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玉为葬得天工,千年龙形自斯始
2023-06-03刘艳
刘艳
摘要: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其玉器制作水平高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玉猪龙。玉猪龙是一种猪首龙身的玉器,被认为是中华民族龙图腾崇拜的雏形。本文从玉猪龙的整体特征、造型分类、形象溯源和原始礼俗等方面,对其进行了造型纹饰和文化内涵的分析,旨在揭示红山文化玉猪龙的文物价值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红山文化;玉猪龙;造型纹饰;“唯玉为葬”
红山文化是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距今5 000~6 000年,该文化遗存北起赤峰,南抵燕山,横跨山西、内蒙古、辽宁等省区,集中分布于辽河流域,最早发现于1921年,因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后遗址而得名。根据考古发现,远古时期红山地区的农业、畜牧业发展成熟,能够制作斧状器、石刀、磨盘等生活器具,出现了制作彩陶的双火膛连室陶窑。红山文化的丰富内涵和高度文明,突出体现在红山先民高超的玉雕工艺技巧,该遗存出土了大量形制不同的玉器,如玉箍、玉龙、玉钺、兽形玉、棒形玉等,其中尤以“玉猪龙”造型最为独特,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红山先民对玉质、色泽、纹理的追求,是红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也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以“龙”为形象的先民制器[1]。玉猪龙不仅是红山先民社会生活的艺术造物,更包含了红山先民对自然生命、祖先神灵的图腾式信仰与崇拜,这深刻体现在“唯玉为葬”的远古礼俗之中。笔者梳理了考古发掘中所见的玉猪龙的造型特征与纹饰风格,并尝试追溯玉猪龙的原型及其背后的文化流变。
一、玉猪龙的造型纹饰特征及赏析
(一)“猪首龙身”的整体特征
截至目前,出土于红山文化区的玉猪龙已逾20件,尺寸在10~20 cm,有些小型玉猪龙甚至只有几厘米高。玉猪龙多以青、白色软玉为原料,也有少数用硬玉及其他色(如黄绿色、浅棕色)玉制成,造型上,出土的玉猪龙以猪形兽首、龙形玦身为共同特征,龙身蜷曲呈环状,中空,背部两面穿凿一孔,可以穿上绳子或金属环,作为佩饰或挂件。较龙身而言,兽首所占比例明显偏大,头部有竖直的双耳,眼部、鼻部和吻部均以高度抽象化的象征性纹路表现。但在细节上,不同玉猪龙之间亦存在一定的差异,表现在双耳的竖直情况,双耳与首、身之间的比例,首尾之间的连接程度以及眼、鼻、吻的纹路刻绘上。亦有学者将玉猪龙按照形状差异具体分为玦形与“C”形[2],但一般“C”形龙的猪首的特征并不明显,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C”形玉龙,故笔者在此不将其归为典型的玉猪龙进行讨论。
(二)玉猪龙的造型分类
根据不同玉猪龙之间的造型共性与细节差异,学界已经对出土的各类玦形玉猪龙作了较为细致的分类。此处,笔者按照玉猪龙首尾之间的连接关系,将玉猪龙分为玦口闭合和玦口开通两种类型加以介绍。
第一种玦口闭合的类型,即首尾相连的类型。其兽首、耳部占比均较大,耳部垂直、身体蜷曲,眼、鼻、吻均以工整精细的纹路刻画,如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这件出土自建平县的玉猪龙(图一),是一件精美的磨光玉器,高15.7 cm,宽10.4 cm,厚4.3 cm。该玉猪龙通体呈白色,玉质均匀,背面有大片的剥蚀情况,因而通透感稍差,但保留了正面的光泽。这枚玉猪龙的玦环整体偏厚,首尾处有一明显切口,但未完全切断,近中央环孔处内缘部分仍保持相连。玉猪龙头部比例较大,几乎占整枚玉器的五分之二,耳部直立且较短,面部弦纹均为阴刻,能辨认出眼、口、颚、吻,眼部鼓圆,口部可见獠牙,吻部向前突出,其上褶皱清晰可见,均以瓦沟纹刻绘,有明显的“猪首”特征。玉猪龙的颈部有一小孔,与中央环孔均为两面钻凿,双孔的孔道内小,且向外扩,中央环孔内侧有明显的中脊,小孔内壁则有钻凿的弦纹,推测环孔应为桯钻两面钻成。桯钻是一种依靠固定磨具的木杆对玉器进行钻孔的工艺,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的钻木取火。红山文化时期,桯钻制玉工艺已经相当发达,其工艺是以绳固定牵动木杆旋转,由顶石下压,即可使磨具对玉器的固定位置进行穿凿,后期红山文化出土的玉猪龙等其他玉器,部分已注重对孔道内的螺旋纹的打磨,使玉器更为精美。同类型的玉器还有收藏于天津博物馆的一件岫岩玉猪龙(图二),该器的特征与建平采集的玉猪龙大体相仿,但受侵蚀影响更小,切口内缘连接面更小,玉石整体呈黄绿色原色,材质温润,纹刻清晰,凸显了红山文化玉猪龙工艺的精美。值得注意的是,两器在尺寸上保持了一致,这说明在红山文化时期此类玉猪龙的制作均有模范可依,或遵循一套统一的制作标准。
第二种玦口开通的类型,即首尾分离型,该类玉猪龙体型灵动,头身比相对较小,一般在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左右,以浮雕的形式突出鼓眼、圆耳等特征。如辽宁文物总店20世纪70年代征集的这件透闪石玉猪龙(图三为修复后状态),高4.2 cm,宽3.4 cm,厚1.4 cm,被征集时通体呈黑褐色,辽宁省文物总店利用数年时间对这件玉器进行磐磨,让其自然氧化,才最终恢复了玉器的鲜明色泽。这件玉猪龙的土沁为黑褐色,首部、尾部有细微侵蚀,其兽首大小约占全身的五分之一,与前一类型不同,该玉器以浮雕刻画兽面部分的猪首、圆眼、大耳,吻部的褶皱则以压缩回旋阴线刻绘,有两道明显的弧形凹槽和两道突起棱,凸起的棱上又以凹弧线分饰,使整个吻部呈现多条立体的皱纹。这件玉器的特點在于尾部和开孔,尾部呈内收的弧形状,有一小小尾尖,使龙身更加形象,也使中央穿孔看起来似乎非人工钻凿,而是由龙身蜷曲所成,观感上更为小巧、轻灵、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