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文本的内容与价值
2023-06-03蓝长龙黄勤
蓝长龙 黄勤
摘要:广西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文本是壮族重要的文化典籍,其核心故事改编自汉文百回本《西游记》的前七回内容,即孙悟空大闹天宫的相关情节。与百回本《西游记》相比,两者均以全知视角为叙述角度,但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古壮字《西游记》属于民间口头文学,是五言句式的叙述长诗,讲究押腰脚韵和腰韵。在改编与重组百回本《西游记》的过程中,壮族民间歌师删减了原著在散文叙事中穿插的韵文,并融入壮族的文化习俗以及传统道德观念。古壮字《西游记》文本的整理价值与现实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分别是丰富壮汉民族文学交流的研究资料,传承保护壮族语言文字以及增强壮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关键词:古壮字;西游记;文学交流交融;中华文化认同;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I29;I207.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657(2023)01-0007-06
古典神魔小说《西游记》写作于明朝中后期约十六世纪前后,是小说作者在吸收《大唐西域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西游记平话》《唐三藏西天取经》《西游杂剧》等史书、传记、杂剧和神话传说等资料的基础上经艺术创作而成。小说《西游记》一经出现便在汉族地区广为流传,而且对边疆的壮、蒙、彝等少数民族也有很深的影响。汉文百回本《西游记》传入广西壮族地区以后,民间歌师便结合壮族特定的社会生活、民族风情、心理需求、价值取向以及审美习惯等将其重新编创成民间长诗,使之具有浓郁的壮族民间文学色彩。
汉文百回本《西游记》研究历经四百年之积累而取得了丰富的成果,然有关壮族地区流传的古壮字《西游记》之研究成果则寥若晨星,学术论文仅见谭仕光于1990年发表的《壮族取经故事的特色》,该文作者认为壮族师公戏剧本《去西天请经教唱歌》体现了壮族原始的政治制度和宗教信仰[ 1 ]。较早整理翻译古壮字《西游记》的是壮族学者侬易天,他于1958年在桂西一带调查时发现壮族《西游记诗》歌本,之后将其中小部分唱词译成汉语编入1959年壮族文学史编辑室编印的《壮族民间歌谣资料》,从内容上来看,《西游记诗》主要讲述唐僧到西天取经的事情[ 2 ]。师公教是在壮族先民的“越巫”信仰的基础上,整合了中原的傩、儒、道、佛等外来宗教文化因素发展而成的原生型民间宗教[ 3 ]。古壮字《西游记》是壮族师公教的重要经书之一,壮族学者韦达、黄善华和李世政以广西南宁市武鸣区师公教《唱西游记》和《唐僧请经》为底本进行整理翻译,并于2013年出版《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书库·典藏壮族师公经唱故事传说(第2集)》,全书采用标准壮文与汉文互译的方式编排,书中的《唱西游记》主要讲述唐僧师徒如何相聚及取经的经过,而《唐僧请经》则着重讲述唐僧到西天后如何请经和回程中的遭遇[ 4 ]。从流传于壮乡各地的古壮字《西游记》抄本内容看,其故事情节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描述唐三藏师徒四人到西天取经的故事,二是讲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与古壮字《西游记》中唐僧请经的故事相比,行文异常精彩的孙悟空大闹天宫一事则尚未论及。国外方面,日本学者矶部彰先生在《〈西游记〉受容史研究》一书中分析了《西游记》在我国满、蒙、藏和锡伯等少数民族中传播、演变和接受的历史[ 5 ],但国外学者系统整理和研究古壮字《西游记》的成果仍较少。基于此,笔者拟以广西少数民族古籍保护研究中心提供的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抄本为研究资料,从文学、民族学、民俗学和语言学等角度分析该抄本的故事梗概以及与汉文百回本小说的异同点,并兼谈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整理出版的价值和意义,以期为世人展现出壮汉民族文学水乳交融的印迹。
一、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的故事梗概
加贵乡位于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东部,东临宜州区福龙瑶族乡,南和百旺镇毗邻,西与九渡乡、拉烈镇相连,北与拉仁镇及宜州区北牙瑶族乡、北山镇交界,总人口中以壮族为主。加贵乡《西游记》是民间歌师用古壮字传抄并以壮语红水河土语为主要演述语言的唱本,共有101页4 800句歌行,抄本里没有出现回目。抄本封面正中有八个大字,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由此可见壮族歌师对古壮字《西游记》的喜爱,封面左边写道“己未年正月十三日”,应该是重抄时间,因为壮族歌师或师公教的神职人员去世,其徒弟都会把唱本或经书烧给逝者,并留下重抄的文本以备日后之用。该抄本的纸质材料为壮族地区常见的沙纸,文笔字迹为毛笔字,行文方向从上至下,顺序由右至左,每页书写8列,每列分上下两句。根据该抄本结尾处的内容可知,韦有祯是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抄本的编创者,其大部分情节改编自汉文百回本《西游记》中的前七回内容,故事的核心内容与原著没有太大的差别。
抄本起头部分阐述编创者是按照百回本《西游记》改编,第10至504句歌行对应百回本的第一回,其内容主要是讲述美猴王出世且为求长生而出海到西牛贺州拜菩提祖师为师的过程。
抄本第505至1 088句歌行的内容对应百回本的第二回,其梗概主要是须菩提祖师传授七十二般变化及翻筋斗云之法给孙悟空,之后让其返回花果山,因得知混世魔王欺压众猴遂前往水脏洞砍杀魔王。
抄本第1 089至1 800句歌行内容对应百回本第三回,相关内容主要是讲述孙悟空因无合适的兵器可用,遂去找东海龙王求取如意金箍棒及一身披挂,之后在熟睡中其魂灵被绑到幽冥界而大闹地府,并把自己和猴类的名字从生死簿上勾掉,龙王四兄弟及阎王不满孙悟空的作为,就一起前往天庭告状以奏请玉帝治罪孙悟空,但太白金星建议招安孙悟空,玉帝准奏。
抄本第1 801至2 400句歌行內容对应百回本第四回,其内容主要是玉帝封孙悟空为弼马温,后孙悟空知此官职卑微而打出南天门,并返回花果山自封齐天大圣,玉帝下旨着托塔天王李靖及哪吒三太子率领天兵天将前去捉拿孙悟空,因被孙悟空打败而回天庭复旨,太白金星再次奏请玉帝降旨封孙悟空为齐天大圣,玉帝准奏并赐齐天大圣府一座。
抄本第2 401至3 088句歌行内容对应百回本第五回,其内容主要是讲到许旌阳真人怕孙悟空闲中生事,遂奏请玉帝下旨让孙悟空代管蟠桃园,之后孙悟空因偷吃蟠桃,扰乱蟠桃盛会且醉酒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而闯下大祸,待孙悟空返回花果山躲避之时,玉帝下旨派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双方在花果山相持不下。
抄本第3 089至3 850句歌行对应百回本第六回,其梗概主要是观音菩萨与惠岸行者赴蟠桃大会,后知孙悟空祸事缘由,便命惠岸行者前去打探军情并助战,惠岸行者败走回营,观音菩萨接着向玉帝举荐二郎神前去制伏孙悟空,最后在太上老君相助之下,二郎神擒获孙悟空。
抄本第3 851至4 488句歌行內容对应百回本第七回,其内容主要是讲到玉帝命天神将孙悟空押至斩妖台处死,但孙悟空毫发无损,太上老君将孙悟空关入八卦炉中,并以文武火锻炼四十九天,而孙悟空非但不死,还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并打到通明殿,后玉帝传旨请如来佛祖来降伏孙悟空,将其压在五行山下。余下歌行内容主要是讲述重新编创汉文《西游记》的缘由,并劝告世人要弃恶从善、谦虚谨慎。
二、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与汉文百回本《西游记》之比较
对比分析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抄本与汉文百回本《西游记》,两者出现的异同之处有如下几点:
第一,两者故事核心内容大致相同且均以全知视角为叙述角度。加贵壮族《西游记》抄本的核心内容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一事,不管是故事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人物名称、地点以及时间顺序都与汉文原著基本一致,说明性格开放包容的壮族高度认同作为中国主流文化的汉文化。全知视角叙事是古典神魔小说的基本叙事模式,这种最具普遍性的传统叙事模式也沿用至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当中,叙述者对故事情节、人物名称、打斗场景等了如指掌,并以局外人的全知视角来真实客观叙述整个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尾,偶尔对壮族难以理解的某些问题做简洁的解释或发些评论,如汉文原著第二回写道:“山中又没支更传箭,不知时分,只自家将鼻孔中出入之气调定”,为了更好地向壮族听众解释何为“支更传箭”,壮族民间艺人把这句话改编为“没打更打锣,知哪时才到;又没鸡鸣声,拿鼻子来定”,使用“打更打锣”这个词既忠实再现原著内容,而多加一句公鸡打鸣声又可进一步解释“支更传箭”与报时有关。对于为何须菩提祖师让孙悟空返回花果山一事,原著的原意是卖弄法术会招来祸害,孙悟空的作为不适合继续待在三星洞,而壮族民间艺人既参照原著改编道:“你乱用法术,这样做不好”,又在后面多加两句唱词道:“咱修道修仙,一定行孝顺”,由此解释和评论孙悟空不遵从师父教诲,有违传统孝道观念,其实修道修仙之人理应以清规戒律为重,此处情节略有“壮族化”的痕迹。壮族在宗教理念层面主要受到道教的影响,而在伦理道德观念上则主要受到儒家思想的形塑。
第二,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抄本的行文结构为五言句式并讲究押腰脚韵及腰韵。汉文百回本《西游记》属于书面文学,注重词藻的华丽及作品的可读性,而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抄本内容属于民间口头文学,是五言句式的叙述长诗,其说唱语言处处显示出通俗易懂的口语化特征,并注重运用壮族喜闻乐见的腰脚韵和腰韵来增添其艺术感,从而使抄本读起来朗朗上口。腰韵或腰脚韵,即上一句的最后一个字与下一句中间某一个字押韵,如抄本第93、94句唱词:“dit7 ta ?蘼 k7 kjo ?蘼 n3 ja ?蘼 k7 ju?耷2,θa ?蘼 n5 hau3 ?奕 u?耷6 do3 pi4 ”;抄本第2 285、2 286句唱词:“mi2 ji : ?耷6 ni4 na?耷2 ka ?蘼 n5,jak7 tau3 fa : n3 ti : n1 ku?耷1”。腰脚韵为第一句末字与第二句中间某一个字押腰韵,第二句末字与第三句末字押脚韵,第三句末字与第四句中间某一个字押腰韵,如抄本第2 301、2 304句唱词:“ti?耷5 m?扪 ?耷2 pu4 la : u4 nau2, ?揶 i6 tu2 ?諺 au2 jin6 gi5;kim1 θi?耷1 dai3 ?揶 i?耷5 ?揶 i3,fuk7 ?耷i6 jou6 h?扪 n3 tin1”。
第三,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抄本删减了汉文原著在散文叙事中穿插的韵文。韵散结合是汉文百回本《西游记》的典型叙事手段,原著前七回穿插的韵文共有62处,其中七言诗出现的频率最高,赋的数量也不少,传统诗、词、赋等韵文的插入为小说增色不少,也使得情节完整顺畅。壮族民间艺人在编创五言句式《西游记》时,就选择性删减大部分韵文,究其原因可能与壮族民间艺人的汉文造诣、听众接受能力、民族文化差异以及行文结构等因素有关,如第一回第7处韵文里的“樽罍”,这是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形状像壶;第一回第12处韵文里的“会龙”,其意思是得道;第一回第18处韵文里的“髽髻”,其义是一种绾起的发型。此外,原著前七回韵文中出现不少佛教用语,如“三乘教”“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寂灭轮回”“无相门”“色空”等。佛教主张丛林制度,不杀生,不成家,不崇拜祖先,这与壮族风俗格格不入,因而壮族人极少信仰佛教[ 6 ]。对于壮族民间艺人来说,要精准解读和翻译原著韵文的部分词语有些难度,而直接引用也会导致听众疑惑不解,从而影响演述效果。为了不过多影响情节的衔接性与完整性,壮族民间艺人对部分情节进行重构,使之更符合生活的真实与听众的接受心理,如原著第三回讲到孙悟空大闹幽冥界,阎王与地藏王商量启表奏文上天,接着提到孙悟空把大闹幽冥界一事告知众猴,龙王与阎王分别上表告状,两份表文中均表露原告的心情及所受到的刁难,但在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抄本中,情节顺序分别为孙悟空大闹幽冥界,后返回花果山把此事告知众猴,接着讲到阎王与地藏王、龙王四兄弟分别上表告状,其描述上表告状的唱词如下:“猴家的子孙,阎王不敢动;阎罗王伤心,去见地藏王;你与我打算,真要告妖仙;打砸咱阴司,几人命归阴;对妖猴不服,咱受他的难;龙王四兄弟,又打算告状;个个都伤心,去告到天庭;样样强逼要,受妖猴的难;海中与阴司,各自都告状”,把原著的情节与表文大致内容融为一体,此举既简洁明了,又保证故事主题没有出现变异的情况,以近乎原汁原味的故事内容展现给听众。另外,由精美的汉语七言诗改编成五言句唱词对于壮族歌师而言,难度不小,若稍有不慎,就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情况。
第四,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抄本在部分细节中融入本民族的文化习俗。每个数都有属于它自己的个别的面目、某种神秘的氛围、某种“力场”[ 7 ]。数字三在壮族传统文化中的内涵最为丰富,节日方面,最有名的当属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除了对歌活动之外,三月初三还是壮族祭祖扫墓的时间点。祭拜神灵时,有些地方的壮族要烧三炷香,摆放三个酒杯、三碗米饭和三双筷子,寓意敬天、敬地和敬祖神。壮族地区的道公、师公为死者做道场或举行重大仪式时,必须要先敲锣打鼓三次,方可为死者念经超度或开始进行仪式。受本民族数字文化影响,壮族民间艺人在描述孙悟空進入水帘洞打探时,就把原著讲的两个来回改成三个来回。汉文原著中讲到须菩提祖师提醒孙悟空要防备着“三灾利害”时,用“到了五百年”“再五百年后”“再五百年”等词语,而到了壮族抄本中则改编为“交一五百年”“五百毕交二”“五百毕交三”等词语来表述“三灾”顺序。壮族是古老的稻作农耕民族,主食以大米为主。抄本第1 931句唱词里有一个“mo:k7”字,其本义是淘米水,壮族喜欢把淘米水与饲料搅拌后拿来喂养家畜,为其补充营养,后来这个词的意思引申为“潲水”。原著第四回讲道:“弼马温昼夜不睡,滋养马匹”,但到了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抄本描写孙悟空饲养马匹时,就改编为“au1 mo : k7 ha?耷3 te1 k?扪n1(拿潲来喂马)”。此外,原著第七回描述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时饥食铁丸,渴饮铜汁,但在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抄本则变成“铜粥”,粥在壮语里面读作?揶 uk7或θou6,乃壮族日常食品之一。民族认知思维方面,壮族常把肚、心与脖视作思维器官,认为人的思维活动及情感都发自这些部位,如抄本里讲到须菩提祖师传授口诀给孙悟空时唱道:“肚也各清零”,直译是肚子很清楚且伶俐,意译则是孙悟空记得很清楚,以此说明孙悟空聪明。
第五,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抄本在适当保留汉文原著宗教性主题的基础上穿插传统道德观念。在汉文百回本《西游记》的回目、诗词、情节和人物中,都留下了若干佛教与道教的因子,所以历代文人世士在原著宗教术语和诗词的引领下朝着证道与谈禅的评点方向诠释小说的思想。壮族民间艺人在编创《西游记》的同时也适当保留原著的宗教因子,但并未过多阐释原著情节中的宗教术语及要义,如原著第二回中讲到须菩提祖师分别向孙悟空解释“术流静动”这四门义理的时候,就使用了扶鸾、休粮守谷、参禅打坐、戒语持斋、入定坐关等术语,但在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中只一语带过,即“术流静动恨”,意思是“术流静动”这四门之道很厉害。至于原著中的仙佛名称,抄本则基本沿用,因为壮族也信仰道教正一派,并认为道场中为亡灵超度的部分经书是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请来的,如抄本中唱道:“悟空得脱身,为三藏引路;请经书回来,传四面八方;来超度亡灵,帮百姓渡劫”,用几句话来引入唐僧取经故事以证明所用经书文本具有权威性与神圣性,这种逻辑观念与彝族毕摩在斋供仪式中演述西游故事是一致的。壮族民间信仰与汉文《西游记》原著宗教性主题有部分重合,所以不影响壮族对汉族宗教神祗的认知以及对部分“壮化”道教经书的理解。壮族民间艺人在抄本中穿插的传统道德观念主要有孝亲尊师、弃恶扬善、为人正直和低调谦虚等,如孙悟空卖弄法术时,抄本里就提到“咱修道修仙,一定行孝顺”来告诫世人要多行孝顺之举,对于从石卵中生出来的孙悟空而言,须菩提祖师亦师亦父;抄本讲述完原著前七回之后,又在后面分别唱道:“咱人来世上,要多多行善;行恶不合理,天与地不容。”“莫做高傲人,遇挫折就知;恶人有人磨,早晚要遭难;若言行老实,免受气辛苦;胡乱争高低,到头反受苦。”以期借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来劝导和规范世人的道德行为。
三、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整理出版的价值与意义
汉族题材少数民族叙事诗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硕果,也可以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产物。作为汉族题材少数民族叙事诗的精品之一,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抄本的整理出版有着多方面的价值与意义。
第一,丰富壮汉民族文学交流交融的研究资料。壮族是受到汉文化影响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早在神话时代,壮族先民早已受到文化的影响,如汉族的伏羲女娲神话故事传入岭南地区之后,受其影响,壮族也把伏羲女娲纳入到自己的神谱之中,并奉为再造人类的始祖。汉文化大规模传入广西地区始于秦统一岭南地区,其传播的渠道主要有移民、戍边、朝贡、贬谪、贸易和传教等。经过壮汉民族长期的接触与了解,先进的汉文化使壮族人产生了一种慕汉的思想倾向,因此,对于传入壮族地区的汉族文学经典,民间歌师或师公都会根据壮族的历史背景、文化情结、心理需求和审美习惯来精选相关题材并加以移植、改编和重组,使之成为民族文学交流的结晶。收集与整理壮族民间古籍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著名语言大师李方桂先生在广西武鸣县调查壮语时,所著的《武鸣土语》就收录了不少古壮字的唱本,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姜子牙》等,首开了记录整理壮族古籍的先河,但大部分尚未整理的汉族题材叙事唱本仍然漂流在中国文学史书之外。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中央、广西和云南各级政府对抢救、整理和出版少数民族古籍工作的重视,以及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工作者的努力,壮族古籍文献整理出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已整理出版的汉族题材抄本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与万喜良》《董永与五姐》《吕蒙胜》等,这些抄本的整理出版为研究壮汉民族文学交流交融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抄本的整理提供了经验借鉴。壮族古籍的整理与保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此,在整理古壮字《西游记》的过程中可采用国际通行的“五对照”译注方法,即方块壮字原文、国际音标、拼音壮文、词汇直译和逐句翻译互相对照。这种形式可以让普通大众能够从读音、字义、文句等角度来理解古壮字《西游记》所包含的精神实质及文化内涵等信息,也利于各界学人从文本内容和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研究汉族文学精品在壮族地区传播的条件、时机、途径和方式,进而探究主流文化与壮族文化的关系。
第二,传承保护壮族语言文字。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抄本是民间艺人用古壮字传抄并以壮语红水河土语为主要演述语言的民族文学典籍。语言文字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频繁的族际交往使得不同民族的文化发生接触与交流,并推动各自语言文字的变迁和发展。经过初步分析,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抄本的唱词主要由壮语民族词和汉借词组成。抄本中的汉借词均纳入壮语语音系统,已非原有音位,但根据借用时间层次的不同可大致分为上古层次汉语借词、中古层次汉语借词和近代层次汉语借词(借源主要为西南官话)。唱词中与上古汉语声韵调基本对应的词语有pe : t7(八)、θo?耷5(送)、to?耷1(东)、θa : n5(散)、pak7(北)、mak8(墨)等,通摄、山摄和曾摄等分别在上古层汉字借词中读作o/a : n/ak。与中古汉语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有lo6(路)、θo5(数)、?揶 ai2(齐)、ta : i6(大)、fou3(府)、mi : u6(庙)、ki : u2(桥)等。与近代层次汉语借词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有?揶 i?耷2(情)、mi?耷6(命)、ki?耷1(京)、θi?耷5(姓)、pi?耷2(平)、fu?耷1(封)等。
古壮字主要流行于滇桂少数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宗教典籍、民间歌谣、戏剧作品等的重要载体。古壮字又被称为“土俗字”或“方块壮字”,这是壮族文人利用汉字并模仿汉字六书的构字方法创制而成的未成熟文字。方块壮字最早见于唐代的《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智城碑》,宋时已得到广泛应用,如南宋文学家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载:“俗字,边远俗陋,牒诉券约,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邑皆然。”[ 8 ]加贵乡《西游记》抄本中出现的古壮字主要是借汉字的形或音或义来表壮意,如用“名”表m?扪 ?耷2(你)、“布”表bou3(不)、“九”表ku1(我)、“的”表t?扪 k8(是)、“你”表ni4(这)等。抄本中古壮字的使用特点有如下几点:一是以汉借字为主,自造字为辅,以表音为主而表意为辅,如自造字“扌墨”,其读音为mop8,意思是打、捶打,此字以“扌”作意符,而以“墨”为音符,再如“手逢”,这个字是左形右声,其读音为f?扪 ?耷2,意思是手;二是一字多音多义,如“名”读mi?耷2时,意思是名字,而读m?扪 ?耷2时,意思是你,“岜”读ta1时,意思是眼睛,读pja1时,其义为山;三是部分汉借字和自造字具有通用性,如壮语人称代词m?扪 ?耷2,马山县壮族师公唱本《董永孝唱》、田东县壮族古歌《阳高》文本与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均使用汉字“名”来表音义,与此类似的部分汉借字还有眉(有)、斗(来)、心(心)、你(这)、時(时)、又(又)、了(完)、老(大)、各(自己)等。由此可见,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的整理出版不仅提供一批词目和字种给壮语辞书编纂工作所用,还有利于传承保护壮族的方言语料,进而坚定壮族的文化自信。
第三,增强壮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认同这个词最早是哲学的术语之一,随后广泛应用于心理学领域,并对民族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等其他人文学科产生影响。文化认同是民族成员在心理层面上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肯定和认可,由此产生一种自我归属感。中华文化是我国56个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是整個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标识,因此,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念基础。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早已成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汉文百回本原著传入桂中、桂西和桂西南等地区之后,就得到当地壮族民众的广泛接收,并将之融入民间口头文学的创作之中。除了流传于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与宜州区交界地带之外,在南宁、来宾、百色和崇左等地皆发现各种古壮字《西游记》抄本,如来宾市兴宾区黄芳舟先生收藏的两份师公经《西游记》、百色市韦锦利先生收藏的师公经《西游记》以及南宁市马山县韦福祥先生收藏的师公经《西游记》等,上述版本内容大同小异,篇幅长短不一。壮族民众对汉文百回本《西游记》原著的接受、吸收与改编,说明了壮族认同作为中国主流文化的汉文化,而这种认同的基础是壮汉民族近似或相同的稻作农耕文化。田野调查材料显示,古壮字《西游记》的流传区域还生活着汉、瑶、苗、仫佬等民族,交错杂居的居住特征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良好的空间环境。各版古壮字《西游记》的演述场域各异,既有固定歌圩,又有民间道场,而活动参与者不仅有壮族,还有精通壮语的其他兄弟民族,他们共同欣赏歌师演唱古壮字《西游记》说明了壮族与其他民族相互认同各自文化、壮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以及各族对中华共性文化的认同。古壮字《西游记》抄本以古壮字来表音义,如没有系统学习过古壮字则无法理解其内涵,因此,科学整理出版该抄本有助于扩大受众范围,并使之成为增强壮族认同中华文化的精神源泉。
概而言之,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改编自汉文百回本小说原著,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对古籍学、文学、民族学、语言学、历史学和文字学等学科均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加贵乡古壮字《西游记》的整理出版必将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璀璨宝库,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文化滋养。
参考文献:
[1] 谭仕光.壮族取经故事的特色[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2):78-81.
[2] 侯红良.壮汉文化认同与壮族文化品性[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8:26.
[3] 梁庭望.壮族原生型民间宗教调查研究[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342.
[4] 韦达,黄善华,李世政.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书库·典藏壮族师公经唱故事传说:第2集[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3:1-120.
[5] 矶部彰.《西游记》受容史研究[M].东京:多贺出版株式会社,1995.
[6] 梁庭望.壮族文化概览[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18:255.
[7] 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09.
[8] 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校注[M].严沛,校注.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111-112.
[责任编辑:王妍]
The Content and Value of the Text of Journey to the West in
the Ancient Zhuang Language in Jiagui Township, Guangxi
LAN Changlong1,HUANG Qin2
(1.College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Guangxi Minzu University,Nanning 530006,China;
2.College of Tourism and Culture,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China)
Abstract:The text of Journey to the West in the ancient Zhuang language in Jiagui Township, Guangxi,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classic of the Zhuang nationality. Its core story was adapted from the first seven chapters of the hundred-chapter version of Journey to the West in Han language,namely,the plot of the Monkey King Making Havoc in Heaven. In comparison, both versions take the omniscient perspective as the narrative angle, but the main difference is that the Zhuang version belongs to folk oral literature, which is a five-character narrative poem emphasizing rhyme and leonine rhyme. In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the hundred-chapter version, the Zhuang folk artists deleted the verses interspersed in the prose narration of the original work, and integrated the Zhuang cultural customs and traditional moral concepts. The collation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ext of Journey to the West in the ancient Zhuang language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namely, enriching the research data of the literary exchange between the Zhuang and Han nationalities, inheriting and conserving the Zhuang language and characters, and enhancing the Zhuang nationality's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ancient Zhuang Language;Journey to the West;exchange and blending of literary;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sense of community
收稿日期:2022-10-17
基金項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滇黔桂越边区百部珍稀土俗字文献收集译注与研究”(21&ZD308);2022年度国家民委古籍整理研究重点项目“古壮字《西游记》影印译注”(2022-GMA-029);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海洋强区建设背景下广西北部湾地区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研究”(2022KY0359)
作者简介:蓝长龙(1985-),男(壮族),广西马山人,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全职博士后,博士,主要从事壮族古籍文献整理与保护研究;黄勤(1982-),女,广西宾阳人,南宁师范大学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