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学校文化育人途径探析

2023-06-03孙华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职业

孙华明

[摘           要]  职业学校文化建设不只是校园文化建设,还包含学校的教育理念、规章制度以及学校的相关管理体系等内容的建设,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师的价值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文化育人是创建特色职业学校的重要前提,也是保证职业学校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此,从职业学校文化育人的困境、特征以及途径三个方面,对文化育人引领学校内涵发展进行了深度的研究。

[关    键   词]  职业学校;文化育人;内涵;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4-0177-04

在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文化成为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对于学校发展、育人成效的重要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是传承文化、引领文化、创新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力量,职业教育肩负着提升人力资本整体素质、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果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职业学校要准确认识、主动适应、全面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一所学校而言,文化是灵魂。学校的文化底蕴是一种潜伏的、弥漫的、润物无声的精神力量,潜移默化中浸染于整个校园,激励着学校向着健康、生机勃勃、可持续发展的高层次方向前进。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环节。良好的文化底蕴、突出的文化育人成效,是一所学校办出特色、办出质量、办出效益、办出品牌的重要内生力量。

一、职业学校文化育人的困境

随着文化对职业教育影响力的逐步凸显,文化成为职业学校提升内涵建设的发力点。但是,当前职业学校普遍缺乏对自身文化和内在价值的肯定,缺少内生驱动力和精神源泉。在职业教育领域,职业学校文化育人存在一定的阻力和困境。

(一)职业教育发展不充分

当前,职业教育依旧是教育体系中的“短板”。从外部形势来看,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育资源不够充足,社会认可程度不高;从内部发展局势看,办学结构不合理,办学条件不强,保障体制机制不健全,育人质量有待提高,问题较为明显。这一发展形势,导致职业教育文化自信不高。

(二)社会认知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特色被定位为“技能性”和“职业性”,忽视了职业教育本身的“教育性”和“文体性”,导致职业教育的“文化属性”和“创新属性”被低估,社会各界也多关注职业教育在技能教育、职业培训方面的作用,而忽視了职业教育的文化育人责任,误以为职业教育与文化没有多少关系,甚至职业学校对职业教育在文化上的价值和功能缺乏充分认知与理解,在文化建设与文化引领的问题上并不自信。

(三)缺乏积淀总结

从宏观角度看,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对于发展过程中的经验积累不足,缺乏充足的反思与沉淀,更没有形成鲜明的文化特色。从职业学校开展文化育人的微观措施角度看;当前各职业学校开展的文化建设多停留在文体活动的堆积、物质环境的建设阶段,缺乏系统规划与深层挖掘,较少形成特色鲜明的文化名牌,没有形成文化自觉。

二、职业学校文化育人的特征

职业学校因办学方向、培养目标、生源结构的不同,在文化育人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学校的职业教育文化特点。职业学校文化育人战略应体现职业学校文化本身的特性。

(一)要凸显社会责任意识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包含高素质劳动者、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应用型人才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为新时代社会发展提供优质人才支撑,更好地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历史使命,并将其作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创新发展的基本定位和发展指向。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始终紧紧围绕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学校办学发展理念,以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专业人才为教学培养目标,不断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革新,不断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因此,职业学校可以通过文化育人,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要凸显特色化发展

不同的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和办学模式都与本区域产业和行业有着紧密的对接。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质量参差不齐,受区域因素影响,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也会出现较大差异。职业学校所立足的地方区域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历史特色、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等,为区域内的职业教育文化发展赋予了特色化发展的重要内涵和基础载体。同时,职业学校的办学理念、历史沿革、管理机制、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必然导致职业学校的文化发展形态千差万别、各有特色。

(三)要具有广泛性的特点

这里的广泛性主要体现在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体运行机制上。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更多是体现在教育教学中,需要建立学校、企业、社会、政府、家长的广泛性联动式培养模式,体现在教育教学、专业培养、创新研发、实践服务等方面,力图实现立体化的合力育人模式,这样的运行机制决定了职业学校文化的广泛性特征。

三、职业学校文化育人的途径

学校教育文化包括指导思想、办学理念、教育管理方法、育人价值体系、教育文化环境和管理制度、行为规范、人际关系、文化情感等诸多重要因素。职业学校通过文化引领实施文化育人,是以学校文化建设、教学课程模式改革、专业文化建设、校企文化互动融合等领域为主要实施载体,以产教融合、城教融合为重要实施路径,形成学校、社会、企业、政府、城市共同参与,适应新时期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和具有职业学校教育特点的校园文化育人机制。同时,立足各区域和职业学校自身的职业办学特色,不断探索创新文化育人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形成具有职业学校自身本色特点的文化育人特色。

(一)加强文化育人的内涵建设

优秀的文化建设是职业学校通过文化引领实施文化育人的重要基础和途径。那么,如何提升职业学校的文化建设水平呢?

1.要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创新发展不仅是促进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生命线,还是推进职业教育文化发展的关键所在。职业学校在探索文化育人的实践中,需要有变革创新的勇气,不拘泥于传统模式和固化思维,要结合区域经济和地方需求,吸收国内外文化育人的精华,强化地方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色发展之路,避免出现单一的传统化模式,避免照搬其他模式。

2.职业学校文化建设要有系统性。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渗透在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开展文化育人实践过程中,要做到统筹兼顾,要与职业学校的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学科理论研究、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相协调;要同学校的教育管理制度、办学理念、管理办法、办学方向相协调;要同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化养成、传统文化教育、新型工匠精神教育相结合,避免出现文化育人的片面化,杜绝与学校整体工作出现断层与脱节。

3.职业学校文化建设应树立长效育人理念。文化是一个长期积累和沉淀的过程。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的凝练,也是一个长期实践且不断探索累积经验的过程。文化育人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的实现不会立竿见影。职业学校的文化建设要树立长期长效的观念,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研究制定文化育人发展策略和方向,凝练职教文化精神,通过科学、有效的文化育人实施途径,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熏陶人、感染人、培育人,努力创新和积淀职业学校的文化内涵,取得文化育人的实效。

(二)优化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建设

职业学校创新发展文化育人模式,必须优化文化育人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精神、体现现代职教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突出课程体系的文化育人、学科育人、实践创新育人的全方位育人功能,满足新时代学生的自身发展需求,满足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

1.牢牢把握思政方向,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当前,文化育人课程体系建设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通过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向学生传递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融入学生课堂、融入教材内容、融入学生思想。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同学校精神、德育、校风校训、育人目标等紧密结合,提升文化引领下的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教师要认真深入研究文化育人的教育教学理论,用新时代的教育思想武装头脑,提高自身的思想业务素质。

2.构建文化育人课程的网络化模式。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微信、微博、快手、抖音、钉钉等新兴网络媒体不断涌现,广泛地影响和改变着现代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青年学生是新媒体使用的先锋和主力军,对新媒体的接受程度高,新媒体的使用与变革也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课堂教学的情感体验和趣味性。另外,组建班级(或团队)的QQ群、微信群、钉钉群和学校的一体化学习通平台,实现师生间实时进行教育信息技术交流,展示文化育人的网络教学资源,打造具有针对性、个性化、开放式的新型网络教育学习交流空间,建立全时段、全天候的网络育人模式。

3.优化学科育人功能。学科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文化资源和深厚的创新精神、科研精神和人文精神。各个学科在授课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精神追求等,都应该是学科建设中文化育人的构成元素,都应该和学校文化建设有契合点,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和整合。要把课程建设所体现的思想精神、价值观和理想追求等融入课程之中,使课程蕴含的人文教育资源与学校文化育人的基本思想和教育理念相向而行,汇聚成合力,形成文化育人的协同效应。

职业学校之所以具有鲜明的行业文化特色,源于其鮮明的学科发展趋向。职业学校文化引领的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学科特色文化、行业特色文化,挖掘其行业文化育人的强大功能,将能够体现行业特色的文化内涵作为文化育人的主旋律,更容易为职业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所认知和吸纳,更容易将其熔铸于文化引领的育人实践中,成为职业学校的终身目标和不懈追求。

(三)文化育人融入专业教育

专业文化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是紧密相连、相互融合渗透的。专业文化教育不仅仅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生活习惯、意志品质、专业素养等,这些都是职业学校实施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和基本载体。职业学校的文化育人同专业教育是统筹协调的。

1.充分利用专业技能培养和实训教学。专业技能培养和实训教学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渠道。在进行专业教育和实习实训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将文化育人融入其中,挖掘专业教学内容中的职业文化精神内涵,把职业精神充分融入专业教学中,让学生在提升专业综合素质的过程中逐步内化和不断升华文化素养和精神内涵。

2.充分发挥企业文化进校园的作用,强化产教融合,拓宽企业文化同职业学校文化育人融合的维度和加大力度。职业学校文化育人,应努力实现职业学校文化育人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对接。将企业文化渗透进教学环节,将专业理论教学、实习实训等与企业的生产、研发、管理的仿真情景紧密结合,在实训教学和专业教学中,注重融合企业精神,吸纳企业管理的优质文化要素,如主人翁意识、创新创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效率管理意识等。要多从各方面努力创设条件,打造职业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平台,建立“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车间、进课堂”的工作机制,聘请企业管理者、技术能手、行业工匠等到学校兼职授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与生产、管理、研发,根据企业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等,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受优秀企业文化的良好熏陶,培养其职业意识和企业意识。

(四)文化育人融入地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每个地方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其中的积极元素也是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载体。

1.多角度构建地域文化育人特色课程。地域文化是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地域性更能感动人,从而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因此,职业学校可以利用自身的学科特点和文化资源优势,创新文化育人教育模式。从底蕴深厚、灿若星辰的历史文化土壤中汲取养分,将地域文化融入文化育人,打造地域文化育人大课堂。

2.多渠道寻找地域特色文化素材。将充满地域特色的景观、雕像、刻字等融入校园公共景观中,建立具有代表性的校园博物馆和独立文化空间示范点等,丰盈校园的文化载体,实现以文化熏陶构建育人格局。多彩而充满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真真切切围绕在学生身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潜移默化的沉浸式活动能够在润物无声中大大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

3.多层面打通地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渠道。通过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创建“第二课堂”,让优秀地域文化的精髓融入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依托现有优秀地域文化资源,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搭建传统技艺传承平台,邀请地方文化技艺大师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拉近优秀地域传统文化与学生的距离,打造乡土人才梯次培养阵地。

4.多维度构建地域文化育人的制度保障体系。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原则,将优秀地域文化有机融入校园文化,实现与校园文化育人同频共振、同步推进。职业学校要科学制订可行性方案,把地域文化纳入文化融合的课程育人体系,把地域文化摆在课程体系的优先位置,出台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完善配套经费,打造地域文化研究专业教师队伍。

(五)文化育人融入社会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社会实践既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又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职业学校需要强化“以学生为本”的科学育人思想,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用科学化的思维去审视社会,在科学理论的指导和社会实践中提升自身辨别是非、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社会是我们检验和培育学生综合能力的主阵地,学生的各种思维表达方式、言行举止、价值取向等都会受到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的检验,学生能在社会实践磨砺中深刻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期望和要求。职业学校要将文化育人同社会实践相结合,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同志愿服务相结合,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夯实基础、提升能力。职业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抓住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良好契机,完善社会实践中各环节的育人目标和功能,积极主动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深入车间、农村、工程现场等,在社会实践中进一步丰富知识建构,增长见识,拓宽视野。职业学校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形成探究思考意识,在社会实践的课堂中自觉接受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奉献精神、工匠精神、创业精神等,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和思维水平。

(六)强化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

学生整体综合能力素质的不断提高,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三方的共同教育,但更多的还是要依靠长期的习惯养成教育。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

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缺乏良好的学习意志品质和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这就加大了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难度。作为职业学校文化育人的一个重要途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按照文化育人的目标任务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日常行为规范条例,把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覆盖到学生管理的全过程。同时要切实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学生会、自律委员会、纪律督察小组等的组织监督作用,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将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表现融入德育规范考核范畴,实现学生德育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高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慎独意识,不管是否有人监管,都能严格遵守日常行为规范。同时,在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潜移默化地教育引导学生,把学校所倡导的德育理想、目标管理、纪律公德等观念变成自觉的道德思想和行为,形成内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品质。

(七)提升校园文化活动内涵

內涵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它既反映了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又是润物无声、影响深远的育人渠道之一。

在长期的活动实践中,一些文化活动没有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原因是:(1)有些文化活动偏重于娱乐性、趣味性,缺乏思想性、教育性和价值导向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了娱乐,但是并没有达到育人的目标。(2)有的文化活动只是纯粹的说教和宣讲,形式单一,枯燥乏味,缺乏校园文化活动应有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富有情趣性的体验,也发挥不了通过文化活动育人的作用。(3)部分校园文化活动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设计,没有与学校整体的育人理念相契合,与学生的文化需求相脱节,致使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效果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职业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注重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整体目标设计、总体规划和组织指导,做到既有形式又有内涵,既有趣味性又有思想性,既保留文化活动的传统精华又在活动中赋予新时代责任使命的创新,打造一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效果,真正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平台作用。

参考文献:

[1]梁孝梅.扬州地域文化应用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路径研究[J].公关世界,2022(11):124-125.

[2]文婷,贺东梅.现代化视域下我国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的提升[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5):60-70.

[3]张音宇.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发展[J].职教论坛,2017(17):41-44.

[4]刘洪一.文化育人的理念与实践研究: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韦国忠,韦伟松.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文化自信研究[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20.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育人职业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