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2023-06-03孙伟力
孙伟力
[摘 要]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设计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会计数智化应用能力这个核心,教学设计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基于“岗、课、证、赛”四位一体构建课程,按中小企业的会计主管、会计、出纳等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利用会计软件处理总账、报表、应收应付等会计核算能力。从目标设计、教学实施设计、课程考评设计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并提出了课程改革的观点,为高职院校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改革提供借鉴经验和示范作用。
[关 键 词] 会计信息系统;教学设计;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4-0147-04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是大数据与会计、大数据与财务管理专业必修课、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总学时为72学时,理论和实践学时比例为1:1。
一、课程定位与目标设计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中,承担了会计职业岗位上的核心技能和关键知识点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会计职业素质的主要课程,因此,本课程定位于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会计软件操作核心能力,在专业能力中突出培养会计核算能力,是培养学生运用会计软件进行凭证、账簿、报表、固定资产等账务处理的能力,在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里有承前启后的桥梁地位。课程寓专业技能导向与岗位技能导向为一体,形成“课程与思政融合、思政融入教学”的课程思政改革路径,详细设计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工作原理与应用方法,全面系统地介绍本课程的整体操作流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深刻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功能模块,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步骤,熟练应用用友等财务软件处理会计业务。
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熟练操作会计信息化软件,以会计工作岗位、工作内容为训练项目,根据企业会计岗位工作流程来设计教学内容。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阐述会计信息化目标、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规划、财务软件的操作使用、维护方法进行详细讲述和演示,最后又以会计报告系统的分析与设计为总结。经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了解了财务软件的总体结构及其开发过程,同时基本具备财务软件的操作及维护能力,更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会计、Python、大数据课程的融会贯通能力,使财会类专业学生能够掌握用友财务软件的应用方法,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学内容和企业工作任务完全一致,实现教学内容和企业会计岗位工作的无缝对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会计职业素质和会计职业道德水准,为学生今后从事会计岗位工作和财务应用软件的使用与维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财会类毕业生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二、学情分析
(一)生源广泛,素质不一,学习信心不足
大数据与会计、财务管理专业的生源主要是普通高考、学考、“3+X”证书、职业中学,来自全国10多个省市。除普通高中高考生源录取最低分数线在400分以上,其他生源多年来录取分数线一直在200~300分。学生知识结构片面、僵化,对理论学习的信心不足,大多数喜欢动手做实践操作,善于利用网络学习,教师应以学生动手为主,指导为辅,鼓励反思,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学习兴趣不高
部分学生入学后缺乏学习主动性,学习心态变得浮躁,动手能力不强,缺乏明确的个人理想和志向,学习兴趣普遍不浓厚,导致学习成绩较差。2019级252名学生中,上学期各科成绩1~2门课程不及格的占比19.84%,3~4门不及格的占比12.3%,5门以上不及格的占比3.17%。然而,这部分学生有一定的会计理论知识,大部分学生愿意接受网络资讯信息,愿意尝试动手能力较强的事情,教师应经常督促,注重课堂互动。
三、课程设计思路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教学设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财务软件应用能力为本位,以会计岗位技能为目标” 的指导思想。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利用学习通和网络课程线上线下自主学习,并将所学财务软件知识和操作技能应用于实践,完成由实训室到实际会计岗位,由浅入深地完成各项财务软件实训,全方位提升软件操作技能。另一方面,通过线上线下开放的仿真教学环境,以会计工作项目为驱动,形成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切实提高学生的财务软件操作技能。
(一)“做学教考一体化”和“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
课程教学设计围绕“教学设计项目化,教学方法工作化,教學场地职业化,工作任务流程化”这一宗旨,通过“双主体”课程开发模式;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过程操作考核”的设计思路;通过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和“做学教考一体化”的课堂学习,掌握课程理念,在仿真的企业环境中开展实训教学,完成项目中提升财务软件的操作能力;并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开放性评价指导及校企“双主体”导师的教学,践行财务软件操作能力。
(二)“岗、课、证”三位一体构建课程
本课程以企业财务岗位要求确定能力目标,以能力目标确定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会计初级职称对接,构建“岗、课、证”三位一体课程内容,将课程学习与财务数字化“1+X”考试、会计初级职称考试等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使学生在获得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关的会计专业资格证书。
(三)校企共同开发课程
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以企业真实业务为依托,以会计工作流程为主线,校企双方联合进行课程内容的設计和课程标准的编写。
1.收集企业真实业务资料,获取课程实训素材
本课程以南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个月的业务为切入口,课程团队专任教师在企业、行业专家的参与和帮助下充分解析南方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情况,摄取课程开发设计的业务素材。
2.整合企业业务工作流程,确定课程整体内容
在充分考虑前后续课程衔接的基础上及多方征求企业、行业专家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会计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内容,融入会计初级职称资格证书考试要求,结合会计核算的程序和方法,确定课程项目模块内容。本课程先由团队教师设计一个仿真的股份制企业,提供该企业2个月会计工作业务的仿真数据,让学生按照企业会计工作的真实要求,从建立账套—基础资料设置—总账系统日常操作—报表系统及分析,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企业2个月的全套会计处理,内容包括基础资料、证账表、薪资、固定资产、应收应付。
四、课程内容设计
课程内容设计采用项目化、任务化构建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分为 14个项目,课堂理论和实践内容的比例达到1∶1。在教学内容组织上,基本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重点训练企业会计岗位财务软件处理能力,并反映财务数字化领域的最新动态。
(一)课程的重点
1.掌握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和结构;了解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了解会计信息系统与手工会计的区别和联系;熟练掌握会计信息软件操作规范。
2.了解用友财务软件系统,并掌握总账系统初始化的流程和步骤。
3.掌握账务处理系统日常会计操作流程,理解凭证管理的重要性。
4.掌握UFO报表的新建、编辑,公式处理的操作步骤,能够简单进行报表分析。
(二)课程的难点
该门课程涉及整个会计业务流程,涉及的会计理论知识点多,比较全面,学生如果对会计的基础知识掌握不好,对手工会计操作的流程不熟悉,就很难把整个流程连贯起来思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把各个岗位的业务流程精密联系起来,理解每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做好各岗位会计工作的衔接,才能完成会计信息系统工作任务。
(三)课程教学内容
课程总体设计为总账、报表、固定资产、薪资、应收应付五个模块,14个项目,由财务总监、会计主管、会计、出纳四个岗位完成会计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仿真的工作任务下达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轮岗适应不同的会计岗位工作,通过这种以真实业务为依托的“产教融合”模式, 课程的教学内容实现了“项目化、实战化、任务化”。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企业2个月的全盘账务处理,内容包括系统管理、基础资料、证账表等。
五、教学实施设计
(一)教学组织安排
本课程在教学组织安排上突破传统知识体系模块的束缚,按照企业会计工作步骤安排教学内容。这种教学内容逻辑上真实再现了企业一个完整的会计工作流程,课程使用真实的企业财务数据与企业同步的财务软件,完全仿真企业会计岗位工作环境,采用渐进式全程实践教学,按实际会计岗位工作流程组织教学。会计信息系统课程72学时中,理论教学为36学时,课内实训36学时。整体设计中以14个项目为引导,项目任务需要学生通过课内外分组协作完成。
(二)教学活动过程设计
1.以真实会计工作任务及会计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内容
课程设计采用真实的企业财务数据与企业同步的财务软件,完全仿真会计工作环境,根据会计岗位工作内容来组织教学,以真实任务驱动教学,课程设计与实际会计工作过程无缝对接,课程组织与实施过程为:项目导入—知识点介绍—任务驱动—教师示范—四步教学—纠错重做—点评总结。
2.理实一体化
各教学项目都设实训环节,做、学、教一体化,突破传统课程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局限,本课程将相关的理论性、概念性内容分解到各教学项目中,让学生在学习凭证处理、账簿查询、会计报表等实践教学时将相应的理论知识融合起来,实现理实教学一体化。
14个项目中,每个项目都设计了实训环节,将学生4~6人分为一个小组,组建一个财务部门,每人一个岗位,在课程实训中按照企业会计岗位进行轮岗实训,仿真财务部门布局、岗位、传递程序,模拟企业真实会计业务的处理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示范、启发下完成会计项目任务,通过角色扮演参与任务解决的过程,让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传统的教师“教学”变为学生“求学”“索学”,达到做、学、教一体化。
3.以会计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为依据整合教学内容
课程在教学内容编排上突破传统知识体系模块的束缚,按照企业会计工作流程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设计真实再现了企业完整的会计工作流程,课程按会计实际岗位工作任务组织教学。在内容选取上,从制造业引入2个月的真实会计数据入手,以“凭证处理—账务处理—期末处理—编制报表—应收应付”这一会计工作过程组织教学内容,选取“总账、会计报表、固定资产、薪资管理、应收应付”五个模块作为教学内容,把培养学生的会计工作意识、会计岗位技能融入教学内容组织中,以项目任务引导课程展开,使教学过程与会计工作过程一体化。
(三)教学实施设计
1.课前准备
根据企业财务部岗位设置将全班学生按会计主管、会计和出纳岗位进行分组,小组协作完成任务,教师抽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要求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预习本次课内容,带教材及U盘。
实行线上教学时,首先将用友财务软件U8V10.1做成虚拟机,虚拟机大小30G,压缩后大小10G,课程团队教师将虚拟机软件上传到百度云盘,要求学生下载安装,安装、使用步骤存放在学习通的资源文件夹下,对于学生安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可通过QQ远程解决。
2.课中教学
采用任务驱动、四步教学等方法,教师通过软件操作演示,学生模仿操作,如有错误,教师重复演示操作要点,学生模拟操作,直到学生完成操作任务,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职业素养,将思政教学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培养学生诚实守信、不做假账的会计职业道德。学生利用实训室、学习通、微信小组交流、互评,教师总结点评学生作品,归纳知识要点,总结账务处理流程及要点,强调重点与难点,布置下节课任务,发放微课视频网址, 学生根据需要下载。
重难点的解决方法:熟记账务系统的操作规定和流程,教师多次演示、个别指导、单独演示等,学生反复操作演练,直到能熟练完成任务为止。
3.课后自主学习
利用省级课程资源库、腾讯课堂、学习通、微信课后自主学习,通过腾讯课堂的回放、学习通和省级视频的微课视频复习本节课及以前课次内容,预习下次课内容,学生分组交流学习经验操作技巧,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
六、课程考评设计
(一)期末在线考试
使用工信部和用友财务软件推出财务数字化“1+X”证书考试系统,分数为100分,占总成绩的50%。
(二)教学过程评价
加大教学过程考核的平时成绩占比至50%,包括线上小测、课堂操作、账套资料等,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职业道德、实训手册、自主学习、课堂任务等方面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进行评价,称为过程性考核,成绩为100分,占总成绩的50%。
(三)具体评分标准
1.出勤、职业道德、课程思政(15分)。
2.平时作业(20分):课后布置的作业,能够独立、按时、高质量完成。
3.表现(20分):在线回答问题的情况,课堂操作熟练程度及完成情况。
4.实训手册(10分):实训手册填写认真,能按要求完成。
5.自主学习(10分)。
6.课堂任务:南方电器股份公司1个月全套账务资料(25分)。
(四)课程成绩形成方式
1.期末考试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 50%,成绩给定方式参见考试方式。
2.平时成绩占比20%,主要来源于出勤、职业道德及自主学习能力,各部分比例如下:
3.实验成绩占比30%,主要来源于课堂任务和集中实训、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实训手册,各部分比例如下:
七、课程反思与改进
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学生能够较好地获得相应的知识与能力,教学效果显著。但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校生源结构越来越多元化,学生情况将发生很大变化。此外,随着财务数字化技术的深入发展,财务机器人获得普遍应用,企业对财务人员的需求也将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基于上述变化,本课程的教学也需进行相应改进。
(一)深入分析学生的学情特点,实行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随着高职生源结构越来越多元化,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基础的差异会越来越大。为此,必须更加深入分析学生的学情特點,在教学和指导时要因人而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定期调研企业人才需求,制订相应的课程内容
本课程团队要求定期调研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企业实际需求提炼典型的实际工作任务,进一步加强产教融合,制订相应的课程内容,课程融入教育部第三批“1+X”证书(财务数字化应用、业财一体化应用)内容,与新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度合作继续改革课程内容。鼓励专任教师走进企业,参加生产实践,进修培训,加强校际交流,引导企业专家走进校园,承担部分课程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学能力和指导竞赛能力。
参考文献:
[1]康莉莉,张忠祥,朱庆须.会计信息系统实验课程考核体系研究:基于过程评价视角[J].财会通讯,2019(1):36-39.
[2]李俊峰.高职会计信息系统应用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弊端和原因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17):83-84.
[3]王新玲.会计信息系统实验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4]牛永芹.ERP供应链管理系统实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5]张瑞君.会计信息系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
[6]王剑胜.会计电算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编辑 栗国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