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大都市屏幕媒介的数字沟通实践

2023-06-03李颖曹心怡侯佳志

今传媒 2023年3期

李颖 曹心怡 侯佳志

摘 要:国际大都市的核心与魅力在于它广泛的可沟通性。本文从“以物为媒”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屏幕媒介在西安国际大都市建设中的可沟通性,主要涉及资讯流动、时空对话、文化消费、审美体验、科学实践和跨国公共空间等层面,旨在为物联网驱动下数字城市屏幕的沟通实践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关键词:国际大都市;屏幕媒介;可沟通性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3-0126-03

基金项目:2021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陕西文化形象的物质性转向与城市传播的数字场景重构”(2021M003);2021年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西安城市形象的物质化转向与对外传播范式创新”(21JK0314)。

一、问题缘起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1]。以城市为单位、提升城市形象的国际传播,更符和新时代国际传播对“区域化表达”的内在要求,能够为“一带一路”的全球视野增添更多的地方特色。《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发展蓝皮书(2018)》将西安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分为经略西北、从西北首府到西部最佳、从战略确立到世界城市三个阶段。自世界大都会唐长安城伊始,西安国际大都市的历史已有千年之久,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的稳步推进,这座城市的国际化发展正逐步融入整个中国国际传播的宏伟进程之中。

二、以物为媒:国际大都市与屏幕媒介

随着数字媒介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介研究的“物质性转向”又一次重构了“城市形象”的内涵。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形象研究也不再囿于以國际媒介事件(mega-events)和城市宣传片为主的传统媒介再现式范式,开始创新“情境漫游”的研究方法,关注城市空间中的任何一个“会说话”的物质性存在,比如,空间景观(地标建筑)、天际线、大屏幕、霓虹灯、轻轨、地铁等各类城市传播实践,注重人对于城市的感官体验和身份认同。因此,“以物为媒”成为了新时代探索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新视角。

国际大都市古已有之,最初由生产、交换的网络发展而成,随后慢慢嵌入城市现代化和全球化并行的轨道之中,与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媒介变迁暗自相连,共同诠释着存在、沟通、归属等人类共通的情感与向往。简而言之,国际大都市的核心与魅力在于它广泛的可沟通性。从媒介自身的发展来看,不同的历史语境诞生了不同的媒介,开创了不同的社会交往的可能性,诠释着不同样态的可沟通性。当前的城市传播实践与技术逻辑紧密相连,人们原以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这种跨越时空的新兴媒介会实现国际大都市的“可沟通性”,而恰恰相反的是,这两种媒介的融合虽然赋予了人们获取资讯、便捷移动和个体表达等多重便利,但是,城市空间中以人为主体的关系却止步于“连接”,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沟通”。“路上无风景”的低头族也愈来愈成为供人反思的一大城市景观。因此,数字媒介与物联网兴起背景下的国际大都市的发展需要寻求新的媒介,以回应新的城市发展逻辑和人的主体诉求。

其中,屏幕媒介就是值得关注的一种。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柱廊和大屏幕都被认为是大都会的象征,原因在于大屏幕媒介本身具有十分强大的“可沟通性”。这里的大屏幕特指城市公共空间中各类用于政治宣传、商业用途、文化传播、公共艺术、人员分流等领域的可联网的城市公共屏幕。人们对此类屏幕媒介的探索恰好迎合了数字媒介与物联网的发展,回应了城市形象的物质性转向,加之数字屏幕集符号性、审美性、公共性、技术性和未来感于一身,这种特有属性使它在数字城市复合空间与混合现实中,勾连它背后的资本逻辑、文化逻辑、技术逻辑和人的诉求。至此,以数字屏幕为接口的拟态环境与实体空间将共同谱写数字城市的沟通实践。

三、国际大都市屏幕媒介的沟通实践

(一)可沟通的资讯流动

国际大都市大多由生产和交换的商业网络发展而成,有的源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如阿姆斯特丹),有的地处经济枢纽或金融中心(如纽约),有的则是后起的媒体(资讯)中心或科技新秀(如巴黎、深圳)。由此可见,生产和交换的网络及其承载的流通性历来是国际大都市的鲜明特点,现代城市中流动资讯的载体也将随着媒介的物质性,转向从互联网扩大到城市空间中任何可联网的物质性存在。因此,西安国际大都市应借力新一轮物联网和数字城市发展的契机,抓紧开展新一轮的媒介(实体媒介和拟态媒介)融合实践,着力发展诸如地铁、轻轨、电梯、公园等城市公共空间中时常停留、时时互动、处处可见的数字屏幕,使人们在城市空间中的每一个节点都能共享城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最新资讯。同时,扩大运载资讯的媒介类目,提高城市空间中的资讯流动速度,确保国际大都市最基本的资讯沟通实践。

(二)可沟通的时空对话

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定位大都集合了历史、现代、科技、国际以及面向未来的多元城市形象。从该角度来看,国际大都市的城市空间本身就是一个可沟通的时空场景,因为它的地标建筑、书店、地铁、光影等城市景观,见证了城市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地方与世界的相遇,城市数字屏幕的发展及其构建的多维复合空间,可以更好地实现跨越时空的可沟通性。近年来,西安以西部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大都市的双重定位,努力构建“网红西安”“书香西安”等现代国际化城市形象,但是,依旧难逃自身和外界对这座历史古都的过分留恋。有鉴于此,西安应充分利用数字屏幕媒介的沟通特性,在西安的城墙、交通、都市生活圈等公共空间的城市屏幕上,投射长安城的历史符号、现代印象与国际元素,展示西安城的地方特色与都市魅力,定期实现与西安对外友好城市的屏幕共享,并辅以数字屏幕的互动性和现实感,使人们体验到城市多元化的数字沟通实践。

(三)可沟通的文化消费

从电视直播到市场推广和数码艺术,都市大屏幕已经成为一种当代城市生活的普遍视觉文化[2]。随着移动技术和物联网的发展,这种屏幕文化消费因集媒体、审美和移动体验于一身的特点,而蕴藏着城市文化在不同领域、不同群体与不同场景之间应有的可沟通性。文化消费本身就是一种传播行为,目前看来,这种行为若能与城市空间中的屏幕媒介和视觉文化相结合,就能激发此类屏幕隐藏的文化消费与沟通潜力。因此,地处西部国家中心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的西安,应充分利用城市的人口红利和消费潜力,结合自身丰富的文旅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先进交通技术(机场、地铁、轻轨)、视觉艺术和屏幕媒介相结合的移动视觉文化媒体,制造文化消费新话题,创造文化消费新景观,构建文化体验新场景,让人们在文化消费、移动生活、经济增长和技术神话中体验可沟通的城市奇观与消费场景。

(四)可沟通的审美体验

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屏幕是一种与建筑美学、生活美学等视觉艺术相融合的新型媒介,这种媒介的可沟通性在于人类追求美的本能冲动和共通情感。社交媒体时代的审美是主观的、多样的,而技术逻辑主导下的城市审美体验却可以超越国界。从该角度来看,国际大都市的魅力也在于它的世俗魅惑和玄幻新奇,能给人带来愉悦的感官体验和广泛的归属感,这也是当前城市市民特别是年轻群体衡量并体验城市美感的主要标准之一。因此,西安国际大都市建设应充分考虑市民对城市公共空间的审美需求,将设计学、艺术学、视觉传播和光学等领域的国际前沿理念融入城市空间景观及城市屏幕建设中,潜移默化地给人们带来视觉审美和身份归属双重福利,更有力地诠释国际大都市包容新思想、新审美、新生活方式的广泛可沟通性。

(五)可沟通的科学实践

国际大都市的可沟通性不单指信息的通达,更关注人在移动生活中的幸福感。然而,遵循技术逻辑的城市发展带来的是人口数量的增长、城市空间的扩张和公共资源的紧张,似乎并未让人们如愿以偿地找到幸福感。这并非是要否定技术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而是引导人们反思技术逻辑的实质,确保新时代中国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不可否认,技术带来的城市问题最终还是要靠技术来解决。特别是在当前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兴起之时,国际大都市的可沟通性更加离不开技术的加持与科学的实践。城市屏幕作为城市空间中处处可联网的物质存在,在城市建设中发挥着人员分流、资源分配的科学实践功能。因此,西安的国际大都市发展要充分利用自身丰富的科教资源,加大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数字孪生城市的建设,提高城市屏幕的数量与质量,并对城市空间中的各类拥堵问题进行大数据分析播报、精准预测和预约分流,对城市公共资源实现线上线下实时共享、联动体验,确保数字时代城市空间的合理布局、城市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市民生活的整体幸福感。

(六)可沟通的跨国公共空间

国际大都市的可沟通性在于人的可协商性。互联网可以实现全球网民在同一时间对同一事件进行交流与分享,搭建了可供人们连接的跨国公共空间,但是,互联网传播具有拟态性、匿名性、非理性的特点,常达成的是可沟通的路径而非可沟通的结果。国际大都市强调的可沟通性是各行为主体依据公共性原则,对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协商并达成理解,始终关注的是存在的核心和广泛的归属感。城市数字屏幕处于现实的公共空间和开放的公共领域,这样的媒介属性容易激发城市空间参与者的交往理性,能够召唤并通过想象构建人类共通的意义和世界共享的价值。因此,西安的城市形象传播和国际大都市实践,可以选择特定的时间节点,结合城市历史事件和节庆文化,构建城市主题媒介事件,进行国际友城实时跨国屏幕连接,使跨越国界的地方市民可直接参与主题讨论,进行观点交流、情感分享和意义想象,期间亦可形成大数据关键词云图和观点语象,使人们在开放的现实空间中思考公民的身份和人类共同的命运。

四、结 语

本文对国际大都市可沟通性的探讨是在媒介的物质性转向和数字技术发展的双重加持下进行的,主要分析屏幕媒介在城市自身的时空虚实之间、跨国交流之际的城市传播实践,强调人的主体愿望与媒介诉求的调谐以及人的地方情感和全球想象,更加关注城市中各群体的技术福利和国际视野,旨在传达“人类有共同的理想,因为情感、依赖、团结都是人之所向”的思想。在后疫情时代,这种世界理想和传播实践更加凸显伦理价值和时代意义。除屏幕媒介外,相信未来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将会依凭更多的媒介选择和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EB/OL].http://www.cac.gov.cn/2021-06/01/c_1624138356787138.htm,2021-06-01.

[2] AudreyYUE,SunJUNG.南韓和澳洲之间的都市屏幕及跨文化消费[J].传播与社会学刊,2012(21):51-78.

[责任编辑:武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