事”讲述活动,鼓励幼儿创作不同的作品,并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解释。

二、隐性探究,支持探究高效进行

(一)开放式探究,凸显重点

随着活动的推进,“一颗牙齿的旅程”主题探究活动的内容越来越有深度和广度,并不断走向多元。在开放的环境中,活动的教育价值充分凸显。

1.环境呈现,建构知识

活动中,笔者以主题墙呈现幼儿学过的关于牙齿的知识。环境的布置让幼儿在轻松的对话中获得真切的感受,产生整体的领悟。除了要创设活动环境,也要保留开放的空间,让幼儿自己设计和填充。

2.经验提升,集体认知

教师要在幼儿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带领他们经历“收集—讨论—提炼”的过程,让幼儿在认识牙齿的过程中,将零碎的经验进行提炼和总结。

(二)支持式探究,解决困惑

为了便于活动的实施,教师要及时转换角色。在“一颗牙齿的旅程”主题探究活动中,幼儿是学习的主体,笔者及其他教师发挥促进者、咨询者和示范者的作用。前期,教师需要完成主题策划、资料搜集、实验准备等事务;中期,需要组织幼儿开展活动,及时指导、鼓励他们;后期,需要提炼成果,总结不足,为下一次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在“一颗牙齿的旅程”主题探究活动中,为了让幼儿了解正确的刷牙步骤,笔者通过牙模和步骤图,结合自己的经验为幼儿进行示范。通过与幼儿的交流,笔者了解了幼儿的困惑。之后,笔者根据幼儿实际,帮助幼儿解决困惑,从多方面为幼儿提供支持。

“一颗牙齿的旅程”主题探究活动围绕着基本的科学概念展开,使幼儿明白了换牙期的一些常见问题,因此对幼儿来说有着重要的价值。经过本次主题活动,幼儿知道了牙齿的种类和名称、牙齿的作用、保护牙齿的方法和正确刷牙的步骤。

总之,幼儿期是人发展的关键期。幼儿对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虽然没有全面、系统的了解,但他们对外界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生活中真实的事物与现象是幼儿科学探究的生动内容,能够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使他们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能让幼儿习得知识,解决困惑,获取经验。

猜你喜欢

换牙牙齿经验
换牙了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动物换牙二三事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换牙
可怜的牙齿
如何保护牙齿?
迷信
爱护牙齿要注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