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谢时臣《虎丘图》卷研究
2023-06-03林静雯
摘要:本文以明代画家谢时臣绘画生涯中期创作的实景山水《虎丘图》卷为案例,总体上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主要阐述的是《虎丘图》卷的背景;第二部分分析谢时臣《虎丘图》卷中的视觉图像以及图像对比;第三部分介绍画卷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以及谢时臣的绘画观念;第四部分是总结。本文通过对被美术史边缘化的明代画家谢时臣的《虎丘图》卷进行个案研究,力求丰富对吴门画家谢时臣的认识。
关键词:虎丘;谢时臣;明中后期;视觉图像
一、《虎丘图》卷的背景
《虎丘图》卷是由明代画家谢时臣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在其50岁左右时创作的,描绘的是其家乡虎丘的风光,画卷长达2.1米,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长长的画卷中描绘了所见虎丘的山景名胜、农耕渔唱、文士悠游等场景,画面顺序的安排正是画家游历虎丘山时的路线。谢时臣虽属于职业画家,但是其笔墨不乏文人气息。《虎丘图》卷以从右至左缓慢展开的形式,给人一种漫游其中,步步深入的感受。
从《虎丘图》卷中,观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此幅画卷中包含着浙吴两派的风格,虽有着吴派淡雅润秀的特点,却抛弃了浙派强烈的世俗味和刻板画法。此卷充分展现了谢时臣用笔浅淡闲适,多用水色丰润墨色的特点,在稳健的同时,气蕴清隽闲适,既接近沈石田较为粗豪的风格,又兼具吴镇绘画中的笔意感受,不禁令人感慨《虎丘图》卷实乃谢时臣中期的佳作。
(一)虎丘的兴起
明太祖朱元璋经过元末明初的艰苦抗争,深知农业的兴盛与经济的繁荣对于一个国家的意义和作用是巨大的。所以这位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水利建设以及农业政策,由此推动了明朝苏州的经济发展,使苏州成为当时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
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以及“心学”的兴盛,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变化,冲击着当时较为传统的“理学”。心学主张重视人性,追求解放,同时人们开始注重艺术的娱乐功能。此时经济的繁荣,造就了一批相对富足的市民以及巨商,推动着社会风气由朴素简约转向了奢侈华糜。
当时的吴门地区,更是兴起了旅游活动,参与其中的不仅有贵人、豪士,更有许多布衣和普通民众。有富商的奢靡游玩、一般民众的节日出行以及文人士大夫的潜兴之旅。
虎丘为苏州的标志景点,有近2 500年的历史,位于苏州古城西北,山丘上及附近有多处名胜古迹。自古就有“吴中第一名胜”的美誉,自春秋以来的吴王阖闾开始,干将、莫邪、孙武、陆羽、白居易等历代名人均聚集于虎丘。虎丘的存在与苏州园林一样,许多文人画家都描绘过“吴中第一胜景”的风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更是写下一句经典名句:“尝言过姑苏不游虎丘,不谒闾丘,乃二欠事。”
虎丘在明清时期就已经是名胜古迹了,虎丘的起源可追溯至吴王阖闾的离宫。《史记》记载,吴王阖闾葬于此,传说有葬后三日有“白虎踞其上”,故名虎丘,又一说为“丘如蹲虎”,以形为名。东晋咸安年间(371—372年)从王珣、王珉兄弟舍宅为寺起,到北宋初年云岩寺塔建成的这段时期里,虎丘作为佛教圣地和文会雅集场所的文化身份逐渐形成,山寺、生公讲台、千人坐、点头石、白莲寺、白莲寺塔、憨憨泉等重要名胜景点均于此时奠定。南宋时期,虎丘山顶与后山得到开发。至明代,由于山塘河连接了虎丘和苏州的市井繁华之地阊门,虎丘成为拥有复杂社会功能和形态的城市区域。清代,虎丘作为皇帝南巡时驻跸的行宫之一,增加了作为盛世图景之一隅的政治意义①。
画家对于虎丘的关注,是因为虎丘不仅风景优美,还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虎丘留下了众多的古迹建筑,深受民众喜爱,成为人们游玩遣兴的活动场所。明代关于虎丘的绘画作品,不仅受市民阶层的喜爱,更受文人画家的青睐。
(二)“虎丘山人”谢时臣
谢时臣(1487—1567年),明朝吴门画派,故乡苏州。擅长吴浙两派的绘画风格,同时学沈石田之雄浑以及戴吴二公之伟岸,画风可追溯至宋元,个性鲜明,画面颇具张力,在明朝苏州地区闻名一时,可谓“名贯公卿间,自成一格”。《图绘宝鉴续编》中曾有提及:“谢时臣,号樗仙,东吴人。善画山水人物。”②受文徵明之后的文人画影响,其贴近俗世生活的创作理念与明末以后的主流品评趣味不相容,逐渐消失在大家的视野中,以至于在中国绘画史上一度处于“消失”的状态。关于谢时臣的文字记录,在中国美术史上不算多,其中友人吴鼎为其所作的《谢时臣小传》中写道:“顾其言曰:‘……天行而神会,游艺而道存,庶几古真人之流哉!”③由此可知谢时臣的绘画思想,主旨是“游艺而道存”。留存下来的谢时臣绘画作品也多为实景山水。谢时臣一生中多次游历江浙地区,如故乡吴门,中晚年或隐居于虎丘地区,这一点我们可以从谢时臣留下的作品中知晓,如《虎丘图》卷画面左端的题跋“独坐山斋,戏弄水墨,以适孤兴”。此外,从其四十四岁时所作《江山胜揽图》、五十多岁时所作《独坐观泉图》和《山水花卉册》以及《杂画册》等到六十岁时所作《水图册》等作品的钤印“虎丘山人”可以初步推断,谢时臣此时期或活动乃至隐居于虎丘地区。
谢时臣与虎丘相关的绘画作品起源于元代崔彦辅所绘制的《虎丘晴岚图卷》,是画家同其朋友张坚参观游玩虎丘山后所绘制的。随着吴门画派的兴起与苏州成为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之一,吴门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明四家”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都对虎丘主题有所开拓,他们的绘画作品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谢时臣绘制了两幅虎丘相关的图卷,一幅是立轴《虎阜春晴图》,另一幅就是本文所要论述的长卷《虎丘图》。
二、《虎丘图》卷画面分析
(一)现实与想象
徐徐展开手卷式的虎丘图,环山构图给人一种纪游的意味,带领观者进入虎丘风光,如身临其境般。《虎丘图》卷描绘的是虎丘山的全貌,以观者的身份,本文将画面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表现上山路段:从东面的环山河、山脚建筑和码头,带领观者来到山腳,河流两岸的田园风光悠远平淡,一大一小的两人,正通过一座小桥,从田园走到山脚,到达山脚的村落处,此处的码头不繁华,却有精美的大船只在等待,再经由一位挑水的点景小人,正通过斟酌桥进入前山门的部分,头山门说明了虎丘里面是有寺庙的,更为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寺庙里就有虎丘,虎丘藏在寺庙之中。
第二部分表现核心区域:包含剑池、千人坐以及云岩寺塔等部分。沿着山道进入虎丘的标志性景点,剑池的造型被夸张化,现实中的剑池并没有如此之高,体现了画家对于此处景点的重点描绘,剑池上方,则是双井桥,卷中所画,与现实场景颇为相似。原本位于石壁上的二仙亭被放置在千人石景点的附近;关于剑池的传说有三种说法,可谓是虎丘最神秘的景点。千人石又名“千人坐”,《吴郡志》卷十六:“千人坐,生公讲经处也,大石盘陀数亩,高下如刻削,亦它山所无。”④此处可知,千人石平坦与开阔,是游人列坐休憩的好去处。经双井桥可达虎丘塔及寺观主体建筑,“虎丘塔”为游人俗称,其名称应为始建于五代吴越国时期、位于虎丘之巅、具有多年历史的苏州标志性佛塔——云岩寺塔,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塔身斜而不倒,十分珍贵,在建筑、艺术、历史研究等各方面都极其重要。两宋时期,并没有留存关于虎丘塔的画卷。
第三部分似为后山风景:从云岩寺塔及寺观主体建筑离开,陡峭的石壁之上,可能是千顷云、小吴轩等寺院建筑群,紧接着三三两两的点景小人向着山脚而行,通过盘旋而下的山道继续前行,或为“十八折”,通过一个山门,向下而行;随着下山的环山步道而行,通过“小武当”的石牌坊,便进入了另一座小山丘。山上的寺庙屋宇,似乎是通幽轩建筑。沿着石桥来到山脚处,一座宅院,宅后是白塔和陵墓,此陵墓应该是现存的真娘墓。最后通过码头,淼淼的水面和连绵的远山,带领我们离开如此精彩的虎丘山风景。
画卷末尾,有画家亲笔题记以及其好友的诸多赏鉴的题跋,其中沈曾植曰:“谢樗仙与衡山、伯虎以巨幅纵笔名一时……近世尤重此派,乃不知其发自樗仙也。”
吴湖帆说:“未有若此卷之精细蕴藉也。表似取法石田……是卷写吾乡虎丘山色尤具元人风度。决非文度、子居辈所能梦见也。丙子冬至后学吴湖帆识。”⑤
张珩:“樗仙此卷一洗平时豪纵当为用意之作,余所见甚多,无如此者是可宝也,吴丈彦臣秘籍张珩观时庚辰十月廿五日。”其中意思皆为欣赏此卷,认为《虎丘图》卷为其极谨细者出笔简朴,对此画都极为叹赏,可认为是作者的中年佳作。同时他们也都认为云间派因为谢时臣可“翻进一层”“尤具元人风度”。
(二)空间转换
整幅画卷依据方位顺序,展卷间如在山中穿梭。虽然并非全部写实,却与游览中的体验有所吻合。画家放弃真实的尺度,将场景拼贴组合在画面中,蕴含着方位示意而非真实的景观地图。画面中表现的空间变换,不仅是为了产生观赏的奇妙趣味,更是画家表现画面意境的必要手段,使我们的视野通过不同景点的空间组织得以实现的。山间小路的穿插、隐现、高低角度与开合等要素,将画面中看似没有联系的不同场景串联在一起,使观者可多角度欣赏山水。
画中的山路时隐时现,蜿蜒曲折,将整个虎丘的入山、登山以及不同的场景生动地连接在一起。可见谢时臣对画面表现空间的精巧构思,令观者欣赏时流连忘返。空间局部的组合,融合视角的转变,巧妙地将想象和实景结合在一起。画中小人,犹如观者本身,畅游其中,在下山时,不免产生不舍的情绪。总而言之,谢时臣的《虎丘图》卷描述方式是叙述式的、委婉有序的,观者可随着这幅图卷的延展而达到“可游可居”的目的。
三、总结
在中国山水画中,纪游图是实景山水画中独具特色的一大类别,画家以绘画作品记录亲身游览所见的景致。南朝宗炳晚年提出“卧游”后,“卧游”的概念流传至今,许多画家纷纷效仿。在明朝时期,纪实旅游画达到顶峰,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品类。纪游画的出现与“卧游”观念是一脉相承的,都起到画家记录山水,以便日后观赏、回忆山水、感受山水的作用。由此可知,谢时臣定然是多次游历虎丘,才对虎丘的景点如数家珍,在画卷中融入了个人真实的感受,可使观者产生可游可居的审美感受。
作者简介
林静雯,女,福建闽侯人,研究方向为中国画。
注释
①吴洪德:《名胜古迹的再现与其变形—14至18世纪传统绘画中虎丘的视觉形象建构》,《建筑遗产》,2017年第2期第56-70页。
②金建荣:《谢时臣绘画考述》,《艺术百家》,2008年第5期第104-110页。
③张晓梅:《谢时臣山水画艺术研究》,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
④范成大:《吴群志》卷十六,第114页。
⑤紀双双:《谢时臣生平及其绘画艺术研究》,天津美术学院,2017年。