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知”宁波精神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路径探析

2023-06-03郝嘉瑜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4期
关键词:宁波思政精神

郝嘉瑜

[摘           要]  “四知”宁波精神是宁波人文精神、城市特质和精神追求的高度概括,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对城市建设和发展具有强大的引领作用,同时对宁波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将“四知”宁波精神有效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以此来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进而激发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制造力、创造力和奉献力,为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促进共同富裕输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关    键   词]  “四知”宁波精神;高等职业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4-0022-04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独特的精神品质,是展示城市形象、引领城市发展的内在力量。[1]“四知”宁波精神是宁波人文精神、城市特质和精神追求的高度概括,归纳精准、内涵丰富,辨识度高、传播力强,富有指导性。在新的时代征程中,应将“四知”宁波精神体现出的精神风貌和优良品格,转化为激励宁波高等院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进而促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一、“四知”宁波精神的时代内涵

(一)“四知”宁波精神的提出

2020年7月8日召开的宁波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通过《中共宁波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宁波重要讲话精神,努力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决议》,明确“知行合一、知难而进、知书达礼、知恩图报”为宁波精神。(简称“四知”精神)[2]“四知”精神,最初是称颂“宁波帮”艰辛而伟大的创新创业实践,后又将此与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时代使命紧密联系,如今,浙江省作为共同富裕先行区、示范区,“四知”精神又成为宁波这座城市现代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四知”宁波精神的内涵

宁波大学陈依元教授认为“知行合一”构成了理念先导,“知难而进”展现了坚韧品质,“知书达礼”揭示了文化底蕴,“知恩图报”体现了家国情怀。[3]“四知”精神代代相传,其与历史相沿、与时代同行、与发展同频。“四知”精神既是宁波历史的缩影,又是宁波的现实写照,更是指引宁波发展的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四知”精神内涵将不断丰富。

1.知行合一——身体力行、讲求实效的实践品格

宁波是知行合一的起源地,“知行合一”最早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王阳明,宁波余姚人)提出来的哲学理论,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知行合一体现了一代代宁波人身体力行、专注认真、讲求实效、行事低调的实践品格,他们在不同的领域都取得了不同凡响的业绩。例如,在经济领域培育出低调务实、高效实干的“宁波帮”和当代甬商;在科学技术领域,宁波是全国闻名的“院士之乡”,他们开拓进取,情系桑梓,知恩图报。

2.知難而进——勇于创新、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

知难而进就是不畏艰险,勇于突破,善于创新,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改革开放以来,宁波人迎着时代的东风,凭着一股闯劲,敢想、敢干,一步一个脚印把小作坊变成了大企业,把“宁波造”卖向了全世界。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推动发展的主力军,也使宁波从商埠小城成为如今的现代化港城。展望未来,宁波还需锐意进取、乘势而上,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宁波人需继续将知难而进的精神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城市现代化。

3.知书达礼——注重人文、追求文明的发展理念

宁波人“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思想根深蒂固,教育子女不仅要掌握发家致富的本领,还要读书修德、明理知义。自古以来,宁波崇文重教,文人墨客数不胜数,有着“进士之乡”“院士之乡”的美誉。就连工商界人士都有着“儒商”的雅称。在当今文明城市创建中,每个宁波人都在用实际行动助力,用宁波担当和宁波作为默默贡献着一分力量,而这些微光聚在一起,换来了一座城市的荣光。由此可见,知书达礼是深深刻在宁波人基因里的宝贵气质,也将成为宁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的重要理念。

4.知恩图报——爱国报乡、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

知恩图报既是一种心存善念、常怀感恩的美好品德,也是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文化传统,更是爱国报乡、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前有“宁波帮”人士造福桑梓,现有“顺其自然”“支教奶奶”“育人使者”“钢琴奶奶”等暖心故事数不胜数。还有一大批宁波企业家到异地投资创业,也有普通市民踊跃奉献爱心。如今,更有种出黑白番茄的“80后”朱宁灵,坚持“四不用”生态农场的王文艳,扎根农村的“90后”职业农民汪琰斌等现代新农人尽己所能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这些人物事迹的背后均反映了宁波市民高尚的思想境界。

二、“四知”精神融入高职教育的时代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四知”精神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思想和教育理念,同时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这为宁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及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培育载体,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借助宁波优秀的历史传统、鲜活生动的具体实践,有助于高职院校拓展教学资源和环境,发挥协同作用,促进“四知”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渗透与传递,以此改进宁波市职业教育的育人方式、办学模式,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二)有益于宁波当好浙江建设的“重要窗口”模范生

宁波作为历史名城,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卓越的城市建设,有着成为“重要窗口”模范生的实力与底气。同时,为更好地扛起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的使命担当,宁波需要不断提升城市竞争力、创新力、吸引力,这就需要一批批蓬勃朝气、意气风发的青年为这座城市输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结合宁波实际将“四知”精神有效融入宁波高职院校,可增强大学生对宁波这座城市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进而激发他们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贡献青春力量。

(三)有助于培养更多推进共同富裕的新时代人才

如何激发青年人的激情和干劲来助力共同富裕是当下很热门的话题,通过讲述鲜活的人物故事,发扬榜样人物的优秀精神品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常用到且效果很好的方法。今天,“宁波帮”依然是宁波城市的宝贵财富,也是宁波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路上的商榜楷模。“宁波帮”作为先富起来的商人群体,有很多优秀的精神品质、丰富的经验值得后辈去学习和借鉴。通过宁波帮等榜样人物的故事、经验等激发更多青年人才勇于突破、不屈不挠、心系乡梓……激励青年大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增强扎根乡村、深入基层、创新创业的勇气和魄力,进而为推進共同富裕培养更多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四知”精神融入高职教育的路径

(一)将“四知”精神有效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重视顶层设计,“四知”精神契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高校应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各个环节,“立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工作。“四知”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根同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宣传、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高校应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区域发展优势,以学生为本,从办学理念、育人理念、管理理念、服务理念、组织理念等方面有效融入“四知”精神这一地域精神,培育更多满足地区发展需求的新时代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例如,宁波本科院校宁波工程学院以“知行合一”为校训,激励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知识与技能相统一。

2.发挥协同效应,“四知”精神贯穿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四知”精神有效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利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协同推进,发挥整体效应。一方面,高职院校各个机构应实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统筹协调,担负起育人职责,在科研、管理、服务、心理辅导等各环节中有效融入“四知”精神,深化学生对“四知”精神内涵的认知、情感的认同,进而增强学生的归属感、职业荣誉感,注重德技双修。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师资融合、搭建校企联合平台,增强育人合力,发挥育人的协同效应。例如,邀请优秀校友、知名企业家和社会道德模范等来学校上思政课、做讲座等。通过榜样示范充分挖掘并利用“四知”精神的特有区域优势,发挥集聚作用,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助力。

(二)将“四知”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教材和课堂教学

1.丰富教材体系,将“四知”精神写进高校教材

一是把体现“四知”精神的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宁波名企、著名商人、改革先锋等典型案例、生动故事、名人名言、红色文化写进高校教材,让学生通过读教材、学教材、用教材了解宁波历史、感受宁波文化,以此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宁波精神。二是高校应增开设相关课程,例如“宁波帮精神”“阳明心学”“河姆渡文化”“宁波非遗”等选修课程,特别是相关主题实践课程,以此来丰富大学课程体系,满足大学生对选修课多样化的需求,拓宽其对未知领域的学习渠道,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四知”精神的体悟能力。三是优化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教材内容不仅要全面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要在语言风格上更生动活泼,更贴近学生。宁波高校应重视体现和诠释“四知”精神的案例教材建设,建设好案例库、备课资源库,抓好特色教材建设。

2.增强教学效果,将“四知”精神引入课堂教学

(1)丰富教学案例,用“四知”精神增强“思政课程”内容的厚度

办好思政课就要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四知”精神作为丰富的育人资源,将其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可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宁波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应将“四知”精神的伟大实践,有效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中去。例如,在“思想道德与法治”中讲授中国精神时,可以讲述民族英雄的故事,使学生从中感受忧国忧民的爱国热情,顽强拼搏、勇于进取的精神。再比如,在讲授社会公德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宁波能够连续6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原因,探究“爱心城市”“书香城市”这些称号的由来,进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该案例也可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讲授文化自信。

(2)丰富思政元素,用“四知”精神提升“课程思政”育人的温度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4]高校应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结合各专业和每门课的不同特点,把“四知”精神自然而然地、严谨贴切地融入专业课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营造“人人重育人、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的思政氛围。例如,在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课教师可深入研究红帮文化,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将“敢为人先、精于技艺、诚信重诺、勤奋敬业”的思想底蕴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再如,在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药科职业大学,教师可结合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的事迹,引导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学习屠呦呦追求科学与创新、持之以恒、知难而进、爱国敬业、心怀大爱的精神。

(三)将“四知”精神有效融入实践教学及实践活动

1.拓展实践教学资源,把“四知”精神融入实践教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宁波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河姆渡文化、阳明文化、宋韵文化、红帮文化、浙东红色革命文化等教育资源,这些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都是宁波人所具有的“四知”精神的生动写照。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遵循之一。在思政课中针对不同教学主题,通过课堂实践、课外实践、虚拟实践等实践教学方式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思政课程中学习中国精神时,可让学生开展主题演讲比赛或思政微课比赛促学生寻找宁波的英雄人物、光辉事迹,以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政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充分运用好实践教学地点,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屠呦呦故居、院士雕塑公园、宁波帮博物馆、奉化滕头村、樟村四明山烈士陵园等教学基地展开课外实践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在亲自感受中、实践中接受“四知”精神的浸染和熏陶等;思政教师在平时抓住关键时间节点提前备好课,通过节日、周年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充分挖掘课程素材并展开相关的主题实践教学活动。

2.拓宽学生实践渠道,把“四知”精神融入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徑。一方面,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专业,在实习、实训、实践中组织学生到企业、到社区、到相关专业的前沿阵地去参观学习、考察调研、实践操作,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感悟、学习“四知”精神。学校应结合宁波现有资源及自身特点,进行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基层志愿服务等,不断拓宽学生社会实践的渠道,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让他们在历史的现实的环境中去感受,在具体的现实的专业操作中去学习,在一言一行,待人接物中去践行“四知”精神。另一方面,宁波高校可与地方协同,将“四知”精神列入学生德育考核内容,形成多元评价体系,完善考评机制。将考评结果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团员评议、入党推优、求职就业等重要参考。另外,可设置“‘四知宁波精神奖助学金”及评选办法,激励高职院校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加强高校人才培养与城市建设的密切关系,鼓励更多优秀毕业生为宁波高质量发展,当好“重要窗口”模范生,促进共同富裕贡献聪明才智。

(四)将“四知”精神有效融入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

1.助力职业道德教育,为高职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为大学生顺利进入职业生涯奠定良好的基础。“四知”精神与职业精神的价值意蕴相一致,在课程学习中教师可结合“宁波帮”、校史人物等融入“四知”精神理念,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及个人理想而脚踏实地地努力奋斗,做到知行合一;劝导学生不仅要刻苦学习,勤练本领,精益求精,还要有创新的勇气和能力,不断开拓进取,做到知难而进;鼓励学生修德明智,注重个人品德的修炼,素质涵养的提升,向前辈及周围人学习,不断开阔视野,做到知书达礼;培养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讲求奉献,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心怀感恩,回馈社会,做到知恩图报。同时,辅导员等相关工作人员在指导学生就业、创新创业工作时也要巧妙地融合“四知”精神理念,支持、鼓励、帮助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精气神,造就闪光人生。

2.激发社会各界力量,为高职生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高校工作,始终关心和爱护学生成长,为他们放飞青春梦想、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5]“四知”精神有利于激发宁波各界组织及宁波人士的精气神和向心力,通过“四知”精神的广泛宣传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整合社会资源,深化互利合作。宁波市作为国家职业教育与产业协同创新试验区以及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建设城市,离不开宁波各企业的支持,更离不开其特有的人文环境做支撑。通过“四知”精神这一宁波人所具有的共同气质可激发全市民的城市归属感及自豪感,实现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

(五)将“四知”精神有效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1.加强精神宣传力度,优化校园环境建设

首先,校园软环境建设要突出其隐性的教育功能。例如,宁波高校让学生在学习、传唱校训、校歌时,应先让学生了解其历史由来,其往往与学校历史、校史人物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此过程中体悟其背后的精神品质。再如,在学校各个网络平台应注重用好宁波特有的红色文化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好红色文化,推动红色文化在校园的有效传播。其次,校园硬环境建设不仅具有美化功能,也要体现其人文精神。校园中的建筑风格及命名、雕塑选用、宣传栏设计、主题景观的风格在体现学校特色的同时,也应体现宁波历史性、地域性等特征。最后,邀请优秀校友、企业家、劳动模范、职业榜样等人物来校做分享会、开讲座、指导示范等,与学生多频率、深层次交流互动,使学生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与洗礼中浸染“四知”精神。

2.提升价值引领作用,丰富学生校园活动

学生课外活动是构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四知”精神为价值引领丰富校园活动,使学生在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感受“四知”精神的魅力。例如,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来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动力,营造知行合一的学风、校风;又或是学校在校园中为学生提供就业、创业平台,打造众创空间,给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自由空间,为学生职业生涯奠定良好基础;通过读书分享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打造书香校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利用节日、纪念日等开展社团活动,将宁波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文化等引进校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文化自信。另外,高校尤其要注意,在当今网络媒体发达的时代,应充分运用好数字平台,及时关注学生网络思想动态,积极利用校园网络、学生主流媒体弘扬主旋律,宣传“四知”精神,加强思想引导。

参考文献:

[1]市委全会明确“四知”为宁波精神[N].宁波日报,2020-07-10.

[2][3]薛曹盛.宁波“十大热词”之“四知”宁波精神:一座城市的精神坐标[N].宁波晚报,2021-01-04.

[4]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S].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06-01.

[5]让青春在奉献中焕发绚丽光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重要论述综述[N].人民日报,2021-05-04.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宁波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图读懂宁波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拖起明天的希望
聚焦·宁波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