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质文物田野考古发掘的科学保护策略
2023-06-03刘建军
刘建军
摘要:中华民族具有深厚的文化历史,出土的众多文物具有历史性与文化性,成为追溯历史发展进程的最佳参考材料。有机质文物具有一定特殊性,考古人员在考古发掘中较易受环境和自身操作不当等因素的影响而损害文物。再加上常见有机质文物材质皮革、木质、丝质等,霉菌会附着在有机质文物上迅速繁殖,对文物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对此,本文以田野考古发掘中常见的损害有机质文物的因素为切入点,分析科学保护有机质文物田野考古发掘策略,望给予相关研究者参考。
关键词:有机质文物;田野考古;发掘;科学保护;策略
文物保护在国家历史文化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文物由于在发掘中受客观与非客观因素影响而极易受到损害,影响国家精神文明建设。对于上述情况,需从思想意识层面认识文物保护重要性,详细了解有机质文物特征,结合有机质文物性能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技术,使有机质文物的文化与历史作用得到发挥,对文物可持续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有机质文物田野考古发掘相关介绍
有机质文物田野考古发掘是文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需结合实际情况详细了解文物情况,在相关制度措施推动与引导下使文物保护技术取得全新突破。由于文物保护技术较为特殊,相关保护人员需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以及丰富管理经验。在进行有机质文物田野发掘中,详细了解文物制作、材料选取、检测防护与操作工艺等一系列技术,使田野考古发掘的有效性与针对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实现了预期发掘效果。有机质文物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在保存文物时会破坏其性能与外表。总体分为下述情况,其一,文物受土层内部物质化学性质等影响,在长期演变和发展中出现脱落、腐蚀、变质等情况,情况严重者已无法恢复原有面貌,需要在发掘中予以高度重视。其二为人为破坏,部分考古人员在综合素质欠缺或专业技能有限的情况下没有科学应用有机质文物田野考古挖掘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损坏了文物,影响了有机质文物的完整性。有机质文物田野考古具有系统性与复杂性特征,前期需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还要在发掘中留意需注重的问题,提升发掘质量。考古发掘工作完成后需在规定范围内划分发掘区域,在对各种因素整合基础上评价文物品级、种类、规格与价值等,进一步增强整个有机质文物田野考古发掘过程的有序性与科学性。尤其在处理土层内遗迹时需把握遗迹情况,通过科学方式全面整理和打扫遗迹,有效防护遗迹。
二、田野考古发掘中常见的损害有机质文物的因素
(一)虫害
虫害是有机质文物田野考古发掘中的常见问题,也是损害丝质、木质以及皮革等材质有机质文物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害虫会因有机质文物涵盖的有机质成分所营造的环境而大量繁殖。虫蛀是除虫害外最常见虫害种类,若未及时保护,必然会影响有机质文物后续保护。
(二)微生物与霉菌
微生物与霉菌是有机质文物田野考古发掘中导致其损坏的主要因素。因为有机质文物在出土前所在的环境相对密封,很少发生微生物反应,然而文物出土后,受各类微生物作用会出现变色情况。
(三)光线
光线在有机质文物被挖掘后会成为客观存在的影响因素。其中红外线和紫外线对有机质文物影响最大,尤其紫外线会引起光化学反应。在波长低于358 nm的紫外线下,有机质文物的線性饱和键会因被紫外线照射而出现断裂。例如某考古团队发掘出木质材质有机质文物,出土后的文物受光线影响,其自身涵盖的纤维素发生降解,文物机械强度有所降低,文物性能因此发生改变,造成文物干裂和变形。
(四)温湿度
通常在田野考古发掘环境中,刚出土的有机质文物会因温湿度变化而发生变化。如果温度变化较大,文物自身会因过快的失水出现收缩干裂。相对湿度变化会导致文物出现收缩效应,大量裂纹出现在文物表面。除此之外,若在较大湿度的环境中发掘有机质文物,会有大量细菌滋生,对文物表面造成侵蚀,加速有机质文物褪色。
三、有机质文物田野考古发掘的科学保护策略
(一)控制温湿度
有机质文物出土后,先测量其含水率,根据测量结果制定有机质文物保护方案,这会直接影响有机质文物后期保护与存放。用清水浸泡木、竹等含水率超过100%的有机质文物;若有机质文物含水率处于100%,就可维持其原有湿度,防止有机质文物因环境快速变化而影响完整性。以“南海一号”沉船为例(图1),此艘古船来自宋代,船体整体保护状态较好且木质坚硬。这艘古船长年沉在海底,之所以没有发生腐烂,不仅是因为船体为松木材质,更是因为使用了大量桐油保护船体外侧。与此同时,船体上覆盖有近2米厚的淤泥,淤泥使船体与外界隔绝,极大地降低了破坏概率。“南海一号”被考古人员打捞上岸时,发现沉船含水率超过100%,正因如此,在巨型玻璃缸中存放“南海一号”,要求玻璃缸中存放船体的水温与“南海一号”沉没海底环境基本相同,这样可最大限度保证温度安全。在有机质文物田野考古发掘中,温度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温度控制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因温度变化而引发的文物受损情况。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密闭保存方式与合理控温后,有机质文物被存储于温度适宜的环境中。再例如考古人员发现有机质文物后运用密闭保存方式对冷光源和温度进行控制,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存放有机质文物。此外,考古人员运用高精度温湿度传感器精准测量温湿度,获取数据信息后再对其调整。
(二)合理运用保护技术
1.修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